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會變化
15年前幾乎看不到輔導班的影子,而現在輔導班就像飯店一樣,遍布大街小巷!
15年前家長也會在乎孩子的成績,但孩子如果真的不太願意讀書,家長一般也不勉強,心理上能接受孩子走其它途徑。比如上職業學校、學習體育繪畫音樂等專長,甚至直接讓孩子外出打工。
最初,家長對教育的需求,逐漸讓教育成為一種產業。然而現在家長和孩子卻都在教育產業的推力下被動前進,深陷其中,眼前一團迷霧,看不清方向。
要想知道家長焦慮的外部因素,我們首先要看一下家長在面對孩子學習時的普遍生存情況是什麼。
學校一般會把周測或月考的成績直接發給家長,通過智學網平臺,常常最先知道成績的是家長,而不是孩子。作為家長實時知道孩子的成績是什麼感覺呢?如果一直都好那就最好,否則很容易慌啊!
每個班級會建立班群,主要學科也會建立學科群。老師常常要求家長發作業到群裡,在群裡打卡,通過群布置作業等。孩子不可能整天使用手機,所以學校最終目的還是要家長監督孩子學習。從此,學校成功把孩子學習成績的問題推給了家長,而這本來是學校的任務。
學校一般會把周測或月考的成績直接發給家長,通過智學網平臺,常常最先知道成績的是家長,而不是孩子。作為家長實時知道孩子的成績是什麼感覺呢?如果一直都好那就最好,否則很容易慌啊!
每個班級會建立班群,主要學科也會建立學科群。老師常常要求家長發作業到群裡,在群裡打卡,通過群布置作業等。孩子不可能整天使用手機,所以學校最終目的還是要家長監督孩子學習。從此,學校成功把孩子學習成績的問題推給了家長,而這本來是學校的任務。
稍微有些條件的家庭,都會給孩子參加課外學科補習或者興趣班。有些孩子節假日課外輔導都是滿的,少一點的話,每周可能也得上3門左右。
輔導班、興趣班一般會給孩子建群,要求孩子不停地打卡,比如閱讀打卡,背誦打卡,作業打卡等......其實這些任務還是要落到家長身上,家長得監督。輔導班為了保持跟家長的粘性,採用了這樣的策略。把學員維護好,保證續班率。
由於消費和買單的人分離了,所以課外輔導班必須把孩子和家長綁定在一起,即家長同時被輔導了。
4.朋友圈
輔導班、興趣班會利用朋友圈做大量的宣傳,如:名師課、低價課、體驗課、活動組織等。
別人家的孩子經常在朋友圈打卡,最常見的是英語打卡、閱讀打卡、彈琴打卡等,這也是培訓機構的一種宣傳方式。一個孩子在學什麼,大可不必讓別人知道。比如21天養成閱讀習慣,一個真正喜歡閱讀的孩子是通過打卡培養出來的嗎?
作為家長,打開朋友圈看到的要麼是培訓機構的宣傳轟炸,要麼是別人家的孩子不停地學習卡的,自己什麼感覺呢?
發傳單、加微信、領禮物、留號碼,學校門口真的是很熱鬧,因為有家長在呀。在培訓機構的從業者看來,必須要逮住家長,那麼學校門口是最好的地方,這裡家長聚集程度最高。
雖然不少家長對外界的宣傳早已經見怪不怪了,但每天受到這些宣傳單的轟炸什麼感覺呢?一次兩次沒感覺,時間長了,會不會焦慮?看到別人家的孩子都在學,自己的孩子不學真的行嗎?
誰在製造家長的焦慮?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我相信大家應該已經有自己的判斷了。作為一個普通人,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能不焦慮嗎!
其實我們很多家長已經非常關注孩子的學習問題了,學校和輔導機構的做法恰恰又在推波助瀾。不少媽媽都辭去工作,全力陪孩子學習,但很多時候效果也不是很好!
父母對孩子學習的過分關注,是造成孩子學習動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比如孩子表現出拖延、懶散、被動等行為,都是學習動力不足的表現。這不是孩子自己的問題,而是我們家長做錯了。
如果我直接給建議,其實也是站在我理解的角度上提出的,大家也不一定認可。或者說,一個方法對別人家的孩子有效,對您家孩子不一定有效,因為實施的人不一樣,家長的語氣、語調、行為舉止、眼神等的不同,產生的效果都會不一樣。
我這裡想表達的意思是,做事情不能人云亦云,教育孩子更不能全聽別人的。作為家長,我們可以不斷地學習,提升自身教育孩子的水平,形成自己的判斷力。這樣我們就不會那麼容易被別人影響了,同時對孩子學習問題的焦慮也就會小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