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保險轉型期業績大變臉 遭遇降級淪與中小險企為伍

2020-12-18 金融界

邀請好友送豪禮!185元紅包等你拿! 基金商城1折起購

  2016年上半年,新華保險(行情601336,買入)是6家上市險企中唯一一個保費和利潤雙雙下降的公司:上半年新華保險同期的總保費及新單保費同比分別下降2.2%和9.3%,淨利潤33.33億元,同比下滑50.6%,每股收益1.07元,同比下降50.5%。此外,曾長期雄居中國壽險三甲之列的新華保險,如今已淪落至十名之外,並於近日被中國保險行業協會僅評為B類機構。對此,有市場分析人士稱,站在20周年的十字路口,正在謀求結構調整的新華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仿佛陷入轉型的焦灼期,迷途,步履沉重。

  轉型陣痛期?

  曾長期雄居中國壽險三甲之列的新華保險,如今已淪落至十名之外,並於近日被中國保險行業協會僅評為B類機構。保費和利潤「雙降」,面對如此業績,新華保險稱,其同期新業務價值仍實現了同比18.1%的增長。目前大刀闊斧地做著包括產品、渠道在內的結構調整,尚處於結構優化轉型陣痛期。這位被行內人士稱為習慣挖人「牆角」的萬峰成為新華保險新一屆董事長之後,「加快轉型」成為媒體描述新華保險使用最多的一詞。

  但並非沒有疑慮。「誰知道這個轉型陣痛期何時能過去?目標是什麼?是產品創新出亮點了?還是代理人隊伍有變革了?」據報導,新華保險一位基層分公司負責人對記者如是表示。轉型要考慮到各級機構、人員的適應能力和接受程度、執行程度,否則將陷入泥淖,步履維艱。「建設百年老店的新華夢,就好比是一場漫長的接力賽。」董事長萬峰在新華保險舉行的20周年司慶慶典上說。現在這一棒交到了他手中,轉型中的新華保險究竟舉什麼旗?走什麼路?打什麼牌?是否會出現反覆、停滯甚至倒退?這些儼然已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業績變臉 產品缺乏創新?

  半年報顯示,剛過20歲生日的新華保險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業績:首先,2016年上半年淨利慘遭「腰斬」。新華保險實現淨利潤33.33億元,同比下滑50.6%,每股收益1.07元,同比下降50.5%;屬於上市險企業績下滑榜第一梯隊。其次,上半年新華保險投資資產規模較上年末增加4.8%,達到6661.35億元。但是總投資收益卻同比下降48.2%,僅為162.93億元;年化總投資收益率下降5.2個百分點,至5.3%。再次,今年上半年,保險業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同比增長37%。與此形成巨大反差的是,新華保險同期的總保費及新單保費同比分別下降2.2%和9.3%。

  雖然,新華保險宣稱,與其他上市險企一樣,業績變臉的原因亦是「投資收益同比大幅減少和傳統險準備金折現率假設變動」。而保費下降主要受躉交保費減少影響,這符合其2016年初制定的「規模穩定、價值增長(愛基,淨值,資訊、結構優化」的發展方針。不過,也有不少分析稱,保費下降的背後,是新華保險目前正在經歷「縮量保質」的轉型期。

  「我們想知道這個轉型陣痛期何時能過去?」新華保險一位基層分公司負責人對記者介紹,目前新華保險的激勵機制主要是機構自主經營,也就是從機構貢獻保費中提取費用和績效工資。換句話說,保費直接影響業績收入。

  萬峰曾公開表示,新華保險的結構調整要從五方面入手。其一是優化產品結構,加大保障型產品,包括養老、醫療、健康(重大疾病、護理、失能等)、壽險、意外險5大類產品,轉型後的壓力將會減少許多。

  「但是目前市場上純保障產品的確不好賣。」上述負責人表示。七大銷售區域的設立已成往事,在居民儲蓄騰挪牽引的金融大變局中,新華保險遠遠不如中小型公司的果敢、有衝勁,反而愈加顯得保守、中庸。「除非新華產品創新有亮點。市場上真正創新意義的保障類產品並不多見。」一位業內人士說。

  今年前7個月,新華保險的規模保費排名已經被擠出行業前十。雖然萬峰表示,對於保費規模的負增長「沒有壓力」。但是面對被蠶食的市場份額,幾人能真正不動於心、不亂於形?實際上,新華保險在9月份已經悄然開始了新一輪激勵政策,提高了佣金的比例。不知是否為了奪回市場份額,挽回日益下滑的保費規模?記者在調查中發現,以新華保險福享一生產品為例,主險是福享一生終身年金保險(分紅型),附加險是隨意領年金保險(萬能型)。該款產品3年、5年、10年期佣金此前為7%、10%、15%,提高激勵後分別達到10%、13.5%、20%。

