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校園內還是校園外,總可以聽見有些孩子有一些特殊的稱呼——胖胖的孩子多被人和豬聯繫在一塊,戴了眼鏡的孩子常年拋不開「四眼」的稱號,個子高的孩子總是小夥伴中的「竹竿」,瘦小的孩子被同學一口一聲的叫做「豆芽菜」。大人們看見,大多對此忍俊不禁,認為不過是小孩子之間的玩笑,彼此起個綽號以示親暱,可實際上,起綽號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校園霸凌的一種表現,任其發展的話,對於孩子的成長極為不利。
霍思燕和杜江的兒子嗯哼就曾經在參加某綜藝節目時提到自己被起綽號的經歷:因為自己姓氏杜的原因,嗯哼有了一個綽號「肚臍眼」,不少同學甚至會當面叫出這個綽號,被起綽號的嗯哼表示「聽了之後感覺很奇怪,心裡非常不舒服」,然而嗯哼心裡的難過並沒有同學停止這一行為的理由,不知道該如何解決的嗯哼只能把這件事情憋在心裡。
成年人有了較好的心理承受力,在面對綽號時,想法也更加成熟,甚至有的人將綽號和暱稱看作是一種東西,認為其無傷大雅,無關癢痛。但對於心理承受力較弱,認知還在發展階段的孩子來說,被起綽號並不是一件快樂的事,甚至會對他們的心靈造成損傷。
起綽號也是一種校園霸凌行為
2018年廣東省教育廳等13部門聯合出臺了《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方案的實施辦法(試行)》,對校園霸凌的定義是:一方單次或多次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另一方身體傷害、財產損失或精神損害等的事件。
從這個定義中我們可以知道,校園霸凌不單是指對身體造成傷害,對心靈造成傷害也屬於校園霸凌的範疇。儘管有人在幼年被起綽號後,長大僅把它當成童言無忌的回憶,一笑瞭然。然而對於更多的人來說,小時候被起綽號的經歷卻會成為一道陰影,在整個成長過程中如影隨形。因為小孩子起綽號時,雖然的確存在從表示親暱的角度來起稱呼的現象,但這畢竟是少數,更為普遍的現象是孩子們把生理缺陷,個人缺點等作為起綽號的出發點,起一些侮辱性的歧視性的綽號,無疑,這對於被起綽號的孩子來說,是一種極大的傷害。
起綽號是一種語言欺凌,會損害孩子的心理健康
1、綽號是造成孩子自卑的一大因素
前文說到,綽號的來源大多數是孩子的生理缺陷和個人缺點。當孩子身上的一些缺點被起成綽號,一次次的喊出來,對於被起綽號的孩子來說,每一聲綽號都是嘲笑自己的缺陷,放大傳播自己的缺陷,久而久之,孩子會忽視掉自己閃光點,眼中只剩下自己的缺點,從而在潛意識裡認為自己一無是處。並且,綽號會產生一種標籤效應,孩子不知不覺會朝著綽號所代表的標籤中的樣子邁進,最終成為一個自卑的人。
2、孩子因為被叫綽號而產生攻擊性
在嗯哼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知道,當孩子被叫綽號時內心會產生一種牴觸心理,希望周圍的人停止叫自己的綽號。但是正如嗯哼的夥伴不會因為嗯哼心裡難受就停止叫他「肚臍眼」一樣,被叫綽號的孩子也會遇見無法擺脫周圍人叫自己綽號的情況。有的孩子面對此種情況會像嗯哼一樣選擇默默的積壓在心裡,獨自消化。但也有一些孩子會因為無法解決這個困境而產生過激行為,與起綽號的同學大打出手,或者也學著給別人起綽號,整個人變得攻擊性十足,造成不必要的麻煩,也不利於自己人格的發展。
3、孩子會出現厭學情緒
每個人都有趨利避害的本能,對於內心承受能力較差的孩子來說更是把這種本能發揮到了極致。當孩子在學校被同學起了綽號時,不愉快的感受會留在孩子惡毒潛意識裡,建立一種學校與起綽號帶來難受感覺的連接。當孩子一想到學校時,對於被叫綽號的恐懼感也隨之而來,孩子會本能地想要躲避,不想去上學。
解決起綽號問題的最佳方式並不是家長和老師的介入
