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好孩子是管出來的,這個年齡前狠心管,娃會更有出息

2020-11-16 白狐baba

小張在三十多歲的時候生下第一胎,對這個好不容易生下的孩子,家人都非常寵溺。在孩子小的時候,只要家裡有好吃的東西,全家人都會留給小孩。孩子犯錯了也不捨得打罵,如今小孩已經8歲了,性格非常任性,不好好學習的時候,家長一句話都不能說,一說孩子就發脾氣扔東西。

相信很多家長對此深有體會,孩子一大,不要說去教育了,有時候家長多說兩句,孩子就會翻白眼。

其實關於這點,李玫瑾教授就曾說過:好孩子是管出來的,尤其是在6歲這個年齡前,父母狠心管,娃會更有出息。

為什麼是6歲之前?

在我們周圍有很多家長只顧工作,很少會教育小孩,但這樣做其實對孩子並不負責。等小孩長大之後,家長無法管束了,又會埋怨起小孩。老人都說管孩子要趁早,特別是在6歲之前,一定要給小孩立好規矩。

因為這個年齡,小孩發育基本已經完善,有了判斷能力,也有了獨立能力,而且是性格定型最關鍵的時期。一旦錯過了這個階段,家長以後再想幹涉小孩,去糾正對他們的教育就會變得非常困難。

因此才會有專家提出這樣的建議,而對於這個年齡的孩子,家長可以著重管以下這幾方面。

哪幾方面?

一、家長要多關注孩子

給小孩關注其實就是給他們更多的愛,但父母給孩子的愛並不是沒有底線的,家長也要讓小孩明白,爸爸媽媽也有自己的事情,也有自己的生活,有時疏忽並不代表不愛小孩。

在小孩做錯事情的時候,家長一定要立馬制止他們,比如當三四歲的小孩提出無理要求,被父母拒絕在地上打滾的時候,家長一定要及時說"不",然後再幫他們分析原因,這對小孩來說才是最好的幫助。

二、管住小孩任性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脾氣,小孩也是一樣,這是很正常的,但如果孩子個性中出現了一些不好的問題,比如任性,家長一旦發現,就要及時管教。當小朋友對父母提出無理要求,家長要學會拒絕,不要總是無底線地去滿足。

家長的認同只會助長小孩任性的氣焰,一旦哪一天父母沒有滿足他們要求的話,小孩就會利用各種方法去威脅父母。即便小孩長大離開家庭,進入社會之後,因為任性,他們也會吃很多苦。只有在小時候被拒絕過的孩子,他們長大之後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更好地適應職場,不管是學習還是工作都能有更好的發展。

三、讓小孩適當經歷挫折

現在的小孩學習壓力非常大,家長與其過分關注孩子學習,不如讓小孩適當經歷挫折。有些孩子從小過得順風順水,一旦考試成績不滿意的時候,輕則心情鬱悶,重則還會跳樓自殺。

說到底都是因為孩子抗壓能力的不足,所以才會導致悲劇的出現。因此家長也要讓他們學會適當吃苦,比如讓小孩做一些簡單的家務,捨得放手讓他們經歷挫折。讓小孩明白,生活並不是順順利利的,每個人的一生中都要經歷挫折和難關,這樣孩子抗壓能力才會得到提高。

孩子小時候形成的性格以及三觀都會影響到他們的未來,特別是在6歲之前,家長一定要抓住這個階段,對小孩進行正確地糾正和引導。同時也希望父母在子女小的時候能夠多關注,多觀察小孩,從生活瑣事中讓小朋友明白各種道理,這樣他們以後的人生才能過得更順利。

