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娟|歌功頌德是最好的處世之道,沒有之一

2021-02-22 李娟娟工作室

開公眾號三個月,寫了幾十篇和農村息息相關算不上文章的文字,總結出如下規律:

1.凡是歌頌農村的土炕、漿水面、洋芋等風物,不管文章質量如何,網友的評論一片叫好。《甘肅老家的熱炕》在各類微信公眾號和《今日頭條》,閱讀量超過10萬次,500多條評論,千篇一律拍手叫好。《我是個甘肅洋芋蛋》,自認為是我寫的失敗之作,不倫不類,就因為主題是誇洋芋,收到的也是掌聲。

試想,我不站在「鄉愁的角度」鼓吹熱炕,而是客觀理性描寫熱炕,網友會如何評論?「坐在熱炕上,掐著麥稈,拉著鞋墊,眾人一起拉拉話鬧鬧嗑,鄉間的友善質樸直暖到心窩裡去,豈是城市人在席夢思床上所能感受到的。」如果我把這段改寫成:「坐在熱炕上,掐著麥稈,拉著鞋墊,眾人一起拉拉話鬧鬧嗑,熱炕,往往會成為家長裡短的傳播場所,雞毛蒜皮經熱炕上的人添油加醋發酵,毒性無窮」。原本這才更客觀真實,可評論區一定出現很多人給我扔臭雞蛋。

土炕,不可不免有很多缺點。浪費燃料不說,炕縫裡冒出的煤煙,對人體有害,多年的陳舊老炕煙驟子太多,引起的火災也常見,有人因此喪命。燒炕,也是一件極其麻煩的活兒。被窩裡的身子是熱的,被窩外面的臉冰涼,經常連帶頭一起縮進被子,放個屁也在被窩裡自產自銷。如果就此幾點展開,我寫一篇和炕有關的文字,網友一定罵我忘本,罵我矯情,罵我看不起農村人。而三九寒天,在一間空調房和一間土炕房之間做選擇,絕大多數年輕人一定嫌燒炕麻煩,會選擇便捷的空調房,到底是誰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呢?

寫家鄉的小吃,通常也是各種叫好,到底有沒有那麼好吃呢?不要把因為匱乏和眼界窄,變成叫好的理由。農村的土豆和城市的龍蝦,到底哪個好吃,只有自己嘗試過才知道。我第一次吃龍蝦,吃的是「麥香龍蝦」,奶香味,甜的,我向來嗜好麻辣,由此覺得龍蝦還沒有土豆好吃。後來嘗了各種龍蝦的做法,合適的麻辣味道,自然也很合我的口味。我不喜油膩,如果只吃過油炸土豆片,就定義土豆不好吃,同樣也有失偏頗。

所以說,一味鼓吹某個東西,恰好證明了我們的眼界太窄見識淺薄。


2.凡是歌頌農民淳樸、善良、勤勞的文章,不論舉例如何牽強附會,網友大唱讚歌;凡是批判農民的愚昧、無知、奴性的文章,不管論證如何嚴謹,總是遭遇各種人身攻擊。

《我在甘肅當農民的日子》《進城看病》和《他們在為生存掙扎,你非要說那是田園生活》,網友一邊鼓掌,一邊給苦難唱讚歌,即使無名腫毒,也便"紅腫之處,豔若桃花;潰爛之時,美如奶酪"。美化苦難,仇視富有,歌頌貧窮,「於舊狀況那麼心平氣和,於較新的機運就這麼疾首蹙額;於已成之局那麼委曲求全,於初興之事就這麼求全責備?」

我談《我們愛不上農村,誰之過?》、《毒品、賭博與小鎮青年》、《不要慫恿年輕人去落後的地方打拼》,網友潑髒水毫不手軟,還好我是一隻柔弱的貓,會自舔毛髮潔淨去汙。

喜歡被歌功頌德的不只有權貴,所有人都一樣,農民也不例外。病了,得先承認自己有病,才有治癒的可能,你永遠無法喚醒一個認為自己很健康的病人。

3.凡是談到的話題,如《那些奇葩的甘肅農村婚俗,請滾蛋!》、《甘肅農村的「厚葬薄養」》,轉發頻頻,閱讀累計幾十萬次,這類事件已經傷及農民的切身利益,網友把我推上「神壇」,上升到道德綁架的高度,對我吹捧一番,接下來,說他們村的路沒人修,要我寫文章號召修路;他家的某個親人病了,要我寫文章幫忙籌款。我回覆:「我不會偏信個人之辭寫這些文章,我也解決不了這些問題。文字是愛好,不是職業,我只寫自己走心的文字,盡力做個理性的人」。緊接著,各種道德綁架來了,「你的書白念了,你是個道德敗壞份子,你很自私不願幫忙」。恕我不才,不是觀世音菩薩,沒能力普度眾生。

