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起綽號不是「開玩笑」,也是校園霸凌,幫孩子解決不能忽視

2021-01-12 萌娃小包子

無論是校園內還是校園外,總可以聽見有些孩子有一些特殊的稱呼——胖胖的孩子多被人和豬聯繫在一塊,戴了眼鏡的孩子常年拋不開「四眼」的稱號,個子高的孩子總是小夥伴中的「竹竿」,瘦小的孩子被同學一口一聲的叫做「豆芽菜」。大人們看見,大多對此忍俊不禁,認為不過是小孩子之間的玩笑,彼此起個綽號以示親暱,可實際上,起綽號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校園霸凌的一種表現,任其發展的話,對於孩子的成長極為不利。

霍思燕和杜江的兒子嗯哼就曾經在參加某綜藝節目時提到自己被起綽號的經歷:因為自己姓氏杜的原因,嗯哼有了一個綽號「肚臍眼」,不少同學甚至會當面叫出這個綽號,被起綽號的嗯哼表示「聽了之後感覺很奇怪,心裡非常不舒服」,然而嗯哼心裡的難過並沒有同學停止這一行為的理由,不知道該如何解決的嗯哼只能把這件事情憋在心裡。

成年人有了較好的心理承受力,在面對綽號時,想法也更加成熟,甚至有的人將綽號和暱稱看作是一種東西,認為其無傷大雅,無關癢痛。但對於心理承受力較弱,認知還在發展階段的孩子來說,被起綽號並不是一件快樂的事,甚至會對他們的心靈造成損傷。

起綽號也是一種校園霸凌行為

2018年廣東省教育廳等13部門聯合出臺了《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方案的實施辦法(試行)》,對校園霸凌的定義是:一方單次或多次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另一方身體傷害、財產損失或精神損害等的事件。

從這個定義中我們可以知道,校園霸凌不單是指對身體造成傷害,對心靈造成傷害也屬於校園霸凌的範疇。儘管有人在幼年被起綽號後,長大僅把它當成童言無忌的回憶,一笑瞭然。然而對於更多的人來說,小時候被起綽號的經歷卻會成為一道陰影,在整個成長過程中如影隨形。因為小孩子起綽號時,雖然的確存在從表示親暱的角度來起稱呼的現象,但這畢竟是少數,更為普遍的現象是孩子們把生理缺陷,個人缺點等作為起綽號的出發點,起一些侮辱性的歧視性的綽號,無疑,這對於被起綽號的孩子來說,是一種極大的傷害。

起綽號是一種語言欺凌,會損害孩子的心理健康

1、綽號是造成孩子自卑的一大因素

前文說到,綽號的來源大多數是孩子的生理缺陷和個人缺點。當孩子身上的一些缺點被起成綽號,一次次的喊出來,對於被起綽號的孩子來說,每一聲綽號都是嘲笑自己的缺陷,放大傳播自己的缺陷,久而久之,孩子會忽視掉自己閃光點,眼中只剩下自己的缺點,從而在潛意識裡認為自己一無是處。並且,綽號會產生一種標籤效應,孩子不知不覺會朝著綽號所代表的標籤中的樣子邁進,最終成為一個自卑的人。

2、孩子因為被叫綽號而產生攻擊性

在嗯哼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知道,當孩子被叫綽號時內心會產生一種牴觸心理,希望周圍的人停止叫自己的綽號。但是正如嗯哼的夥伴不會因為嗯哼心裡難受就停止叫他「肚臍眼」一樣,被叫綽號的孩子也會遇見無法擺脫周圍人叫自己綽號的情況。有的孩子面對此種情況會像嗯哼一樣選擇默默的積壓在心裡,獨自消化。但也有一些孩子會因為無法解決這個困境而產生過激行為,與起綽號的同學大打出手,或者也學著給別人起綽號,整個人變得攻擊性十足,造成不必要的麻煩,也不利於自己人格的發展。

