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師:人生之最後

2021-02-22 達緣講堂

第一章 緒言

第二章 病重時

第三章 臨終時

第四章 命終後一日

第五章 薦亡等事

第六章 勸請發起臨終助念會

第七章 結語

歲次壬申十二月,廈門妙 釋寺念佛會請餘講演,錄寫此稿。於時了識律師臥病不起,日夜愁苦。見此講稿,悲欣交集,遂放下身心,屏棄醫藥,努力念佛。並扶病起,禮大悲懺,吭聲唱誦,長跽經時,勇猛精進,超勝常人。見者聞者,靡不為之驚喜讚嘆,謂感動之力有如是劇且大耶。餘因念此稿雖僅數紙,而皆撮錄古今嘉言及自所經驗,樂簡略者或有所取。及為治定,付刊流布焉。弘一演音記。

古詩云:『我見他人死,我心熱如火,不是熱他人,看看輪到我。人生最後一段大事,豈可須臾忘耶!令為講述,次分六章,如下所列。當病重時,應將一切家事及自己身體悉皆放下。專意念佛,一心希冀往生西方。能如是者,如壽已盡,決定往生。如壽未盡,雖求往生而病反能速愈,因心至專誠,故能滅除宿世惡業也。儻不如是放下一切專意念佛者,如壽已盡,決定不能往生,因自己專求病癒不求往生,無由往生故。如壽未盡,因其一心希望病癒,妄生憂怖,不惟不能速愈,反更增加病苦耳。病未重時,亦可服藥,但仍須精進念佛,勿作服藥愈病之想。病既重時,可以不服藥也。餘昔臥病石室,有勸延醫服藥者,說偈謝云:『阿彌陀佛,無上醫王,舍此不求,是謂痴狂。一句彌陀,阿伽陀藥,舍此不服,是謂大錯。』因平日既信淨土法門,諄諄為人講說。今自患病,何反舍此而求醫藥,可不謂為痴狂大錯耶!若病重時,痛苦甚劇者,切勿驚惶。因此病苦,乃宿世業障。或亦是轉未來三途惡道之苦,於今生輕受,以速了償也。自己所有衣服諸物,宜於病重之時,即施他人。若依地藏菩薩本願經,如來讚嘆品所言供養經像等,則彌善矣。若病重時,神識猶清,應請善知識為之說法,盡力安慰。舉病者今生所修善業,一一詳言而讚嘆之,令病者心生歡喜,無有疑慮。自知命終之後,承斯善業,決定生西。臨終之際,切勿詢問遺囑,亦勿閒談雜話。恐彼牽動愛情,貪戀世間,有礙往生耳。若欲留遺囑者,應於康健時書寫,付人保藏。儻自言欲沐浴更衣者,則可順其所欲而試為之。若言不欲,或噤口不能言者,皆不須強為。因常人命終之前,身體不免痛苦。儻強為移動沐浴更衣,則痛苦將更加劇。世有發願生西之人,臨終為券屬等移動擾亂,破壞其正念,遂致不能往生者,甚多甚多。又有臨終可生善道,乃為他人誤觸,遂起嗔心,而牽入惡道者,如經所載阿耆達王死墮蛇身,豈不可畏。臨終時,或坐或臥,皆隨其意,未宜勉強。若自覺氣力衰弱者,盡可臥床,勿求好看勉力坐起。臥時,本應面西右脅側臥。若因身體痛苦,改為仰臥,或面東左脅側臥者,亦任其自然,不可強制。大眾助念佛時,應請阿彌陀佛接引像,供於病人臥室,令彼矚視。