  「我們看來就是在衝保費規模,降得太厲害誰也受不了。」據報導,新華保險一位員工透露,上述只是公司「大帳」的算法,實際的佣金還不止於此。如果銷售得多,還會有各種形式的「小帳」,電冰箱、汽車等物質獎勵也是層出不窮。

  人事換崗完成 「輕視」網際網路保險

  除了保費和投資收益「雙降」,人事與利益關係的再平衡也在考驗著轉型路上的新華保險。記者梳理發現,今年3月,萬峰正式接掌新華保險,隨後公司高管就進行了換血。萬峰在中國人壽(行情601628,買入)的老部下——中國人壽股份原副總裁、財務總監楊徵,中國人壽河北分公司原總經理劉起彥,分別任新華保險副總裁兼CFO、新華保險總裁助理兼首席人力官,中國人壽辦公室原副主任王文祥任新華保險董事會辦公室主任。

  此外,新華保險還公開選拔了3名任副總裁人選,分別為李源、龔興峰、於志剛。從關國亮,到孫兵,到康典,再到萬峰,掌舵人的屢次更迭,經過風浪的新華人壽似乎已經習慣了各種大大小小的人事調整。

  「內部都已經習慣了。」一位接近新華保險人士稱,如此頻繁的更迭,「不知道何時是序幕,何時終場。」

  在他看來,新華保險在2013年完成了管理層換崗、銷售管理體系組織變革、新基本法等改革措施,基本上已經適應了「康典風格」,現在萬峰接棒,從組織架構到戰略、人事是不是要迎來新的方向?某些方面的戰略相悖還是有所顯現。譬如,康典此前在多次講話中透露出對網際網路保險的重視,新華保險也嘗試引入阿里巴巴作為戰略投資者,雖未果卻顯示出其網際網路化的決心。

  而萬峰上任伊始,就將新華電商「發配」新華亦莊後援中心。他也多次表示,網際網路保險對壽險影響小,在網際網路銷售長期壽險難度較大,公司立足於長期壽險發展戰略,在網際網路銷售有一定障礙。「壽險的特點決定了還是得靠人。」對此,有市場分析稱,新華保險的如此戰略的變動,也讓基層員工暫時難以摸清公司前進方向。

  淪為B級同業差距漸漸被拉大

  面對保費和收益「雙降」,新華保險一再宣稱,其同期新業務價值仍實現了同比18.1%的增長,目前的「雙降」實際上呈現的是新華保險作為壽險老兵,在中國經濟轉型時期由求「量」到求「質」的思維轉變。

  然而外部和行業評價並不如意(愛基,淨值,資訊。中國保險行業協會近日發布了2015年度保險公司經營評價結果,這是對於保險公司經營效果的首次綜合評價。經營評價體系從速度規模、效益質量、社會貢獻三個方面對保險公司的經營狀況進行評價。壽險公司方面,共有12家公司獲評A類機構,「老三家」中國人壽、太保壽險、平安人壽等全部入圍,其他傳統大中型險企泰康人壽、太平人壽等也位列其中。而新華保險卻只獲評B類,與一眾中小型險企為伍。

