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誰在製造家長的焦慮?

2020-09-14 教育諮詢師閆熠

1.社會變化


15年前幾乎看不到輔導班的影子,而現在輔導班就像飯店一樣,遍布大街小巷!

15年前家長也會在乎孩子的成績,但孩子如果真的不太願意讀書,家長一般也不勉強,心理上能接受孩子走其它途徑。比如上職業學校、學習體育繪畫音樂等專長,甚至直接讓孩子外出打工。

最初,家長對教育的需求,逐漸讓教育成為一種產業。然而現在家長和孩子卻都在教育產業的推力下被動前進,深陷其中,眼前一團迷霧,看不清方向。

要想知道家長焦慮的外部因素,我們首先要看一下家長在面對孩子學習時的普遍生存情況是什麼。

2.與學校關係的變化

學校一般會把周測或月考的成績直接發給家長,通過智學網平臺,常常最先知道成績的是家長,而不是孩子。作為家長實時知道孩子的成績是什麼感覺呢?如果一直都好那就最好,否則很容易慌啊!

每個班級會建立班群,主要學科也會建立學科群。老師常常要求家長發作業到群裡,在群裡打卡,通過群布置作業等。孩子不可能整天使用手機,所以學校最終目的還是要家長監督孩子學習。從此,學校成功把孩子學習成績的問題推給了家長,而這本來是學校的任務。

學校一般會把周測或月考的成績直接發給家長,通過智學網平臺,常常最先知道成績的是家長,而不是孩子。作為家長實時知道孩子的成績是什麼感覺呢?如果一直都好那就最好,否則很容易慌啊!

每個班級會建立班群,主要學科也會建立學科群。老師常常要求家長發作業到群裡,在群裡打卡,通過群布置作業等。孩子不可能整天使用手機,所以學校最終目的還是要家長監督孩子學習。從此,學校成功把孩子學習成績的問題推給了家長,而這本來是學校的任務。

3.與輔導班的緊密關係

稍微有些條件的家庭,都會給孩子參加課外學科補習或者興趣班。有些孩子節假日課外輔導都是滿的,少一點的話,每周可能也得上3門左右。

輔導班、興趣班一般會給孩子建群,要求孩子不停地打卡,比如閱讀打卡,背誦打卡,作業打卡等......其實這些任務還是要落到家長身上,家長得監督。輔導班為了保持跟家長的粘性,採用了這樣的策略。把學員維護好,保證續班率。

由於消費和買單的人分離了,所以課外輔導班必須把孩子和家長綁定在一起,即家長同時被輔導了。

4.朋友圈

的魔力

輔導班、興趣班會利用朋友圈做大量的宣傳,如:名師課、低價課、體驗課、活動組織等。

別人家的孩子經常在朋友圈打卡,最常見的是英語打卡、閱讀打卡、彈琴打卡等,這也是培訓機構的一種宣傳方式。一個孩子在學什麼,大可不必讓別人知道。比如21天養成閱讀習慣,一個真正喜歡閱讀的孩子是通過打卡培養出來的嗎?

作為家長,打開朋友圈看到的要麼是培訓機構的宣傳轟炸,要麼是別人家的孩子不停地學習卡的,自己什麼感覺呢?

5.熱鬧的學校門口

發傳單、加微信、領禮物、留號碼,學校門口真的是很熱鬧,因為有家長在呀。在培訓機構的從業者看來,必須要逮住家長,那麼學校門口是最好的地方,這裡家長聚集程度最高。

雖然不少家長對外界的宣傳早已經見怪不怪了,但每天受到這些宣傳單的轟炸什麼感覺呢?一次兩次沒感覺,時間長了,會不會焦慮?看到別人家的孩子都在學,自己的孩子不學真的行嗎?

誰在製造家長的焦慮?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我相信大家應該已經有自己的判斷了。作為一個普通人,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能不焦慮嗎!

其實我們很多家長已經非常關注孩子的學習問題了,學校和輔導機構的做法恰恰又在推波助瀾。不少媽媽都辭去工作,全力陪孩子學習,但很多時候效果也不是很好!

父母對孩子學習的過分關注,是造成孩子學習動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比如孩子表現出拖延、懶散、被動等行為,都是學習動力不足的表現。這不是孩子自己的問題,而是我們家長做錯了。

6.我該怎麼呢?

