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山餈,廣東僑鄉臺山人清明祭祖的傳統糕點

2020-12-20 中國僑網

晶瑩剔透的白糖餈 郭軍 攝

中國僑網江門3月22日電 題:行山餈,廣東僑鄉臺山人清明祭祖的傳統糕點

作者 李曉春

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在廣東臺山,清明祭祖被稱之為「行山」或「拜山」,對於臺山人來說是全年之中與春節、中秋重要程度相仿的重大節日,而他們為祭祖準備的傳統糕點「行山餈」深受當地百姓青睞。

改良後的黃糖餈 郭軍 攝

據了解,臺山多數鄉鎮都會在農曆二月初二起至清明節這段時間掃墓祭祖,沒有固定日期,只有親友之間的約定。而廣海、川島、海宴、汶村、深井、北陡等鎮有「行正清」的習慣,在清明節當天統一開展行山祭祖活動,也有選擇在春分當天進行。一年一度的掃墓祭祀活動,在擁有100多萬海外華僑的臺山尤其重視,以致有些臺山人寧願缺席春節或中秋,也不願意錯過清明節家族中最人齊的一次相聚。

傳統做法的黃糖餈 郭軍 攝

據介紹,臺山人為祭祖準備的「行山餈」是白糖餈和黃糖餈,又被稱為白松糕、黃松糕,或統稱為糖水餈。其中,白糖餈是臺山人改良後的「倫教糕」(倫教糕的製作起源於廣東順德區倫教鎮,是嶺南典型的漢族糕點名吃),以白砂糖為主要配料;而傳統的黃糖餈厚度有6釐米左右,上層軟糯清甜,下層厚實呈蜂窩狀,以黃糖為主要配料。

李盛文在展示改良後的黃糖餈 郭軍 攝

臨近清明,在臺山許多製作傳統行山餈的作坊或店家,都張貼出用紅紙書寫的承接行山餈預訂告示,而堆積成小山似的蒸行山餈專用方形木蒸籠,似乎也在告知客人該店的承接能力和受歡迎程度。據一店家介紹,清明節前每個周末的訂單呈現井噴態勢,一天幾百斤的訂貨量,讓他們的蒸籠從頭一天晚上一直忙到第二天上午,打包裝好的行山餈多數在上午被客人前來領走。

據憑著精製白糖餈在第六屆全國烹飪技能競賽中獲得銅獎、擁有20年糕點製作經驗的臺山師傅李盛文介紹,製作白糖餈關鍵在於用料和用功。他堅持選用臺山出產的優質新米,洗好後浸泡3-5個小時,磨成米漿,用酵種發酵近10個小時再上籠高溫蒸煮,整個蒸煮過程約需用時20分鐘,攤涼後就可以切開食用。「因溫度、溼度不同,發酵、蒸煮的時間要有所調整,上籠蒸的時候也要控制好米醬的量,倒得太多會導致蒸出來的出品過厚,攤涼後口感會稍微發硬。好的白糖餈做出來雪白晶瑩、清甜軟糯,中間的蜂窩狀明顯,厚度在0.3至0.5釐米之間,拿起來不容易碎,吃起來沒有酸味。」李盛文說。而製作傳統的黃糖餈需要自然發酵的時間相對長一些,蒸熟後塊大厚實、甜中帶酸,老一輩的臺山人比較喜歡那傳統的味道和口感,但喜歡吃的年輕人不多。李盛文洞察到這個市場信息後,迅速琢磨如何在傳統的製作工藝上進行創新,最後參照白糖餈的做法對傳統的黃糖餈進行了改良,蒸熟後的厚度上和白糖餈幾乎一致,吃起來比較清甜爽口,有效彌補了原來口感上甜中帶酸、上軟下硬的不足,改良後的超薄黃糖餈就像傳統糕點中的一股小清新,更被當地年輕人所接受。

