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出鬼谷子,他是史上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典範!

2020-12-14 歷史人物至

前言:鬼谷子有兩個著名的徒弟,一曰蘇秦, 一曰張儀,他們在各個國家間周旋,運用自己的智慧忠心護主。在歷史上,蘇秦的名氣比張儀更大些。在自己的家裡,他是一個好兄長 、好兒子。蘇秦當年落魄困窘,嫂嫂見他沒有什麼出息便拒絕給他做飯。蘇琴發跡後也沒有因為當年嫂嫂的刁難而為難嫂嫂,他寬廣的胸襟使這個故事成為一段佳話。蘇秦間齊的故事在歷史上廣為流傳,他為剿滅齊國付出了不小的功勞。這篇文章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蘇秦波瀾壯闊的一生吧。

一、懸梁刺股

蘇秦的出生年份不詳,只知道他是雒陽(今河南洛陽)人,早年他拜鬼谷子先生為師,家中以務農為生。從鬼谷子那裡畢業之後,蘇秦便面臨著找工作的問題。可惜他時運不濟,處處碰壁。家裡的人都私底下嘲笑他,覺得他不在家老老實實的務農,反而去讀書,倒是捨本逐末了。蘇秦在外遊歷多年沒能衣錦還鄉,反而落魄而歸,家裡非但沒能給他想要的支持,還私底下嘲笑他。也許這就是人性吧,即使是同一個家庭的成員,也是更喜歡有權有勢的。

蘇秦於是在家閉門苦讀,把家中的藏書全部都細細讀了一遍。有一個著名的成語故事叫做懸梁刺股,懸梁講的是東漢的一個人,刺股講的便是蘇秦。每當瞌睡的時候,蘇琴便拿出錐子 用力地刺向自己的大腿,疼痛立刻使人清醒,他又全心全意地投入到讀書當中了。懸梁刺股也成為勉勵學生努力學習的成語,相信有此般決心,一定能夠學有所成。後來蘇秦看到了《周書陰符》,努力鑽研了一年多,終於揣摩出了合縱連橫的計策,於是他決定離開家前往各國遊說君王。蘇秦家中離洛陽較近,所以父母便建議蘇秦前往洛陽周天子那裡碰碰運氣。

結果時運不濟,當時的周天子是周顯王。顯王周圍的君臣都知道蘇秦,十分瞧不起他。顯而易見,蘇秦沒有在周天子那裡謀到合適的職位。於是他又來到秦國,蘇秦建議秦惠王稱帝。可惜秦國當時剛剛處死商鞅,而且秦國素來最討厭說客。秦惠王拒絕了蘇秦的提議,說"時機未到,羽翼未豐",這句話不僅是對自己說的,也是對蘇秦說的。蘇秦也同樣在秦惠王那裡碰了一鼻子灰。後來他在燕國得志,也不難理解蘇秦為何對燕國忠心耿耿,知遇之恩不知何以為報,唯有忠心耿耿,努力的為燕國謀求最大化的利益。

二、前謙後恭

前謙後恭這個成語形容一個人之前傲慢,後來謙卑的態度。蘇秦從鬼谷子處畢業之後便四處遊歷,而後落魄歸家。回家時,他央求嫂嫂為自己做飯。可惜嫂嫂是個勢利的人,他看到蘇秦如此沒有出息,便拒絕為其做飯,還狠狠的奚落了蘇秦一通。蘇秦的前半生可謂是坎坷至極。都說家是溫暖的港灣,可是蘇秦回到家非但沒有受到慰藉,還因為自己的落魄而被家裡的人看低。太陽底下無新事,這樣的例子,我們翻翻史書便可以找到許多。

可見人還是比較重利益的,即使是血濃於水的親人,也會因為你的落魄而嘲諷和看不起你。後來蘇秦前往遊說各國。同樣也是碰了一鼻子灰,最後燕國接受了蘇秦的合縱之策。燕文侯覺得蘇秦的提議非常正確,他給了蘇秦一個承諾:如果你能使計策使我燕國安定,那麼我願意舉國相報。蘇秦在燕文侯這裡得到了高官厚祿。燕文侯資助蘇秦以車馬金帛,派蘇秦前去遊說其他五國。蘇秦的計策成功之後,他從楚國北上,前往趙國復命。

中途經過自己的家鄉洛陽,蘇秦這時已經手持六國相印。車馬華麗,價值不菲,前來送行的諸國使者浩浩蕩蕩,場面比得上皇帝。周顯王聽說了這個消息之後十分害怕,他派人清掃了洛陽的道路,去郊外犒勞蘇秦。從中也可以看出周天子當時的地位。和天子比起來,小小的一個蘇秦又算得了什麼呢。可周天子卻因為場面的宏大而感到害怕,可見他是一個懦弱可欺之人。倘若有一番遠大的志向,也不會被諸侯國欺凌至此。蘇秦衣錦還鄉後,他的家人全部匍匐在地,不敢仰視他。當年羞辱過他的嫂嫂更是在地上蛇形匍匐,企圖以最卑微的姿態祈求蘇秦的原諒。蘇秦果然原諒了她,當即大手一揮,將隨身攜帶的千金分散給眾人。蘇秦在這裡說出了他的名句,"縱使我有洛陽二頃田,安能配六國相印"。

