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看臉的世界,原來是心理學認知偏差效應惹的禍

2020-12-17 哈迪七咩

人際交往是指個體與周圍人之間的一種心理和行為的溝通、協作、交流信息的一種方式和活動。但是,由人際交往問題引發的諸多心理困擾在現代社會中已經是常事,而不和諧融洽的人際關係對心理健康造成的影響也不容忽視。

出現這樣情況的原因有很多,在社交中,不同個體的人格特質往往會影響個體人際交往。諸如,自我中心的人在學習、生活中處處以自己為中心,認為其他人就應該圍著自己轉,而絲毫不在意他人的感受,更無法做到設身處地替他人著想,這種自我中心型的個體在人際中最容易受到傷害,會導致孤立、不受歡迎的局面,帶來人際關係的困擾;

性格內向、孤僻的個體,最容易自我封閉,從不主動與人交往,甚至害怕與人交往,人際圈子狹隘;

易嫉妒的個體,敏感多疑、氣量狹小,很難與人敞開心扉交流,建立真正的友誼。

認知偏差也是導致人際交往失調的重要因素

就像在學校裡,有的學生過於重視學習,認為只有學習好其他一切都好,不關心學習以外的事情,也不屑於與其他學生交往,認為耽誤時間,浪費精力;

有的學生比較功利,認為友誼就是相互利用,如果在自己需要的時候得不到幫助就不算朋友;

有的學生會受到首因效應、暈輪效應、刻板印象等認知偏差效應的影響阻礙人際交往的順利開展。

所謂首因效應,就是人們在社會認知過程中,對某個對象首次形成的印象,指初次接觸的感覺,俗稱第一印象,首因效應好,在以後的交往中容易看到對方的優點,首因效應差,以後往往很難看到對方的優點。

例如顏值控會潛意識中形成對長得好看的人先入為主的認識,在外貌俊俏和猥瑣的兩者之間會更傾向於前者。所以說這是個看臉的世界也不完全沒有道理。幾乎沒有人能夠逃脫「首因效應」力量的影響。

暈輪效應是一種「以偏概全」「以點概面」的認知偏差,一般也離不開第一印象

例如,同學之間只看到對方的某一點優點和缺點,就全面否定或完全肯定對方。

同樣地,在學校裡,老師也可能因為學生的字寫得更好看,而認為這個學生是優等生。因此從小到大都聽過老師說,在考試的時候一定要書寫優美,因為改卷老師在看不見學生名字的情況下,對於字體工整的學生會有一定的偏好。

由於第一印象產生的偏差,導致我們誤判了事物本身的價值。因此,廣告商一般會利用形象正面的明星來代言產品,這樣才有可能會致使消費者在未使用產品前,就因為代言人而對這個產品產生特別的好感。即使很多「明星種草」的產品,其實可能並不是那麼好用。

刻板印象是指以固定的思維模式去對事情持穩定的看法,就像那句「抽菸喝酒燙頭」,為什麼一個人抽菸喝酒燙頭,我們就有可能覺得對方是個流氓呢?這就是以對方的外貌特徵,判斷其個人品質了。

再比如說老師應該什麼都懂,班幹部不能有私心,以及很多父母至今依然認為紋身美甲是一個人品性不好的表現等。這些人際偏差的存在很大程度上都會影響個體的人際交往。人們的聚焦點如果只浮於表面,第一印象有時也是刻板印象,有時,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就會形成偏見。

心理學讓人著迷的不只是那些反映現象的效應,而是從諸多心理效應中折射出來的關於人性的特質,這才是心理學最吸引人的地方。

而人際關係本來就是件很複雜的事情,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改善則是潛移默化的,學習了解的目的在於提升自我,更好地認識世界,認識自我。在一段關係中,能改變的只有自己,對方始終是個未知數,明白自身的無能,才能以一種更加成熟的姿態面對社交和生活。如果你看到了最後,能不能請你順手為小編點個讚呢?

