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無印」山寨日本「MUJI」?這事其實另有玄機
(講真君友情提示:「太長不看」可直接拉到底看總結)
今天,一條視頻在微博上火了。
日本媒體ANN通過實地採訪,發現開遍世界的日本「國民品牌」無印良品,在中國多了一家山寨店。更讓人氣憤的是,這家山寨賣店還堂而皇之地以無印良品為名招搖過市,並起訴正牌無印「侵害權利」。勝訴後,該店負責人在接受採訪中提出:日本無印良品對中國無印良品進行了抄襲。
微博網友對此響應強烈,直呼「丟人」,一些網友甚至指出「國產品牌應該改名叫無良印品」、「這種營商環境還談什麼招商引資」。
表面上看,這又是一個中國公司山寨日本名牌的惡劣示例。日本媒體的描述,很容易讓人聯繫到一家產品劣質的中國小作坊,通過「碰瓷」名牌的方式大量淘金,還大言不慚的通過鑽法律漏洞的方式成功「洗白」。
然而,事實真的只有這麼簡單嗎?
「陳芝麻爛穀子」
(淘寶上的兩個無印)
其實,兩家「無印」的商標之爭是個遺留問題,為了這件「陳芝麻爛穀子」的小事,兩家公司已經打了18年。
1980年,日本「無印良品」誕生,主推服裝鞋帽、辦公用品、生活雜貨、化妝品、食品飲料等各類商品。1991年,該品牌進入英國倫敦及中國香港,於2005年在中國大陸開設第一家實體店鋪。
而此前的2000年,海南南華實業貿易公司申請在第24類註冊第1561046號「無印良品」的文字商標,並且在2001年4 月經商標局初步審定並公告。中國無印商標持有者、北京棉田紡織品有限公司這樣解釋自己的品牌來歷:上世紀90年代,海南南華實業貿易公司生產出一款植物染毛巾,以「無印染」的概念追求「優良品質」。時值亞洲華語歌壇上「無印良品」組合的歌曲廣為流行,於是將這款毛巾取名「無印良品」。 2004年8月2日,北京棉田紡織品有限公司從南華實業手中合法取得第24類商品上的無印良品商標權。
可以說,兩家無印本來「井水不犯河水」。
最早的爭議出現在2001年4月。當時,日本良品計畫公司向中國商標局提出了有關第24類註冊第1561046號「無印良品」商標的異議申請。經審判以敗訴收場。17年來,日本無印屢戰屢敗、屢敗屢戰,始終沒有放棄對24類商標註冊。但很遺憾,到了2018年,日本無印仍未通過法律手段,取得這一領域商標的所有權。
搶註?不存在的
在網友的討論中,還能見到一種聲音:中國無印良品存在商標搶註。
甚至還有網友說,中國法院對中國無印庇護,「是在支持惡意搶註」。
講真君想說:此言差矣。
2016年,北京高院二審認定申請人劉紅群註冊「face book」的行為具有明顯的複製、抄襲他人高知名度商標的故意,二審判決「FACEBOOK」商標擁有人美國菲絲博克公司勝訴。這被視為中國判處職業商標搶註案例的重要一步。
(雖然沒有進入中國市場,但中國法律還是給了「臉書」一個公道)
但這件事卻不一樣。
海南南華的「無印良品」是一個確實存在的品牌,90年代,南華以"無印染、優良品」做品名,並順理成章的註冊了24類的無印良品商標,遠早於日本無印進入中國市場。
最高法也支持這樣的說法。《中國判決文書網》顯示,最高人民法院這樣認定日本無印提出的「商標知名度」爭議: 2000年4月6日之前,「無印良品」在日本、中國香港地區擁有知名度,但不能認定其在中國大陸地區具有影響。
也就是說,中國無印本身就是一個擁有一定知名度的獨立品牌,在這一點上,「碰瓷」的只能是日本無印。
其實,此案的走紅,免不了一些不良自媒體炒作的嫌疑。
上周末,一篇名為《無印良品商標權官司輸掉在國內或只能叫MUJI了》的文章在網上不脛而走,一些「MUJI粉」紛紛驚呼:把無印良品還給我們。
事實上,這篇報導完全是誇張。因為即使上述判決生效,判決的對象也是僅針對北京棉田方所享有的24類商標,日本無印良品可以繼續使用已經擁有的各類別商品服務上的「無印良品」商標權。簡單地說,消費者不必擔心日本無印良品在中國完全失掉「無印良品」的稱號。
(除第24類外,日本無印擁有其他150個無印良品的商標所有權)
明知故犯的惡意競爭
要之,中國無印的商標取得合理、合法,但這能說明中國無印是全然無辜的嗎?
很遺憾,不能。
講真君實地走訪了北京棉田的「無印良品」店鋪,發現和視頻裡一樣,它從裝潢和設計都與日本無印良品高度相似,難免「山寨」之嫌。
(中國無印店面實拍,你能判別出真假嗎?)
在北京棉田的微信公眾號「無印良品NaturalMill」上,可以看到他們對自己的裝修風格和陳列方式大肆讚揚,指出,「設計……承載著中國古老的文化理念,融合於世界最先進的環保健康的生活方式……極具獨特的品牌文化和產品風格」。這篇發布於8月19日的《店鋪展示》文章還顯示,「無印良品Natural Mill」已經進入了北京、河南、內蒙古、山西、重慶、四川等多個省市。
這種對日本無印的產品特質進行高度模仿的行為,很可能已經觸犯了《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六條:經營者不得實施下列混淆行為,引人誤認為是他人商品或者與他人存在特定聯繫,包括擅自使用與他人有一定影響的商品名稱、包裝、裝潢等相同或者近似的標識。
其實,中國無印已經為這種山寨「MUJI」的行為付出了代價。
發布於2017年12月的一份民事判決書顯示,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域名爭議解決中心曾經仲裁解決,將「mujihome.cn」、「mujihome.com.cn」、「mujihome.中國」、「muji.中國」、「mujihome.net.cn」五項域名轉移至株式會社良品計劃,但是北京棉田紡織品公司旗下北京無印良品公司在商品上仍使用了包含「MUJI」的英文企業名稱「Mujihome(Beijing)InvestmentCo.,Ltd」,因此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裁定北京無印良品公司構成不正當競爭。
但遺憾的是,他們只是照做了判決中的內容,而對於其他一樣侵權的行為,卻進行了「選擇性無視」。
這也似乎印證著,這場官司,還要繼續打下去。
總結一下
那麼,可能有些小可愛會問講真君:這次的事情究竟是誰對誰錯呢?
講真君拉了一個清單:
中國無印正常註冊商標並銷售「無印」產品:正當;
日本無印正常手續進入中國市場:正當;
日本無印在未取得商標前提下,以「無印」品牌銷售24類品並構成侵權:不正當;
中國無印在未取得商標的其他種類和裝潢等方面碰瓷「無印」:不正當。
講真君最後要提醒大家:「商標案」引爆輿論的背後,是兩個「無印」共同獲得的曝光量。在這一點上,兩家「無印」沒有真正的輸家。
「雙11」到了,一定要注意好,不要買錯你要的「無印」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