無論古今中外,對於自我的探知和追尋是文藝作品中永恆不變的主題,音樂也不例外。尤其是對於流行音樂而言,自我解構、自我詮釋、自我宣示是歌曲創作的一大門類。
但由於華語地區文化的內斂和含蓄,從前許多「唱自己」的華語流行歌曲都寓己於物、寓己於景、寓己於情,委婉地表達個人特色。但大概從張國榮千禧年毫無保留的《我》開始,一批直接以「我」為歌名的作品開始多起來。或受「我就是我,是顏色不一樣的煙火」精神的打動,此後的創作者意識到,自我特色是最沒有必要含蓄遮掩的地方,反而是最自信的一種姿態,自我意識從此大規模勃發。可見張國榮《我》的出現,算得上是華語樂壇的一個裡程碑。
此後,蔡依林、五月天、尚雯婕等歌手都唱過名為《我》的作品,此題材延綿不斷。近日由唱作人常石磊為電影《28歲未成年》創作的主題曲《我我》,成為最新的一首此類歌曲。
這首常石磊自詞自曲自唱的《我我》,歌詞帶著一些張國榮《我》的感覺,好似是一種傳承。同時,作品又在形式上進行創新,常石磊一人演繹「二重唱」,形成一種自我與本我對話的獨特觀感,是近年來同題材歌曲中比較出挑的一首作品。
歌名《我我》其實就透露出了這種特色。兩個「我」重疊出現,仿佛顯示出了兩個不同的自己。不妨用弗洛伊德「本我」和「自我」理論來看待這首歌。「本我」,是人格的一個最難接近而又極其原始的部分,不懂邏輯、道德,只受「快樂原則」的支配。而「自我」是人格中意識部分,是本我經外部世界影響而形成,是在現實的反覆教訓下,從本我中分化出來的一部分。兩個略有不同但又相互依存。從這個角度看,歌詞或可以理解為自我和本我的反覆出現,比如「黑夜而閃耀/我」像是本我,而「流雲卻不走/我」則似自我;「轉眼就開花/我」像是本我,「驕傲當時的/我」則像是自我。整首歌詞都在這其間自如轉換。
呼應這兩個「我」的出現,常石磊一人分飾兩角,用不同的力度、唱腔分飾「本我」和「自我」,形成一種雙聲部類似二重唱的感覺。即便在只有鋼琴打底的極簡編曲中,也讓歌曲的層次感一下子豐滿起來,非常值得玩味。這樣的精巧設置,早年在王菲的《不留》中,也大規模的使用。歌詞的另一個特點是,每句都以「我」結尾,而「我」的發音則很像「喔」抑或「Oh」。常石磊在唱起來,也刻意模糊發音的不同,隨情感變化時而偏重「我」的發音,時而像是即興語氣詞,讓歌曲的可聽性和延展性都有所增強。
所以整體來看,常石磊的這首《我我》秉承和延續了同題材流行歌曲在表達自我主題上一貫鮮明的特色,並加入了自己在演唱設置上的小心思。歌曲儘管只有3分鐘長度,卻成為關於自我主題的歌中非常不俗的一首作品。
而作為電影主題曲的命題「作文」,常石磊再次施展了自己為女性題材作嫁的高水平。這部女性題材電影《28歲未成年》由張末執導,倪妮、霍建華、馬蘇、王大陸主演,現已登陸全國銀幕。常石磊用歌曲這種「自我對話」的方式,將女性成長初期的迷茫無措與重拾自我後的灑脫堅定表現得淋漓盡致。而MV畫面中,女主角涼夏尋找自我的過程也隨著歌曲徐徐展開,最終大小涼夏釋然和解的場面令人動容。歌曲既烘託了氣氛,又切合電影主題,可謂是點睛之筆。(文/梁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