相關焦點

  • 新華保險陷轉型迷途 獲評B類機構與中小險企為伍
    曾長期雄居中國壽險三甲之列的新華保險,如今已淪落至十名之外,並於近日被中國保險行業協會僅評為B類機構。站在20周年的十字路口,新華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仿佛陷入轉型的焦灼期,步履沉重。2016年上半年,新華保險是6家上市險企中唯一一個保費和利潤「雙降」的公司。
  • 中小險企緣何「開門大紅」?
    近日,一份行業交流數據顯示,多家中小壽險公司的一季度業績十分亮眼。其中,26家公司的原保險保費收入同比增長在50%以上,中融人壽、招商仁和、弘康人壽等公司的增速更是達到了500%以上。「中小險企保費基數相對較低,所以,一季度保費增速比較明顯。此外,這一現象與各公司的開門紅策略有關。大型險企除中國人壽外大多淡化開門紅,追求保費季度間的均衡發展,中小險企相對來說更加重視開門紅。」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教授、保險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表示。大多中小險企主要通過銀行渠道銷售保險產品。
  • 145家保險公司2017投訴處理考評:中華財險、新華人壽墊底
    買了保險的你,有沒有遇到消費遭遇誤導、權益受到損害想要投訴的時候?哪些公司頻頻被消費者投訴?投訴內容涉及哪些方面?近日,中國銀保監會公布了2017年針對145家保險公司的投訴處理考評情況,其中財產保險公司73家,人身保險公司72家。
  • 38年保險老將萬峰退休!曾執掌國壽、新華保險多年
    彼時,正是新華保險縮量保質、全力轉型的時刻。執掌新華保險後,萬峰提出「規模穩定、價值增長、結構優化、風險可控」的轉型基調。2016年底,萬峰首次對外闡述了新華保險未來五年的「兩步走」戰略,即:第一步是2016-2017年的轉型期,將以期交和續期保費增量逐步替代躉交保費,初步建立期交和續期拉動業務發展的模式;第二步是2018-2020年的收穫期,形成續期拉動發展的模式,著重發展長期期交業務,加大業務結構調整。
  • 8000億車險綜改倒計時,中小險企渡劫在即,且看大地保險如何打造...
    9月19日,車險綜合改革即將重磅落地,這成為財險公司的頭等大事,對於大多數中小險企而言,也意味著巨大的業績壓力,面對改革之後將出現的20%左右的車險保費降幅,亟待加速轉型,提高車險業務品質的同時,加速轉向非車險,同時努力提高經營效率——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財險業也是一樣,產品往往大同小異,服務也可以快速複製,比拼的歸根結底依然「效率」二字。
  • 透析康典的戰略思維:新華保險的溯本追源之旅
    近幾年,他的名字和新華保險緊密聯繫在了一起。從臨危受命,帶領新華保險從「一團亂麻」實現A+H上市,到穩居壽險業第三名,再到兩年後的轉型收官。新華保險5年來的變化和成績有目共睹,也為我們呈現了一幕精彩的「純壽險」公司溯本追源之旅。而更值得我們關注的是其領軍者的戰略思維和其中蘊藏的智慧。
  • 2020年保險行業面臨多重風險,超過半數險企償付能力下滑
    ,超過半數險企償付能力下滑,個別險企觸碰監管紅線,償付能力不達標。銀保監會昨日披露數據顯示,截至三季度末,178家保險公司平均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242.5%,平均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為230.5%。人身險公司、財產險公司、再保險公司的平均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為236.5%、267.6%和321.6%。相較於二季度末,超過半數險企償付能力充足率出現下滑。
  • 2019年險企舉牌「不一樣」 對外開放「加速度」
    拉長時間線來看,2015年共有36家上市公司被險資舉牌,且以中小險企為主,萬能險是「彈藥」;2016年險資舉牌次數大幅下滑,僅12起。2017年和2018年,險資舉牌更趨平穩,均為11起,偶有中小險企。也有人會問,為何中小險企不舉牌了?根本原因在於「資產驅動負債」模式的沒落。
  • 險企決戰「開門紅」
    上述場景不是行軍出徵,也不是旅遊年底大促銷,而是險企「開門紅」戰前籌備。《中國經營報(博客,微博)》記者注意到,國慶長假剛過,各家保險公司已經紛紛啟動「開門紅」,而以往,這一行業「盛事」會在11月份才啟動。在行業異象背後,今年以來,由於疫情影響,前8個月多家人壽保險公司原保費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負增長。
  • 網際網路人身險規範徵求意見 中小險企這樣看機遇與挑戰
    一位保險從業人士對經濟觀察報記者表示,對於中小保險公司來說,不再囿於地區限制之後,也有挑戰,例如《通知》設置了明確的門檻,部分迅猛發力網際網路渠道的公司甚至會受到影響,特別是十年期的長期限,可能會使不少中小公司受到限制,希望監管能在綜合考慮所有主體的角度上適當放寬限制,也可以給中小險企在渠道創新上帶來更多的可能性。