助念之人,多少不拘。人多者,宜輪班念,相續不斷。或念六字,或念四字,或快或慢,皆須預問病人,隨其平日習慣及好樂者念之,病人乃能相隨默念。今見助念者皆隨己意,不問病人,既已違其平日習慣及好樂,何能相隨默念。餘願自今以後,凡任助念者,於此一事切宜留意。又尋常助念者,皆用引磬小木魚。以餘經驗言之,神經衰弱者,病時甚畏引磬及小木魚聲,因其聲尖銳,刺激神經,反令心神不寧。若依餘意,應免除引磬小木魚,僅用音聲助念,最為妥當。或改為大鐘大磬大木魚,其聲宏壯,聞者能起肅敬之念,實勝於引磬小木魚也。但人之所好,各有不同。此事必須預先向病人詳細問明,隨其所好而試行之。或有未宜,盡可隨時改變,萬勿固執。既已命終,最切要者,不可急忙移動。雖身染便穢,亦勿即為洗滌。必須經過八小時後,乃能浴身更衣。常人皆不注意此事,而最要緊。惟望廣勸同人,依此謹慎行之。命終前後,家人萬不可哭。哭有何益,能盡力幫助念佛乃於亡者有實益耳。若必欲哭者,須俟命終八小時後。頂門溫暖之說,雖有所據,然亦不可固執。但能平日信願真切,臨終正念分明者,即可證其往生。命終之後,念佛已畢,即鎖房門。深防他人入內,誤觸亡者。必須經過八小時後,乃能浴身更衣。(前文已言,今再諄囑,切記切記。)因八小時內若移動者,亡人雖不能言,亦覺痛苦。八小時後著衣,若手足關節硬,不能轉動者,應以熱水淋洗。用布攪熱水,圍於臂肘膝彎。不久即可活動,有如生人。殮衣宜用舊物,不用新者。其新衣應布施他人,能令亡者獲福。不宜用好棺木,亦不宜做大墳。此等奢侈事,皆不利於亡人。七七日內,欲延僧眾薦亡,以念佛為主。若誦經拜懺焰口水陸等事,雖有不可思議功德,然現今僧眾視為具文,敷衍了事,不能如法,罕有實益。印光法師文鈔中屢斥誡之,謂其惟屬場面,徒作虛套。若專念佛,則人人能念,最為切實,能獲莫大之利矣。如請僧眾念佛時,家族亦應隨念。但女眾宜在自室或布帳之內,免生譏議。凡念佛等一切功德,皆宜回向普及法界眾生,則其功德乃能廣大,而亡者所獲利益亦更因之增長。開弔時,宜用素齋,萬勿用葷,致殺害生命,大不利於亡人。出喪儀文,切勿鋪張。毋圖生者好看,應為亡者惜福也。七七以後,亦應常行追薦以盡孝思。蓮池大師謂年中常須追薦先亡。此事最為切要。應於城鄉各地,多多設立。飭終津梁中有詳細章程,宜檢閱之。殘年將盡,不久即是臘月三十日,為一年最後。若未將錢財預備穩妥,則債主紛來,如何抵擋。吾人臨命終時,乃是一生之臘月三十日,為人生最後。若未將往生資糧預備穩妥,必致手忙腳亂呼爺叫娘,多生惡業一齊現前,如何擺脫。臨終雖恃他人助念,諸事如法。但自己亦須平日修持,乃可臨終自在。奉勸諸仁者,總要及早預備才好。

