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名人:孫中山簡介

2020-12-14 搜狐網
  

  孫中山(1866~1925)

  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名文,字德明,號日新,後改逸仙;在日本從事革命活動時曾化名中山樵。誕生於1866年11月12日,廣東香山(今中山市)翠亨村人。出生於農民家庭。青少年時代受到廣東人民鬥爭傳統的影響,嚮往太平天國的革命事業。

  投身民主革命 1879年(光緒五年),孫中山隨母赴檀香山。他的長兄孫眉資助孫中山先後在檀香山、廣州、香港等地比較系統地接受西方式的近代教育。1883~1885年的中法戰爭中,孫中山目睹清政府的賣國、專制和腐敗,開始產生反清和以資產階級政治方案改造中國的思想,經常發表反清言論,同時與早期的改良主義者何啟、鄭觀應等有所交往。1892年,孫中山畢業於香港西醫書院,隨後在澳門、廣州等地一面行醫,一面結納反清秘密會社,準備創立革命團體。1894年,孫中山上書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提出「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的改革主張,但未被接受。

  1894年11月,孫中山從上海去檀香山,組織興中會,以「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為誓詞。1895年2月,在香港聯合當地愛國知識分子的組織輔仁文社,建立香港興中會。同年10月,興中會密謀在廣州起義,事洩失敗。孫中山被迫亡命海外。1896年10月,在英國倫敦曾被清公使館誘捕,經英國友人營救脫險。此後,孫中山詳細考察歐美各國的經濟政治狀況,研究了多種流派的政治學說,並與歐美各國進步人士接觸,產生了具有特色的民生主義理論,三民主義思想由此初步形成。1897年,孫中山赴日本,結交其朝野人士。1900年10月,派鄭士良到廣東惠州(今惠陽)三洲田發動起義。義軍奮戰半月,開始頗為得手,後因餉械不繼而失敗。

  戊戌變法以後,因日本友好人士的活動,孫中山與康有為、梁啓超為代表的改良派曾商談過合作問題,但因改良派堅持保皇、反對革命,合作未能實現。1904年孫中山在日本、檀香山、越南、暹羅(今泰國)、美國等地對華僑及留學生宣傳革命,1905年在比、德、法等國的留學生中建立了革命團體,在此期間也與國內的革命團體和革命志士建立了聯繫。

  創建同盟會與改良派作鬥爭 1905年8月,孫中山與黃興等人,以興中會、華興會等革命團體為基礎,在日本東京創建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黨同盟會,孫中山被推舉為總理,他所提出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宗旨被採納為同盟會綱領。在同盟會機關報《民報》發刊詞中,孫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同盟會的成立,有力地促進了全國革命運動的發展。

  他派人到國內外各地發展組織、宣傳革命。他自己也在1905~1906年間赴東南亞各地向華僑宣傳和募集革命經費,在一些地方創立同盟會的支部。他廣泛傳播資產階級民主共和思想,使更多的人投身於反清革命。孫中山成為中國革命民主派的旗幟。他領導的對改良派的批判,為辛亥革命的爆發作了有力的思想準備。從1906~1911年,同盟會在華南各地組織多次武裝起義,孫中山為起義制定戰略方針,並在海外奔走,為起義籌募經費。1907年12月鎮南關起義時還親臨前線參加戰鬥。各次起義都因缺乏群眾基礎、組織不夠嚴密而失敗,但革命黨人前僕後繼,英勇戰鬥,給清政府以沉重打擊,給全國人民以極大的鼓舞;特別是1911年4月27日的廣州黃花崗之役,在全國引起了巨大震動。

  推翻封建帝制與捍衛共和制度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各省紛紛響應。孫中山在美國得知消息後,12月下旬回國,即被17省代表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布就職,組成中華民國臨時政府。1912年2月12日,清朝宣統帝(溥儀)被迫宣布退位,結束長達2000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共和國。孫中山制定和公布一系列改革和進步的法令,3月11日,頒布帶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由於受到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強大壓力與革命黨本身的渙散無力,孫中山被迫在清帝退位後,於1912年2月13日辭去臨時大總統職,讓位於袁世凱,4月1日正式解職。此後一年多,孫中山積極宣傳民生主義,號召實行平均地權,提倡興辦實業;還親自擔任了全國鐵路督辦,力圖籌借外資修築鐵路幹線。但因政權落在袁世凱手中,孫中山的努力並未取得成果。1912年8月,同盟會改組成國民黨,孫中山被推舉為理事長。1913年3月,袁世凱刺殺國民黨代理理事長宋教仁,孫中山主張武力討袁。7月發動二次革命,失敗後再度出亡日本。

