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23日針對《中小學教師實施教育懲戒規則(徵求意見稿)》,我發了一則微頭條,說出了我的擔心。一位網友評論說:「依規而行,擔憂何來?」
這位網友的評價似乎很有道理,依規而行,有什麼可擔心的呢?但如果教育意味著制定好規章制度,一切就可以水到渠成,學生就可以像生產線上的產品一樣,按照設計者理想中的樣子,排著隊從傳送帶上走出來,那教育豈不是太容易了?
但問題在於,學生不是無生命的產品,而是有血、有肉、有個性的人。一條制度對這個學生有正面作用,對另一個學生卻可能毫無作用,甚至起反作用。教育工作的挑戰性和艱巨性就在於要「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絕不能一視同仁。
不時能看到學生因為受教師批評而做出極端事情的報導。人們在表示惋惜的同時,會感嘆現在的孩子心裡承受能力太差。現在的孩子都是家裡的寶貝,缺乏挫折鍛鍊的確是一個問題,但教師不能因材施教,採取個性化的教育方法也可能是其中的一個因素。
當然,在此沒有追究教師責任的意思,因為教師的方法沒有違規之處。即便採取了一些懲戒措施,也是在允許範圍之內的,但不違規並不意味著適合,並不意味著對某個學生來說就是最好的教育方法。
想起自己上初中時班主任老師對遲到這件事情的處理方式。
我們的班主任比較嚴格,但即便如此,早自習還是有同學遲到,遲到特別是冬天的早晨。對遲到的學生,老師要麼讓他們在教室外罰站;要麼罰在講臺邊早讀。還有屢教不改的,要找家長。
我初中時是一個老實、聽話、膽小的學生,基本沒有違反過紀律。但有一天早晨起床晚了,我拼命跑到學校還是遲到了。我氣喘籲籲、滿頭大汗、戰戰兢兢站在教室門口等待老師發落,但班主任只是溫和的說;「你今天怎麼也遲到了?進去吧。」
我至今還記得當時自己是如何如釋重負。我一路奔跑的時候,頭腦中就不斷閃現如果我被罰在教室前面,面對全班同學,或站在教室外面,該是多麼地丟臉!但現在老師竟然一句批評的話都沒有,想起他曾鐵青著臉訓斥班裡一位遲到的男生,心中充滿感激。
從此之後,我不但沒有遲到,還每天更早到學校。不僅叮囑家長早晨叫醒我,還每天晚上定鬧鐘。
自己做了教師後,更能夠理解當年班主任的教育方法。他對同是遲到的學生採取不同的方法,並不是對哪位學生有偏愛,而是因材施教。那位被他訓斥的男生是因為經常遲到,在外罰站也滿不在乎,竟然跑到操場去玩了一圈。老師之所以連一句都沒批評我,肯定知道遲到這件事本身對我已經是個教訓了。他的批評不但沒有必要,還會給我增加心理負擔。
如果教師依規而行就可以,那麼規矩對那位男生就顯得太輕,起不到什麼作用。而對我這樣偶爾違規,老實膽小的學生卻顯得太重,有可能造成精神壓力。我們常說教師不應該偏心,對學生要一視同仁,這絕對沒有錯。但我認為這是針對教師對學生的愛心、責任心而言,在教育方法上,教師應該有所區別。
馬雲在去年12月3日 「世界教育論壇」上說:「真正的教育公平是『差異化』,讓每個孩子獲得對他而言最好的教育,讓每個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
這句話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