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提高孩子的自信力?(8)不願意和周圍人說話的應對

2020-11-08 樸姬淑

相比較而言,看上去有點小孤僻的,不習慣跟同學講話、不願意跟同學來往的孩子更容易被校園霸凌,心理上更容易出現問題。

不願意和周圍人說話可能是長期缺乏自信力而帶來的交流障礙,如果不改變,情況會越來越嚴重,孩子會越來越沉默寡言,失去交流的能力,生活越來越封閉,越來越不自信,不喜歡參與競爭,不喜歡參加各種活動,可能會全面影響學習生活。所以發現孩子有點「孤僻」的苗頭,就要想辦法儘快調整。

家長能做的是:

一、不願意跟周圍人說話的孩子,很多都有一種隱蔽的小心思,就是等著周圍同學主動找自己說話,而自己遲遲不主動邁出這一步。等到心思落空時,會誤以為同學們都不理他。我們家長一方面要做到高質量的陪伴,孩子回家來有笑臉、有溫暖,儘可能在客廳設立學習桌,孩子學習時家長也看書或做家務陪伴,孩子休息時一起放鬆。有條件的,跟孩子同學家長能拉上平等關係的,家庭之間可以頻繁互動。家裡家外多提自己孩子做的相對好的地方。

二、很多孩子不喜歡說話,是因為有家長替他說,存在交際依賴。家長就要做出調整:人際交往,起到良好示範作用即可,不幫忙替孩子說話。孩子需要問候爺奶等長輩或問老師、同學什麼事兒時,讓孩子自己打電話;孩子之間出現小糾紛,孩子訴說時家長認真聽著即可,不批評、不否定、不評價,讓孩子自己拿主意。

