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在清朝的叫魂案,引起民間恐慌,為什麼連乾隆也被嚇得不輕?

2020-12-15 騰訊網

「叫魂」這個詞大家可能在看許多恐怖片中聽到過,但在舊社會,這東西確實在民間存在過。在當時社會,人們迷信的認為人的魂魄是可以丟失或被偷走的,魂沒了那這個人就廢了,所以需要通過叫魂把魂給喊回來。

事實上,對於「叫魂」,大多數的中國人並不陌生,尤其是對於在農村地區生活過的人來說,這在更多的時候被看做是一種特殊的治病方法。在何兆武的《上學記》一書中,他寫下了自己所經歷的「叫魂」事件:「我有一次生病,母親按照當地的習慣請了法師,折騰了好一陣,然後兩個人抬著一座菩薩,像抬轎子一樣,前邊有人打鑼,後邊四五個人跟著在街上轉。前邊有人喊:『某某某,回來沒有?』後邊的人答應著:『回來啦!———』這是在叫魂,以為你的魂被吸走了,得把它叫回來。」

在乾隆朝時,發生的一個奇案就給這個典故加了一個註腳,一則小小的謠言,在世人的口耳相傳中,像瘟疫一樣席捲了整個神州大地,將大清朝攪了個天翻地覆,它就是乾隆年間著名的「叫魂案」。

康乾盛世是中國封建時代最後一個盛世,也是中國由盛轉衰的一個時期,中國從康乾盛世之後就開始了走下坡路,直到近代一點點被列強無數次蹂躪。

但是所謂的康乾盛世也不過時表面的繁榮,其實內部也是矛盾重重,就像是個充滿壓力的高壓鍋,內部早已混亂不堪,外面卻還是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可以稱得上是一個鍍金時代。

如果將叫魂案比作丙烷爆炸,那麼一次爆炸後的再裂變過程起源於「剪辮案」,剃髮易服是清廷入關前就最為重視的降順標誌,兩層壓力令民眾陷入了極大的恐慌,並且這種恐慌情緒迅速從浙江蔓延到大半個中國,波及2億人口,一時間,民間大亂,相互攻訐,各式攀誣也不在少數,像極了明朝的藍玉案和胡惟庸案。

這些案件最後通過密報最後傳到了乾隆皇帝的耳朵裡,他隨即發布「上諭」,要求各地官員嚴查嚴辦此事。後來,關於「叫魂」的留言傳到了山東。山東巡撫抓獲了幾名乞丐,並「證實了」叫魂妖術的存在,再加上後期的破獲的幾個相關案件,他開始將此事不斷擴大,甚至認為這是一個叛亂集團的陰謀,他們的最終目的是推翻朝廷。乾隆皇帝接各地的報告後,隨即命令開始清剿所謂的「妖黨」,被抓獲的案犯越來越多,逐漸形成了全國性的恐慌。

這件事本來已經慢慢平息,當地的百姓已經快要忘記這件事。德清縣的另一樁案子,令局勢更加惡化。一個從德清縣乞討到杭州的乞丐,因為形跡可疑被當地人扭送至官府。一番嚴刑拷打之後,這乞丐謊稱他能用符咒奪走孩子魂魄。這樣的言辭讓現場旁聽的群眾卻慌了神,回去後紛紛奔走呼告。官府為了闢謠而擬定的布告不僅沒有遏制謠言,反倒起了火上澆油的功效。

不管叫魂案怎麼折騰,怎麼封建迷信,最多也就是些治安案件,但是得知皇帝高度重視此案以後,就開始不惜濫施刑罰,製造冤假錯案,以向朝廷表功,從而獲得升官的機會,這件事在官員的腐敗下越查越亂,越查越多。

