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想到表面光鮮的職場精英,背地裡還得靠軟體相親。」
在某交友軟體上看到領導的資料後,這位朋友發出了一條熱帖。
除了看到領導另一面的興奮,這個句子還有重要的潛臺詞,大概就是:職場精英是不能相親的,這多少有些丟人。
可是,很多人鄙視相親,卻又以相親的方式在對待自己的職業發展。
有些面試,就是另一場相親
兩人陌生人相對而坐,展現自己學歷、背景、過往經歷,談談興趣愛好、性格優缺點以及對當下熱點的看法。
這樣的場景,兩個人有可能在相親,也有可能是在面試。
但為什麼收到面試通知你會欣喜若狂,聽說要去相親卻是百般不願意?
能發文字,就不要打電話。這是社恐一代的行事原則。兩個陌生人,要坐在那裡找話題,聊人生,太尷尬。當代青年們於是拒絕相親。
歲月給了長輩們智慧。我的姨媽們一眼就戳穿了年輕人的虛偽:去雲南旅遊,去唱歌泡吧,一個個都想著如何搭訕(或被搭訕),盼著有奇遇,怎麼沒見你們說遇到陌生人會尷尬?
社交這件事,場子裡的氛圍很重要。這是為什麼面試讓人欣喜,而相親讓人煩惱的原因之一。
催你去相親,你感覺自己成了荷爾蒙分泌失衡的剩男剩女。
邀約你面試,你感覺自己受到了肯定,正在朝著人生贏家邁進。
這個氣氛一開始就不同,所以你覺得兩者不一樣。
但很多時候,大家只是被氛圍給迷惑了,幹的其實都是差不多的事情。
別讓一場「面試「決定你的人生
說到這裡,是希望你換一個視角來看待面試。
問過一個專門做高級別人才招聘的HR,對於一個你根本不熟悉的行業,你是怎麼和面試者聊的?
他說,我就看他的思路和表述就行了。真正了解懂行的人,談起一件事情來是不一樣的。
這挺對,因為表述和背後的邏輯很能說明一個人的經驗與思考深度。
但也不一定對。因為容易作弊,尤其在我們這個考試型人才眾多的國度,回答問題頭頭是道,一看成果慘無人道的例子不少。
這樣的HR其實還是專業的,最怕就是碰到那些僅憑「感覺」、「氣場」,或者其實是顏值,就下結論的面試官。
《奇葩說》最近聊的話題是,該不該徵收「顏值稅「。支持者說,我們必須要面對一個現實,顏值高者在當下獲得了許多通往成功的「便利通行證」。反對者說,出問題的是那些以顏值來作為行事標準的人,懲罰不應該降臨在高顏值者本人身上。
正反方能辯起來,有一個大前提大家都承認了,很多情況下,的確存在「顏值優勢」。
所以,別把找到好工作的優勢寄托在單純的一場面試上,不管是跟老闆談,還是跟獵頭談,靠一場談話來決定自己的職業前途,有點過於浪漫主義。
不要把找工作做成了買彩票,四處出擊面試,希望總有一次成功。聰明的職場人,應該做的是積累自己的職業實力,精進人脈,形成口碑。多與同行交流專業心得,讓老闆與同行們知道、認可你,對你的實力有了長期的了解,有了好工作,自然會想到你。
更重要的是,這樣的工作機會,互相知根知底,會靠譜很多。就像日積月累的愛情,肯定好過相親時的倉促成事。
這就是「輕招聘,重積累」,長線耕作職業發展,樹立個人的職場品牌,才是找工作的最好方式。這裡的輕,是厚積薄發,「舉重若輕」的「輕」。
和老闆相親不一定能成,但要和老闆共享思想
回到開頭那個場景,如果你相親碰到CEO,能成功嗎?
大多數普通人並不覺得自己能迎娶CEO,因為人生經歷難以相融。(本篇文章也不提供如何迎娶CEO的有關介紹。)
但是,你的確可以跟CEO擁有共同聊聊商業和業務,這是獲得職業成長的必備素質。
企業管理諮詢大師拉姆·查蘭寫過一本書《CEO說:像企業家一樣思考》。為世界各地大大小小的公司董事會和CEO們提供諮詢服務後,拉姆·查蘭得出的經驗是:「企業活動中的一些普遍規律既適用於街頭小販,也同樣適用於經營一家《財富》500強的大企業,成功的商業領袖了解這些規律,他們擁有我稱之為『商業智慧』的東西。「
拉姆·查蘭給出的建議,就是我們和CEO對話的基礎。比如,他說要從「現金、利潤、周轉率、成長性和顧客」等基本要素來理解公司的本質,培養自己的商業智慧。
學會看財務報表,了解找人用人背後的商業邏輯,會比只能看面試官的臉色要有成就感得多。
「最怕30歲了還在靠到處投簡歷找工作。「當雞湯博主們把這道焦慮題放在你面前時,我們邀請你來聽聽大師們的商業智慧。
個體價值如何體現?在組織中如何共生進化?在流動中如何尋找跨界機遇?一年一度的MAX僱主評選盛典即將登場,脈脈招聘將和各位業界領袖,以及千萬職場人一起,探尋這些問題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