敬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


圖文來自網絡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相關焦點

  • 弘一法師普陀參禮印光法師之時間考勘釐析
    故林子青將弘一法師記載著去普陀時間的這通致李聖章信札,引用在1924年條目注釋中,明確弘一法師赴普陀山之時間為1924年。作為弘一法師手札原件持有者,林子青的文字敘述和時間記錄,其可信度,對於讀者來說,信之更甚。
  • 人物|弘一法師「治病」
    弘一的預估過於樂觀了。在此前後,弘一也給念西、性常兩法師寫信稱:「此次大病,實由宿業所致。初起時,內外症並發。內發大熱,外發極速之疔毒。僅一日許,下臂已潰壞十之五六,儘是膿血(如承天寺山門前乞丐之手足無異)。然又發展至上臂,漸次潰壞,勢殆不可止。不數日腳面上又生極大之沖天疔。足腿盡腫,勢更兇惡,觀者皆為寒心。
  • 行腳泉州,尋訪弘一法師舊跡
    泉州人對弘一法師也很熟悉。不僅泉州城區,還有南安、晉江、惠安、永春等地不少寺院,法師都曾長期駐錫過。弘一法師將人生中最後的,也是最成熟的十四年留給泉州。筆者近日來到泉州,集中走訪了法師駐錫過的寺院,整理出他在泉州的行跡,希望能部分呈現出他的「南閩十年之夢影」。
  • 從美的契合談弘一法師與泉州之緣
    72年前,弘一法師在泉州溫陵養老院圓寂,留下了「悲欣交集」四字及眾多的真跡、題刻和偈言、偈詩。法師在惠安淨峰寺留下一首詩,詩曰:「我來為植種,我行花未開,豈無佳色在,留待後人來。」帶給後人無盡的意蘊與緬懷。二零零二年弘一大師圓寂六十周年時,國內舉辦了三項紀念活動。
  • 弘一法師:這個世界,我總要來
    其一生「為翩翩之佳公子,為激昂之志士,為多才之藝人,為嚴肅之教育者,為戒律精嚴之頭陀。」看起來似乎過分完滿!而顯然,弘一法師確確實實地把握住了。因為他是個極致認真的人,是學生豐子愷說的,「一個十分像人的人」。這樣一個深嘗世間滋味,探驪藝術之珠,於佛理勇猛精進的人,他是自己活出的大慈悲,大歡喜,大智慧。
  • 泉州承天寺和弘一法師
    承天寺大門牌匾泉州承天寺,大門上有一塊匾,上寫「月臺」二字,繁間之間,竟然和諧相處,就像寺廟雖處鬧市,卻開闢一方清幽念佛之地。弘一法師化身地弘一法師俗名李叔同,被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住錫泉州十四年,泉州承天寺是弘一法師的化身地。
  • 弘一法師與病魔作鬥爭的一生
    弘一的預估過於樂觀了。在此前後,弘一也給念西、性常兩法師寫信稱:「此次大病,實由宿業所致。初起時,內外症並發。內發大熱,外發極速之疔毒。僅一日許,下臂已潰壞十之五六,儘是膿血(如承天寺山門前乞丐之手足無異)。然又發展至上臂,漸次潰壞,勢殆不可止。不數日腳面上又生極大之沖天疔。足腿盡腫,勢更兇惡,觀者皆為寒心。
  • 甘作地藏孤臣,弘一法師最後的堅守,以及虛雲太虛印光法師的歸宿
    而距離我們現在最近的僧寶自然當屬「近代四大高僧」,也被合稱為「民國四大高僧」的四位法師,分別虛雲,弘一,印光和太虛。這個問題恐怕知道的師兄就不多了,這一篇咱們就來簡單介紹一下,這裡面著重強調的是弘一法師,因為他誓願做「地藏孤臣」,堅守很偏僻的地藏法門,而這也是後世一直被忽視的重要佛法。
  • 悟道法師:弘一大師的律學造詣及高德懿行之探微
    文化交流周上將舉行弘一法師紀念館新館剪彩儀式,《南山五部》善本再造新聞發布會等一系列活動。通過佛教增強兩岸間的文化交流,促進彼此互信互動、互助互融的發展與共榮。期間還專門舉辦了以「亭亭菊一枝,高標矗勁節——弘一法師·佛教精神·中華文化」為主題的學術研討會。研討會上廣東尼眾佛學院講師悟道法師發表了題為《弘一大師的律學造詣及高德懿行之探微》的論文,闡述了的弘一法師出家因緣,對南山律的宏揚,及日常行持。
  • 弘一法師遺書「悲欣交集」四字無人能模仿的背後:與這個原因有關
    因為弘一臨終時所留字太過於粗拙,甚至有人懷疑這幅字是有人代筆書之。要知道,弘一法師在近代史上,是一位公認的書畫集大成者啊。 縱觀弘一法師人生不同階段的書法作品,我們也不難發現,隨著大師人生經歷的不同,他的書法作品確實也隨之有了明顯的變化。弘一法師出家前,當他還是李叔同時,因為青年時期致力於臨魏碑,所以他的書法作品《遊藝》、《勇猛精進》等,大多是大刀闊斧、沉穩古穆的風格。
  • 傳記:弘一法師小傳
