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有幾個人可以說是我們做人的「人樣子」,他們可以說是做人做到了極致。
比如孔子、王陽明、曾國藩等,他們都是聖賢中人,真正是「為生民立命,為天地立心」,如果沒有他們,萬世都如在黑夜。
但我覺得還有很多人可以作為我們的楷模,比如李叔同,也就是弘一法師,他的人生主要分兩段。前半段是才子,後半段是高僧,但無論才子還是高僧,他都是一個追求極致之境的人。
認真,精研,純粹,通透……,李叔同身上的這些品質都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
現代人生活在物質昌盛的時代,可快樂仍然是種奢侈,有很多困惑和痛苦,從弘一法師這裡,或許我們可以找到解決自己內心困境的辦法。
畢竟,境由心造,外界的困境往往是內心的投射。
看過老方前面文章的朋友,可能還記得我說過人生的「忙和憂」之境地。曾國藩說人有終身之憂,人生無易境。古人認為「生有憂患,死於安樂」,這都是說人在苦海,難以解脫。
我們知道弘一法師那個年代是亂世,他也是經歷了諸多的悲歡離合,中年時候突然大徹大悟,遁入了空門。
那麼他是怎麼看待人生的呢?
有4句話我認為對我們來說會很有啟發。
1、以忙為樂,則不苦。
梁啓超曾在文章中提到唐朝的百丈禪師,他對弟子常說的一句話叫「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飯」。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人活著就要工作,如果今天不幹活,那今天就不能吃飯了。
他是這麼說也是這麼做的,除了每天的功課外,百丈禪師都是自己掃地、擦桌子、洗衣服,還要耕種,直到80歲依然是勞作不休,弟子看他辛苦,過意不去,有時候就替他把活兒幹完。結果他就真的當天不吃飯,弟子也只好讓師父繼續每天勞動。
很多人都想不通這點,我們上學時候盼放假,工作以後盼假期,想的都是少幹活多玩樂。結果呢,越想偷懶就越不能空閒,環境逼著你去「996」,根本樂不起來。
事實上,我們改變不了環境,我們只能改變自己,如果你參透了「苦中作樂」,那你就化解了「怕苦」這個心理。人生就是如此,觀念一變天地寬,除非自己想通,不然就永遠在苦境掙扎。
2、以勤為富,則不貧。
一勤天下無難事,曾國藩就告誡後人說,人敗皆因懶,事敗皆因傲。可知懶惰是弊病之本,不可不戒。
人生在世,大多數人都是要靠奮鬥不息才能發家致富的,如果身體不勤快,腦子也不勤奮,那是改變不了自己的現狀和命運的。
懶惰很容易,混吃等死罷了,可如果人生就這樣而過,還有什麼意思呢?
貧窮是一種罪過,我們通往致富之路最靠譜的辦法就是勤奮。
3、以舍為有,則不貪。
所謂捨得,有舍才有得。而人性往往自私自利的,光想著自己多佔有一些,從不想著給別人什麼。
我見很多人都是屬貔貅的,光進不出,貪得無厭,結果就是把自己撐壞了。
「玻璃大王」曹德旺把自家宅子前的貔貅特意打了個洞,其實是很有深意的,物質財富的本質是流通,如果堆積在一個地方,那不是惜福之道。
知止,這就是有慧根的人。不然福享盡了,災禍就來了。
4、以忍為力,則不懼。
這個其實挺難理解的,我們經常看到、聽到一句話叫: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意思也很簡單,就是忍氣吞聲,忍辱負重。
可是,請問在事到臨頭時候,誰可以做到這點?一個個都是一點就炸,受不得一點委屈。
但你忍受不了委屈,你就不能戰勝困難和挫折,就無法取得比較大的成就和進步。
忍,其實是積蓄力量,是厚積薄發。你可知道什麼是「忍辱仙人」,就是能忍人所不能忍,能容人所不能容。
懂得忍耐的人,對自己的處境和事物的發展有清醒而正確的認知,內心有定力,能夠為目標而不懈努力,這樣的人是不會懼怕什麼的。因為他對自己有充分的信心。
人生是一場修行,如果我們在這4點上修煉有成,那不管是生活還是事業,都會過得有質量,有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