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經過一個閒適的假期,再回到幼兒園的孩子們,要面臨升級、換班、作息的調整等問題,這難免會讓他們表現出或興奮或焦慮或其他一些不能適應幼兒園生活的「假期症候群」。面對這樣的情況,教師在開學初如何幫助幼兒戰勝這些挑戰,讓幼兒快速脫離「假期症候群」,高高興興地回到集體的幼兒園生活中來?
案例:再見吧 快樂的暑假
郭婷婷
迎接每年九月的開學季,對於幼兒教師來說既是喜悅又是挑戰的事情,喜悅的是看到孩子們的成長,充滿挑戰的是孩子們長假歸來,能否快速地適應幼兒園的集體生活。在準備開學的工作中,我的思緒也飄回到了去年暑假開學後的第一天。
「我不要來幼兒園,我要回家!」剛升入中班的大可歇斯底裡的哭喊聲,從幼兒園大門口處傳來,我趕緊跑出去,只見大可的媽媽連拉硬拽地要將大可帶到教室門口。看到這個情景,我一下蒙住了,大可在暑假放假前,入園哭鬧的現象幾乎沒再發生過,每天來園時都開開心心的,怎麼經過了一個暑假,大可又在入園時哭泣了呢?難道大可還要重新適應一次幼兒園的生活嗎?我又應該怎麼做呢?
思來想去,我決定先改變班級環境,引導孩子們說說自己的假期生活。我和同事們下足了功夫,盡力把班級環境布置得像家一樣溫馨,考慮到孩子們的假期經歷不同,我們準備了適宜的教學用具和區角遊戲的材料,例如不同國家的國旗,各地的風景圖片,和各式各樣的交通工具、紙張和畫筆等。
第二天入園時,大可依舊哭泣著不願進班級,大可的哭聲影響了班裡其他孩子的情緒,幾個孩子也哭了起來,吵著要媽媽、要回家。我一邊對孩子們訴說著我對他們的思念,一邊請他們和我到圖書閱讀區聽故事。掛在閱讀區牆上的交通工具的掛圖,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於是我趁熱打鐵地給孩子們講了我在暑假裡發現的有趣故事,告訴他們說,我去了一個很遠很遠的地方,遠到我需要乘坐飛機、大巴、動車等交通工具,還給孩子們畫了一個簡易的路線圖,用箭頭的符號標註我在什麼地方坐了哪些交通工具,又在旅途中發現了哪些好玩的事情。
聽了我的故事,孩子們都忘記了要回家的事情,很快從悲傷情緒中走了出來,擦乾眼淚爭先恐後地講起他們在暑假都是如何度過的,跟家人一起去旅遊時,乘坐了什麼交通工具。聽著孩子們的故事,我突然有了一個奇妙的想法,為什麼不把大家的假期記錄下來呢?我對孩子們說:「大家幾乎都有去很遠的地方旅遊,還在暑假裡發現了許多好玩的事情,我們不僅要把有趣的發現講出來,還要把這些發現記錄下來,然後大家動手一起做一本大大的圖畫書,放在閱讀區裡,怎麼樣?」孩子們聽了我的提議,興高採烈地說:「真好!這樣我就可以隨時想起我的暑假了。」
