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請好友送豪禮!185元紅包等你拿! 基金商城1折起購
2016年上半年,新華保險(行情601336,買入)是6家上市險企中唯一一個保費和利潤雙雙下降的公司:上半年新華保險同期的總保費及新單保費同比分別下降2.2%和9.3%,淨利潤33.33億元,同比下滑50.6%,每股收益1.07元,同比下降50.5%。此外,曾長期雄居中國壽險三甲之列的新華保險,如今已淪落至十名之外,並於近日被中國保險行業協會僅評為B類機構。對此,有市場分析人士稱,站在20周年的十字路口,正在謀求結構調整的新華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仿佛陷入轉型的焦灼期,迷途,步履沉重。
轉型陣痛期?
曾長期雄居中國壽險三甲之列的新華保險,如今已淪落至十名之外,並於近日被中國保險行業協會僅評為B類機構。保費和利潤「雙降」,面對如此業績,新華保險稱,其同期新業務價值仍實現了同比18.1%的增長。目前大刀闊斧地做著包括產品、渠道在內的結構調整,尚處於結構優化轉型陣痛期。這位被行內人士稱為習慣挖人「牆角」的萬峰成為新華保險新一屆董事長之後,「加快轉型」成為媒體描述新華保險使用最多的一詞。
但並非沒有疑慮。「誰知道這個轉型陣痛期何時能過去?目標是什麼?是產品創新出亮點了?還是代理人隊伍有變革了?」據報導,新華保險一位基層分公司負責人對記者如是表示。轉型要考慮到各級機構、人員的適應能力和接受程度、執行程度,否則將陷入泥淖,步履維艱。「建設百年老店的新華夢,就好比是一場漫長的接力賽。」董事長萬峰在新華保險舉行的20周年司慶慶典上說。現在這一棒交到了他手中,轉型中的新華保險究竟舉什麼旗?走什麼路?打什麼牌?是否會出現反覆、停滯甚至倒退?這些儼然已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業績變臉 產品缺乏創新?
半年報顯示,剛過20歲生日的新華保險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業績:首先,2016年上半年淨利慘遭「腰斬」。新華保險實現淨利潤33.33億元,同比下滑50.6%,每股收益1.07元,同比下降50.5%;屬於上市險企業績下滑榜第一梯隊。其次,上半年新華保險投資資產規模較上年末增加4.8%,達到6661.35億元。但是總投資收益卻同比下降48.2%,僅為162.93億元;年化總投資收益率下降5.2個百分點,至5.3%。再次,今年上半年,保險業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同比增長37%。與此形成巨大反差的是,新華保險同期的總保費及新單保費同比分別下降2.2%和9.3%。
雖然,新華保險宣稱,與其他上市險企一樣,業績變臉的原因亦是「投資收益同比大幅減少和傳統險準備金折現率假設變動」。而保費下降主要受躉交保費減少影響,這符合其2016年初制定的「規模穩定、價值增長(愛基,淨值,資訊)、結構優化」的發展方針。不過,也有不少分析稱,保費下降的背後,是新華保險目前正在經歷「縮量保質」的轉型期。
「我們想知道這個轉型陣痛期何時能過去?」新華保險一位基層分公司負責人對記者介紹,目前新華保險的激勵機制主要是機構自主經營,也就是從機構貢獻保費中提取費用和績效工資。換句話說,保費直接影響業績收入。
萬峰曾公開表示,新華保險的結構調整要從五方面入手。其一是優化產品結構,加大保障型產品,包括養老、醫療、健康(重大疾病、護理、失能等)、壽險、意外險5大類產品,轉型後的壓力將會減少許多。