卑劣的人選擇了卑劣的處世方式,而卑劣的方式使卑劣的人更加卑劣。

大腹便便,嘻皮笑臉,腦肥腸滿的統治者,喜歡被溜須拍馬者歌頌豐功偉績。食不果腹,愁眉苦臉,面黃肌瘦的勞苦大眾,喜歡統治者歌頌他們勤勞善良。歷代統治者的愚民政策異曲同工屢屢湊效,在於深諳愚民的特性。

因此,活在這個世上,對所有人歌功頌德準是沒錯的。歌功頌德是最好的處世之道,沒有之一,權貴喜歡,農民也喜歡。

如果未來的某一天,我走投無路,會不遺餘力地走在為農村歌功頌德的路上。歌頌村幹部都是公僕,歌頌農村處處田園,歌頌農民個個善良,歌頌大學生上山下鄉的壯舉,歌頌農民貧病交加但是很幸福。我們同流合汙 ,和平共處,那時候豬黑就不要笑烏鴉。

其它文章請點擊:

李娟娟|不要慫恿年輕人去落後的地方打拼

李娟娟|我們愛不上農村,誰之過?

李娟娟|甘肅農村的「厚葬薄養」

李娟娟|一個離開教育體制的女子,如何看待教師成為「軟柿子」

李娟娟|我在甘肅當農民的日子

李娟娟|缺點,成了高尚的操守

李娟娟|在我老家,女性月經期間不能去別人家,你怎麼看?

李娟娟|他們在為生存掙扎,你非要說那是田園生活

李娟娟|那些奇葩的甘肅農村婚俗,請滾蛋!

李娟娟|如何能遇到貴人?

李娟娟|甘肅老家的熱炕

李娟娟|有個化妝師的朋友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李娟娟|請善待每次見你都化妝的女子

作者簡介 

李娟娟,筆名冰凝,甘肅天水妹子,不完美有個性,一個文藝又理性的專業化妝造型講師,喜歡思考的斜槓女青年,歷史學科班出身,政、經、史、哲、書法愛好者,當過教師,混過外企。微信ID:370805035




承接新娘妝、團體妝、舞臺妝、影視妝等各種化妝造型;

承接彩妝公司化妝培訓;

承接企業化妝禮儀培訓;

承接美業社群活動;

承接化妝造型沙龍講座;