  • 2019年險企舉牌再起 科技重構「未來已至」
    拉長時間線來看,2015年共有36家上市公司被險資舉牌,且以中小險企為主,萬能險是「彈藥」;2016年險資舉牌次數大幅下滑,僅12起。2017年和2018年,險資舉牌更趨平穩,均為11起,偶有中小險企。也有人會問,為何中小險企不舉牌根本原因在於「資產驅動負債」模式的沒落。
  • 上市公司業績預告「變臉」 原因與典型性特徵分析
    本文在對上市公司業績預告「變臉」情況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的基礎上,通過建立logit模型對業績預告「變臉」的原因進行實證研究,初步探討影響業績預告「變臉」的因素與可能性,給投資者規避業績預告「變臉」風險提供有用線索,同時希望能夠為相關部門進行業績預告監管提供理論支持。
  • 新華保險大幅跳水 傳CEO萬峰要跳槽去新光海航人壽
    據消息稱,今日新華保險股價大幅度跳水,午後開盤更是一度跌停,而導致新華保險股價大跌的原因或是因為受其CEO萬峰跳槽的影響,那麼新華保險為什麼突然換帥呢?這麼重大的人事變動影響到股價也是難免的。2011年,新華保險在香港聯合交易所和上海證券交易所同步上市,A股代碼為601336,H股代碼為01336。不過近日,關於新華保險的股市行情可不太樂觀。1月7日,A股早盤開盤,新華保險大幅跳水,午後開盤更是一度跌停,最終收盤下跌-6.72%,股價報40.51元。而新華保險股價大跌原因則與近日傳出其CEO萬峰不再連任有關。
  • 槓桿股票炒股平臺炫多配資 險企舉牌創近3年新高 地產、銀行股為何...
    除泰康人壽外,今年各大險企也頻頻舉牌,今年以來保險公司已舉牌A股、H股上市公司21次,創下近3年來的新高。而且,各大險企均偏愛銀行、地產股。  泰康人壽舉牌金科服務  12月1日,泰康人壽發布公告並表示,公司以基石投資者身份參與金科服務首次公開發行,出資7500萬美元進行認購,以泰康人壽名義與金科服務籤署基石投資者協議。
  • 保險公司招人忙 五大上市險企披露薪酬待遇 2019年誰家漲最多?
    每經記者:塗穎浩 每經編輯:陳星原本打算今年踏入職場,卻遭遇疫情期間就業難的尷尬。在今年相對冷清的人才招聘市場,保險公司似乎成了一個例外。《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大家保險最近發出2020年集中社招啟示,總計招聘1600餘人,工作地點覆蓋全國大部分省份。
  • 財聯社保險周報(5月11日)
    6大健康險企年報透視:保費增超70%,平安健康淨利4億,崑崙健康ROE高達38%獨家觀察 | 困局中的中小險企,挺住!新生代力量,適時借勢乘風破浪!時代周報記者統計,中國人壽、中國人保、中國平安、中國太保和新華保險一季度合計歸母淨利潤為632.37億元,較2019年一季度的862.84億元,同比降26.71%。從單家公司的盈利能力上看,五家上市險企歸母淨利潤呈「三升兩降」格局,中國太保盈利增速領跑,同比大增53.1%。另外,新華保險和中國人保一季度歸母淨利潤分別同比增37.7%和19.9%。
  • 上市險企全年市場版圖浮出水面:新華保險提前鎖定增速C位
    新華鎖定全年增速C位1-11月,新華保險原保險保費收入1525.7億元,同比增長17.2%,提前鎖定全年增速C位。自提出「二次騰飛」的發展目標後,新華保險便重回增速快車道。前三季度,新華保險個險渠道實現保費收入957.61億元,同比增長9.1%;銀保渠道前三季度實現長期險首年保費223.19億元,同比增長529.8%;團體渠道前三季度實現保費收入19.93億元,同比下降0.4%。光大證券分析稱,新華保險銀保渠道保費收入增長明顯,原因在於對客戶情況比較了解,受疫情影響要比個險渠道小,並且受國內外經濟形勢影響,銀行經營主業的難度大,加大了保險銷售的力度。
  • 新華保險上半年淨利慘澹 營收乏力深陷轉型陣痛
    新華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華保險」) 8月30日晚間發布了2016年上半年業績報告。其上半年營業收入僅有874.51億元,同比下降15.9%;淨利潤33.33億元,同比減少50.64%,新華保險總保費及新單保費同比分別下降2.2%和9.3%。
  • 2020年一季度壽險公司「13精」綜合競爭力排名榜:泰康人壽、新華...
    然而,新華保險的保費,卻是自2020年年初至今一路狂飆,遙遙領先,成為千億規模壽險中增速最高的一家公司。②銀保渠道助力,新華保險快速發展新華保險的保費快速增長,與其重啟銀保渠道躉交業務有著密切的關係。③投資收益,逆市拉升除了保費快速發展外,新華保險的淨利潤也同比去年大幅提升,主要還是投資收益拉動的。從上圖可以看到,新華保險的投資收益率自2019年至今一直保持著穩步上升的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