「但是目前市場上純保障產品的確不好賣。」上述負責人表示。七大銷售區域的設立已成往事,在居民儲蓄騰挪牽引的金融大變局中,新華保險遠遠不如中小型公司的果敢、有衝勁,反而愈加顯得保守、中庸。「除非新華產品創新有亮點。市場上真正創新意義的保障類產品並不多見。」一位業內人士說。
今年前7個月,新華保險的規模保費排名已經被擠出行業前十。雖然萬峰表示,對於保費規模的負增長「沒有壓力」。但是面對被蠶食的市場份額,幾人能真正不動於心、不亂於形?實際上,新華保險在9月份已經悄然開始了新一輪激勵政策,提高了佣金的比例。不知是否為了奪回市場份額,挽回日益下滑的保費規模?記者在調查中發現,以新華保險福享一生產品為例,主險是福享一生終身年金保險(分紅型),附加險是隨意領年金保險(萬能型)。該款產品3年、5年、10年期佣金此前為7%、10%、15%,提高激勵後分別達到10%、13.5%、20%。
「我們看來就是在衝保費規模,降得太厲害誰也受不了。」據報導,新華保險一位員工透露,上述只是公司「大帳」的算法,實際的佣金還不止於此。如果銷售得多,還會有各種形式的「小帳」,電冰箱、汽車等物質獎勵也是層出不窮。
人事換崗完成 「輕視」網際網路保險
除了保費和投資收益「雙降」,人事與利益關係的再平衡也在考驗著轉型路上的新華保險。記者梳理發現,今年3月,萬峰正式接掌新華保險,隨後公司高管就進行了換血。萬峰在中國人壽(行情601628,買入)的老部下——中國人壽股份原副總裁、財務總監楊徵,中國人壽河北分公司原總經理劉起彥,分別任新華保險副總裁兼CFO、新華保險總裁助理兼首席人力官,中國人壽辦公室原副主任王文祥任新華保險董事會辦公室主任。
此外,新華保險還公開選拔了3名任副總裁人選,分別為李源、龔興峰、於志剛。從關國亮,到孫兵,到康典,再到萬峰,掌舵人的屢次更迭,經過風浪的新華人壽似乎已經習慣了各種大大小小的人事調整。
「內部都已經習慣了。」一位接近新華保險人士稱,如此頻繁的更迭,「不知道何時是序幕,何時終場。」
在他看來,新華保險在2013年完成了管理層換崗、銷售管理體系組織變革、新基本法等改革措施,基本上已經適應了「康典風格」,現在萬峰接棒,從組織架構到戰略、人事是不是要迎來新的方向?某些方面的戰略相悖還是有所顯現。譬如,康典此前在多次講話中透露出對網際網路保險的重視,新華保險也嘗試引入阿里巴巴作為戰略投資者,雖未果卻顯示出其網際網路化的決心。
而萬峰上任伊始,就將新華電商「發配」新華亦莊後援中心。他也多次表示,網際網路保險對壽險影響小,在網際網路銷售長期壽險難度較大,公司立足於長期壽險發展戰略,在網際網路銷售有一定障礙。「壽險的特點決定了還是得靠人。」對此,有市場分析稱,新華保險的如此戰略的變動,也讓基層員工暫時難以摸清公司前進方向。
淪為B級同業差距漸漸被拉大
面對保費和收益「雙降」,新華保險一再宣稱,其同期新業務價值仍實現了同比18.1%的增長,目前的「雙降」實際上呈現的是新華保險作為壽險老兵,在中國經濟轉型時期由求「量」到求「質」的思維轉變。
然而外部和行業評價並不如意(愛基,淨值,資訊)。中國保險行業協會近日發布了2015年度保險公司經營評價結果,這是對於保險公司經營效果的首次綜合評價。經營評價體系從速度規模、效益質量、社會貢獻三個方面對保險公司的經營狀況進行評價。壽險公司方面,共有12家公司獲評A類機構,「老三家」中國人壽、太保壽險、平安人壽等全部入圍,其他傳統大中型險企泰康人壽、太平人壽等也位列其中。而新華保險卻只獲評B類,與一眾中小型險企為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