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交往是指個體與周圍人之間的一種心理和行為的溝通、協作、交流信息的一種方式和活動。但是,由人際交往問題引發的諸多心理困擾在現代社會中已經是常事,而不和諧融洽的人際關係對心理健康造成的影響也不容忽視。
出現這樣情況的原因有很多,在社交中,不同個體的人格特質往往會影響個體人際交往。諸如,自我中心的人在學習、生活中處處以自己為中心,認為其他人就應該圍著自己轉,而絲毫不在意他人的感受,更無法做到設身處地替他人著想,這種自我中心型的個體在人際中最容易受到傷害,會導致孤立、不受歡迎的局面,帶來人際關係的困擾;
性格內向、孤僻的個體,最容易自我封閉,從不主動與人交往,甚至害怕與人交往,人際圈子狹隘;
易嫉妒的個體,敏感多疑、氣量狹小,很難與人敞開心扉交流,建立真正的友誼。
認知偏差也是導致人際交往失調的重要因素。
就像在學校裡,有的學生過於重視學習,認為只有學習好其他一切都好,不關心學習以外的事情,也不屑於與其他學生交往,認為耽誤時間,浪費精力;
有的學生比較功利,認為友誼就是相互利用,如果在自己需要的時候得不到幫助就不算朋友;
有的學生會受到首因效應、暈輪效應、刻板印象等認知偏差效應的影響阻礙人際交往的順利開展。
所謂首因效應,就是人們在社會認知過程中,對某個對象首次形成的印象,指初次接觸的感覺,俗稱第一印象,首因效應好,在以後的交往中容易看到對方的優點,首因效應差,以後往往很難看到對方的優點。
例如顏值控會潛意識中形成對長得好看的人先入為主的認識,在外貌俊俏和猥瑣的兩者之間會更傾向於前者。所以說這是個看臉的世界也不完全沒有道理。幾乎沒有人能夠逃脫「首因效應」力量的影響。
暈輪效應是一種「以偏概全」「以點概面」的認知偏差,一般也離不開第一印象。
例如,同學之間只看到對方的某一點優點和缺點,就全面否定或完全肯定對方。
同樣地,在學校裡,老師也可能因為學生的字寫得更好看,而認為這個學生是優等生。因此從小到大都聽過老師說,在考試的時候一定要書寫優美,因為改卷老師在看不見學生名字的情況下,對於字體工整的學生會有一定的偏好。
由於第一印象產生的偏差,導致我們誤判了事物本身的價值。因此,廣告商一般會利用形象正面的明星來代言產品,這樣才有可能會致使消費者在未使用產品前,就因為代言人而對這個產品產生特別的好感。即使很多「明星種草」的產品,其實可能並不是那麼好用。
刻板印象是指以固定的思維模式去對事情持穩定的看法,就像那句「抽菸喝酒燙頭」,為什麼一個人抽菸喝酒燙頭,我們就有可能覺得對方是個流氓呢?這就是以對方的外貌特徵,判斷其個人品質了。
再比如說老師應該什麼都懂,班幹部不能有私心,以及很多父母至今依然認為紋身美甲是一個人品性不好的表現等。這些人際偏差的存在很大程度上都會影響個體的人際交往。人們的聚焦點如果只浮於表面,第一印象有時也是刻板印象,有時,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就會形成偏見。
心理學讓人著迷的不只是那些反映現象的效應,而是從諸多心理效應中折射出來的關於人性的特質,這才是心理學最吸引人的地方。
而人際關係本來就是件很複雜的事情,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改善則是潛移默化的,學習了解的目的在於提升自我,更好地認識世界,認識自我。在一段關係中,能改變的只有自己,對方始終是個未知數,明白自身的無能,才能以一種更加成熟的姿態面對社交和生活。如果你看到了最後,能不能請你順手為小編點個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