  1914年6月,孫中山在東京組織中華革命黨,希望恢復和發揚同盟會的精神。袁世凱復闢帝制失敗,孫中山於1915年5月初回到國內,繼續為捍衛共和制度而鬥爭。旋又返日,10月25日在東京與宋慶齡結婚。1917年7月,因段祺瑞為首領的北洋軍閥解散國會和廢棄《臨時約法》,孫中山聯合西南軍閥,在廣州建立軍政府,被推舉為大元帥,進行護法戰爭。但孫中山在軍政府內備受軍閥、政客的排擠,不得不於1918年5月辭去大元帥職務,經日本赴上海。第一次護法戰爭的失敗使孫中山認識到南北軍閥都是一丘之貉。從1918~1920年,孫中山完成過去已著手撰寫的《建國方略》,對以往的革命經驗進行總結,提出了改造和建設中國的宏偉計劃。

  接受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孫中山於1918年夏致電列寧和蘇維埃政府祝賀俄國革命的偉大勝利。1919年的五四運動,給予孫中山以很大的鼓舞,他高度評價和支持學生運動。孫中山從1920年開始與蘇俄人士接觸,1921年12月在桂林會見共產國際代表馬林,討論建立革命黨和革命武裝問題。1922年4月,又在廣州與蘇俄的全權代表會見,從幻想向帝國主義尋求援助轉而希望聯俄。

  1919年8月,孫中山委派胡漢民、朱執信、廖仲愷等人在上海創辦《建設》雜誌,大力宣傳民主革命理論。10月,宣布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1920年8月,孫中山指示駐閩粵軍回師廣東,驅逐了桂系軍閥。11月,孫中山回到廣州,重舉護法旗幟。1921年5月,在廣州就任非常國會推舉的非常大總統,接著出師廣西,消滅了桂系軍閥陸榮廷的勢力,準備以兩廣為根據地北伐。掌握廣東軍隊統率權的陳炯明,於1922年6月發動叛亂。孫中山脫險後率海軍反擊叛軍,奮鬥50餘日,因待援無望,被迫離開廣州赴上海。

  陳炯明的叛變使孫中山陷於極為困難的境地,他決心接受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歡迎李大釗等共產黨人以個人身分加入中國國民黨。1923年1月,與蘇聯代表越飛發表《孫文越飛宣言》,奠定了聯俄政策的基礎,隨即派廖仲愷赴日與越飛談判。1923年1月,表示服從孫中山的滇、桂軍隊將陳炯明逐出廣州,2月,孫中山從上海回到廣州重建陸海軍大本營,以大元帥名義統率各軍,綜理政務。與此同時,逐步加緊改組中國國民黨的準備工作。8月,派出以蔣介石為首的孫逸仙博士代表團到蘇聯考察政治、黨務和軍事。10月,聘請蘇聯派來的鮑羅廷為顧問;接著,委任廖仲愷、譚平山等組成新的中國國民黨臨時中央執行委員會,負責籌備國民黨的改組工作。

  對三民主義作新的解釋 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孫中山主持了大會。大會通過新的黨綱、黨章,在實際上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選出有中國共產黨人參加的中央領導機構。在大會通過的《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中,孫中山對三民主義作了新的解釋,充實了反帝反封建的內容。中國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的召開,標誌著孫中山的革命思想和革命事業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1924年5月,孫中山在廣州黃埔長州島創立陸軍軍官學校,為建立革命軍隊打下基礎。

