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長想一起組個跳繩班嗎?課後一起學跳繩。」據北京日報報導,開學沒多久,一年級新生的微信家長群裡出現了這樣的話。號召一發出,家長們紛紛在群裡報名,不一會兒10人跳繩班就滿員了,「沒趕上這波的別急,咱們再『團』一個新的班。」
學跳繩也要報培訓班?即便在課外培訓班泛濫的當下,很多網友對此依然感到難以理解,紛紛發出「就差吃飯睡覺也培訓了」「家長需要報父母課堂」之類的調侃。
其實,跳繩培訓班早已不是第一次聽聞。去年,錢江晚報·小時新聞客戶端就報導過杭州某跳繩培訓班一開班就爆滿的「盛況」。不止小學生報班,有的孩子還在上幼兒園小班,家長就想給他報班。
要不要報跳繩培訓班,當然是一種自由選擇,但逢班必報折射的家長急切的達標訴求,其中的教育理念令人深思。
跳繩是一種簡便易學的運動,如果不參加專業競技,跳繩並沒有太高的技術含量,只要堅持練習,自然會熟能生巧。按照一年級「一分鐘跳繩」項目規定,男生在一分鐘之內跳17個及格、109個滿分,女生一分鐘之內跳17個及格、117個滿分。對於絕大多數孩子而言,這不是什麼難事,個別肢體不太協調的孩子,哪怕從沒接觸過跳繩,稍加練習也能達到30個左右。
對於協調能力比較差的孩子,並非報個培訓班就可以「點石成金」,關鍵還在於每天堅持跳繩。很多時候,報班之所以能取得顯著效果,並不是教練有多少厲害,而是確保了高質量的練習時間。如果家長能擺正心態,適當降低要求,多陪同激勵,基本上也可以解決問題。尤其對於年紀較小的孩子,在家長陪伴下進行親子運動是最好的選擇,培訓班並非首選。
但在現實中,一些習慣於「競爭」的家長,哪一項都不甘有絲毫落後,一旦發現自家孩子與同齡人相比存在差距,立馬焦慮不已。孩子會跳繩的家長沾沾自喜,而孩子沒學過跳繩的家長焦慮萬分,報班成了「落後」家長解決這一問題的首選。
其實,如果孩子在跳繩方面真的遇到問題,家長最應該做的是冷靜分析情況,進而尋求合理對策。但很多家長一遇到問題,就想到培訓班,以至於跳繩班近年呈日益火爆之勢。
家長完全不必過度迷信培訓班,培養孩子對運動產生興趣更為重要。如果把任何一項運動異化為一種對達標的應付,反而可能抹殺孩子的樂趣。相比於那點簡單的技術學習,家長的陪伴鼓勵更重要,而且也是極好的親子活動。
窺一斑而知全豹,素質教育為何走了應試教育的老路,足以引發深思。現在的80後、90後家長,大多是在應試教育的薰陶之下成長起來的,應試思維可謂根深蒂固,連跳繩這種本來輕鬆愉快的運動,也視作「壓力山大」的任務,其它更是可想而知。從應試教育轉變為素質教育,當然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但家長的教育觀念無疑是成敗與否的一大關鍵。如果這種應試思維得不到有效扭轉,諸如中考體育增加分值之類的改革,落實起來就極易背離初衷。
(責任編輯:武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