三、儘可能讓孩子學習一樣防身術,如跆拳道、柔道等,壯膽。


孩子自閉、不合群已經比較嚴重時,已經離群索居,已經很不快樂時,就要儘早做心理幹預。


相關焦點

  • 怎樣提高孩子的自信力?(5)不敢表達的應對
    有表達的意願卻不敢做出表達的行動,一方面是孩子的自信不足,可以幫助孩子從充分認識自身優點開始,用優越感對抗自卑感,用多多參與打破自卑情結,通過增加歷練做到主動表達。幫助孩子練習在表達想法時語速放慢,把聲音放大。另一方面,就是孩子有點兒太在意別人的看法。這或許與孩子從小就成長在被周圍人否定、評價的環境中有關。可以幫助孩子學會表達與別人不一樣的想法。
  • 怎樣提高孩子的自信力?(2)怯場的應對
    不打無準備的仗,做足準備工作。越拿手的事情,越熟悉的環境,緊張、害怕的程度越低。遇到突發情況,深呼吸(像聞味兒一樣,慢慢吸氣,快快吐氣)一下,放慢速度(欲速則不達),然後專注於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多去練習、體驗有可能怯場的活動,不管是人前講話還是考試(平時做作業、做練習就像考試一樣,限時、規範書寫),當一件事情變成像吃飯睡覺一樣普遍、頻繁,就不大可能會怯場。另外,當一個人得到多方正向關注時(跟老師搞好關係,做正向傳話筒,帶動老師多關注孩子做的相對好的一面,有進步的地方),學習、工作和交往效率會大大增加,能力也將得到快速提升(霍桑效應)。
  • 怎樣提高孩子的自信力?(6)畏難情緒的應對
    一個孩子一遇到可能有困難的事就退縮,那他以後的生活就會困難重重!有一定的挑戰,會讓孩子感到不安、緊張,但會產生對抗緊張和壓力的應激反應,幫助孩子提升專注程度,最終提高孩子的適應能力和心理素質。因為沒有把握,所以更加害怕失敗。
  • 怎樣提高孩子的自信力?(3)怕黑的應對
    孩子5歲以後,能分清男女,在晚上能夠自己起夜,就可以考慮和父母分開睡了。可以將孩子的房間提前準備好,按照孩子的要求來布置,這樣孩子就會覺得有了自己的天地,會有自信感,有助於好的性格形成。分開睡最難的是,每個孩子或多或少都會害怕在黑暗的環境中獨處(夜晚恐懼症)。這有生理和心理兩方面的原因。
  • 缺少自信力的孩子,除了「膽小、畏縮、不敢說話」外,還有這些!
    對於家長來說,特別擔心孩子出現這些情況:說話聲音很小,不敢與人對視;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做點有困難的事,就想放棄;害怕嘗試新事物;關鍵時刻,容易發揮失常;做事情喜歡讓父母代辦,缺乏獨立生活能力孩子經常抱怨行為實際上在不斷削弱了孩子內心的自信力,不斷增加他們的負面情緒。比如孩子和同學或朋友相處共事時,抱怨別人「如果不是因為他,這事情就不會失敗了」,把失誤和責任推到別人身上。
  • 怎樣提高孩子的自信力(4)害怕對視的應對
    出現害怕與人對視的現象,其實是一個孩子正在長大的標誌。這種現象在孩子很小的時候是不會有的,隨著青春期的接近,這種現象會越來越普遍。嚴重的,叫作「對視恐怖」或者「社交恐怖」,不僅害怕跟人對視,而且還總覺得別人在盯著自己,在議論自己。可以幫助孩子先從對著鏡子看著自己的眼睛、看著家人和熟人的印堂開始,逐步養成和人對視交流的習慣。習慣和人對視,才會有勇氣與人交往!
  • 怎樣提高孩子的自信力?(1)
    讓孩子擁有自信力非常重要。自信力強的孩子,會把小困難和小挫折轉變成學習和生活的動力,從而形成良性循環,健康成長。但自信力並不是天生的。孩子的自信建立在歸屬感、相信自己的能力、自己的付出得到認可等等因素的基礎之上。他對學習生活中遇到的事情是如何感受,如何思考,如何自我激勵以及如何行動,決定了孩子是否具備勇氣和自信力。
  • 怎樣提高孩子的自信力?(7)害怕面對和嘗試新事物的應對
    害怕面對和嘗試新事物,很可能是孩子對外界刺激過度敏感。這種過度敏感,有些來自媽媽懷孕時的過度緊張和焦慮;有些來自媽媽生產時外界的強烈刺激;還有些是因為孩子小時候在嘗試新鮮事物時產生的不適感(可以找專業人士通過催眠調整)。
  • 培養有自信力的孩子,從出生開始你就可以這麼做
    有自信的孩子勇於探索外部的世界,能夠很好的融入社會,與人和諧相處。他們具備一定的冒險精神和創新精神,遇到困難能夠勇於自省、用毅力克服困難。可以說,自信是一個孩子在未來社會中能夠獨立生存、幸福生活的能力。而不自信的孩子,長大以後出現抑鬱和行為問題的可能性更高,對生活的滿意度也較低。自信力對孩子在未來的職場、人際交往、婚姻幸福等方面都會產生很大影響。那麼,不自信的孩子通常會有什麼表現呢?
  • 不太會說話,怎樣提高說話的技巧?
  • 如果孩子暫時不願意和父母說話怎麼辦?
    如果孩子暫時不願意和父母說話怎麼辦?放下家長的觀點和評價,先聽孩子說完了,了解他是怎麼想的。二:給到孩子一個承諾。這時最好的方式就是脫離開來,看看我們與孩子之間發生了什麼。找到原因,我們才能夠更好的找到有效的方式和方法來應對。