我又問道:「那屬於我們的暑假繪本叫什麼名字好呢?」豆豆想了想說:「叫『假期去哪玩』怎麼樣?」萱萱說:「還是叫『奶奶家的夏天』好聽。」小宇說:「叫『動物園裡的大熊貓』。」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著,每個孩子都說出了自己的想法,聽了孩子們的討論,我對大家說:「孩子們,我們的暑假已經過去了,對不對?我們現在要重新開始新的幼兒園生活,不如我們把快樂的假期用自己喜歡的繪畫方式記錄下來,然後愉快地和暑假說再見,好嗎?那就給繪本起名叫『再見吧,快樂的暑假』,大家同意嗎?」這個名字讓孩子們歡呼雀躍,一致同意。
我給班裡每個孩子一張繪畫紙,孩子們用寫、塗、畫、粘貼等各種各樣的方式表現自己的快樂暑假,完成後,我和孩子們把所有的畫紙粘在一起,又和孩子們一起給繪本畫了一個漂亮的封皮,寫上繪本的名字——「再見吧,快樂的暑假」,又鄭重地寫上作者名字:朵朵(1)班全體小朋友。
孩子們看到繪本後很激動,紛紛問我:「老師,我想讓爸爸媽媽看看我們做的繪本,可以嗎?」我回答說:「當然可以,給爸爸媽媽看繪本的時候,別忘了給他們講一講朵朵(1)班全體小朋友們的暑假生活故事啊。」在集體動手做繪本的過程中,大可完全忘記了早上來園時的悲傷情緒,在這樣的集體遊戲中很快地適應了幼兒園的生活。
孩子在幼兒園的生活離不開教師的支持與引導,當孩子遇到困難時,教師要有敏銳的觀察力,要懂得孩子的心理,只有理解孩子的心理,才能尊重孩子的行為,找到應對哭鬧的策略。在開學季,教師更要有備而來地打開孩子假期結束後心理不適應的那扇門,這樣才能在開學季引導孩子快樂地和暑假說再見。(作者單位:吉林省長春市人民政府機關第二幼兒園)
支招:幼兒回園 離不開多樣「引導」
王曉華
已升入中班的幼兒西西,在暑假回園時,緊緊地蜷縮在媽媽的懷裡,怎麼也不肯鬆手,當看到迎接自己的老師,更是嚎啕大哭,表現得焦慮不安。可是當西西進入班級後,隨著注意力的轉移,又能一掃「陰霾」,很快地融入到班級環境中。如何有效解決這樣「變臉」的問題,幼兒教育工作者首先要了解孩子的「假期症候群」都有哪些狀態。
狀態一:分離焦慮,對入園感到恐懼。孩子暑假在家不僅自由,而且也是家庭成員關注的焦點,回歸集體生活後,孩子難免會產生失落感,對上幼兒園這件事又產生了恐懼的情緒。
狀態二:精神不足,注意力不集中。孩子表現出注意力不集中,且容易打哈欠的情況,主要是由於開學時生物鐘還沒有調整過來,生物鐘的紊亂造成睡眠不良,繼而引發精神不振。
狀態三:情緒不穩,任性脾氣暴。暑假期間孩子看電視的機會比較多,如果受到有打鬥或暴力的電視節目的影響,孩子在開學時自然就會在行為上做出相應的表現。
狀態四:感冒發燒,免疫力降低。這是典型「幼兒入園焦慮徵」的外部表現,孩子在暑假裡過度地玩耍產生的肌體疲勞,若沒有及時緩解,等到正式開學時,就會造成免疫力降低,容易感冒發燒。
此外,查無原因的頭暈、噁心、腹痛、食欲不振等,基本都屬於「假期症候群」。那麼教師該如何應對孩子的「假期症候群」?