相關焦點

  • 認知偏差:怎麼和這個看不慣你世界相處?
    今天我們說下認知偏差,了解下什麼是認知偏差,有哪些認知偏差,最後我們如何應對呢?其實很多時候,我不喜歡某個人,並不是對方糟糕,而是我們存在偏見,認為這個人怎樣怎樣。當然有些人確實令人討厭,對阿,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喜歡的人,不必理他們就是了。
  • 認知偏差是怎麼忽悠我們的(三)
    確認偏差在我們當前的政治分歧中表現最為明顯,你會發現雙方似乎都不能「允許」對方的任何一件事情是正確的,很多時候都是確認偏差惹的禍。確認偏差在很多情況下都會發生,有時會帶來可怕的後果。實際上已有很多科學家注意到了認知偏差,而且做了系統性的研究。比如1970年Amos Tversky和DanielKahneman提出了認知偏差和錯誤推測法(我們作出的預測和判斷往往是基於經驗或者直覺得來的),社會學家早期的事業紮根於以色列,後來移居到美國。Tversky於1996去世了。
  • 挽回必知:警惕這些認知偏差!
    一段關係的分分合合,原因多樣,其中最關鍵的還是認知偏差。認知偏差是指人們在感知自己、他人或外部環境時,常常判斷錯誤,使結果出現失真的現象。簡單說,認知偏差就是你總喜歡按照你對這個世界的理解去解讀很多事情。愛情中的認知偏差,往往是你對交往對象的誤解,把你的想像當事實了。
  • 認知偏差、認知偏見(簡述016-026)
    認知偏差、偏見指的是在判斷中偏離規範、理性的系統模式,目前在心理學、行為經濟學之中進行了一些研究。繼上文:3-認知偏差、認知偏見列表(001-006),3-認知偏差、認知偏見列表(007-012),認知偏差、認知偏見(013):富蘭克林效應,
  • 司機駕車被強光照眼,車禍發生一臉懵不知所措,原來是手機惹的禍
    司機駕車被強光照眼,車禍發生一臉懵不知所措,原來是手機惹的禍大家都知道每一個司機在行駛過程中都會有各種的意外情況發生,所以現在的車禍發生率也是一直居高不下,而導致車禍的原因也是多種多樣,所以越是經驗多的司機開車就越是小心
  • 了解7個認知偏差,學會正確地認識這個世界
    在本性和自我認知方面,別人眼中的我們,與我們現實裡的自己,相去甚遠,不能取信。-麥可·翁達傑「他人即是地獄」是高估了世界的危險;「老子天下第一」,是高估了自己的能力。(男人總認為自己夠強壯,女人總認為自己太胖)沒有人不是通過犯一系列錯誤來認識世界的。當然沒有人能夠擁有「上帝視角」,人對世界的認識總是管中窺豹,坐井觀天。但無所謂,人生而有涯,而知也無涯!
  • 孩子越長越像妻子前男友,丈夫的質問讓寶媽委屈,遺傳偏差惹的禍
    我們都希望孩子長得像自己,最好是集合父母的優點,可基因這個東西很玄妙,有些孩子長的就是不像父母,這讓寶爸寶媽很疑惑,甚至會引發家庭戰爭。看著剛滿百天的寶寶,丈夫後悔得直撓頭,卻不知道為什麼孩子一點也不像自己,難道真的自己疑心太重惹的禍?
  • 心理學中的十大認知偏差,你了解幾個?
    認知偏誤不受年齡、性別、受教育狀況以及智力等因素的影響,每個人都會遇上這事。認知偏差中有些很顯著,有些卻不常見,但它們都趣味十足。
  • 如何避免認知偏差?
    認知心理學認為,人對外界的認知,是通過感官開始,因此容易受到各種因素的幹擾,往往會出現偏差,造成不必要的麻煩。因此,我們需要從理性的角度去了解認知偏差,從而有效避免它。從本原出發。有些人對事物的認知往往是間接的,道聽途說,人云亦云,這種情況下,很容易與事物本來的面目產生巨大的偏差。只有回到事物本原,排除道德、情感、思維方式的幹擾,才能夠還原事物最真實的一面,這種主張叫做存在主義。從理性出發。除了實踐,還需要學習理論的知識,從客觀的角度去看問題,因為我們很容易受到感官的欺騙,例如放在水中的筷子,它折射出來的樣子使我們誤認為筷子折斷了,實際上只是錯覺。
  • 《別讓認知偏差牽著走》
