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證據顯示8億年前藍藻既能輸氧還能固氮

2020-12-23 中國日報網

8億年前藍藻既能輸氧還能固氮

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南京2月2日電 (記者張曄)每到夏季,太湖等湖泊就會發生「水華」,黃海海域也會暴發「赤潮」,藍藻成為養殖和旅遊業避之不及的「環境殺手」。但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在安徽壽縣發現8億年前的「大型安徽絲藻」,為地球早期生物固氮提供了最早化石證據。相關成果於2月2日在線發表在《細胞》出版集團《當代生物學》雜誌上。

藍藻是地球上最古老、生存時間最長的生物門類之一,通過光合作用釋放氧氣。藍藻還有不少具備固氮能力的種類。生物通常不能直接利用空氣中的氮氣,而某些特殊類型的藍藻可以將空氣中的氮氣轉化為生物可吸收利用的化合態氮。

在現生藍藻中,有一種能進行固氮作用的結構被稱為異形胞。因此具異形胞藍藻是早期生物固氮的直接證據,然而它們的化石記錄非常稀少且爭議很大。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早期生命研究團隊龐科博士等發現的大型安徽絲藻為單列的絲體化石,並由一層薄的胞外膠鞘包裹。既能單獨保存為絲體化石,亦能與其他絲狀化石一起形成底棲的微生物席。絲藻由多個細胞組成,部分營養細胞成對地出現,為橫向二分裂產生的子細胞。對比現生藍藻的結構,研究認為大型安徽絲藻是一種具異形胞的藍藻化石,很可能起源於新元古代早期。大型安徽絲藻的發現,將最早可靠的具異形胞的藍藻化石記錄由泥盆紀(約4.1億年前)向前推進到新元古代早期(10億—7.2億年前),提供了早期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證據。