巧用環境,滿足孩子的精神需求
環境是永恆不變的有效課程載體,《幼兒園工作規程》中指出:創設與教育相適應的良好環境,為幼兒提供活動和表現能力的機會與條件。對於極度思戀親人無心活動的孩子,教師可以先從班級環境介入,比如開學初在班級裡設置一個「私密屋」,教師可在「私密屋」裡多準備一些和孩子的親人有關的東西,如孩子和家人的合照,或是孩子有特殊感情的玩偶等,屋裡鋪上舒適的地毯或靠墊,讓孩子可以隨時到屋裡坐一坐、躺一躺,滿足他們的依戀感和安全感。
其次,教師可從心理環境上介入,多和孩子交談,多撫摸孩子的臉、手、頭髮等,多和孩子擁抱,這樣肢體親密的接觸會滿足孩子的精神需要。
藉助故事,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
教育心理學指出:生理的動作和心理相互影響,生理可以極大地塑造心理,同樣心理也會極大地影響生理行動。以此為出發點,教師可以通過講故事的方法,給孩子積極的心理暗示,讓孩子自己悟出道理,並促進行為的改善。
針對西西的焦慮狀態,我給她講了繪本故事《魔法親親》——故事中的小浣熊因為不願意離開媽媽,所以不願意去上學,於是媽媽在小浣熊的掌心印上了一個吻,並告訴它說這是媽媽給它的「魔法親親」,每當小浣熊在學校想媽媽時,就把掌心輕輕貼在臉頰上,因為媽媽的吻就在它的手心裡。聽了這個故事,西西也向媽媽要了一個同樣的「魔法親親」,這之後,西西再也不憂慮媽媽不在身邊的事了,還跟小朋友們說,她的掌心因為有媽媽給的「魔法親親」,所以媽媽無時無刻都陪在她身邊。
教導有方,幫助幼兒排遣情緒問題
堯堯在暑假前,性格雖然不算溫和,但也比較有規矩。開學初,堯堯卻出現了打人的現象,有時理由僅僅是因為小朋友不小心碰了他一下。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堯堯的情緒問題呢?原來,暑假老人照顧堯堯時對他百依百順,不知不覺中助長了堯堯的壞脾氣。
對於堯堯這種個性較強的孩子,在情緒衝動時根本聽不進任何教條式的語言,所以批評或勸解一般都無效,教師不妨先讓孩子安靜下來,等情緒平復之後,再與孩子聊天,了解孩子情緒發生的原因,幫他分析問題,同時要態度堅定地告訴孩子:「不開心時可以找老師來幫忙,但絕不能傷害到其他小朋友。」教師在解決孩子當下的情緒問題後,還要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多關注他的表現,做到多關心、多交心、多用心。在觀察中找出解決的方法,孩子的一切假期遺留情緒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家園共育,建立良好的作息習慣
家園一致的良好作息制度及健康飲食習慣,會很大程度地減輕孩子的「假期症候群」。教師可以在開學前通過電訪、家訪或家校平臺,給家長如下幾點教養建議:
建立一份和幼兒園一致的家庭生活作息表,引導孩子按時起床、玩耍、睡覺和用餐,調整好生物鐘;在開學前結束長途旅行,減少孩子看電視或打遊戲的時間,鼓勵孩子多進行體育運動;多陪孩子做遊戲,例如做做手工、搭搭積木、畫幅圖畫、唱唱兒歌,幫助孩子回憶在幼兒園發生的趣事;家長也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理解孩子的情緒周期,當孩子在開學出現「假期症候群」時,要保持冷靜,給予孩子足夠的耐心和寬容,只有父母心態輕鬆,孩子才會放鬆。
除了在教養方式上與家長達成共識,教師也可以在家訪時鼓勵孩子說說自己假期有哪些好玩的事發生,說說假期裡自己的飲食和睡眠等話題。通過循序漸進的鼓勵和引導,讓孩子先在心理上接受暑假快要結束的事實。
孩子的「假期症候群」並不可怕,幼兒教師只要從容面對、態度寬容、輕鬆引導、合理調整,就會發現,孩子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回到以往的幼兒園集體生活的軌道中。(作者系蘇州工業園區翡翠幼兒園園長)
實踐:精彩活動迎接開學季
曹雪萍
從閒散的暑假生活中回到幼兒園的孩子們,都是帶著怎樣的心情和狀態,是不是與老師和小夥伴分別太久,內心有一種久別重逢的興奮,或是對集體生活重新有了不適應感,或對家人又產生了依戀情結?開學第一周,教師們自有消除這些狀態的妙招,讓孩子們高高興興地回到幼兒園來。