承接私人訂製化妝造型。

相關焦點

  • 歌功頌德之困
    受封於商於之地的商君,以其「極心無二慮,盡公不顧私」的秉性,倡導「各司其職不相擾」的官民關係,不許商於官民以任何形式為他歌功頌德。(下圖為商鞅變法中「徙木立信」的故事)商鞅在秦國主持變法,最主要大法就是實行郡縣制,徹底廢除分封割地的貴族世襲制。
  • 「江蘇隊小可愛」李娟娟:90後的我榮獲全國表彰 激動得心臟直跳
    這當中,就有我們熟悉的揚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護師、被患者稱為「小可愛」的李娟娟。表彰會後,記者第一時間視頻連線了李娟娟。90後李娟娟2月2日出徵武漢,在抗疫一線戰鬥了71天,在團隊中年齡最小,她憑藉對病人熱情周到的服務,被病友們起了個愛稱「江蘇隊小可愛」。在馳援武漢期間,李娟娟和76歲患者劉爺爺之間的溫情互動,曾感動了無數網友。
  • 一點高人:《易經》解讀——處世之道
    《易經》是群經之首,涉及範圍也是十分的廣泛,可現代大部分都只覺得易經就是風水命理測算之術,殊不知這只是易學當中的冰山一角。更甚者有人認為《易經》屬於封建迷信並強烈抵制,殊不知《易經》作為我國傳統文化之本,從軍事、文化、醫療、飲食等都都受到此書的影響,甚至是為人處世的許多至理名言都在其中。(這種感覺就像是世界上很多人都在使用者中國製造的東西,卻又口口聲聲的詆毀中國製造和中國人,揚言無論如何都不會用使用中國製造的東西,可是結果呢?)
  • 真誠和善良,既是做人之本,更是處世之道
    商品經常社會,人們都很注重為人處世之道,只是人們的處世方式不同而已。在不少眼中,認為做人的處世之道就是做人要圓滑,能夠會拉關係、會說又善拍。於是,有的人為了使自己在處事中左右逢源,得心應手,還學會了察言觀色,有的人則偽裝自己,以達到別人的好感,以為如此就是會處事的人。
  • 君子為人處世之道
    然無乖戾之心,故不爭。和以出眾曰群。然無阿比之意,故不黨。」「矜」,是莊重,拘謹。矜的本意,左邊是個矛,是一種兵器,但沒有刃,是儀仗隊用的,不能殺傷人,但不怒自威,是一種仁義的武器。越王勾踐就曾經擺出三百人的儀仗隊,拿著矜,來迎接孔子。矜持,本意就是手持矜,代表自信,代表對對方的尊敬、友好和重視,也代表自己不可侵犯的威儀。
  • 寶雞千陽縣城關鎮千川村孝老愛親好媳婦李娟娟:鄉親們給她豎大拇指
    天麻麻亮,李娟娟趁婆婆還沒睡醒,就將新棉衣、棉褲悄悄放在炕頭,換走髒了的舊棉襖。「我的衣服哩,誰把我的衣服拿走了?」正在廚房忙活的李娟娟聽到外面傳來一陣喊叫,她趕忙擦擦手出門看。「媽,您趕快把衣服穿上,天冷,穿這麼單別凍著了。」李娟娟看到婆婆穿著單衣在院子亂跑,急忙喊道。
  • 古人的成語智慧,蘊含著為人處世之道
    3、終南捷徑:為人處世大有智慧唐朝有一位道士名叫司馬承禎,他道法精深、學識淵博。  司馬承禎用嘲諷的口氣回答道:「你說得不錯,那裡的確是做官的捷徑啊!」  原來,當初盧藏用考中進士後,朝廷並沒有馬上給他封官。盧藏用發現,許多隱居士人不但名聲沒有被埋沒,反而身價倍增。於是,盧藏用在終南山假意做隱士,來引起朝廷的重視,並很快做了大官。
  • 謹言慎行,職場的處世之道
    逞一時的口舌之快,不知道約束自己,常常會引來無數麻煩。小張是一家公司技術人員,平時喜歡鑽研技術。因為喜歡這一行業,他不僅工作努力,而且經常加班鑽研新技術。但到了年底,他卻不在升職加薪的人員中,而一個專業度和業績都明顯不如他的人卻因為善於奉承領導而輕輕鬆鬆地升了職、加了薪。小張怎麼也想不通,憤憤不平的他把自己的想法看法都告訴了一個關係好的同事,說領導不識人,喜歡吹牛拍馬屁的人等等之類的話。
  • 「兩靜兩動」的為人處世之道
    在這個充滿現實與喧囂的社會上,學會為人處世能讓一個人在生活中避開很多麻煩,在職場上混的如魚得水,同時也能讓自己跳脫出紛繁喧囂的世故,不在庸人自擾。都說方是做事之本,圓是為人之道,懂得方圓的人就懂得立世之本。方為矩,是框架,是做事之本做事要有規矩;圓,是光滑潤澤,包容寬和,圓絕對不是圓滑世故,更不是平庸無能,這種圓是圓通,是一種寬厚、通融,是大智若愚,是與人為善,心智的高度健全和成熟。
  • 以直報怨,以德報德,這才是最好的處世之道!
    《論語》這本書教給我們很多為人處世的方法,做人的規矩。簡單的說就是告訴我們很多做事的原則以及人際關係的處理方法。孔子給出的答案有點出乎我們的意料,其實這正是孔子告訴我們的處世分寸。孔子當然不贊成以怨報怨,如果永遠以一種怨恨、惡意去面對另外的不道德,那麼這個世界將是進入沒有休止的惡性循環,我們失去的不僅是自己的幸福,還有子孫的幸福。而以德報怨同樣是不可以的,意思就是你付出太多的恩德、慈悲、仁厚去對待有愧於你的人,同樣是一種人生的浪費。
  • 方為立身之本 圓乃處世之道
    其實他們所推重的立身處世之道,也在方圓之間。那做人的方圓在哪裡呢?我覺得曾國藩有句話說得好:「做人之道,以剛介為自立之基,以敬恕為養心之要。」所謂方,應當方在內心的剛介中正,對操守原則的堅守上;所謂圓,應當是圓在處世的通達圓融,待人的尊重體諒上。