有一位曾經在燕國借給蘇秦路費的人,當時蘇秦所借路費不過百文,最後他還給對方百金。所以我們不該去嘲諷那些當時落魄的人,每個人都有低谷的時候,這時候如能給對方雪中送炭,也是一件於人於己都有利的善事。蘇秦是隨從裡有一位一直沒有收到賞賜。他前去詢問,蘇秦說:"我不是忘記了你,當初你隨我去燕國,在易水便你再三打算離開,那時正當我正處困境,所以最後賞賜你。"俗話說,"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蘇秦也深諳此道。每個領導都喜歡忠心耿耿的下屬,而厭惡那些在困難時離你而去的人。

總結:古今成大事者,必須先經受磨練。普通人可能早在繁瑣的生活中磨平了稜角,成為庸人。那些心中有遠大志向的人,無論生活怎樣對待他,總是甘之如飴。從來沒有放棄一說。從落魄書生到身配六國相印,蘇秦的一生無疑是成功的。拜金主義不是現代的通病,自古有之。所以一心追逐利益的同時,也不要忘記了自己的初心。蘇秦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書生典範。落魄時他閉門讀書,功成名就時為了自己侍奉的君主苦心周旋。都說時勢造英雄,能在亂世中成就一番大事的,必定是非同尋常的人。