如果我直接給建議,其實也是站在我理解的角度上提出的,大家也不一定認可。或者說,一個方法對別人家的孩子有效,對您家孩子不一定有效,因為實施的人不一樣,家長的語氣、語調、行為舉止、眼神等的不同,產生的效果都會不一樣。

我這裡想表達的意思是,做事情不能人云亦云,教育孩子更不能全聽別人的。作為家長,我們可以不斷地學習,提升自身教育孩子的水平,形成自己的判斷力。這樣我們就不會那麼容易被別人影響了,同時對孩子學習問題的焦慮也就會小很多。

相關焦點

  • 家長被培訓「綁架」,誰在製造焦慮?
    暑期裡,微信朋友圈的一段文字讓何海(化名)莫名焦慮。這是別人眼裡的段子,卻是何海正要面對的現實。何海的兒子剛過完7歲生日,轉眼就要上小學,他的英語剛學到字母「X」,而和他一起上課外班的幼兒園中班的孩子,有的已經能用英語講故事。何海滿心焦慮。
  • 誰製造了高考的焦慮
    社會階層的金字塔形狀決定了頂端和底層的人才分布,道理誰都懂,反應在教育上,卻是欲演欲烈,如果說2020年,除了疫情之外,還有什麼能夠震撼國人的心?那應該是層出不窮的學生輕生事件了。花樣年華,沒有養家之責,不需為生計奔波,他們不比誰活得快樂瀟灑?是的,假如他是個學生,就很難快樂瀟灑得起來,假如他這個學生又被父母寄予厚望,那簡直就是背負了一座沉甸甸的大山。
  • 恭喜你,又製造出新的焦慮
    懟的一方稱作者別有用心,販賣焦慮,製造恐慌。挺的一方辯解說我們只是要教你們面對焦慮。這不是個辯論環節,我對雙方辯手的觀點沒有喜惡之分,今天就隨便說兩點。1. 販賣,製造焦慮?實不相瞞,焦慮這玩意兒,哪裡需要別人製造+販賣,自己這邊都壓貨無數。一周和人吵了三次架的某人焦慮了。為毛這麼易怒?
  • 幼兒園階段即開始瘋狂培訓 誰製造了家長的教育焦慮
    然而,今天,用徐明的話來說,自己和周圍的家長「看上去焦慮、煩躁甚至心口不一」,一邊強調著素質教育,一邊對所謂的「減負」措施不屑一顧,拉著自己的孩子「拼命奔跑」。  那麼,這種恐慌從何而來?是誰製造了這種恐慌?  瘋狂課外培訓  「我不想讓女兒『搶跑』,但更不想『落單』」  「我喜歡寒假,不喜歡暑假,因為寒假有春節,學校停課。」
  • 教培機構製造焦慮 「劇場效應」讓家長被「綁架」
    暑期裡,微信朋友圈的一段文字讓何海(化名)莫名焦慮。這是別人眼裡的段子,卻是何海正要面對的現實。何海的兒子剛過完7歲生日,轉眼就要上小學,他的英語剛學到字母「X」,而和他一起上課外班的幼兒園中班的孩子,有的已經能用英語講故事。何海滿心焦慮。
  • 當輔導機構製造焦慮,販賣焦慮時,我們的孩子無處可逃!
    不知道你有沒有相似的經歷,輔導機構非常喜歡在營銷時候製造焦慮,然後再販賣焦慮時,已然成了很多培訓中心的套話。1製造焦慮:「0元體驗課」「續班」機構營銷套路環環相扣家長帶著孩子就會收到輔導機構宣傳單的「轟炸」,還有就是朋友圈的推薦,最大的噱頭就是體驗課。
  • 清華學生家長經驗分享:不要製造焦慮,孩子「青春期」這樣應對!
    「你是荷葉,我是紅蓮,心中的雨點來了,除了你,誰是我在無遮攔天空下的蔭蔽?」承載著父母的目送,代代清華學子的背影如荷清逸,搖曳水木清華。孩子的成長永遠離不開父母的諄諄教誨和家庭的溫暖底色,每個優秀孩子的背後皆是智慧的長輩親友,正如每片遠洋的風帆背後都有一座堅毅而明亮的燈塔。
  • 補習班,培訓班,輔導班,是誰在販賣焦慮?
    這裡所說「普通」並不帶有貶義成分,每個家長都希望孩子比自己活得更好。但是,如果連成為普通人的權利都沒有了,一個健康快樂、無憂無慮的童年都不能擁有,孩子的生活將會面臨可想而知的壓力——只能成功,不許失敗。是誰在剝奪孩子的童年?又是誰在販賣焦慮?
  • 到底是誰在販賣焦慮?
    只是這個世界上的大部分人,誰又不是在自己的道路上默默努力呢。看了那麼多道理,無非平添了惶恐焦慮,一邊迷茫一邊充滿希望。失落 困惑 迷茫 焦慮 可能才是大部分人的常態別人光鮮靚麗,而我們只能在角落裡做那個卑微的人?不會的,我也可以,你一遍又一遍的重複,沒有人甘心失敗。
  • 焦慮,是中國式家長的黔驢之技
    「中國式」家長,總是習慣了在無謂的比較裡,不厭其煩地散發焦慮。這是昨晚,一位家長在後臺的留言。你看,家長已經習慣在虛空的想像裡,自己徒增焦慮,自己給自己找罪受。販賣焦慮,已經成為當下年輕人,青少年家長與中年人群體中,最毒的一碗雞湯。
  • 警惕家庭育兒焦慮製造「童年恐慌」