李盛文在處理剛出爐的白糖餈 郭軍 攝

據悉,位於臺山臺城的廣東廚藝技工學校為了讓學生們更好地傳承廣東飲食文化,近年來也開設了製作行山餈這類臺山傳統糕點的教學課程,讓這些傳統製作技藝在教學中得以傳承和創新。如今,除了在清明節前後能夠買到行山餈這兩款傳統糕點之外,平時在臺山一些小食店或酒店中,也能見到作為臺山特色地方小食或飯後點心呈現在臺山人的餐桌上。(完)

相關焦點

  • 廣東僑鄉臺山嬰兒滿月時喜用「鵝餈」祭祀祈福
    剛做好攤涼的鵝餈 李曉春 攝中新網江門8月13日電 題:廣東僑鄉臺山嬰兒滿月時喜用「鵝餈」祭祀祈福作者 李曉春 郭軍當小孩出生剛滿一個月時,在中國很多地方往往是舉家慶賀臺山傳統糕點鵝餈 李曉春 攝如今,廣東臺山人的生活習慣雖已隨著時代的變遷而發生變化,但對於嬰兒滿月的傳統習俗和大部分做法還一直沿用,如取名、剃頭(剪髮)、穿新衣、戴新帽、穿新鞋、行背禮(由家族中表現出色的兄或姐用背帶將滿月嬰兒背在背上的做法視為「背崽」或「背女」,有「背背(輩輩)相傳」的寓意)、祈福、祭祀、派紅雞蛋、派番薯酸粥、煮雞酒等。
  • 芋頭包:僑鄉廣東臺山人中秋夜的傳統糕點
    芋頭包:僑鄉廣東臺山人中秋夜的傳統糕點
  • 廣東僑鄉臺山人「小年夜」喜用傳統沙琪瑪祭灶
    拌勻的瑪仔盛入長方形盤中抹平 李曉春 攝中新網江門1月26日電 題:廣東僑鄉臺山人「小年夜喜用傳統沙琪瑪祭灶作者 李曉春 郭軍中國民間在臘月有請灶神在廣東臺山,當地人喜歡用傳統沙琪瑪等糖制糕點祭灶。剛炸制好的瑪仔蛋香濃鬱 李曉春 攝在臺山,臘月二十三又叫「小年夜」。記者近日在當地採訪了解到,在小年夜,臺山家家戶戶都會用甘蔗、餈、米橙(炒米糖)或沙琪瑪來祭灶,當地人稱之為「供灶」。用整根帶葉的甘蔗放在灶邊稱為「傍灶」。
  • 僑鄉美食:傳統嫁女餅,臺山人的舌尖好禮
    傳統嫁女餅 郭軍 攝 中國僑網江門1月20日電 題:僑鄉美食:傳統嫁女餅,臺山人的舌尖好禮作者 李曉春派嫁女餅,是廣東婚嫁的傳統習俗,女方派餅給親朋戚友就等於正式宣告家中有女兒將要出嫁在廣東臺山,傳統的嫁女餅仍然堅持手工製作,以保持傳統的老廣味道。據了解,廣東地區最常見的嫁女餅叫綾酥,有黃、白、紅、橙四色之分:黃綾以豆蓉做餡,喻意貴族和皇氣;白綾以爽糖或五仁做餡,代表了女方的貞潔;紅綾最講究也最貴,以蓮蓉或冬蓉做餡,喻意喜慶的氣氛;橙綾則有豆沙或椰絲做餡,喻意小兩口今後生活金燦燦。有些綾酥中還可加入蛋黃,彰顯高貴。
  • 廣東僑鄉臺山人中秋節首選冬蓉月餅(圖)
    廣東僑鄉臺山人中秋節首選冬蓉月餅(圖)
  • 吃糖水:廣東僑鄉臺山人的解暑「蜜」技
    吃糖水:廣東僑鄉臺山人的解暑「蜜」技 2020-08-03 14:36:25 作者:黃鈺涵 責任編輯:黃鈺涵     番薯糖 李曉春 攝   中新網江門8月3日電 題:吃糖水:廣東僑鄉臺山人的解暑
  • 廣東臺山中秋節,除了吃月餅之外,還會吃一種叫「芋頭包」的糕點
