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日本無印良品在中國市場可謂是「既不順風又不順水」。繼被工商約談、銷售額下降等負面消息之後,據港媒消息,北京棉田紡織品有限公司日前起訴日本無印良品母公司株式會社良品計劃及其中國分公司無印良品(上海)商業有限公司侵犯其商標權並勝訴。
中國商網 付顥琬/攝
判決書稱,「無印良品」商標由海南南華實業貿易公司註冊,核定使用在第24類棉織品、毛巾、床單、枕套和被罩等產品,有效期限至2021年4月27日,並在2004年7月21日轉讓給2000年成立的北京棉田紡織品。而北京無印於2011年成立,同年北京棉田授權北京無印在中國獨家使用有關商標,涉案商標經過長期宣傳和使用已具備極高的知名度。
在華打輸一場重要的官司後,家喻戶曉的日本無印良品不僅丟掉了自己的牌子「無印良品MUJI」,此外還需賠償62萬元。
那麼這是否意味著,「無印良品MUJI」以後或將徹底「消失」?浙江澤鼎律師事務所的夏瑾言律師對每日商報稱:「根據判決書的內容,無印良品公司只是以後不能在其擁有的商標分類第24類商品上使用『無印良品』字樣,在無印良品公司享有商標權的其他商品上還是可以使用原有商標的。」
據了解,第24類商品包括:織物、印花絲織品、印花棉布、家用亞麻布、絲綢(布料)、紡織品餐巾、紡織品手帕、床罩、床墊遮蓋物、鴨絨被、褥墊套、蚊帳、床上用覆蓋物、睡袋(被子替代物)、床上用毯、被絮、褥子、棉毯、毛毯、絲毯、定做的馬桶蓋罩(纖維)。
事實上,不僅商標案敗訴,近來,日本無印良品在華一直過得不是很順心。
北京商報指出,中國商店除了英文招牌是是「Natrual Mill」,與日本無印良品的「MUJI」不同外,商店內部裝潢、產品、價格都幾乎完全相同,相似程度被指高達99%。在消費者眼中,北京棉田紡織品有限公司旗下品牌Natural Mill無印工坊一直被視為日本無印良品的替代品。
事實上,在消費者眼中被看做「李鬼」的不僅僅是中國無印良品。如今,「小米有品」「網易嚴選」等跨界製造業的網際網路巨頭也開始分羹「無品牌」市場。對此,有業界人士指出,日本無印良品在中國的市場之所以會被層出不窮的山寨品牌侵蝕,歸根結底還是擴張太慢了。
此外,日本無印良品在中日的高昂價差問題也成為品牌在中國的絆腳石,據知情人士透露,中日市場這一價格差距最高可達2倍以上,更重要的是無印良品許多產品均為中國製造,消費者很大程度上是在為品牌在繁華地段的租金買帳。
在意識到這點後,愈發精明的消費者選擇流向其它性價比更高的品牌,這在某種程度上也助長了山寨品牌的擴張。
在此背景下,據電商報整理發現,日本無印良品在中國市場的增長步伐從2017年起就開始放緩了。公開資料顯示,2017年Q2至2018年Q2,其在中國市場每個季度的營業收入分別同比增長22.6%、21.2%、18.3%、14.8%和10.4%。值得注意的是,無印良品曾採取了多達九次的降價,平均降價幅度為20%,都沒能緩解無印良品在中國的放緩趨勢。
除了「被山寨」「定價高」等問題,質量問題則成了日本無印良品在華的最新汙點。據悉,前期在北京市工商局組織的流通領域商品質量日常監測中,發現無印良品銷售的木製家具存在問題。9月21日,北京市工商局海澱分局的執法人員在對無印良品(萬柳華聯店)依法開展商品質量抽檢工作,卻遇到了店長的阻撓和拒絕。海澱工商分局執法人員表示,當事人的上述行為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的規定,已構成拒絕接受依法進行產品質量監督檢查的違法行為。
9月26日,海澱工商分局對無印良品(上海)商業有限公司進行了行政約談,要求企業遵守法律,加強對員工的法律知識教育培訓,積極配合工商部門的監督檢查。無印良品(上海)商業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將積極配合此次抽檢工作。
(綜合自:北京商報、每日商報、紅商網、電商報、北京晨報、每日時尚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