相關焦點

  • 李玫瑾直言:好孩子是管出來的!尤其這個時間狠心管,孩子更懂事
    我之前也很困惑,但是在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的一場演講中找到了答案!就是好孩子是管出來的,尤其這個時間狠心管,孩子更懂事。這個時間就是在6歲之前,父母要有意地對孩子進行性格培養。李玫瑾教授在演講中表示,很多孩子到了12歲離家出走、用生命要挾父母的案子,她經常碰見。而大部分原因就是因為,父母管教他們引起的。
  • 李玫瑾教授:想要孩子將來有出息,6歲前家長要「狠心管」
    這讓我一下子想起李玫瑾老師也特別看重6歲之前對孩子的教育,她曾說過:孩子6歲前要管好,不然以後就管不了了。在孩子六歲前對他說「不」!……那麼,孩子6歲前,為什麼要「狠心管」?家長要怎麼「狠心管」呢?6歲前千萬別對孩子百依百順李玫瑾老師在研究心理學的過程中發現:很多未成年人的問題都是滯後的,當你發現孩子很難管的時候,其實問題早就出現了。
  • 李玫瑾:在孩子12歲之前,這3方面「狠心管」,孩子將來更優秀
    李玫瑾教授曾經在演講中表示12歲之前是依戀期,這是家庭教育孩子的關鍵期,12歲之前你不管,長大以後想管也管不了了。3方面「狠心管」,孩子將來會更優秀,也更容易有出息,家長此時要狠下心管教孩子啊!,當6歲前孩子哭鬧少脾氣,你就堅定溫和地看著他鬧不妥協,這比講道理、打罵更管用。
  • 李玫瑾教授:好孩子是管出來的!6歲以前狠心管,將來更懂事
    長期研究青少年心理學的李玫瑾教授就說過:「未成年人的問題都是滯後的,當你發現孩子很難管的時候,其實問題早就出現了。」 所以,李玫瑾教授一直有一個理念:好孩子是管出來的!尤其是6歲前。 那麼,6歲前該管什麼?怎麼管呢?
  • 李玫瑾:好孩子是狠心管出來的!6歲之前管什麼?答案值得收藏
    心理學研究教授李玫瑾曾說:」孩子們的問題都有延遲性,當你發現孩子管不住的時候,徵兆其實早就顯現了。」因此李玫瑾教授表示:好孩子就是狠心管出來的!而且關鍵期就在6歲之前。那麼作為家長的我們應該在孩子6歲之前管什麼?李玫瑾教授給出了正確的答案,想管出好孩子,就得從3方面來管!
  • 李玫瑾:好孩子是狠心管出來的!6歲之前該管什麼?答案值得收藏
    心理學研究教授李玫瑾曾說:」孩子們的問題都有延遲性,當你發現孩子管不住的時候,徵兆其實早就顯現了。」並且表示,6歲之前家長的話就像是黃金,甚至可以改變孩子的一生,而6歲之後的話就像泥土,孩子聽了都嫌煩。因此李玫瑾教授表示:好孩子就是狠心管出來的!
  • 李玫瑾直言:家長一定要在這個年齡管好孩子,不然後面越來越難管
    李玫瑾直言:家長一定要在這個年齡管好孩子,不然後面越來越難管李玫瑾教授大家應該比較熟悉,她長期從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曾對許多個案進行過詳細調查,由此提出預防犯罪要從未成年人教育抓起。於是李玫瑾教授分享了很多關於育兒的方法,也得到了很多父母的認可。
  • 李玫瑾:好孩子是管出來的!6歲前管什麼?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很多家長錯把愛和自由,才把孩子培養成為了人見人煩的熊孩子。所以,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培養出一個品質好的孩子應當作教育的頭等大事。如何把孩子培養成一個好品質、好性格,有教養的孩子呢?在聽過李玫瑾教授的一次演講後,我找到了答案。李玫瑾是人民公安大學的教授,專攻兒童犯罪心理學,從業這麼多年一直對兒童心理的發展深有研究。
  • 好孩子是父母管出來的,李玫瑾教授:這個時間段,管孩子效果最棒
    每個父母都想自己的孩子將來能夠出人頭地,可是有的家長只對孩子寄予希望,但卻從來沒有對孩子做出任何有實質性的幫助。好孩子都是家長管出來的,家長不要期望不勞而獲,莊稼不種不長,土地不管不壯,孩子也是一樣,如果家長不付出自己的心血和勞動,就想讓孩子自然成才,那就是痴心妄想。
  • 李玫瑾教授在演講中說:在孩子六歲前,最應該這樣管
    關於孩子的教育,任何時候都是家長關心和頭疼的事情。尤其孩子在六歲之前性格還沒有定型,所以有很多的未知數。家長如果這個時候找不到科學的教育方法,很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李玫瑾教授曾經在演講中表示,在孩子六歲之前,採用以下教育方法非常有效。
  • 李玫瑾坦言:孩子六歲之前沒管好,長大以後你想管也管不了
    相信很多人看到這個專題,第一反應是我們從小父母也沒咋管,幾乎都是在農村老家散養長大的,不也過得好好的嗎!說實話我也有這種思考,李玫瑾教授的一番話,讓我瞬間就明白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這讓我印象很深刻,現在孩子越來越早熟,自己走進網吧,已經不是初中才出現的事。所以李玫瑾教授在演講中表示,孩子孩子6歲前就要好好管,那究竟管的是什麼呢?李玫瑾教授強調有意地進行性格培養。
  • 李玫瑾教授:孩子6歲之前在這4點「狠心管」,將來孩子一定感激你