    八月十五中秋賞月,廣東臺山和全國一樣,但臺山人們在賞月時,除了吃月餅外,還會吃一種叫「芋頭包」的糕點。芋頭包、芋頭餈等,這些都是臺山人傳統過中秋節的必備食物。如今,臺山民間依然還保留著這個傳統。芋頭包是臺山一種膾炙人口的傳統名小吃,是一種老少適宜的特色美食,以其獨特的家鄉味道深受很多人的青睞!據了解,每逢中秋節前後,臺山當地有一種叫米芋的芋頭正是收穫的季節,無論是在臺山的各農貿市場,還是在鄉鎮的菜市場裡,一般都能買到剛採收的米芋頭。這種米芋頭,就是臺山人中秋節製作芋頭包的主要食材。在中秋節前一天,臺山人一般會製作芋頭包、芋頭餈。
  • 櫃桶粉:廣東僑鄉臺山人的「古早味」
    李曉春 攝中新網江門5月13日電 題:櫃桶粉:廣東僑鄉臺山人的「古早味」作者 李曉春 郭軍在素有「小廣州」之稱的廣東臺山臺城,每天凌晨三四點,街頭巷尾的大小早餐店就開始了一天的忙碌,精心製作當地人早餐桌上的粥、粉、面、餈、粽、糕、包等美食。
  • 廣東僑鄉臺山堅持手工製作的傳統豆沙月餅熱銷
    包裝好的紙筒裝豆沙月餅 李曉春 攝中新網江門8月6日電 題:廣東僑鄉臺山堅持手工製作的傳統豆沙月餅熱銷作者 李曉春 郭軍每年距離中秋節還有兩個月左右的時候,中國許多地方的餅家在廣東臺山,堅持手工製作的傳統豆沙月餅與當地獨有的冬蓉月餅同樣受歡迎。陳立新與陳超雄父子在製作傳統豆沙月餅 李曉春 攝據了解,豆沙月餅是甜餡廣式月餅中最經典的味道之一,在臺山又被稱為「牛屎餡月餅」,因豆沙的顏色、質感和牛屎有幾分相似故得名,叫法雖不大雅但很形象,同時也是臺山傳統嫁女餅之一。
  • 廣東僑鄉臺山人「一盅兩件」藏百味
    廣東僑鄉臺山人「一盅兩件」藏百味 2019-04-05 18:39李曉春 攝   中新社江門4月5日電 題:廣東僑鄉臺山人「一盅兩件」藏百味  作者 李曉春 郭軍  「靚姐,早晨!有鐵觀音、普洱、菊普、壽眉、紅茶,今日想飲乜茶?」近日記者在香港旺角太子道新世紀廣場六樓翠園大廳聽見一服務員招呼熟客時問道。
  • 廣東僑鄉臺山人冬日進補喝「牛大力」
    牛大力紅棗花生豬尾龍燉湯 李曉春 攝中新網江門12月24日電 題:廣東僑鄉臺山人冬日進補喝「牛大力」作者 李曉春 郭軍「您好!今天我們酒樓主推牛大力豬尾龍燉湯,是用臺山本地新鮮牛大力燉的,味道甘香可口,這季節喝最適宜。俗話說:『秋冬來進補,春天能打虎』。要不要來一盅試試?」近日,廣東臺山市臺城一酒樓經理在為客人點菜時熱情地推薦道。牛大力有「南方人參」之美譽,是臺山人烹製滋補湯品的優選中藥材之一,在臺山乃至整個江門五邑地區都有一定的知曉度。
  • 廣東僑鄉臺山農曆六七月過「鴨仔節」
    廣東僑鄉臺山農曆六七月過「鴨仔節」 2019-07-25 15:59責任編輯:於淇     當地婦女在四九鎮五十墟購買過六月節的花衣紙 李曉春 攝   中新網江門7月25日電 題:廣東僑鄉臺山農曆六七月過