3、孩子會出現厭學情緒

每個人都有趨利避害的本能,對於內心承受能力較差的孩子來說更是把這種本能發揮到了極致。當孩子在學校被同學起了綽號時,不愉快的感受會留在孩子惡毒潛意識裡,建立一種學校與起綽號帶來難受感覺的連接。當孩子一想到學校時,對於被叫綽號的恐懼感也隨之而來,孩子會本能地想要躲避,不想去上學。

解決起綽號問題的最佳方式並不是家長和老師的介入

孩子被起綽號時,最先告訴的就是家長和老師。很多家長得知自己的孩子被起綽號後,第一反應也是找老師解決。家長們會有這樣一種思維,發生在學校裡的事情,找老師就可以了。老師針對這種情況,也的確會作出處理,批評教育給別人起綽號的孩子。但是這種解決方式是治標不治本的,不久後起綽號的孩子們又會捲土重來,給孩子造成更大的困擾。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1、孩子認知發展的必然

孩子正處在認知發展的階段,發散性思維比較活躍,這就導致了他們有一種衝動想要將接觸到的新的東西與自己的生活實際聯繫起來。起綽號無疑是滿足他們這種需要的一個絕佳行為。在給同學起綽號時,他們往往會抓住同學的某一個特點進行加工,當綽號最終被叫出來並且獲得了周圍同學的認同和附和時,他們會獲得巨大的成就感,而不會理解被叫綽號的同學的痛苦,即使經過老師的提醒教育有了短時間的克制,不久後還是會因為缺乏自制力而將一切拋諸腦後,繼續以起綽號為樂。

2、孩子的報復心理

小孩子的是非善惡觀是簡單而鮮明的,有時候他們的行為全憑他們一時的主觀判斷,因此,當他們因為起綽號而受到老師的批評時,會遷怒於同學,產生報復心理,認為自己「被人冤枉告了狀」。接下來就會更加肆無忌憚的為別人起綽號。

幫助孩子自己化解綽號問題

我們都聽過這句成語「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對於孩子起綽號這一問題上,家長老師出面解決化解只是給了孩子解決一時之憂的「魚」,並不能護孩子一生周全,反而還會使孩子產生依賴性,只有教會孩子如何自己化解矛盾與煩惱,才是教給孩子解一生遠慮的「漁。」

1、認同孩子的感受

哲人詹姆士說過「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賈姆士也說到過:「人類天性至深的本質,就是渴求為人所重視。」

當孩子被起綽號時,心裡難受,會選擇向家長傾訴,這時候,家長一定要有足夠的耐心傾聽孩子的話,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切不可用大人的思維去看孩子的問題,抱著無關緊要滿不在乎的態度,甚至去調侃苛責孩子。這樣做,就等於把自己推向了孩子的對立面,孩子尋求不到安慰,會產生一種孤立無援的感覺,加劇內心受傷害的感覺,讓孩子以為自己被起綽號是理所應當的。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向孩子講述自己類似的經歷,使孩子知道自己是被支持被理解的。

2、鼓勵孩子把自己的特點變成力量

任正非接受節目《面對面》採訪的時候,曾有過這樣一段精彩的言論:「我這一生短的部分我不管了,我只想做好我這塊長板,然後再找別人的長板拼起來,這樣就成一個高桶了。」

人無完人,與其讓孩子一直為自己的不完美耿耿於懷,倒不如幫助孩子發現先自己的特點,加以培養,使之成為超越同齡人的優勢。只有幫孩子建立起強大的自信,孩子才能擁有對一切嘲笑諷刺淡然處之的心境,不會再為別人的玩笑所傷。