藍藻的異形胞是為了應對氧氣濃度上升、保護其中對氧氣敏感的固氮酶而產生,因此大型安徽絲藻從生物學方面也證實了新元古代早期地球氧化還原環境的轉變。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發現生物固氮最早化石證據 距今8億年
    原標題:中國科學家發現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證據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早期生命研究團隊在安徽壽縣約8億年前的化石中,發現了具有多細胞和細胞分化的「大型安徽絲藻」,其成為早期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證據。
  • 【中國科學報】大型安徽絲藻提供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證據
    據悉,龐科和唐卿(現為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大學博士研究生)等人,在袁訓來研究員、肖書海教授(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大學)的指導下,自2010年以來,對安徽壽縣新元古代早期拉伸紀地層劉老碑組(約8億年前)中保存的碳質膜化石進行系統的浸泡和挖掘。
  • 大型安徽絲藻提供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證據—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早期生命研究團隊龐科博士等,發現了具有多細胞和細胞分化的大型安徽絲藻,認為其是早期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證據,相關成果於
  • 科學家發現含16億年前氧氣氣泡的「準化石」
    新華社北京3月3日電丹麥和瑞典科學家從印度出土的疊層石裡發現了16億年前的氧氣氣泡痕跡,這些氧氣是生活在淺水中的藍藻產生的。疊層石是一種有著細微層狀結構的特殊巖石,由遠古細菌活動導致有機物和礦物質沉積而成,代表著地球上最古老的微生物生態系統,可以視作「準化石」。科學家在《地球生物學》雜誌上報告說,他們研究的這批疊層石出土於印度中部,裡面含有大量直徑約1毫米或更小的氣泡,夾雜著磷灰石微粒,分析顯示這是藍藻的生活遺蹟。
  • 3.8億年前的化石證據顯示:我們的雙手起源於地球海洋
    科學家們在加拿大東部發現了一塊3.8億年前的化石,它為研究魚類和最早出現在陸地上的四足動物之間的過渡,以及脊椎動物手的起源提供了新的線索。澳大利亞弗林德斯大學研究報告的作者John Long告訴《新聞周刊》說:「這是一種生活在3億8千萬年前的古老鰭魚,我們的論文顯示,與其他現存或已滅絕的魚類相比,這種魚更接近於第一代兩棲類——四足類脊椎動物的一部分。」這些魚被稱為短刺魚,是最早的四足動物的祖先,所以它們與早期的四足動物有許多共同的特徵。
  • 中英科學家認清6億年前胚胎化石結構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中、英古生物學者近期運用三維無損成像技術,首次看清了一批6億年前胚胎狀化石的內部精細結構。結果顯示,6億年前,這些古生物已經能像現在的動物胚胎一樣進行細胞分裂。這對解開動物起源之謎具有重要意義。
  • 國外發現距今約20億年藍藻化石,這種化石發現,具有重大的意義
    接下來讓我為您揭秘: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大約形成於45億年前,而人類祖先類人猿最早的出現年代,被認為是大約5000萬年左右,為何兩者可以差出這麼長的時間呢?這是因為在地球剛形成的很長一段時間中,其環境根本不適合人類生存,比如最開始,地球只是一個巖石和宇宙塵埃組成的行星,而它的來源,是一顆古老的恆星大爆炸時產生的碎屑。
  • 化石隕石——見證4.6億年前的小行星裂解
    欲哭無淚的他們如果要怪罪誰,那就請責備4.6億年前發生在一顆直徑達150公裡的小行星身上的「交通事故」吧。想要發點小財的他們如果想要點建議,我會告訴他們,要不試著找找「化石隕石」?此時並沒有人知道它有何獨特之處,又如何能與發生在遙遠小行星帶中,30億年以來有記錄的太陽系最大規模小行星裂解事件聯繫起來。首塊被發現的化石隕石Brunflo[1]Thorslund教授面前,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常見的奧陶紀(4.4-4.8億年前)石灰巖中,嵌著一塊不到10釐米的深色巖石碎塊,周圍環繞著渾圓的淺色蝕變暈。
  • Nature:藍藻細菌與藍藻的親緣關係
    藍藻細菌是在環境中無所不在的細菌,它在地球化學事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大氣早期的氧化,這是由於它具有生氧光合作用的能力。由於藍藻細菌很早就從其他菌株中分支出來,並且沒有其他有關的分類群被人們所發現,因此對它們的進化一直知之甚少。
  • 固氮功能菌概述
    微生物自生或與植物共生,將大氣中的分子態氮氣轉化為農作物可吸收的氨的過程,稱為生物固氮。生物固氮的種類很多。1886年Beijerinck分離到共生固氮的根瘤菌。1901年,M.W.拜耶林克發現並描述了2種固氮菌:一是褐色固氮菌,常生活於中性或鹼性土壤中;二是活潑固氨菌,常生活於水中。後來,各國學者相繼分離出許多不同的菌株。
  • 距今9億年!科學家發現藻類化石,揭開真核生物演化的奧秘
    儘管真核藻類的微體祖先在距今10億年前就出現了,但研究表明,直到距今7-6億年前,包括綠藻在內的肉眼可見的宏體真核藻類才初步具備了生態優勢,成為海洋中主要的初級生產者。採集上萬件珍貴化石標本,持續研究5年……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科學家們與山東科技大學的同行合作,在山東發現了一個距今約10-7.2億年的藻類化石生物群。
  • ARM:釩和鐵替代固氮酶的前世今生
    對16個近緣菌株的基因組調查顯示,不同的菌株具有不同的替代固氮酶基因(74個)。所有菌株均編碼鉬固氮酶和鐵固氮酶,只有13株編碼釩固氮酶。在對其它4株親緣關係較遠的紅假單胞菌的研究中,4株紅假單胞菌都有鉬固氮酶基因,其中2株也有僅含鐵的固氮酶基因。這種類型的替代固氮酶基因在密切相關的細菌中的不均勻分布與橫向基因轉移事件是一致的。事實上,最近有報導在苔蘚植物的幾種藍藻共生體中攜帶vnf基因。
  • 考古家發現1.25億年前的化石,或許能找到答案
    蝙蝠,脊索動物門、哺乳綱下的一類動物,它是哺乳動物中唯一能真正飛翔的獸類,從外表看起來,蝙蝠就像長了翅膀的老鼠。一直以來,蝙蝠祖先是誰?蝙蝠到底是由什麼進化而來的呢?都是古生物學家非常感興趣的問題,研究這個問題,也是在研究地球生物的大進化歷史。
  • 海缸的控藻:藍藻(紅泥、綠泥)
    在這一章,我來分享下我知道的藍藻知識。藍藻(Cyanobacteria)也叫藍綠藻,藍綠菌。說他是藻,但是他有原核細胞組織;說他是菌,但是他可以進行光合作用產生氧氣。【1】他有超過35億年的歷史,藍藻產生的氧氣促進了原始地球從無氧到有氧環境的轉變,為一切好氧生物提供了進化與發展的基礎,藍藻好牛!
  • 16億年藻類化石揭示真核生物起源—新聞—科學網
  • 科學網—1.6億年藻類化石揭示真核生物起源
  • 5億年前的海底有什麼神奇物種?這隻千足蟲化石,帶你窺探一二
    地球上的生命出現的歷史已經比較悠久了,不過關於具體的時間古生物學家一直在努力地去探索研究,最近發現了5億年前的某一天地球上在海底出現了一隻尖尖的小千足蟲,而這隻小千足蟲在海底棲息,並且在泥濘的海底漫步,結果卻死在了這裡,留下了一塊非凡的化石,正是這塊化石的出土,讓我們了解了當時動物在地球表面行走的最早證據
  • 2億年前的恐龍化石,經過科學家研究,死亡原因有些可疑!
    2億年前的恐龍化石,經過科學家研究,死亡原因是子彈射殺?恐龍遺留下來的化石是我們了解這段塵封歷史最好的方式,通過這些化石我們可以還原它們當時在地球上生活的場景以及它們的體型大小等等。在一次考古的過程中,科學家發現了一隻來自於2億年前的恐龍化石,對考古學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沒想到恐龍化石的頭骨上竟然有一個直徑大約在三毫米左右的小洞,這一詭異的現象引起了科學家們的關注,因為根據他們的推測來看,這個小洞之所以會被留下,可能是由於子彈的擊打所造成的,之所以會有子彈的出現,科學家們做出了以下的這三種猜測。
  • 再現寒武紀大爆發奇蹟,澄江化石地博物館,看5.3億年前海洋生物
    撫仙湖不遠處還有一座擁有5.3億年歷史的天帽山,就是在這麼一個地方,誕生了一個規模超過6個香港迪士尼,8個海洋公園的旅遊度假綜合體,是集澄江化石博物館、動物大世界、海洋大世界、溼地公園、度假小鎮、高端酒店群、半山度假區於一體的雲南省十大文化旅遊項目之一——雲南寒武紀小鎮歡樂大世界。
  • 藍藻不是病,爆發也很要命。蝦塘藍藻防、治方法
    看過很多二季蝦塘口,水色都偏綠藍藻喜高溫(25~35℃)、鹼性Ph(8~9.5)、強光、氮、磷過量積累或比例失衡的靜水水體,在這類水體中易引起藍藻爆發。藍藻發生的的塘口蝦塘水體氮、磷比例失衡,特別是磷源充足,氮源缺乏時,相比其它藻類,藍藻因天生具有固氮功能而有著「瘋長」的絕對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