相關焦點

  • 發生在1768年的清朝叫魂案,引起民間大恐慌,乾隆也被嚇得不輕
    「叫魂」這個詞大家可能在看許多恐怖片中聽到過,但在舊社會,這東西確實在民間存在過。在當時社會,人們迷信的認為人的魂魄是可以丟失或被偷走的,魂沒了那這個人就廢了,所以需要通過叫魂把魂給喊回來。
  • 乾隆年間一樁引起民間恐慌的離奇「叫魂」案,連皇帝都被嚇得不輕
    事實上,對於「叫魂」,大多數的中國人並不陌生,尤其是對於在農村地區生活過的人來說,這在更多的時候被看做是一種特殊的治病方法。———』這是在叫魂,以為你的魂被吸走了,得把它叫回來。」 然而如果有人施行妖術使人的魂靈離開人的體魄,控制別人的靈魂,利用控制的靈魂的力量為自己謀利,這種妖術也被稱為「叫魂」。這時候,被叫的人就會失去生命。 在清朝乾隆盛世下,便發生了這麼一樁「叫魂」奇案,今日小編帶大家一探究竟。
  • 《叫魂:1768年中國妖術大恐慌》,這一次,先簡單介紹下這本書
    今天要介紹的書是《叫魂:1768年中國妖術大恐慌》。我們會從歷史上一場小小的叫魂案件入手,來看一場社會性的恐慌到底是如何產生的,以及這種現象所帶給我們的啟示。說到叫魂這兩個字,可能現代的人有些陌生了,但是在舊社會,這個東西在民間確實存在過。說它是妖術也好,說它是民俗也罷,總之是咱們中華傳統文化當中的奇葩之一。之所以有叫魂,就是因為舊社會的人們迷信地認為,人的魂魄是可以丟失或者被偷走的,魂沒了那還得了,所以需要通過叫魂把魂給喊回來。
  • 不為人知的清朝叫魂大恐慌
    失了魂魄的人輕則疾病纏身,重則命喪黃泉。這種聽起來極為荒謬的東西,卻在清朝引發了一場席捲江浙,乃至京城的大範圍恐慌。一、東南沿海的傳說叫魂風波最早起源於浙江德清縣。起初只是一個想去買點米的石匠,恰好碰到一個舉著紙符,希望能咒死自家的不肖子孫的老男人。
  • 清朝大事件:清朝的剪辮與叫魂恐慌
    清朝是一個反差巨大的時期:統治階級富有得下輩子都用不完他們的錢,農民卻只能依靠土地勉強餬口。對那些生活在食物鏈底端的人來說——這裡的底端既是比喻也是現實——被餓死的可能性始終存在。離長江沿線富有的農業衝積平原越遠,事實更是如此。在18世紀60年代後期,許多農民被迫以乞討為生,離家萬裡,只能把自己寄託於陌生人的善意上。
  • 為什麼說:福康安是乾隆的私生子?看了民間流傳的說法你就明白了
    一行人抵達大清帝國時,時年八十高齡的乾隆皇帝親自在避暑山莊接待了他們。在那次覲見中,英國使團進獻了地球儀、望遠鏡、前膛槍、110門炮艦模型等當時鮮見的物品,並表達了希望與清朝建立外貿關係的願望。可彼時的清朝施行閉關鎖國政策已久,統治者固步自封,根本不明白這些現代武器和儀器的意義。
  • 清朝文字獄的起因 清朝文字獄的特點介紹
    從康熙開始,直到雍正時期,是一個發展階段,真正到達頂峰是在乾隆在位時。康熙在位時發生的一起歷史上有名的文字獄案件,就是康熙末年的「南山集案」。雍正時期有名的文字獄案有「查嗣庭試題案」和「呂留良案」。到了乾隆年間,乾隆曾幾次下詔令停止文字獄。但在乾隆中後期還是讓文字獄進入了最鼎盛的時期,而且還非常的殘酷。
  • 史書上記載的乾隆年間浙江德清「叫魂案」如何迅速席捲大半個中國
    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中心的主任孔飛力在清朝皇家檔案的故紙堆裡,從史料的蛛絲馬跡裡用了五年事件,完成了著作——《叫魂》。本書說的1768年,也就是清朝乾隆三十三年,正是所謂康乾盛世的頂峰時期。可是一場席捲大半個中國的叫魂案,卻搞得從民間到朝廷慌亂不堪。
  • 清朝最後一位武狀元,霍元甲連踢兩腳都紋絲不動,名字聽著耳熟
    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閒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 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眼花耳熱後,意氣素霓生。」 在李白的詩中我們可以看到,古代的俠客是拿著像「吳鉤這樣的寶劍,騎著白馬」的形象的。
  • 獨得乾隆皇帝恩寵的和珅:依靠的不只是聖恩,更重要的是兄弟
    相信看過清朝歷史的朋友來說,對於那幾個皇帝是特別熟悉的,甚至都可以如數家珍,十幾個皇帝當中最有名的可能就是這三個皇帝吧。但真正了解過清朝歷史的朋友們,可以知道盛世的出現完全就是因為有玄燁以及胤禛這兩個皇帝,乾隆完全就是在享受前兩個皇帝所留下來的勝利果實以及財。
  • 乾隆時期,法國發生了一件大事,改變了西方,清朝卻還在固步自封