3、幫孩子用幽默的態度看待問題

柴靜的《看見》中有這樣一句話 「當人們還能笑的時候,是不容易被打敗的。」幽默的深層是一種樂觀。只有培養孩子以一顆樂觀的心去看待生活中發生的一切,遇見問題以後學會用幽默巧妙地化解,孩子才會更加陽光積極向上地成長。比如當孩子被人笑話矮小時,可以回一句「濃縮的都是精華」當孩子被人笑話高的時候,可以回答「不用登高,看得就遠」即巧妙地化解了尷尬,又顯示出自身的涵養。

4、用名人的例子鼓勵孩子

很多名人小時候都有被嘲笑的經歷,比如黑人歐巴馬在美國被白人歧視,最後卻成為了人類史上第一位黑人美國總統;達爾文在一開始提出進化論時被人譏笑為瘋子;曾國藩小時候背書速度慢被到家裡偷東西的小偷看不起……通過這些名人的例子告訴孩子,即使是偉大的人也會有被人不理解的時候,但這絲毫不影響他們的偉大,反而說明了他們的與眾不同,以此給孩子以激勵。

張海迪曾經說過:在人生的道路上,誰都會遇到困難和挫折,就看你能不能戰勝它。戰勝了,你就是英雄,就是生活的強者。當孩子遭受被人起外號,進行語言欺凌時,家長最好的做法,就是幫助孩子自己化解,讓孩子真正成為自己的英雄。