  • 廣東僑鄉臺山人的家鄉味道:無需煲煮的「粥」
    粥中的上品「番薯粥」 李曉春 攝中新網江門11月25日電 題:廣東僑鄉臺山人的家鄉味道:無需煲煮的「粥」作者 李曉春 郭軍在廣東,人們熟知的皮蛋瘦肉粥、艇仔粥、豬雜粥在廣東臺山,有一款無需煲煮的粥,在普通百姓家的日常餐桌上每餐都可速成,當地人把它稱為「粥」。
  • 廣東僑鄉臺山人喜用「老江菜」煲湯清暑熱
    廣東僑鄉臺山人喜用「老江菜」煲湯清暑熱 2018-09-10 11——老江菜湯 李曉春 攝   中新網江門9月10日電 題:廣東僑鄉臺山人喜用「老江菜」煲湯清暑熱  作者 李曉春 郭軍  民間常言「二八亂穿衣,二月春天后母面,八月秋老虎」,為應對立秋過後短期的回熱天氣,各地的媽媽們都會絞盡腦汁在家人的膳食中下功夫。
  • 一條鯪魚,廣東僑鄉臺山人冬日吃出「百味」
    蠔油炒鯪魚丸 李曉春 攝中新網江門12月21日電 題:一條鯪魚,廣東僑鄉臺山人冬日吃出「百味」作者 李曉春 郭軍「靚姐早晨!今日有大鯪魚和小鯪魚。12月21日,在僑鄉廣東臺山臺城富城市場一水產檔的老闆娘在早市中招呼顧客時介紹說。冬至前後,在當地的菜市場中,鯪魚成為僅次於當季肥美生蠔的俏銷食材,經當地人的精心搭配和處理,烹出的鯪魚味道繁多、鮮甜可口,可謂「一條鯪魚可吃出百味」。
  • 清明節有哪些習俗 清明祭祖有什麼講究 清明詩歌賞析
    清明是哪天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一般在公曆4月5號前後。融匯了寒食與上巳兩個節日習俗的清明節,在宋元時期形成一個以祭祖掃墓為中心,將寒食的禁火冷食風俗與上巳郊遊等習俗活動相融合定型的傳統節日。
  • 僑鄉美食:冬至將至 廣東臺山鹹湯圓受青睞(圖)
    僑鄉美食:冬至將至 廣東臺山鹹湯圓受青睞(圖)
  • 印尼華人華僑清明祭祖掃墓忙
    印尼華人華僑清明祭祖掃墓忙 2017-04-02 20:36:01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陳海峰
  • 廣東僑鄉臺山味道鮮美「海三鮮」
    臺山人稱為將軍帽的「本土小鮑」 李曉春 攝中新網江門4月28日電 題:廣東僑鄉臺山味道鮮美「海三鮮」作者 李曉春 郭軍「中三爪能開闔,開則舒爪取食」中國清代畫家聶璜在其《海錯圖》書中記載著一種名為龜腳的海洋生物,與歐洲的鵝頸藤壺、廣東的狗爪螺毫無二致。
  • 廣東僑鄉臺山清甜嫩滑的蒲瓜春季上市
    起寬壟、鋪稻草種植的蒲瓜田 李曉春 攝中新網廣州3月16日電 題:廣東僑鄉臺山清甜嫩滑的蒲瓜春季上市作者 李曉春 郭軍葫蘆笙,在中國古代已是極具特色的樂器之一,多數由老熟曬乾後的葫蘆瓜精製而成,如今部分現代農業種植園裡的葫蘆科植物數不勝數,掛在藤蔓上的瓜形各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