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蘭專欄】
孩子若不主動要學,怎麼教也沒有用
文|洪蘭(臺灣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致力於大腦科學的研究,多年來透過深入淺出的文字與上千場的演講,將腦科學的知識運用於教育、學習與親子教養。著有《大腦的主張》《請問洪蘭老師》《學會思考──創造樂在學習的人生》《好孩子: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教育》等書。)
本文選自微信公眾號「愛貝樂親子閱讀指導」、「哎呦教育」
1、在學校一定會碰到閱讀障礙的孩子
主動的學習才有用。如果不想學習,李遠哲站在這裡教化學都是沒有用的,一定要自己願意學才有用。
閱讀障礙在現今無論哪個社會,大約都是6.5~6.7%左右,在學校一定會碰到閱讀障礙的孩子。這是基因的關係,所以你打他罵他都沒用。怎麼辦呢?我們可以用其他的方法開啟他。
歷史上有閱讀障礙的人非常多。比方說愛因斯坦、愛迪生。愛因斯坦是諾貝爾大師,但他到三歲才會說話。大家說,當時幸好有他媽媽,如果在現在的臺灣社會,字不會拼、寫錯了,就重寫十個、一百個,把時間都拿去補強,把不會的變好,愛因斯坦再聰明也不會是愛因斯坦。
教育的觀念在改。大腦是有限的資源,它如果這方面好,一定有另一方面的不足。在高科技的社會,孩子不可能什麼都知道,所以我們應該順他的長處,把他的長處跟別人搭配,科技整合、團隊合作,就會成就一番事業。
另一位是李光耀。他退休時承認自己是語言障礙者,讓大家非常驚訝。為什麼願意說出來?他說,「新加坡小國小民,沒有自然資源,最大的資源是我們的腦力。」臺灣也沒有自然資源,情形一模一樣。
2、孩子若不主動要學,怎麼教也沒有用
中國字有非常多的音義。比方說「天、天花、天花板」,只要加一個字,全部改變。如果要讓孩子學東西,不管學什麼,閱讀是根本。若心裡沒有這個詞彙,他根本沒辦法斷詞。孩子有斷句上的問題時,唯一的方法就是閱讀。
腦神經和閱讀有何關係?過去對於中風,左腦受傷右邊癱掉的病人,我們會說,你要學用左手吃飯、穿衣服,但現在我們把左手綁起來,強迫他右手動。為什麼?若你沒有主動要動,神經就沒辦法再連在一起。這也是為何孩子若不主動要學,怎麼教也沒有用。
去年十二月,一位音樂家在中正紀念堂開音樂會,他是茱莉亞音樂學院的鋼琴家。二十六歲時,手發生病變。他曾經非常沮喪,但醫生告訴他,這是可以再來過的。經過六年復健,他重新登上舞臺。
外在的需求隨時改變內在的組織,這給我們教育者很大的啟發。讓我們知道,教育是有用的。
為何主動學習才有用,被動學習沒有用?德國的實驗發現,學習一定要很早開始,腦部這塊區塊才會愈來愈大。過了青春期,就算每天練八小時也沒用。這曾引起歐洲父母的恐慌,那小孩不是要從周一補習到周六?
但後來經過實驗發現,只有自願主動學習,學習的區塊才會變大,對腦神經連結的密度才有幫助。被動是沒有用的。
習慣養成了很難改。因為一個神經連成了,要五年才會鬆掉。這就像買布做成衣,如果做壞了要改,是改不好的,最後只能把布丟掉,做一塊新的。這說明了為何小時候家教這麼重要,做事情第一次就要做對。
3、閱讀對教育,最重要的一點是什麼?