    通過歷史記載我們不難發現,當西方國家在搞工業革命的時候清朝正是乾隆當家作主的階段,乾隆當時已經快八十歲了,年事已高的他為了獲得後人的稱讚,為了展現自己一代賢帝的風範,在此期間很少出現過暴力執法的舉止。舉個例子來說,當時越南是清朝的藩屬國,而越南的阮光平結束了當時越南的南北分裂,正式成為越南唯一統治者,乾隆不僅沒有對他表現出任何不滿,反而將他封為了安南王,同時他又把越南的後黎朝第二十五代(末代)君主黎維祁請到了紫禁城內,明明知道他們兩個人是仇敵關係,乾隆還故意做出這樣的安排,似乎別有深意。
  • 她是清朝第一美女,傅恆之妻,跟乾隆卻有這樣一層關係?
    要說歷史,清朝的歷史想必是大家最喜歡看的吧?富察傅恆,作為乾隆時期的大名人,最近憑藉一部清宮劇《延禧攻略》,而再次引起大眾的關注。提起他的背景,追劇的觀眾都知道,他的姐姐是乾隆的第一任皇后,富察皇后。僅憑這一點,傅恆就已經高出當時同齡的八旗子弟一頭。
  • 漢朝是清朝的「禁服」,乾隆為什麼卻對漢服情有獨鍾?原因有2個
    面對架在脖子上的明晃晃的刀,民眾只得脫去了漢服,穿上了清朝的服裝。於是漢服變成了長袍馬褂。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清朝竟然有一位皇帝做出「撫逆」之舉,對漢服情有獨鍾。這位皇帝便是乾隆皇帝。據史書記載,乾隆皇帝經常穿上漢服,然後命宮廷畫師畫下自己的「漢服像」。有一次,他對親近的臣子們說:朕這樣象漢人嗎?
  • 九歲皇孫射中一頭鹿,乾隆仰天大喊:我愛新覺羅的江山後繼有人了
    早在清朝時期,滿族人受到了漢朝人的影響,清朝統治者為了不忘本,每年都要組織一些狩獵活動,為什麼呢?因為一旦天下有變,如果滿清被迫退到關外,那麼連最基本的生存本領都會忘記。所以呢,清朝統治者很注重狩獵這個活動。
  • 劉墉為什麼稱為三千歲?民間傳說有兩個版本!
    劉墉是大學士劉統勳的兒子,清朝政治家、書法家。在書法方面有很高的造詣,是清代著名的帖學大家,用墨厚重,由此世人便稱他為「濃墨宰相」。劉墉與紀昀紀曉嵐、 和珅並稱為乾隆朝三大中堂,三人之中劉墉的段子雖然不是最濃墨重彩的一個,但也頗具喜劇感,人們還給他起了一個特別的稱呼叫「劉羅鍋」。
  • 中國人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討厭清朝?原因很簡單
    提起清朝政府很多人都是厭惡至極,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討厭清朝呢?清朝在入關之後做了點什麼事情讓我們那麼反感呢?看看這幾件事情中哪件事是你最討厭的吧!2、剃髮令為了能夠有效統治中國,滿清統治者發不了剃髮令,規定男子一律剃髮留辮,漢族人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所以發起了反抗,清朝的應對措施還是殺,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強迫漢人留他們的極其醜陋的髮型,以至於幾百年後西方人嘲笑中國人頭上留了個「豬尾巴」。所以,無論從漢族民族主義的角度來講,還是從維護人權的角度來講,清朝引起人們的反感,都在情理之中。
  • 民間故事:清朝乾隆年間的一件殺妻案
    清朝乾隆年間,河南鄧州有個叫做王六兒的男子,娶了個老婆薛氏。不過因為結婚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兩人並沒有什麼感情基礎,只是湊合過日子而已。俗話說強扭的瓜不甜,湊合的日子也不好過。兩人婚後剛過完蜜月,薛氏就回了娘家,這一走就是幾個月。
  • 兩百年前,清朝的民間百姓都穿什麼樣的衣服?
    隨著清宮劇的大熱,越來越多的人對清朝宮廷的禮節和服侍更加了解,可是卻很少有人知道清朝民間百姓們的著裝是怎樣的,其實在清朝以前,漢人的服飾變化並不是很大,主要都是寬鬆的長衣長裙為主,可是入清之後,中國百姓的服飾就發生很大變化,但這種變化只是在中上層人士有所變化,底層的百姓依舊是粗衣麻布
  • 1768年,發生在康乾盛世的「叫魂」事件,為何讓乾隆如此警惕
    發生在清朝的「叫魂」事件18世紀中國迎來了「康乾盛世」,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中國GDP是法國的8.2倍,英國的17.3倍,所佔世界GDP的比重達到32.4%,比現在美國24%還要高出8個百分點,而且當時整個歐洲所佔世界GDP比重僅為23.3%。
  • 若乾隆答應馬嘎爾尼的通商要求,向英國學習,清朝會變強嗎?
    因此,英國不敢直接與清朝產生正面衝突,而是派使者訪華要求通商。1793年,馬嘎爾尼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率使團訪華。關於馬嘎爾尼訪華的過程,大家都比較了解。雖然馬嘎爾尼在中國磨蹭了兩年,但乾隆最終還是拒絕了英國人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