  中國革命民主派的光輝旗幟 孫中山早期曾努力爭取日、英、法、美等國援助中國的革命和建設,但均無所獲。他在鬥爭中認識到,要爭取中國獨立富強就必須努力推翻帝國主義。晚年,他同帝國主義進行了堅決的鬥爭。1923年12月,帝國主義各國因廣東革命政府截留粵海關關餘和要求收回海關主權,集中大批軍艦到廣州河面對孫中山進行恫嚇。孫中山在關餘事件中態度果斷堅決,迫使帝國主義各國在1924年5月應允照付廣東政府應得的關餘。1924年10月,孫中山鎮壓了廣州商團發動的武裝叛亂。

  1924年10月,奉系軍閥的張作霖和直系將領馮玉祥聯合推翻曹錕為總統的直系軍閥政權。馮玉祥、段祺瑞、張作霖先後電邀孫中山北上共商國事。孫中山接受邀請,並提出廢除不平等條約、召開國民會議作為解決時局的辦法。11月,離廣州北上,先抵上海,再繞道日本赴天津。12月底,扶病到達北京。1925年3月12日,因患肝癌在北京逝世。逝世前夕籤署的遺囑,包括《國事遺囑》、《家事遺囑》和《致蘇俄遺書》三個文件。在國事遺囑中,他總結了40年的革命經驗,得出結論說:「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鬥。」發出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的號召。指出,要按他「所著《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及《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繼續努力,以求貫徹」。在家事遺囑中,說明將遺下的書籍、衣物、住宅等留給宋慶齡作為紀念,要求子女們繼承他的革命遺志。在致蘇俄遺書中,闡明他實行三大革命政策,堅持反帝愛國事業的堅定信念,表示「希望不久即將破曉,斯時蘇聯以良友及盟國而欣迎強盛獨立之中國,兩國在爭世界被壓迫民族自由之大戰中,攜手並進,以取得勝利」。1929年,遺體由北京移葬南京紫金山。

  孫中山是中國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為了改造中國耗盡畢生的精力,在歷史上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在政治上也為後繼者留下珍貴遺產。著有《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等。其著述在逝世後多次被結集出版,有中華書局1986年出版的十一卷本《孫中山全集》,臺北1969、1973、1985年出版的《國父全集》等。

  