說話是個本能,閱讀是個習慣,後天的習慣就要培養,若沒有從小好好培養,神經沒有連起來,長大就來不及了。
還有像開車。你會發現,到人家工廠參觀,坐三次車都不認得路,但自己開過一次,就會了。可見主動學習,才會有效。
經驗有個缺點,要靠時間換取。但我們不能經驗到世上所有的東西,只好透過閱讀,把別人的經驗內化成自己的。
我讀穆桂英的故事給小孩聽,講到最精彩時說,不能再讀了,地板還沒擦。小孩立刻說,你讀你讀,我幫你擦地板,他覺得這樣很值得,這也說明了動機的重要。
卡森(BenCarson)是底特律做腦部皮質切除手術最多的醫生。他住在貧民區,有一天,他媽媽一指關了電視說,我到中產階級人家幫傭,發現別人有書,我們沒有。她強拉他上車,把他丟在最遠的圖書館。多年後卡森成為名醫重遊故地,發現他的朋友一半吸毒死掉,一半在街角要錢。他非常感慨,「當年母親那根手指頭。改變了我的一生。」
城鄉差距再大,如果你可以打開書,就會打開一個世界。城鄉差距一定要靠閱讀改變,這是我看到閱讀對教育,最重要的一點。
延伸閱讀:
經不起挫折的孩子,小時候父母肯定沒做這三步
文|大J(坐標紐約,分享在美國學到的育兒知識,沒有理論翻譯,只有在兒醫指導下的實踐心得。新書《跟美國兒科醫生學育兒》正在熱銷。
)
(本文選自微信公眾號「大J小D-ID:jiayoubaobao2015」)
作為父母,我們一方面擔心外面世界兇險,害怕孩子以後吃虧受傷;一方面又焦慮孩子太脆弱,抗挫能力差。
這樣的矛盾心理我也有,特別是小D還是一個極低體重的早產寶寶。但我也是深刻認識到,我幫不了她一輩子,所以一直在反思如何進行挫折教育,這過程中也意識到了很多父母都有過這三大誤區。
誤區一
沒關係的,這有什麼呀?
這是很多父母面對孩子受挫時會脫口而出的一句話,特別是在孩子年幼時,積木搭不好,套圈套不進,鞋子穿不好,這些在我們看來真的是小的不能再小的事情了,於是我們本意是希望孩子好受一點,說出了這句話。但這樣的話其實卻是在不重視孩子的挫折,甚至可以說是在「嘲笑」。
受挫的感受是非常主觀的,我們不能用自己對於這件事的認知去判斷對方受挫的感受。看似安慰的話,其實就是在不認可不認同孩子的受挫經歷。
這樣的回覆常常會讓孩子更加沮喪無助,「自己最親密的人原來覺得這件事這麼簡單,我卻做不好」,孩子的自信就會被慢慢消磨,從而他就真的放棄努力和嘗試,覺得自己肯定處理不好。
誤區二
寶寶,別哭,媽媽來幫你
這個情況我之前在文章《養育孩子過程中,愛與溺愛的尺度》裡就提到過,很多父母會把「孩子開心,孩子不哭」作為養育的終極目標。在這樣的一個迷思下,很多父母見不到孩子任何的負面情緒,總是用應激反應來制止孩子的負面情緒,給予過多不必要的幫助,總是無條件地滿足孩子的所有需求。
這樣的孩子不僅容易出現自我中心嚴重,也不利於擁有良好的抗挫能力。這類家長完全包辦代替,替孩子製造了一個「真空免疫環境」,孩子小時候完全沒有經歷過挫折,長大後一點點困難就會一蹶不振。
誤區三
你要勇敢一點
這應該是大部分父母的情況,會共情孩子的受挫心情,但常常後面緊跟一句,「你要勇敢一點,你可以自己完成的」等類似鼓勵孩子的話語,這非常普遍。
但這樣泛泛而談的鼓勵話語,卻沒有教會孩子任何面對挫折的方法,「勇敢是什麼?到底該怎麼努力?」 抗挫的關鍵是要教會孩子如何去分析挫折。
生活中打倒我們的絕對不是挫折本身,而是面對挫折時的消極逃避態度。因此,「挫折修復力」才是關鍵,這才是我們真正要教給孩子的。
成就我們的不是我們如何犯錯了,而是我們如何從錯誤中修正
提高挫折修復力第一步:認識情緒
孩子搭積木搭不好而大哭,家長如果這時說,「沒事沒事,搭不好就不要搭了」,那這就是直接錯過了第一步「認識情緒」。情緒管理的第一步就是認識自己的情緒,當自己經歷激烈的情緒衝擊時,我們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怎麼了,有了這份「覺察」,我們才能管理情緒。