說說我的快樂假期
孩子們各有各的精彩暑假生活,讓久別重逢的孩子們坐在一起交流、分享自己假期的愉快經歷、見聞和收穫,對他們來說是件開心的事。
開學前,我們通過家長微信群,建議家長與孩子一起回憶並梳理假期的精彩生活,通過相冊、視頻、繪畫作品或表演等形式,在開學第一天秀一秀自己的快樂暑假生活,這樣的「任務」得到了家長和孩子的歡迎。
在開學的「假期生活秀」活動上,大(2)班的孩子們都有備而來,嬉嬉播放了配樂相冊,興致勃勃地跟大家介紹了自己和爸爸媽媽去鼓浪嶼旅遊的經歷;玎玎展示了一組在動物園與動物們的合影,有大象、猴子、老虎等好多動物;一如的展示與眾不同,她帶來了幾幅自己畫的水粉畫,有鮮紅欲滴的櫻桃、翠綠的竹子和逼真可愛的小貓,看了一如的畫,大家紛紛鼓起了掌。
孩子們開心地和同伴們分享著自己的快樂,伴著美好的回憶,孩子們愉快地適應了幼兒園的集體生活狀態。
看看幼兒園有什麼新變化
開學時帶著孩子們重新參觀幼兒園,既可以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和探索興趣,又能從中感受到園所變化和教師的付出,從而激發孩子對幼兒園的熱愛之情。
中(1)班的孩子們在教師的帶領下,剛走出教室就被教學樓前的風車吸引了,一陣風吹過,五彩繽紛的風車譁啦啦地旋轉起來,就像旋轉著的萬花筒,孩子們揚著小臉,禁不住地拍手叫好。他們又發現了掛在校園圍牆上的花卉:玫紅色的太陽花和粉色的矮牽牛迎風搖曳,孩子們紛紛上前去聞一聞、看一看。孩子們的腳步停留在草地上新建的迷你小路上,這裡巧妙地用高矮、間隔不一的小木樁和平衡木設計而成,旁邊還有用輪胎設計的小碉堡,這對剛升入中班的孩子來說既新穎、好玩,又富有挑戰,孩子們在此玩得不亦樂乎。這些有趣的新發現,讓孩子們覺得回幼兒園是一件多好玩的事。
我是班級的小主人
暑假過後,孩子們要換教室、換玩具,總之,一切都要隨著孩子的升級而變化。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自主意識也更強了。所以在開學第一周,教師先組織孩子們展開了「我是班級小主人」的討論活動。
針對開學初秩序渙散的問題,孩子們先討論制訂了「班級公約」,在教師的啟發下,孩子們用圖文並茂的形式記錄下討論好的規則,並張貼在教室醒目的地方。比如第一條「每天高高興興上幼兒園,不遲到」,這樣一來,就給了孩子積極、愉快地上幼兒園的心裡暗示。
新的班級環境應該如何開展區域活動呢?這是討論的第二個主題。楊楊想開一家燒烤店,他要烤出美味的燒烤給大家品嘗;小美說她假期常跟媽媽去美髮店,所以她想開一家美髮店,給顧客做漂亮的髮型;圖圖說他想和夥伴們在建構區搭建遊戲海盜船……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討論得熱火朝天,最終以投票的方式確定區域項目,然後便開始忙於製作區域標誌和進區卡的設計。在討論和實踐中,孩子們找到了「班級小主人」的感覺,也增強了對集體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迎新也有我的力量
暑假過後,幼兒園也會迎來新入園的小班幼兒,剛升入中、大班的孩子就成了小班幼兒的大哥哥大姐姐,心中難免有自豪的感覺。
開學第一周,教師抓住了中、大班孩子的自豪心理,組織了「大手拉小手」的活動,讓他們與新入園的小班幼兒交朋友,在照顧小班弟弟妹妹的過程中,既增強了自己的愛心、細心和自信心,同時也幫助小班幼兒緩解了入園焦慮。
中(1)的孩子們給小班幼兒準備了小人書、毛絨玩具、自己做的手工作品等禮物,還陪小班幼兒到操場上玩「貓抓老鼠」的遊戲。大(3)班的孩子們則利用每天午餐後的時間陪小班幼兒散步,一邊散步一邊向小弟弟小妹妹們講一些有趣的故事。有了中、大班孩子的陪伴,小班幼兒的臉上也露出了開心的笑容。
在假期生活的基礎上豐富孩子們的幼兒園生活,增強孩子們的自信心和責任感,又使長假結束回幼兒園成了一件輕鬆的事。開學初有了這些多彩的活動做保障,孩子的「假期症候群」自然在無形中隱遁而去。(作者系江西省上高縣幼兒園副園長)
《中國教育報》2016年09月04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