轉自搜狐

相關焦點

  • 客家名人是怎樣學語文的?
    這是客名君自己看那些學好了語文的名人的感覺。語文是通往知覺世界的窗口寫了這麼多客家名人,客名君發覺,客家名人的語文水平普遍非常高,姑且不論大師級的學術人物(如陳寅恪、王力、丘成桐),也不論眾多文學界的人士(如宋湘、黃遵憲、李黼平、李光昭、李金髮、林風眠、
  • 當「新客家人」遇上客家文化
    她嫻熟地借用泥條盤築成型及堆、雕、刻等手法,輔以簡單的釉色,用古老斑駁的院牆、千年不破的瓦、造型方或圓的土樓傳達了客家建築的神秘感;同時,「客家粄熟了」、「客家釀豆腐」、「客家添燈(丁)」等作品將客家人的生活場景表現得淋漓盡致,成為客家生活的真實寫照。
  • 豐富多彩的客家文化,堅韌頑強的客家精神
    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而客家文化又是獨樹一幟的精華部分之一。起源於我國北方中原地區的漢人,為了更好地報效祖國,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舉家舉族南遷,千百年一路走來,為我們留下了豐富多彩的客家文化和堅韌頑強的客家精神,也讓客家文化傳遍天下,客家精神譽滿華夏。
  • 最全的客家名人 名單出爐,你認識幾個?
    遠離客家大本營,而客家文化佔有重要影響力的城市是臺灣的高雄市、臺北市、廣西賀州市、玉林市、防城港市、北海市,海南省儋州市,廣東省茂名市、雲浮市、湛江市,以及馬來西亞的沙巴州。沙巴州更是客家海外一個純客家州份。客家名人政治人物:
  • 孫中山生平簡介
    他的長兄孫眉資助孫中山先後在檀香山、廣州、香港等地比較系統地接受西方式的近代教育。1883~1885年的中法戰爭中,孫中山目睹清政府的賣國、專制和腐敗,開始產生反清和以資產階級政治方案改造中國的思想,經常發表反清言論,同時與早期的改良主義者何啟、鄭觀應等有所交往。1892年,孫中山畢業於香港西醫書院,隨後在澳門、廣州等地一面行醫,一面結納反清秘密會社,準備創立革命團體。
  • 客家方言電影《圍屋喜事》東莞提前試片被贊「驚豔」
    拍攝了大量古建築的空鏡頭,如孫中山曾居住過的位於松口鎮的愛春樓。同時拍攝了大量名人故居,如位於蕉嶺縣文福鎮的「丘逢甲故居」、位於五華縣橫陂鎮老樓村的世界球王李惠堂的故居等。影片編劇兼導演韓榮聲表示,目前市面上有粵語電影、潮汕題材電影,《圍屋喜事》的出現就是為了填補客家方言電影的空白。
  • 客家傳統文化的堅守與傳承
    《圍屋喜事》劇照《圍屋喜事》自2020年12月19日上映以來,便獲得觀眾青睞,尤其是讓客家觀眾感到親切,引發共鳴,不少觀眾看完表示「客家話很親切」「找回了童年記憶」「高度還原了自己小時候的生活場景」,不是客家地區的觀眾也表示被故事感動,客家話也很好聽。
  • 中國客家博物館:客家人尋根問祖和文化交流的平臺
    中國客家博物館於2008年開館,是中國首家和唯一一家以「中國」冠名的展示客家歷史文化和民俗文化的綜合性博物館,在對客家文化的文物收藏、陳列展覽、科學研究、宣傳教育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  記者日前走訪梅州,在梅城東山大橋北端約百米處看到了該博物館。
  • 客家方言電影《圍屋喜事》上映後,客家文化...
    據了解,客家話為十大漢語方言之一,被譽為中原古漢語的「活化石」。如今,客家話正以逐年遞增的速度在式微,原汁原味的「阿姆話」越來越少人會講。有感於此,2019年年初開始,在導演韓榮聲的帶領下,一群有志於保護客家語言和客家傳統文化的電影工作者,共同投入到了電影《圍屋喜事》的創作當中。
  • 2020年全國旅遊簡介(廣東省)之《中山市》主推幾大景點
    中山,古稱「香山」,人傑地靈,名人輩出,是一代偉人孫中山先生逍遙谷位於廣東省中山市五桂山鎮南橋銀坑,是一個以客家文化與自然山水為主題,集娛樂、生態療養、商務會議和休閒度假於一體的大型旅遊風景區。逍遙谷,利用珠三角獨一無二的一片綠色淨土——五桂山脈的自然山水,緣勢開發了藏藥浴、客家風情表演中心、山泉活水泳池(面積4000平方米)、娛樂區以及生態景區。在綠樹掩映,流水潺潺的山坡上建有中餐廳、卡拉OK歌舞廳、露天燒烤場、商務會議中心以及豪華度假別墅,可供遊客品嘗各式美食、養生理療、健身或寫意休憩,使你樂在綠中。
  • 這份客家文化旅行指南,請收下!