孩子被起綽號時,最先告訴的就是家長和老師。很多家長得知自己的孩子被起綽號後,第一反應也是找老師解決。家長們會有這樣一種思維,發生在學校裡的事情,找老師就可以了。老師針對這種情況,也的確會作出處理,批評教育給別人起綽號的孩子。但是這種解決方式是治標不治本的,不久後起綽號的孩子們又會捲土重來,給孩子造成更大的困擾。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1、孩子認知發展的必然
孩子正處在認知發展的階段,發散性思維比較活躍,這就導致了他們有一種衝動想要將接觸到的新的東西與自己的生活實際聯繫起來。起綽號無疑是滿足他們這種需要的一個絕佳行為。在給同學起綽號時,他們往往會抓住同學的某一個特點進行加工,當綽號最終被叫出來並且獲得了周圍同學的認同和附和時,他們會獲得巨大的成就感,而不會理解被叫綽號的同學的痛苦,即使經過老師的提醒教育有了短時間的克制,不久後還是會因為缺乏自制力而將一切拋諸腦後,繼續以起綽號為樂。
2、孩子的報復心理
小孩子的是非善惡觀是簡單而鮮明的,有時候他們的行為全憑他們一時的主觀判斷,因此,當他們因為起綽號而受到老師的批評時,會遷怒於同學,產生報復心理,認為自己「被人冤枉告了狀」。接下來就會更加肆無忌憚的為別人起綽號。
幫助孩子自己化解綽號問題
我們都聽過這句成語「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對於孩子起綽號這一問題上,家長老師出面解決化解只是給了孩子解決一時之憂的「魚」,並不能護孩子一生周全,反而還會使孩子產生依賴性,只有教會孩子如何自己化解矛盾與煩惱,才是教給孩子解一生遠慮的「漁。」
1、認同孩子的感受
哲人詹姆士說過「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賈姆士也說到過:「人類天性至深的本質,就是渴求為人所重視。」
當孩子被起綽號時,心裡難受,會選擇向家長傾訴,這時候,家長一定要有足夠的耐心傾聽孩子的話,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切不可用大人的思維去看孩子的問題,抱著無關緊要滿不在乎的態度,甚至去調侃苛責孩子。這樣做,就等於把自己推向了孩子的對立面,孩子尋求不到安慰,會產生一種孤立無援的感覺,加劇內心受傷害的感覺,讓孩子以為自己被起綽號是理所應當的。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向孩子講述自己類似的經歷,使孩子知道自己是被支持被理解的。
2、鼓勵孩子把自己的特點變成力量
任正非接受節目《面對面》採訪的時候,曾有過這樣一段精彩的言論:「我這一生短的部分我不管了,我只想做好我這塊長板,然後再找別人的長板拼起來,這樣就成一個高桶了。」
人無完人,與其讓孩子一直為自己的不完美耿耿於懷,倒不如幫助孩子發現先自己的特點,加以培養,使之成為超越同齡人的優勢。只有幫孩子建立起強大的自信,孩子才能擁有對一切嘲笑諷刺淡然處之的心境,不會再為別人的玩笑所傷。
3、幫孩子用幽默的態度看待問題
柴靜的《看見》中有這樣一句話 「當人們還能笑的時候,是不容易被打敗的。」幽默的深層是一種樂觀。只有培養孩子以一顆樂觀的心去看待生活中發生的一切,遇見問題以後學會用幽默巧妙地化解,孩子才會更加陽光積極向上地成長。比如當孩子被人笑話矮小時,可以回一句「濃縮的都是精華」當孩子被人笑話高的時候,可以回答「不用登高,看得就遠」即巧妙地化解了尷尬,又顯示出自身的涵養。
4、用名人的例子鼓勵孩子
很多名人小時候都有被嘲笑的經歷,比如黑人歐巴馬在美國被白人歧視,最後卻成為了人類史上第一位黑人美國總統;達爾文在一開始提出進化論時被人譏笑為瘋子;曾國藩小時候背書速度慢被到家裡偷東西的小偷看不起……通過這些名人的例子告訴孩子,即使是偉大的人也會有被人不理解的時候,但這絲毫不影響他們的偉大,反而說明了他們的與眾不同,以此給孩子以激勵。
張海迪曾經說過:在人生的道路上,誰都會遇到困難和挫折,就看你能不能戰勝它。戰勝了,你就是英雄,就是生活的強者。當孩子遭受被人起外號,進行語言欺凌時,家長最好的做法,就是幫助孩子自己化解,讓孩子真正成為自己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