    報補習班,考好學校,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種種育兒焦慮成為諸多中國家長的真實寫照。在近日舉行的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第七屆年會上,多位教育界專家、老師和家長展開了一場關於「消除中國家庭育兒焦慮」的教育討論。有專家提出,父母的恐慌和焦慮導致兒童「童年恐慌」現象幾十年來不斷增多,家庭教育走入了學校化、知識化的誤區,家庭變成了學校,家長變成了老師,背離了家庭教育的根本宗旨和主要任務。
  • 是誰燃起了家長焦慮,對孩子有什麼影響?
    家長焦慮來源  學習成績、才藝比拼,再加上朋友圈和小視頻盛行的聊娃曬娃,這些都導致家長陷入焦慮,恨不能讓自己的孩子變成完美的孩子。家長最為焦慮的三個問題分別是:學習成績(22%)、手機上癮(19%)和校園安全(11%)。對於孩子的成長,由於家長的焦慮,不是走了簡單粗暴的模式,就是走了英語數、體音美海陸空的全覆蓋模式,但對於孩子來說,完全是無所適從,疲於奔命,最終如果得不到一個好的結果,還會和家長互相埋怨,影響親子感情。
  • 從英語學習看中國家長的焦慮
    改革開放以來,一浪高過一浪的教育改革解決了諸多民眾感到困難、困惑甚至焦慮的問題,然而中國家長對子女的教育焦慮不僅未能解決,反而大有愈演愈烈之勢。心理學認為,焦慮來源於對不確定性的恐懼。育兒焦慮,則是父母對孩子成長不確定性的擔憂。
  • 跟誰學聯手愛奇藝推出《親愛的小課桌》,為家長焦慮現象「把脈」
    由多家機構聯合發布的「中國家長教育焦慮指數調查報告」在網絡上發布後,曾一度引發了諸多家長的廣泛關注。這一調查報告以「70後」到「90後」之間的家長群體作為對象,面向全國的不同地區收集了數千份問卷,對家長們在教育過程中面臨的一系列問題進行了詳細的調查。報告中顯示,近兩年教育綜合焦慮指數呈現上升趨勢,家長們已經整體上處於比較焦慮的狀態。值得關注的是,在幼兒階段和小學階段家長們的焦慮情緒尤為明顯。
  • 孩子讀書家長焦慮,焦慮心情該如何疏導?
    最近有一個說法:朋友圈裡的中年人平均每個月焦慮一次,每次養活一篇10萬+。而中年家長的焦慮程度還需要再乘以10。是什麼讓家長們如此焦慮?現代社會競爭激烈?學校課業壓力大?孩子太不自覺?孩子太笨?孩子在學校裡老闖禍?孩子情商太低。。。
  • 被逼瘋的中國父母,到底有多焦慮?
    中國的家長有多焦慮?你很難想像?有數據顯示,54%的家長為報班感到「非常焦慮」或「比較焦慮」,在焦慮的中國父母推動下,雖然國內的資本市場融資舉步維艱,但是教育行業卻是「風景這邊獨好」,陸陸續續有十幾家公司上市。如此大範圍的焦慮,僅僅是因為面對五花八門的興趣班出現了選擇困難嗎?
  • 幼兒園分離焦慮,苦了孩子,難為了家長,到底應該怎麼辦?
    像鄧超,謝楠,還有許多家長在面對孩子第一天入園的時候,擔心孩子會出現各種小情況,孩子也捨不得父母,這種情況就是分離焦慮。那麼,什麼是分離焦慮呢?一、什麼是分離焦慮症分離焦慮症是孩子容易出現的一種情況,孩子害怕陌生人,有的時候如果將他們與媽媽或其他親人分開時,就會哭鬧。
  • 誰在製造負能量?誰在需要「正能量」,風氣氣正的社會需要真相
    誰在創造負能量?幼兒園開學了!忙斷了家長的腿。像左岸橋西這樣把娃送到小班的家長,更是繁忙!各種奇葩的接送時間,安排要帶的工具,物品,我滴天頭都炸了!昨天開完家長會,在家長群裡針對幼兒園指定必備日常用品要求細緻到品牌這個事,發了點小議論,竊以為學校做的不太妥當!
  • 少兒編程,販賣家長的焦慮
    Scratch的操作頁面客觀來講,Scratch也許可以讓小孩子理解編程的思維,但絕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編程,既不能與初高中的計算機課程相接軌,更別提培養未來的程式設計師了,所謂的越早開始學編程越好似乎只是培訓機構製造焦慮的話術罷了
  • 全民雞娃戰, 中國家長到底有多焦慮
    「雞娃」到底是什麼所謂雞娃,不是小雞仔,而是指用打雞血的方式教育小孩。「雞」作為動詞,挪用了「雞血療法」的典故,生動地形容出這屆家長育兒的瘋狂程度。雞娃的世界,自成一套話語體系。理解雞娃的第一步,是破譯這些只有資深雞媽、雞爸們才懂的暗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