相關焦點

  • 孩子被起綽號不是「開玩笑」,也是校園霸凌,幫孩子解決不能忽視
    無論是校園內還是校園外,總可以聽見有些孩子有一些特殊的稱呼——胖胖的孩子多被人和豬聯繫在一塊,戴了眼鏡的孩子常年拋不開「四眼」的稱號,個子高的孩子總是小夥伴中的「竹竿」,瘦小的孩子被同學一口一聲的叫做「豆芽菜」。大人們看見,大多對此忍俊不禁,認為不過是小孩子之間的玩笑,彼此起個綽號以示親暱,可實際上,起綽號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校園霸凌的一種表現,任其發展的話,對於孩子的成長極為不利。
  • 孩子之間起外號不是開玩笑,是「校園霸凌」,但不要依賴老師解決
    但是孩子不具備這樣的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反而會越來越在意。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孩子之間起外號不是開玩笑,是「校園霸凌」,影響孩子身心健康。孩子被起外號,是遭遇了校園霸凌,對身心大有影響很多成人在幼年時期也有別起外號的經歷,當時會比較在意,但是成年以後看開了,也不會覺得有什麼問題。
  • 別小看孩子被起外號,「惡意綽號」也屬校園霸凌,家長要重視
    其實,多多因為自己的身體特徵被同學們故意起綽號,他自己是不開心也是不樂意的,家長或許會覺得這樣也沒什麼,都是孩子之間的玩笑,不必在意。但是,家長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孩子被起"惡意綽號。其實也是一種校園霸凌,家長要重視起來,不能認為這是孩子之間的玩笑。"
  • 別小看孩子被起綽號,「惡意綽號」已屬校園欺凌,家長要重視!
    其實雲朵雖然只是肉乎乎,但是還是白白的很可愛,可是身邊的小夥伴卻根據她的身體特徵起綽號,只是根據自己接收的信息給她安上了這個"綽號"。但是雲朵越來越不開心,不願意去學校,又不能阻住別人的玩笑和綽號。父母可不要不重視孩子被起綽號,覺得這只是孩子之間無關緊要的玩笑話。就是因為大人的不重視,讓那些壞孩子變本加厲。
  • 校園霸凌不容小覷,那些被霸凌的孩子,長大後都怎麼樣了?
    人民日報表示,但凡是被捲入校園霸凌的孩子,怎麼可能「情緒穩定」?而這也是網友們所詬病的一點。在之前太多校園霸凌的事件中,都說涉事學生情緒穩定,這儼然已經成為了控制輿論的標準配詞,然而實際情況往往比這更要嚴重得多,停職校長並不能解決實際問題,對於校園霸凌一定要嚴懲不貸,決不能「情緒穩定」!
  • 孩子在學校被起了外號?家長要警惕,「惡意綽號」也屬校園欺凌
    去年廣東省等省市出臺了關於治理中小學生欺凌的實施辦法,其中就有提到校園欺凌的分類,都將"給他人起侮辱性綽號的"、"侮辱其人格"歸位校園欺凌事件。這些政策一出臺,很多網友都回憶起不堪回首的往事,傾訴起自己被起綽號的傷心往事。更有明確數據表明,這樣的政策呼應了學生的需要。依據"中國少年兒童平安行動"組委會的一項調查顯示,81.45%的被訪小學生都認為"語言傷害"是最急切需要解決的校園問題。
  • 校園霸凌——什麼樣的孩子容易成為霸凌者的目標?
    隨著孩子年齡逐步到學齡,網絡的流傳廣泛性讓我們看到很多校園霸凌的事件,不由得會擔心自己的寶貝在學校會不會被孤立,被欺負。該如何避免遭遇校園霸凌?有的時候真的是讓人頭疼不已。什麼樣的孩子容易被霸凌?有的時候霸凌者在對他們施暴的時候也是一種發洩,為那些搶走自己風頭的時課發洩,因此這些孩子很輕易的成了霸凌者們下手的目標。
  • 看了這些,你還依然認為,校園霸凌離你家孩子很遠嗎?
    身上出現傷痕卻不願告知家長有些孩子放學回家全身髒兮兮,身上還有傷痕,明眼人一看就是打鬥造成的,可孩子還一口咬定是自己不小心傷到的,雖然青春期的孩子偶有出現倒也正常,但也不能忽視。很多情況是,有些家長在加重打壓孩子的自尊,要求孩子一味順從,這樣是十分危險的,這樣的孩子在學校中,很有可能成為被欺負的對象。 相反的例子是,有很多男孩回憶自己遭受其他男生挑釁的經歷,他們的做法是鼓起勇氣揍回去,讓男生不敢欺負自己。這種做法雖然不提倡,但簡單粗暴地表達出一個明確的信號:我不是好欺負的,欺負我也是要付出代價的。
  • 當孩子遭遇校園霸凌,中外處理方式大不同
    身上出現傷痕卻不願告知家長  有些孩子放學回家全身髒兮兮,身上還有傷痕,明眼人一看就是打鬥造成的,可孩子還一口咬定是自己不小心傷到的,雖然青春期的孩子偶有出現倒也正常,但也不能忽視。在一些人際孤立的案例中,也許確實有學生有能量鼓勵和影響一大幫同學孤立和排擠某一個人,但也會有學生對被欺負的一方報以同情和善意。家長要從小培養孩子和同伴建立善意、支持性人際關係的能力。這對校園霸凌的影響能產生很大的緩衝作用。