很多人成年後還常常覺得「不知道怎麼回事但很鬱悶」,其實就是缺少了從小認識情緒的教育,因此千萬不要再讓我們的孩子缺少了這一課。這時,我們該做的是,幫助孩子認識自己正在經歷的情緒是什麼,「你很生氣,你真的特別特別生氣」。
然後允許孩子的情緒宣洩,「嗯,看得出你特別生氣,如果你想哭可以哭一會,或者媽媽給你一個擁抱吧」。同時,也要制止一些不必要的行為,「我知道你很生氣,但生氣時我們不能打人,需要的話可以讓媽媽抱著你」。
最後可以給予孩子一些平靜的方法,「我們需要讓自己的身體平靜下來,跟著媽媽一起呼氣、吸氣,慢慢地,我們的身體平靜了~」
提高挫折修復力第二步:澄清了解
很多父母做完第一步後,孩子平靜了就以為任務完成了。第一步的完成可以幫助孩子管理情緒,但卻無助於抗挫能力的提高。真正聰明的父母一定會堅持做第二步和第三步,這才是關鍵。
等到孩子平靜後,我們需要幫助孩子去明白到底是什麼讓他出現了如此的情緒,「你剛剛想搭積木塔,怎麼搭卻搭不好,於是你就特別特別生氣了!」(大孩子可以通過提問讓他們自己說出)。這時,有的孩子會因此繼續一輪新的哭鬧,這很正常,這也是說明了他們自己開始明白生氣的原因了,當再次回憶,就又觸發他們的「傷心處」,這時就需要返回第一步。
千萬不要害怕孩子再次哭,相反,這就是孩子在「自我消化情緒」的過程,我們成人受挫有時都需要消化幾天,孩子反覆哭幾次再正常不過的。但只要我們願意堅持這樣做,帶著愛去陪伴孩子經歷消化這些情緒,慢慢的,孩子自己對於這些負面情緒的消化能力就會越來越強,這本身就是抗挫能力培養的基礎。
成功不是終點;失敗也不是毀滅,最關鍵的是我們繼續的勇氣。
提高挫折修復力第三步:轉化學習
第三步是最最關鍵的,就是教會孩子如何應對。小D剛學會騎平衡車時還不熟練,騎到草地和水泥地交接處,就會摔倒,這一度就是她很大的一個挫折。後來,我就會幫助她分析原因,「你看,草地和水泥地之間有個空隙,空隙就會不平,所以就容易摔倒。小D以後騎到這裡時要放慢速度,慢慢通過就不容易摔了」。
一樣的道理,因為玩具玩不好而受挫,我們就需要演示給孩子看可以如何玩;因為玩具被其他孩子搶了而受挫,我們可以通過角色扮演讓孩子學會下次可以如何說,「這是我的玩具!」 ;因為成績不好而受挫,我們可以幫助孩子分析原因制定學習機會。
在孩子童年時,我們說的這些話、我們處理挫折的態度和情緒,慢慢就會變成孩子自己的話和態度。只有經歷過第三步,孩子今後遇到挫折時才會主動去分析原因,才會明白困難是免不了的,但可以學習如何克服。
所謂成長,其實就是從每一次困難中吸取教訓,學會新技能。把每一次遇到的困難和挫折都轉化成一次學習機會,這才是面對挫折最關鍵的思維模式,這也是抗挫教育的關鍵。
當一扇門關了,另一扇門會打開;或者自己可以打開那扇關閉的門。
人生難免有高低起伏,困難波折,真正打倒一個人的,絕對不是挫折本身,而是每個人面對挫折時的心態和行為。作為父母的我們一定要明白「挫折」和「挫折修復力」的區別。
光經歷挫折不一定有利於孩子成長,但幫助引導孩子從挫折中恢復,讓她體會到,「我的能力大過挫折,任何困難都可以克服」,這才是扎紮實實的挫折教育。
延伸閱讀:
腦科學揭示的教育秘密,後悔知道晚了!
閱讀是孩子智力發展的無限延伸
不同年齡段孩子的習慣培養目標及方法
做作業與閱讀沒有好習慣,可能影響孩子一生!
決定孩子人生的不是學習成績!這八件事一定要教孩子
【腦科學】揭露思考的秘密
運動為何能提高學習成績?
我們愛您,敬愛的老師!
改變教育,從這裡開始——校長傳媒(我們唯一的微信號xzcm888)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們
投稿郵箱:xiaozhangchuanmei@qq.com
聯繫我們加QQ:2636915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