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每一個家庭中都有過這樣的兩個矛盾:
生了孩子給到他所有想要的,久而久之,孩子變成家裡的「小祖宗」,被愛的有恃無恐;生了孩子引導他正確獲得愛,愛是媽媽幫他撥下衣服上沾的一粒飯黏子,他幫媽媽擦乾淨飯桌。
家長在與京譽君的溝通過程中說了這樣一個孩子,他的名字叫李林(化名)。剛上初中一年級僅僅一周時間就被請了兩次家長,都是因為與其他同學發生衝突。
在與他的父母溝通時,他的父母說他自小脾氣就大,等不得,稍不順就急。
幾句話沒說完就大聲吵吵,要不就動手打人,在幼兒園時三天兩頭就會把別的小朋友打哭,曾多次把別人的鼻子打出血......
最後他的班主任老師不得不採取「一下課就讓他到老師辦公室報到」的方法,限制他的課間自由活動。因為其暴躁的性格班上也從來不會有小朋友去主動與他交往,他也因此成為了典型的「邊緣兒」。
衝突其實是青春期階段孩子交往活動中一種常見的現象。對於這種行為,父母不要加以限制或懲罰,而是要好好引導,減少這種行為的發生。
不過,如果有孩子經常惡劣欺侮其他同學,就屬於品質問題,必須加以糾正,否則稍不留神就會引發不可預料的後果。
比如曾經的「李天一事件」,事隔多年相信很多人仍然記憶猶新。俗話說,慣子如殺子,李天一的人生悲劇與其父母的教育方式是分不開的。李的父母對幼子過於溺愛的結果,不但與當初希望的樣子相距甚遠,還親手將其送進了監獄。
那麼,孩子為什麼會出現侵犯的行為呢?京譽君覺得是由於以下幾個方面導致的:
在電視和電影中經常出現通過武打、搶劫、暴力等情節,青少年由於好奇、情緒發育欠成熟(崇尚體力、武力)、愛模仿等特點,易學會媒體中的攻擊性行為。孩子遭受挫折後,常常會表現出某種攻擊行為,以發洩自己的憤怒,尋求心理平衡。
孩子如果平時自我感覺良好、魯莽、衝動性大、缺乏生活經驗,就會將其憤怒的情緒直接發洩到使其遭受挫折的人(如同學、朋友、父母等)身上。
孩子如果平時缺乏自信心、情緒悲觀、力量較弱或自制能力較差,就會將其攻擊轉嫁到其認為可以攻擊的人(如弱小孩子、父母等)身上。
很多家長尤其是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對獨生子女的要求百依百順,一切事情圍繞著他轉,把他當做家庭中心或「小皇上」來服侍。
只要一不如他的意,他就會大發脾氣,甚至打家長。而此時的一些家長非但不批評,反而不在意或即刻滿足他的要求。
久而久之,獨生子女兒童就會形成對一切人都採取侵犯攻擊行為的劣習。
1、要想教育孩子,要先學會尊重孩子
愛默生曾說過:「教育最大的成功在於尊重孩子!」因為只有尊重孩子,才能走進孩子的心靈,才能有愉快的溝通。得到尊重和信任的孩子會展現出更多的潛能;同時,孩子也會依照成人對待他的方式對待他人和世界,不被尊重的孩子往往很難學會尊重他人。
青春期階段的孩子有一定的明辨是非能力,雖不是很強,但也有他們獨特的思維方式。他們每做一件事,都有其自己的理由和想法。
因此作為家長,要給孩子傾訴的機會,讓孩子宣洩心中積鬱的情感,這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2、認識衝突的意義,家長建立三原則
說起衝突,大家總是以負面的眼光看待,但其實衝突也是有正面意義的,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衝突是成長必經的歷程,作為家長應該就孩子們的衝突把握好兩個原則:
(1)針對幼兒一日活動的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在孩子打打鬧鬧的時候,你可能會發現,有的孩子相對內向,處境往往比較被動;有的孩子會講道理,對衝突能起到緩和作用。而也有個別孩子從小深受家人溺愛,有一定攻擊性。
有時,孩子間的衝突也會「升級」。這時大人就不得不幹涉了。首先要了解情況;其次具體分析;最後給孩子講道理。
最不可取的是父母為了面子,不由分說拉來孩子或批評或打罵。這樣容易傷害他們的自尊心,也會破壞大家的好心情。
(2)生活中言行的榜樣教育。
對於成長中的孩子來說,父母的言行舉止會有較大的影響力。有的家長言語不一,在外「做一套」,在家「說一套」,當衝突發生時,礙於面子表現得相當得體。但一回到家中,或會因為自己孩子表現不佳而「秋後算帳」。如果父母前後言行不一致,就容易讓孩子混淆是非,從而缺失正確的判斷力。
一位美國兒童諮詢師曾教育要愛的孩子,往往會用最不可愛的方式來討要愛。」打人的孩子往往是孤獨的。常抱抱孩子,多陪陪孩子,陪他走過成長中的每個關鍵期,讓他知道愛比拳頭更有分量!
您覺得孩子經常打人的原因是什麼呢?如果是您的孩子,您會如何教育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