    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視網膜效應」,是指當我們自己擁有一件東西或一項特徵時,我們就會比平常人更加注意到別人是否跟我們一樣具備這種特徵。比如,當我們注意高學歷、高收入的時候,我們就會比以前更加關注高學歷、高收入方面的信息,對於那些低學歷、低收入的方面信息,就會自動忽略或者過濾不看。其實,這是我們在思維認知方面進入了一個誤區,從根本上出現了偏差。
  • 認知偏差、認知偏見(簡述016-030)
    認知偏差、偏見指的是在判斷中偏離規範、理性的系統模式,目前在心理學、行為經濟學之中進行了一些研究。繼上文:3-認知偏差、認知偏見列表(001-006),3-認知偏差、認知偏見列表(007-012),認知偏差、認知偏見(013):富蘭克林效應,認知偏差、認知偏見(014):伯克森悖論,
  • 認知偏差導致了行為偏差——解讀《寄生蟲》悲劇原因
    整個影片似乎沒有刻意描繪出一種悲傷氛圍,但,我們都清楚,這個故事本身就是一種悲劇。其中投射出了太多深刻的問題,例如,韓國社會貧富兩個階層的社會問題和人性等問題。我只想從心理學的角度解讀影片人物悲劇命運的原因。
  • 在生活裡的一些認知偏差,你遇到過嗎
    1.框架效應大家應該都聽說過「屁股指揮腦袋」,但知道框架效應的很少。什麼是框架效應?拿著相機去拍照,在攝影上叫構圖,面對同樣的場景,不同的人構圖不一樣,拍出來的照片也就不一樣,但反映的現象是同一回事。這個差異不只是在清晰度上和取景的角度上,框架效應在相當程度上比認知能力、認知方式還重要。
  • 宅家心理學:偏見與信念——認識框架效應和信念偏差
    就讓我們來一起看一看,影響我們判斷的思維方式——框架效應和信念偏差。在心理學中,我們將描述問題的方式叫做框架(framing)。而框架效應就是,用兩種不同的,但是在邏輯上完全等價的方法,來描述同一問題,結果得到的結果卻不盡相同。
  • 這7種廣泛存在的認知偏差,影響了我們太多的決策
    對於這些心理學效應和認知偏差,設計人員需要在自身進行決策時候儘量迴避,避之不及確實會面臨車毀人亡的局面;在設計過程中,可以巧妙地將這些因素納入到考慮當中來,因為它們同樣可以影響用戶,成為撬動產品打開局面的重要的契機。
  • ——認知偏差
    心理學家道格拉斯·肯裡克曾提出了關於認知偏差的問題,這個問題很好地解釋了那些外表迷人的女子對認知的影響。在一個人潮湧動的大街上,可能你會發現有不少美女,可當人流量變少後,似乎街上大部分都是長相平庸的女子。
  • 原來孩子讀寫經常跳行、漏字並非因為粗心馬虎,而是眼睛惹的禍
    原來孩子讀寫經常跳行、漏字並非因為粗心馬虎,而是眼睛惹的禍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伊桑是人群中佔比20%的閱讀書寫障礙患者中的一個。原來孩子讀寫經常跳行、漏字並非因為粗心馬虎,而是眼睛惹的禍孩子為何「漏」習難改?
  • 看人看半邊吃飯吃一半 原是中風惹的禍
    人民網武漢6月16日電 以為自己都把碗裡的飯都吃完了,家人卻說還剩一半沒有動,看人只能看到「半邊臉」,家住漢口的邱婆婆已經這樣有一個多月了。近日,她到武漢市中心醫院就診,經檢查發現原來不是眼睛的問題,而是腦中風惹的禍。  一個多月前,62歲的邱婆婆在吃晚飯時被家人說浪費糧食。
  • 這7種認知偏差,正讓你越來越蠢 | 年度好文
    這也是我寫這篇文章的由來,人類的「認知偏差」實在太多了,每一種都可能令人變得很蠢,而我們卻根本意識不到……所以第一步,了解這些認知偏差,是改變的開始。改變你的元認知認識到認知偏差的存在本身,就能削弱它的影響。這個過程,其實調用你的元認知能力,即對思考過程的反思:只有意識到思考過程中偏差的存在,才能去改變它,元認知為思考過程按下了停止鍵。
  • 每日新書|《圖解世界精英思維》:聰明人都懂的心理學效應
    近70個心理學效應,圖解形式深度剖析;打破固定思維,用成長的角度看問題;用八個主題,提高工作和學習效率。 ��這本書適合誰讀?對各種心理學效應感興趣的初學者;想提高認知能力,開拓思維的人。 ��我為什麼推薦你讀這本書?關於思維方式的書有很多,這本書的特點是從心理學效應的角度,來幫助讀者開拓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