  • 《水滸傳》:一百零八好漢背後,藏著處世之道
    而人到中年,重讀水滸時才發現,一百零八英雄好漢的各色人生背後,藏著的其實是處世之道。做人,要管得住嘴。《道德經》有言:「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很多時候,多嘴多舌只會讓自己陷入困境。與其如此,不如一開始就管住自己的嘴。
  • 《論語》多讀細品 學修身處世之道
    第三句與第四句講處世十字訣。孝悌忠信義是處理父子關係、兄弟關係、君臣關係、朋友關係和社會成員之間關係的具體原則,而仁恕禮惠樂則是處理所有人際關係的一般原則,也可以稱之為最高原則。 第五句至第八句講的是為政二十字訣。為政有為政之道、為政之術、為政修養、為政忌諱四個部分組成。
  • 古人為人處世之道!令人讚嘆
    古人為人處世之道!令人讚嘆!人活一世,有一種方式一定要學會,那就是為人處世。有些人工作生活中因為處事不夠圓滑導致諸事不順,遇到困難也極少有人幫助,可以說這樣的人為人處事做的不夠好。特別是從校園剛出社會的毛頭小子,剛從浪漫的校園生活走進複雜的社會環境中,由於初來乍到,涉世不深,導致人際關係非常之差,才能也得不到全面的施展。要想做到輕鬆為人,巧妙處世,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法。而今天就給大家分享一句俗語叫做「逢人減歲,遇物加錢」,也是教大家為人處世的方法,希望這句話能給大家帶來一定的提醒和思考。
  • 暗藏為人處世之道
    暗藏為人處世之道人是一種很複雜的生物,雖然大家的身體構造都是一樣,但是思想以及性格卻是千差萬別。就拿現在日常生活來舉例子,大家肯定都聽過一個詞叫做「鋼鐵直男」,其實它指的就是那些情商比較低,特別理性並且不會服軟的男生。廣大女性朋友們相信對此都是苦不堪言,因為有時候和他們交流起來真的很累。
  • 曾國藩處世之道,學會這三點,秒變高情商
    應該是他的處世之道。1學會忍耐曾國藩有三句名言「打掉了牙和血吞。」「為官以耐煩為第一要務。」「養活一團春意思,撐起兩根窮骨頭。」從這三句話可以看出,曾國藩是一個擅長忍耐的人。他的為官和處世之道被後人津津樂道,其中忍之一字讓人最為欽佩。不論是在工作中還是生活中,我們往往都會遇到很多煩心事,與他人發生矛盾跟口角也是十分常見的。而許多人秉持著「都是第一次做人,憑什麼讓著你。」這種極端思想,與他人爭吵,甚至大打出手的情況也屢見不鮮。
  • 悅讀|最好的待人之道,是你的本心
    最好的待人之道,是你的本心《論語》中有一句話:「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意思是,君子致力於抓住做人的根本,根本建立了,自然就能把握為人處世的道理。正如建房子,地基打紮實了,才能建起高樓。我國北宋初年的政治家、文學家範仲淹,懷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大道,內心住著家國和人民,在為政期間以感同身受之心,為百姓、為國家的安康鞠躬盡瘁,至今仍受到人們的愛戴。明道二年(公元一〇三三年)七月,全國大旱導致蝗災肆虐,仁宗知而不理,範仲淹不懼影響仕途而大呼:「如宮中停食半日,陛下該當如何?」此番與民同在之真心,促使仁宗幡然醒悟。
  • 李嘉誠,做人的7個為人處世之道
    縱觀李嘉誠幾十年的商海生涯,他做人主要有7個為人處世之道。誠信是一種智慧,是一個人、一個企業的生存之本。李嘉誠善於做人,精於經商,他做生意的秘訣,最看重的就是一個「信」字,始終堅持誠信為本。 在一次採訪中,李嘉誠這樣說:我在1950年開始創業時只有5萬塊港幣,開業的那一天是5月1日,公司只剩下幾千塊港幣,所以當時最大的困難是財政。但是在這樣的財政困境下,他依然堅持了一個「信」字。
  • 李嘉誠,做人的7個為人處世之道
    縱觀李嘉誠幾十年的商海生涯,他做人主要有7個為人處世之道。01以誠信為本中國有句古話說得好,成大事者「以信義而著於四海」。誠信是一種智慧,是一個人、一個企業的生存之本。李嘉誠善於做人,精於經商,他做生意的秘訣,最看重的就是一個「信」字,始終堅持誠信為本。
  • 一起來學習《禮記》六則為人處世之道的吧
    一起來學習《禮記》六則為人處世之道的吧《禮記》是西漢禮學家戴聖所編,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選集,主要記載了先秦的禮制,體現了先秦儒家的哲學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學思想,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彙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