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忙為樂,則不苦!弘一法師4句話,助你走出內心的困境,收藏了

2020-12-14 老方說

在中國歷史上,有幾個人可以說是我們做人的「人樣子」,他們可以說是做人做到了極致。

比如孔子、王陽明、曾國藩等,他們都是聖賢中人,真正是「為生民立命,為天地立心」,如果沒有他們,萬世都如在黑夜。

但我覺得還有很多人可以作為我們的楷模,比如李叔同,也就是弘一法師,他的人生主要分兩段。前半段是才子,後半段是高僧,但無論才子還是高僧,他都是一個追求極致之境的人。

認真,精研,純粹,通透……,李叔同身上的這些品質都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

現代人生活在物質昌盛的時代,可快樂仍然是種奢侈,有很多困惑和痛苦,從弘一法師這裡,或許我們可以找到解決自己內心困境的辦法。

畢竟,境由心造,外界的困境往往是內心的投射。

看過老方前面文章的朋友,可能還記得我說過人生的「忙和憂」之境地。曾國藩說人有終身之憂,人生無易境。古人認為「生有憂患,死於安樂」,這都是說人在苦海,難以解脫。

我們知道弘一法師那個年代是亂世,他也是經歷了諸多的悲歡離合,中年時候突然大徹大悟,遁入了空門。

那麼他是怎麼看待人生的呢?

有4句話我認為對我們來說會很有啟發。

1、以忙為樂,則不苦。

梁啓超曾在文章中提到唐朝的百丈禪師,他對弟子常說的一句話叫「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飯」。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人活著就要工作,如果今天不幹活,那今天就不能吃飯了。

他是這麼說也是這麼做的,除了每天的功課外,百丈禪師都是自己掃地、擦桌子、洗衣服,還要耕種,直到80歲依然是勞作不休,弟子看他辛苦,過意不去,有時候就替他把活兒幹完。結果他就真的當天不吃飯,弟子也只好讓師父繼續每天勞動。

很多人都想不通這點,我們上學時候盼放假,工作以後盼假期,想的都是少幹活多玩樂。結果呢,越想偷懶就越不能空閒,環境逼著你去「996」,根本樂不起來。

事實上,我們改變不了環境,我們只能改變自己,如果你參透了「苦中作樂」,那你就化解了「怕苦」這個心理。人生就是如此,觀念一變天地寬,除非自己想通,不然就永遠在苦境掙扎。

2、以勤為富,則不貧。

一勤天下無難事,曾國藩就告誡後人說,人敗皆因懶,事敗皆因傲。可知懶惰是弊病之本,不可不戒。

人生在世,大多數人都是要靠奮鬥不息才能發家致富的,如果身體不勤快,腦子也不勤奮,那是改變不了自己的現狀和命運的。

懶惰很容易,混吃等死罷了,可如果人生就這樣而過,還有什麼意思呢?

貧窮是一種罪過,我們通往致富之路最靠譜的辦法就是勤奮。

3、以舍為有,則不貪。

所謂捨得,有舍才有得。而人性往往自私自利的,光想著自己多佔有一些,從不想著給別人什麼。

我見很多人都是屬貔貅的,光進不出,貪得無厭,結果就是把自己撐壞了。

「玻璃大王」曹德旺把自家宅子前的貔貅特意打了個洞,其實是很有深意的,物質財富的本質是流通,如果堆積在一個地方,那不是惜福之道。

知止,這就是有慧根的人。不然福享盡了,災禍就來了。

4、以忍為力,則不懼。

這個其實挺難理解的,我們經常看到、聽到一句話叫: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意思也很簡單,就是忍氣吞聲,忍辱負重。