    弘一法師,俗名李叔同,法名演音,號弘一,暮年號晚晴老人。1880年出生於天津河東,因生母王氏祖籍浙江平湖,自稱浙江人,以示紀念先母。法師祖上是京津一帶的豪門巨富。其父李筱樓先生慈悲仁義,常年撫恤貧寒、施捨孤寡,人稱李善人。
  • 風雅杭高·校友談丨弘一法師對聯考略
    最後,才有吳璧華、周孟由二人的親赴杭州再行勸請,直至陪同弘一一起赴溫州。到溫州後,弘一還曾撰寫《謝客啟》與同寮僧眾約法三章:「一、凡有舊友新識採訪者,暫緩接見;二、凡以寫字作文等事相屬者,暫緩動筆;三、凡以介紹請託諸事相屬者,暫緩承應。惟希同人共相體察,失禮之罪,希鑑諒焉。」
  • 弘一法師曾寫下「悲欣交集」,他的《送別》也含此意
    今天白馬推薦的一首是近代高僧弘一法師李叔同寫的一首歌詞。李叔同既是佛門律宗大德,也是藝術界的奇才兼全才:詩、書、樂、畫、印、戲樣樣精通,且造詣很深。《送別》這首歌詞寫於他風華正茂的二十歲年紀時。正是李叔同才思橫溢、重情重義的歲月。
  • 人與城相得益彰:弘一法師在泉州、漳州、廈門的著述活動
    弘一法師出家24年,在閩南弘法時間長達14年之久。箇中因緣,主要應與律宗在閩南影響較大、信徒眾多有關。另外,在當時中華大地亂象頻仍的大環境之中,閩南還算是相對安定的一方樂土。最後,閩南長久以來積澱深厚的傳統文化、宗教文化可為弘一法師專致著述和弘法提供較為適宜的外部環境。
  • 弘一法師茶事 如月清涼
    透過那些略顯沉重的學術話題,搜尋大師遺下的雪泥鴻爪,不意驚喜地發現,叔同(弘一)茶事亦是清苦雋永。或者說,縱觀其生平,從俗子李叔同到名僧弘一法師,從紛擾紅塵至清涼蓮界,恰如由水入茶,又藉茶復歸於水。1928年冬,已臻知天命之年的弘一法師由浙入閩,開始了他後半生與海西福建「佛」、「茶」攸關的不解之緣。箇中之吉光片羽,葉青眼《紀弘一大師於溫陵養老院勝緣》和張子華茶文有這樣的記述:  弘一法師移錫閩南,到溫陵養老院凡三次。第一次為乙亥年,住華珍室一二號房,吩咐晨午二餐,蔬菜不得逾兩味。來客相訪,為先通知,期間一十五天。對老人開示,只取日常瑣事。
  •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悼念弘一法師
    魯迅先生曾在日記中詳述自己在內山完造家求得弘一法書而為之欣喜不已的事。郭沫若先生亦通過法師在俗弟子轉求大師墨寶,加以珍藏,還在致法師的回信中對法師一以貫之的文藝觀———「士先器識而後文藝」,深表服膺。據弘一法師弟子劉質平先生回憶,國民黨慕弘一法師名,多次派人勸說,請他做國民黨的政治和尚,並請他用雙款為蔣介石書寫對聯,軟硬兼施,都被法師堅決拒絕,並謝絕會見,始終不給一字。但是普通農民請法師寫字,則十分容易,如距寺院較近,有時還親自送去。於此可見法師偉大人格之一斑!
  • 弘一法師李叔同:吃素、護生、惜福,一個真正值得我們銘記的人!
    有一次,法師受好友夏丏尊之邀到白馬湖同住幾日,夏發現他所用的毛巾「黑而且破爛不堪」,忍不住說:「這毛巾太破了,我替你換一條好嗎?」他的回答是:「哪裡,還好用的,和新的也差不多。」說著把那破毛巾珍重地張開給夏看,表示還不十分破舊。在吃的方面,弘一法師自出家後,每日只食兩次,且過午不食,據云,午前屬陽,午後屬陰,一過日中,就不與鬼爭食。
  • 晉江東石一老宅鐫刻弘一法師墨寶 傳屋主與弘一法師交情甚深
    弘一法師墨寶在東石洋宅村有楹聯6對詩牌1對 傳老宅主人與法師交情甚深相傳蔡敦福年輕時與弘一法師交情甚深,建房時曾請弘一法師幫忙撰寫對聯、詩句,鐫刻於宅子的大門兩側。昨日上午,記者一行來到蔡敦福宅探訪,親身感受老宅的韻味,目睹弘一法師的墨跡。
  • 超級淡定的弘一法師說:「鹹有鹹的味道、淡有淡的味道」
    淡定本該是生命應有的姿態,也是人生路上最美風景,於淡定間帶來的是頭腦的智慧與清醒,練就的是一顆強大的內心。健康的體魄需要去鍛鍊,美麗的心態更需要去修煉。看書翻到過這樣一個故事。1925年初秋,弘一法師因戰事而滯留寧波七塔寺。一日,老友夏丏尊前來拜訪。
  • 關於傳為弘一法師「為漳州印友題偈」的考證丨孫向群
    [3]由此可見,曇昕法師和弘一法師交往如此親近,而且書法足能與弘一親筆亂真,所以造成大家誤認為是弘一手跡。此偈應該寫於1939年弘一法師為其取號曇昕之後,見此偈真跡落款前有如下記述:今晨焚香禮佛已,慧康童子持呈一函,乃薌江居士徵餘文。居士精篆刻,餘不諳藝術及世間文字,未能為一詞之贊。爰拈此偈以志忻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