    我們不教孩子欺負別人,但打不打得過是能力問題,打不打是態度問題。在孩子6歲左右的時候,是性格養成的關鍵時期就像李玫瑾教授所說:孩子6歲之前在這4點「狠心管」,將來孩子一定感激你。孩子6歲之前在這4點「狠心管」1、克制任性在孩子6歲之前,家長一定要大膽的說「不」。
  • 養孩子要做到"兩不管,三不慣",娃將來更能有出息,家長也省心
    養孩子要做到&34;,娃將來更能有出息,家長也省心文藝復興時期著名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贈曾說: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從幼年起就應該通過教育培養一種良好的習慣。,所以李玫瑾教授在節目《圓桌派》中告誡過各位父母:「3-6歲是孩子立規矩的關鍵期,但有些家長他在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卻開始管。」
  • 李玫瑾:孩子六歲前,培養這「四項能力」,長大更容易有出息
    我們的人生追求,並非功名利祿,而是想要獲得有尊嚴、有成就感、有心靈上的自由和快樂。而這些是我們做父母不能給的,只有靠孩子自己才能得到。從這個基點出發,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出人頭地、希望他有出息。有一次我在聽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的講座感覺很受益,李玫瑾教授表示,孩子六歲前,培養這「四項能力」,長大更容易有出息!
  • 李玫瑾教授:教育孩子最大的問題,是該管的不管,不該管的瞎管
    我們總是能發現孩子的諸多問題,卻很少認識到這些問題大部分都源自父母。李玫瑾教授指出:當前父母管孩子最大的問題是,該管的不管,不該管的瞎管!因為孩子不想聽到父母張口學習,閉口成績,連關心孩子的身體也只會說」好身體才是學習的本錢」。父母為了孩子的成績,可以犧牲一切,卻不能花費幾個小時去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傾聽孩子的心聲。因為你認為孩子那麼小,能有什麼想法,即使有,都沒有用,都是亂七八糟的,有這個心思為什麼不放在學習上!
  • 李玫瑾:家長做到「2不管3不慣」,孩子才能少走彎路,更有出息
    :家長做到「2不管3不慣」,孩子才能少走彎路,長大後更有出息公安大學的李玫瑾教授,對青少年的心理深有研究,她有著一套自己獨特的育兒方法。李玫瑾教授認為,現在的家長大多都分不清什麼時候該管孩子,什麼時候不該管孩子。有不少家長都是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才管。所以說,為了讓孩子能少走彎路,長大後更有出息,李玫瑾教授也提出了一個「2不管3不慣」的育兒方法。
  • 公安大學李玫瑾:家長千萬不要「管」孩子,這樣教育孩子才有出息
    一場風波平息了,但是兄弟倆都從這起矛盾中學到了怎樣避免類似的摩擦再發生,媽媽的智慧在於不像別的家長那樣訓斥孩子,管孩子,而是引導孩子自己說經過,自己反思和總結。正如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說:家長不要「管」孩子,而應該「引導」孩子。
  • 「兩不管、三不慣」對娃成長幫助大,長大有出息,父母更省心
    "兩不管、三不慣"對娃成長幫助大,長大有出息,父母更省心文藝復興時期著名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曾經說: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從幼年起就應該通過教育培養一種良好的習慣。李玫瑾教授,她是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的犯罪心理學教授,據說只要上李玫瑾教授的課,必定座無虛席。而在學校之外,她也經常開講座,參加一些訪談節目。之前在節目中說過一個觀點:「有些家長他在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卻開始管。」
  • 復旦教授:優秀的孩子是管出來的,熊孩子是慣出來的
    李玫瑾說:「6歲之前性格養成,如果有些問題沒解決,後邊家長就管不了了。」 孩子年齡越小,可塑性越強,只要父母給孩子埋下良好的教育,孩子長大後才能有出息。 所以,家長千萬不要再拿「樹大自然直」這種話語來安慰自己了。
  • 李玫瑾:長大沒出息的孩子,吃飯時會有這3種表現,要抓緊改正
    父母都希望自己家孩子能更有出息,那怎麼才能判斷出自家孩子是否有出息呢?李玫瑾教授大家都很熟悉吧?李玫瑾教授在育兒這方面很有造詣,基本是家長們爭相學習的對象,李玫瑾教授曾在一檔節目中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長大沒出息的孩子,在吃飯時會有這3種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