可是,請問在事到臨頭時候,誰可以做到這點?一個個都是一點就炸,受不得一點委屈。

但你忍受不了委屈,你就不能戰勝困難和挫折,就無法取得比較大的成就和進步。

忍,其實是積蓄力量,是厚積薄發。你可知道什麼是「忍辱仙人」,就是能忍人所不能忍,能容人所不能容。

懂得忍耐的人,對自己的處境和事物的發展有清醒而正確的認知,內心有定力,能夠為目標而不懈努力,這樣的人是不會懼怕什麼的。因為他對自己有充分的信心。

人生是一場修行,如果我們在這4點上修煉有成,那不管是生活還是事業,都會過得有質量,有滋味。

相關焦點

  • 弘一法師智慧:做人做事,要懂得這3句話,助你成事
    在民國,弘一法師是無數文人的偶像,即便是像魯迅、豐子愷、張愛玲這樣的大師級人物,在弘一法師面前,也只有自稱學生的份。因為,他詩詞歌賦音律、金石篆刻書藝、丹青文學戲劇無一不精。他是,中國近百年文化發展史中公認的「全才」、「奇才」,無數自詡為天驕的人,在他面前,都黯然失色。弘一法師既然是全才,那麼對於做人做事這方面的道理,他自然也是非常精通的。
  • 弘一法師的楷書,只有2個字,價值471萬,如果有錢,我也收藏
    2014年,西泠印社秋季拍賣,弘一法師只有兩個字的書法作品《放下》以471萬成交。簡簡單單的兩個字,為何能值那麼多錢?在我看來,如果你了解了弘一法師的生平,你就會明白這件楷書作品的珍貴。如果有錢,我也會收藏。
  • 人物|弘一法師「治病」
    在此後的歲月裡,已成為弘一法師的他,仍然持續與病魔作鬥爭。疾病促發了李叔同的出家,而出家又讓弘一法師對疾病有了更多超驗的理解,他採取的療疾方式,也因此帶有鮮明的屬於弘一法師的特色。但這種特色又深植於他所在的那個時代和漫長的傳統之中。雖然1916年的斷食試驗,讓弘一在當時得出此舉有益身心的結論,但此後他在歷次病苦中的反應似乎顯示出,他內心對此其實並不篤信。
  • 弘一法師與病魔作鬥爭的一生
    在此後的歲月裡,已成為弘一法師的他,仍然持續與病魔作鬥爭。疾病促發了李叔同的出家,而出家又讓弘一法師對疾病有了更多超驗的理解,他採取的療疾方式,也因此帶有鮮明的屬於弘一法師的特色。但這種特色又深植於他所在的那個時代和漫長的傳統之中。2雖然1916年的斷食試驗,讓弘一在當時得出此舉有益身心的結論,但此後他在歷次病苦中的反應似乎顯示出,他內心對此其實並不篤信。
  • 弘一法師:人在低谷時,悟透這3句話,好運就在前方等著你
    自己又可曾認真想過:「為什麼人生會不順利呢?」原因看起來撲朔迷離,實際上有跡可循。我有一位事業「常年不順」的朋友,近段時間事業突然順風順水,出於好奇便向他請教,他便與我分享了這段時間的經歷。原來他一直在家參悟著名佛學大師弘一法師的著作,對人生有了新的理解和感悟,也明白了為什麼自己一直都不順利、沒好運。弘一法師說:「身處低谷,悟透三言,受益終身。」
  • 關於傳為弘一法師「為漳州印友題偈」的考證丨孫向群
    但是筆者在看到此偈真跡圖片時,發現這首偈的作者不應該是弘一法師,而是廣義法師——曇昕。見此偈書法無論從用筆、結字、神態等方面與弘一法師親筆極為相似,如果不是落款為「曇昕」一般人皆會認定此是弘一法師真跡。此偈落款為:溫陵清心潔己堂沙門曇昕於二月後一日(朱文「月」字印)[1]「溫陵」是泉州故稱,「清心潔己堂」應該是指開元寺「潔己堂」。
  • 弘一法師:生命中有一種狀態,是「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弘一法師李叔同在《晚晴集》中有這樣一句話:「世界是個回音谷,念念不忘,必有迴響。」意思是說,一個人心中所牽掛的執念,總有一天,會得到這世界的回應。弘一法師的一生,可以說為道而生,為道而去。他在《晚晴集》中摘錄了百部佛經之精華,並以佛經為本加以闡釋,不帶半點己意之揣測,可謂句句經典,字字珠璣。
  • 近代高僧弘一法師,17幅書法真跡欣賞,專家:此字堪為國之至寶
    弘一法師 弘一法師的字是真的好,簡,淡,散,空靈,有種說不出來的感覺,過目不忘,不是大氣磅礴,也不是故作柔美,不是劍拔弩張,更不是刻意雕琢,不在乎形,不在乎法,不在乎意
  • 弘一法師李叔同:吃素、護生、惜福,一個真正值得我們銘記的人!
    有一次,法師受好友夏丏尊之邀到白馬湖同住幾日,夏發現他所用的毛巾「黑而且破爛不堪」,忍不住說:「這毛巾太破了,我替你換一條好嗎?」他的回答是:「哪裡,還好用的,和新的也差不多。」說著把那破毛巾珍重地張開給夏看,表示還不十分破舊。在吃的方面,弘一法師自出家後,每日只食兩次,且過午不食,據云,午前屬陽,午後屬陰,一過日中,就不與鬼爭食。
  • 「弘一法師」李叔同,才華橫溢、成就卓越的大孝子!