  • 培養孩子自信力的3個好方法,家長照著做,讓孩子強大起來
    一些家長發現自己的孩子與人接觸時總是膽怯、害羞、支支吾吾,甚至不敢和人對視,躲在家長和老師後面。家長自然開始擔心孩子以後在學校的學習生活。孩子缺乏自信力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而且3-6歲的孩子正好處於幼小銜接期,俗話說「三歲看老」,家長不趁早抓緊培養自信力,更待何時呢?
  • 為什麼孩子不願意跟父母說話?原因和解決方法來了
    經常有家長前來諮詢,說自己家的孩子在家根本不願意和他們交流。具體是什麼樣的呢?曾經有一個初中的孩子和我抱怨,他說父母根本不了解他內心在想什麼。他平時和父母說話都是小心翼翼的。「有一次,我和爸媽提到了一個明星,他們就覺得我心思沒有放在學習上,把我大罵一頓。」從此以後,他在家裡變得沉默寡言。許多學生說,父母在家要麼很少耐心地和他們說話,要麼就是嘮叨。
  • 康復訓練過程中,孩子就是不願意說話,怎麼辦?
    不知道您的孩子在康復的過程中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問題,在康複課上孩子都聽得很好,對聲音的刺激也可以做出明顯的反應,但只要涉及到說的時候,孩子就會選擇沉默,無論怎樣孩子就是不開口說話,並且這種狀態延續了很久。其實兒童的言語發育是有規律的,一般在一歲左右就開始說話了,但此期的發育也存在個體差異,有的孩子說話早些,有的晚些,並不奇怪。但這種差異如超出了一定的範圍和時間,就應考慮為病態。
  • 為什麼孩子不願意和父母交流?父母怎樣做,孩子才願意和父母溝通
    一、為什麼孩子不願意和父母交流?1.價值觀的衝突:父母不理解孩子在乎的價值,強迫孩子接受父母在乎的價值。2.代溝:人生經歷不同,內在經驗不同,父母不理解孩子言行背後的感受和需求。3.強迫的愛:父母把自己認為好的強加給孩子,孩子不接受,父母就不高興。4.堅持「我是對的」:父母不肯認錯和改變,讓孩子心裡不服,卻不好說什麼。
  • 不太會說話,怎樣提高說話的技巧
    在工作中,與領導說話是每個職場人的必修課。無論是向領導匯報工作、提出建議或者交流工作之餘的社會生活話題,如果你能談吐得體,儀態大方,良好的展示自己的職場禮儀,相信會在領導的心目中大大加分;如果你跟領導說話不禮貌,不注意分寸,那在工作中會遇到很多阻力。在工作中,與領導說話是每個職場人的必修課。
  • 孩子的人生技能陪養計劃之自信力建設(2)
    孩子的人生技能陪養計劃之自信力建設(2) 一個有能力的人要具備的人生技能和感知力第一項:我能行。我能行就是自信力建設,它是成人成才的基石,不可或缺的應具備的人生技能。從心理說上來說,人最大的需求是:安全感和價值感(7歲之前得到)安全感:我認可別人,有能力相信別人;(媽媽給,多陪伴,1-3歲)價值感:我相信自己,我覺得自己有能力,我覺得自己行,成就感(爸爸給,3-7歲)圓愛親子遊學賦能家庭成長。
  • 孩子遲遲不願意開口說話,怎麼破?
    摘要:為什麼有的孩子口齒清晰,而有的還在咿咿呀呀、表達不清?為什麼有的孩子能朗誦詩歌說故事,而有的說話斷斷續續?為什麼有的孩子說話只有媽媽能聽懂,更有的孩子遲遲不願意開口說話?首先排除生理原因,造成孩子語言發音不清的原因主要有:a、感統失調,口腔觸覺不足、聽覺刺激不足或不當、語言概念不足、前庭覺發展不足等都有可能造成孩子語言發展遲緩;b、家庭帶養方式,有些家長對孩子過度溺愛,從小讓孩子吃流食,或添加輔食較晚較少,都會導致孩子口腔肌肉張力不足;c、模仿,帶養人說話不清,孩子又模仿帶養人說話
  • 孩子性格孤僻,不願意和周圍人交流,家長應該怎麼辦?
    生活中存在這樣一句話,孩子的孤僻性格,經常會讓父母感到憂愁、擔憂、很無奈,很多的性格孤僻的孩子不願意在別人的面前發表自己的意見,就算是有大人的情況下也會很小心謹慎,面對事情上顯得比較膽小、退縮、懦弱,對周圍的環境和人不願意去接觸甚至得產生敵意、冷漠、煩躁或鄙視的心理,不想和別人和交流,也較難適應環境中的變化,因此有時候自己的想法裡會被淹沒。
  • 【育兒有方】如何應對青春期孩子的叛逆心理(第90期預告)
    青春期階段的孩子,一方面是處在生理心理髮育期,一方面是家長、老師和同學的批評、職責和勸告,給這些學生帶來的是不被理解、不被尊重,甚至自尊心嚴重受到傷害,因此他們也不願意理解和尊重別人,甚至會做出過激行為。本期微課,我們特別邀請長春市沁園社工服務中心理事長欣然老師,為育兒有方的家長朋友們帶來了《如何應對青春期孩子的叛逆心理》的線上課堂,讓父母做的更輕鬆!歡迎屆時收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