  • 《童謠森林》:別小瞧孩子被起外號,也許孩子正在遭受隱性欺凌
    相信很多成年人在上學的時候都被取過綽號,無論是善意還是惡意,小時候被起的綽號都會長時間停留在記憶中。惡意綽號更會成為孩子成長的引援,在某個階段變得討厭上學、不願意與人接觸、失去自信。一些家長以為起外號只是一種開玩笑的方式,小孩子之間只是打打鬧鬧不需要過多關注。
  • 不要忽視孩子的情感,這些信號告訴你,他正在遭受校園霸凌
    校園霸凌是指發生在孩子之前的欺凌與壓迫。很多家長覺得校園霸凌離我們很遠,實際上,它有可能就發生在你孩子的學校裡,發生在你孩子的生活裡。很多家長認為不存在什麼校園霸凌,只是孩子間的小打小鬧,過一會就好了。根本不會引起重視。
  • 孩子遭遇校園霸凌怎麼辦,如何正確應對校園霸凌
    近年來校園霸凌這個詞不斷出現在我們的耳邊,甚至因為校園霸凌導致的悲劇也屢有報導,讓人也十分惋惜。那麼,當孩子遭遇校園霸凌怎麼辦?如何正確應對校園霸凌呢?前幾天,看到一篇新聞報導,報導裡一名15歲的孩子被6名教職生打死,並被掩埋在當地的一處農田裡,當人們發現時,這名15歲的孩子已經死亡。
  • 校園霸凌是開玩笑?不,美國處理霸凌很嚴肅
    這次痛的教訓讓Mark意識到:對別人的傷害,有時候不是一句「對不起」就能解決的。如果孩子在犯錯不接受應有的處罰,下次再犯的概率很高,因為孩子發現可以找機會僥倖逃脫。而每一次犯錯都自己承擔了責任和後果,孩子會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就算是不小心,也需要彌補對他人造成的傷害,哪怕是一句真心誠意的「對不起」!
  • 【家長必讀】校園霸凌與解決方案
    最近,校園霸凌因為千璽出演的電影《少年的你》引發了熱烈討論。今天,我就想談一下校園霸凌這個沉重卻需要所有家長都重視的的話題。之前我有看過一些國內有關校園霸凌的文章。發現大多文章討論的都是毆打、辱罵等比較極端的大孩子暴力行為,並不最能夠反映出我們孩子有可能在學校面臨的真實情況。
  • 關於校園霸凌
    但是,如果孩子幾次遭遇霸凌,家長忽視,學校不作為,就會導致對現實的無望與無可奈何的心理狀態,認為自己被欺負是理所應當的,不再逃避痛苦的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的心理效應。霸凌的幾種方式:1.言語霸凌霸凌者會製造一些無端的緣由為藉口來合理化自己的行為,對其挑釁、辱罵、嘲弄,起帶有侮辱性的外號,散播他人的謠言,讓孩子的心理嚴重受挫。言語暴力通常也是肢體霸凌的前奏。
  • 校園霸凌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那家長可以為孩子做什麼?
    日益見諸報章的霸凌事件,讓每一個家長都提心弔膽。即擔心自己的孩子被霸凌,又擔心他可能霸凌別人惹出事端。而作為家長,不能(也不應該)每天陪著孩子,可以了解些什麼,又可以做些什麼來應對這個問題呢?  01 霸凌是什麼?
  • 孩子被起外號,父母的態度至關重要,隨意敷衍可能會影響孩子成長
    出現這樣的情況,我們也就明白綽號其實對孩子的傷害,也是比較明顯的。我們也建議大家在面對孩子被起外號這一件事情之時,避免進入以下誤區。我們不可否認的是,綽號有好有壞。在生活之中有一部分人孩子的綽號是帶著別人對於他的美好祝福,或者是是一種開玩笑的態度。只是並不是所有人都是這樣,在這之中也還有一些惡意的綽號必然而然帶有侮辱性,傷害的孩子的心理狀況。
  • 孩子被起綽號以後……
  • 孩子被霸凌了學校不管嗎!該怎麼解決!
    因為這個學生被老師們特別喜歡,那個孩子的父母是有什麼背景,也有因為這些原因而不解決校園暴力的事情。被誰霸凌了?首先查清楚這個問題,這樣的話,霸凌問題解決不了的原因自然也會被發現被霸凌是有原因的。大多是因為某些事情而變得被霸凌。這就需要發現欺凌的根源,今後才能夠順利解決欺凌問題。
  • 孩子面對校園暴力,最好的辦法就是打回去!
    今天看了一部短片,講的是一個關於校園霸凌的故事,雖然屬於一個腦洞電影,但校園霸凌卻是是一種不能忽視的東西。故事講述的是一個性格內向的女主小百合,非常討厭上學,因為班上有三個小太妹經常欺負她,但小百合只是一味地忍讓。這天被勒索財物的時候被新轉來學生菜子給解了圍,還幫她打掃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