    他的作者李叔同想必大家都非常清楚,我國非常著名的音樂家,美術家和戲劇家,還有非常著名的一個稱呼,「弘一法師」。李叔同的生平事跡大家可能都不太清楚,他還是有名的大孝子。這次給大家帶來的是李叔同簡介,讓我們通過李叔同簡介,去品味他的人生和他的成就。
  • 行腳泉州,尋訪弘一法師舊跡
    今天10月23日,是近代高僧弘一法師(李叔同)的誕辰紀念日。對於弘一法師,很多人並不陌生,他的一生,以出家為界,形成兩個截然不同的階段。出家前他是才華橫溢的藝術先驅,出家後是持戒謹嚴的佛教律宗高僧。自1928年他第一次南下入閩,到1942年秋圓寂於晚晴室,弘一法師在閩南生活十四年。其中,與泉州的因緣尤甚。
  • 解密弘一法師在漳往事 「七寶寺」改名為避「豬母亭」
    《弘一法師在漳州》出版,海都獨家專訪作者施正峰解密弘一法師在漳往事  閩南網1月30日訊 近日,《弘一法師在漳州》一書正式出版,這是關於弘一法師李叔同在漳州往事的最新研究成果,年近七旬的作者施正峰,用兩年的時間寫就。
  • 傳記:弘一法師小傳
    弘一法師,俗名李叔同,法名演音,號弘一,暮年號晚晴老人。1880年出生於天津河東,因生母王氏祖籍浙江平湖,自稱浙江人,以示紀念先母。法師祖上是京津一帶的豪門巨富。其父李筱樓先生慈悲仁義,常年撫恤貧寒、施捨孤寡,人稱李善人。
  • 人與城相得益彰:弘一法師在泉州、漳州、廈門的著述活動
    1918年8月19日,李叔同決然捨棄嬌妻麟兒,毅然摒棄如日中天的世俗事業,在杭州虎跑寺正式披剃為僧。弘一法師出家24年,在閩南弘法時間長達14年之久。箇中因緣,主要應與律宗在閩南影響較大、信徒眾多有關。另外,在當時中華大地亂象頻仍的大環境之中,閩南還算是相對安定的一方樂土。最後,閩南長久以來積澱深厚的傳統文化、宗教文化可為弘一法師專致著述和弘法提供較為適宜的外部環境。
  • 弘一法師普陀參禮印光法師之時間考勘釐析
    此事因據蔡冠洛《郭爾亡言的弘一大師》一文所記,初版年譜誤繫於民國十二年條。今據李鴻梁文,改正為十三年。」因此,弘一法師赴普陀參禮印光法師的時間,後人大都以林子青1992年增訂版《弘一法師年譜》中所述1924年之時間為底本,當下出版流通中的不少著述,如臺灣陳慧劍居士所撰《弘一大師傳》,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弘一大師略譜·譜後》等,皆引用此說。
  • 泉州承天寺和弘一法師
    (承天寺有幾處奇景,照片中有兩處:塔不棲禽,榕不過牆)弘一法師化身地弘一法師俗名李叔同,被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住錫泉州十四年,泉州承天寺是弘一法師的化身地。大雄寶殿弘一法師最後遺墨:悲欣交集,恰如他的一生風起雲湧最終歸於平靜。
  • 弘一大師 丨 晚晴集
    至少能少點糾結,多點自勵;少點埋怨,多點思考;少點萬事求他助,多點凡事先自助;少站在自己角度為自己考慮,多站在他人角度為他人思量。若還能堅持,這個世界以及世界上的人們都會輕鬆快樂不少。(翠嚴禪師)  17、我且問你,忽然臨命終時,你將何抵敵生死?須是閒時辦得下,忙時得用,多少省力。休待臨渴掘井,做手腳不迭,前路茫茫,胡鑽亂撞。苦哉苦哉。(黃檗襌師)  18、鼻有墨點,對鏡惡墨,但揩於鏡,其可得耶?好惡是非,對之前境,不了自心,但尤於境,其可得耶?洗分別之鼻墨,則一鏡圓淨矣。萬境鹹真矣。執石成寶矣。眾生即佛矣。
  •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悼念弘一法師
    弘一法師為弘揚律宗,曾立下四誓———一,放下萬緣,一心系佛,寧墮地獄,不作寺院主持;二,戒除一切虛文縟節,在簡易而普遍的方式下,令法音宣流,不開大法,不作法師;三,拒絕一切名利的供養與沽求,度行雲流水生涯,粗茶淡飯,一衣一袖,鞠躬盡瘁,誓成佛道;四,為僧界現狀,誓志創立風範,令人恭敬三寶,老實念佛,精嚴戒律,以戒為師。
  • 弘一法師:人生之最後
    見者聞者,靡不為之驚喜讚嘆,謂感動之力有如是劇且大耶。餘因念此稿雖僅數紙,而皆撮錄古今嘉言及自所經驗,樂簡略者或有所取。及為治定,付刊流布焉。弘一演音記。因此病苦,乃宿世業障。或亦是轉未來三途惡道之苦,於今生輕受,以速了償也。自己所有衣服諸物,宜於病重之時,即施他人。若依地藏菩薩本願經,如來讚嘆品所言供養經像等,則彌善矣。若病重時,神識猶清,應請善知識為之說法,盡力安慰。
  • 李鴻章誇他曠世奇才,長大後畫人體畫,弘一法師為何備受追捧?
    其實,李叔同也是人,在他神話光環的背後是一個特別簡單的人生道理,如果你正在為人生感到迷茫,今天這篇文章或許有點用處。02堅定內心,不為外界幹擾李叔同關注維新變法後,猶如遇到知己,還刻了一枚印章,「南海康梁是吾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