    如果你既想探究客家民居的特色,又想領略客家文化的魅力,那今天小編帶大家來一場探尋客家文化之旅吧。 中國客家博物館 新梅互聯 攝 客家博物館由主館客家博物館、分館黃遵憲紀念館、梅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梅州華僑館、梅州大學校長館、梅州將軍館、梅州名人廉吏館以及
  • 概講河源客家文化公園
    河源市客家文化公園位於河源中心城區中山大道與永和路交界處(萬隆城隨近),它的佔地面積130公頃。是一個能全方位展示客家文化的主題公園,有系列多娛樂場地,如健身、科教、雕像、景點、展覽、表演等等娛樂賞於一體的綜合性公園。
  • 客家文化公園:河源走向世界的窗口河源城市廣場巡禮
    在一條客家文化2000 多米長的主軸線上,安奉趙佗和孫中山先生兩座塑像,圍三湖以壯其觀,設博物館、規劃展覽館、圖書館、肖殷文學館等四館,有廣場、群雕、民居、風情街、客家遷徙路、世客林等體現客家文化內涵和元素的建築和景點,採用雕塑、建築、展覽、表演等多種形式,讓市民和遊客認知客家歷史,感悟客家文化,體驗客家風情,領略客家風韻,成為弘揚客家文化和凝聚客屬風情的重要窗口和平臺
  • 首屆洛帶客家文化節開幕 千年洛帶「綻放」客家風情
    張紀中、魏明倫、邱笑秋等文化名人現場出席,200餘人參與到活動中。  首屆洛帶客家文化節上,四川客家文化研究中心落戶洛帶,「對話客家名人講堂」等四大主題活動,讓客家風情之花在千年古洛帶「盛放」。魏明倫用生動的語言將「巴蜀鬼才」心中的客家人、客家文化娓娓道來。  下午三點開場的「對話客家名人講堂」則由著名導演、製片人張紀中開講,在題為《影視讓生活更美好》的演講中,他以灑脫飄逸的個人風格,把客家文化與影視文化結合在一起,向人們講述了一個有生命的客家故事。
  • 來梅州,不去領略這些客家文化,你將錯過很多
    有人說,如果想要了解一個地方的過去和現在,首先得從博物館開始,了解梅州就要從中國客家博物館開始。中國客家博物館是國內首家全面展示客家民系文化淵源與發展、系統收藏、整理、研究、展示客家歷史文物與客家民俗文物的綜合性博物館。
  • 深圳市唯一以孫中山名字命名的公園
    深圳中山公園是深圳市唯一以孫中山名字命名的公園,位於深圳市區南山區,佔49萬平方米,也是深圳市歷史最悠久的公園,園內有花草樹木,還有一段古城牆。園內有被列為深圳市重點保護文物、明洪武二十七年(一三九四年)修建的南頭城北城牆遺址;有著名雕塑家錢紹武主持雕刻的,全國最大的孫中山先生石雕頭像。並在聚英草坪處安放了由眾多雕塑界名家製作的深圳、南山地區有影響的歷史名人雕像群,整個園區以熱帶園林風光為主,景色與名人雕像相互映襯,鮮花飄香、草地如茵、古木參天。
  • 世界客家第一大縣博白打造客家文化旅遊目的地
    黃豔梅 攝   中新網玉林4月19日電(記者 楊志雄 黃豔梅)廣西玉林市委常委、博白縣委書記禤甲軍19日介紹,作為廣西客家最大的聚集地、世界客家第一大縣,博白縣依託秀麗的丹霞山水旅遊資源、濃鬱的客家民俗風情和優越的區位條件,正全力打造國內外知名的客家文化體驗旅遊目的地。
  • 天下客家一家親-客家人與客家文化漫談
    客家人是遷徙到南方的漢人  說到客家人,人們馬上會問:何謂「客家」?  「客家」一詞,在客家語與漢語廣東方言中均讀作「哈嘎」(Hakka),含有「客戶」之意。  獨特的客家文化  歷史清楚地表明,客家人的遷徙,大多是由人口稠密、文化經濟比較發達的中原地區向人煙稀少、經濟落後的偏遠荒蠻地區而轉移的。這些來自中原漢族的客家先民們,在辛勤耕耘創立新的家園的過程中,不斷與南方的百越族(主要是畲、黎、瑤等族)融合,不僅形成了一個穩定的社會群體,而且創造出了獨具特色的客家文化。
  • 回眸1900:孫中山的庚子首義
    清初遷海復界之際,客家來到三洲田建起村落,廖氏居多。那時,新安和歸善的兩縣交界一帶,官府不聞不問,治安糟糕。出於防衛自保,三洲田盛行習武練拳,民風因此剽悍,三合會也乘機暗中擴充勢力。後來,香港開埠日趨繁華,不少村民前往謀生。一來二去,做小販的廖毓坤等人結識了歸善淡水(現隸屬惠州市惠陽區)的老鄉鄭士良。
  • 從客家民性管窺客家文化特點
    研究客家文化,須了解客家民性,進而從客家民性中管窺客家文化的特點。走出圍龍:客家人人格發展的時代烙印客家文化傳承了中原文化的精髓,融化在客家人的思想意識和行為規範中,內化為一種文化心理和性格。為考察時代發展對客家人人格特質的影響,我們對700多個在客家地區生活的客家人進行開放性的問卷調查,要求採用人格特質詞描述不同年齡段的客家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