相關焦點

  • 秦暉:窮則兼濟天下,達則獨善其身
    應當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才對。的確,《孟子》原來說的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後人習慣先「達」而後「窮」並改「兼善」為「兼濟」,尚不失孟子原義。但我確實認為:一個人如果真心想要「善其身」與「濟天下」,那還是改成本文題目所云的「窮則兼濟天下,達則獨善其身」的好。
  • 孟子留下的智慧: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意思是:不得志時就潔身自好修養個人品德,得志顯達之時就要造福天下百姓。「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出自《孟子》的《盡心章句上》(第九)。 孟子的這句名言之所以能夠流傳至今,是因為它回答了我們很多問題。
  •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教給我們什麼人生智慧?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句話充滿了人生智慧,大概意思是:一個人在不得志的時候,就要潔身自好,注重提高個人修養和品德;一個人在得志顯達的時候,就要想著造福天下百姓。倘若一個人一旦遭遇失敗和挫折,就變成這個樣子,很有可能他就會一直墮落、放縱下去,沉淪下去,這輩子再也迎不來人生轉機。追求「名」和「利」成功後的極端表現:放縱、自私。
  • 我們的善良應該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善良最好的尺度應該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正義是要有成本的,善良是要有能力的。孟子的「窮則獨善其身,達者兼濟天下」,古文本意為不得志的時候就要管好自己的道德修養,得志的時候就要努力讓天下人都能得到好處。
  • 孟子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和《道德經》高度一致
    就孟子提出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來說,明顯地證明了他就是一位得道的哲學家,也稱之為聖人,無論他是讀過老子的書,還是與老子的不謀而合,總之他的理論和老子思想同出一轍。「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和《道德經》中的「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還有「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一個意思。
  • 《蘇東坡傳》: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可這些也許還不足以勾繪出蘇東坡的全貌。我若說一提到蘇東坡,在中國總會引起人親切敬佩的微笑,也許這話最能概括蘇東坡的一切了。林語堂先生將蘇東坡贊為中國歷代文人從政的標誌性人生。在我看來,蘇東坡的一生也是儒生至高理想的淋漓體現: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蘇東坡的一生可按「達」和「窮」大致分為兩個階段。
  •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句話大家怎麼理解?
    我認為「窮則獨善其身」和「達則兼濟天下」兩句所達成的實質效果是一樣的。「窮則獨善其身」按我的理解是有兩方面的含義。「達則兼濟天下」同樣可以從以上兩方面來談。一個人在物質方面極為富足時,在目睹其他人與自己相反的生活境遇時,勢必會萌生惻隱之心,從而想要通過自己的力量來改變這種現狀,去接濟社會最底層的人民,所以一個人在身處富足中能想著普羅大眾的生活供應不足並採取行動去回饋去改變社會現狀的情況下,這個社會又怎能不會因為這樣的一個個善舉而變得更美好呢?
  •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教師崇敬混沌精神,激情澎湃,他雙手握拳沖天高舉,喊得山野震蕩,林木悚然——「勝天半子」。慶幸的是,他有一顆「改命」的心。經過自己的刻苦努力,憑藉著優異的成績從窮山溝考上了漢東大學。大學期間,他收到了人生中的第一雙球鞋,雖有「凌雲壯志」,但童年的處境為他內心造就了自卑的陰影。他喜歡陳陽,但對方是檢察長之女,高官家庭,怎麼會看上自己這個窮小子呢?在他看來:「一個吃不飽飯的窮孩子,哪有什麼資格去談戀愛。
  • 為何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價值觀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充分體現了中國儒家思想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儒家的人格理想是君子賢人和聖人,這是孔子的觀點,而儒家的亞聖孟子,這提出了大丈夫 的人格理想。無論是君子還是大丈夫,都有共同的特點。
  • 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一生豪放灑脫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詩人之一,他的詩大多是寫實抒發自己胸意的,白居易的生活經歷引導著他的詩中情感的變化。白居易出生於唐朝一個中小官級家族,白居易剛出生,他的家鄉就爆發了大戰,他的父親將他送到了宿州,白居易的童年也在此度過。白居易從小才智過人,讀書也十分刻苦。之後,白居易開始從政。
  • 窮則獨善其身,窮可不是指貧窮;達則兼濟天下,達也不是說富貴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原文是出自《孟子》,原文的後半句應該是「達則兼善天下」,後人習慣把兼善改作「兼濟」了。要理解這兩句,就應該聯繫上下文一起來看,才不會斷章取義。「尊德樂義,則可以囂囂矣。故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
  •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第400篇原創文章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 白居易: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他不論仕途如何,都堅守著知識分子的一份良知,關注平民的苦難生活,始終胸懷憂國憂民之心和兼濟天下的政治抱負。縣令見他一直裝病,也就不管他了。後來,白居易受到重用任左拾遺,負責進諫薦舉。元和三年冬到元和四年春,天大旱無雨,憲宗因此欲降德音。白居易與大臣李絳上書建議「蠲租稅,出宮人,絕進奉,禁掠賣」等一系列利民政策,來賑救離散貧瘠的百姓,憲宗都採納了。
  • 身逢亂世的白居易: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而這也是他詩的最顯著的特點。在那個動亂的年代,白居易呱呱墜地,不太平的時期註定這個孩子有不平凡的經歷。貞元十六年,白居易中了進士,寒窗苦讀十餘載只是為了科考這一天。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他考中了進士,雖然不是狀元但最起碼付出的努力沒有白費。他的學習能力很強,很快他就結交了好友元稹,並且與元稹共同發起了「新樂府運動」,不管結果如何,總之,他是一個敢想敢做的人。很快,他開始了仕官生活。在朝堂上他一直以為皇帝是一個深明大義,肯聽勸的「大氣」皇帝。
  • 窮則獨善其身,富則兼濟天下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三,第三層境界,這層境界的老師「窮則獨善其身,富則兼濟天下」,他不但能傳道受業解惑,而且他有家國情懷,心憂天下,能以小見大,能為學生塑情懷,拓胸襟。能引領學生突破自己的小我,超越自我,經這樣教師指導的學生,學生受其影響,長期潛移默化會讓他們逐漸變成有情懷有格局的民族精英。這樣學生心胸寬闊,積極向上,樂於助人。這樣的教師堪稱人生導師。
  • 微信頭像分享: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出自《孟子》。它的意思是在不得志的時候就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得志的時候就要努力讓天下的人民得到好處。看一個小故事,大體內容是這樣說的,甲乙兩對父子在街上看到一位乞討者,其中甲的父親看了看乞討者,俯下身小聲教育孩子說到:記得要好好學習,不然長大以後就像他一樣沒有工作,只能乞討為生。而乙的父親則俯下身語重心長地教育孩子說到:你一定要好好學習,將來長大後,讓像他一樣的人都擁有一份穩定的工作,不用再到外面風餐露宿。
  • 白居易:「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做個普通人挺好!
    白居易「達則兼濟天下」史書記載《觀刈麥》於白居易擔任陝西周至縣尉,來到田間地頭,看到百姓一年四季不停地勞作,十分辛苦。圖片來源於網絡「窮則獨善其身」生於亂世的白居易,從小目睹了戰亂、飢餓、生離死別卻異常刻苦勤奮。
  • 《劍來》達者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這便是文聖一脈的從容!
    為什麼喜歡喝酒《劍來》一書中,無論老男老少,大劍仙,儒家弟子,還是其它各路山野精怪,對喝酒都是情有獨鍾,在文中,關於喝酒的篇幅,也是不計其數,很喜歡其中一句,「與講理之人飲醇酒,對不講理人出快拳!」我若有心無力,於事無補,能夠獨善其身,還是從容。古人言,達者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不也正是一種從容,有能力,那我便盡力幫助身邊人,當然更要明白,救急不救窮的道理!
  • 道士是該獨善其身,還是該兼濟天下?
    或問曰:何謂獨善其身。貧道以為以身修真得真是也。古雲「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人身心無非如此幾樣物件,未發之中,則是獨得其善。世人有這幾樣,不能守住,都要胡亂發發,這人生百年就過去了,既沒有獨善其身,亦不曾善他人之身。
  • 傳統文化體現在知識分子的人生理想,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中華民族傳統的文化心理結構的核心是儒道互補,體現在知識分子的人生理想上,則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唐代文人的科舉仕途欲望,比哪一個時代都要強烈,對此,他們不是羞羞答答,欲說還休,而是直言不諱,毫無愧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