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於2020.2.22
這是個關於科學的哲學觀,來自於霍金。這個哲學觀使我明白:為什麼社科類理論文章只要能夠「自圓其說」即可。
霍金在《大設計》一書中舉了一個例子:把一條金魚養在一個彎曲的魚缸裡,那麼魚和人看到的世界就會是不同的。比如,從人看來是直線運動的某個物體,從金魚看來,就是沿曲線運動的。但是,如果金魚足夠聰明的話,同樣可以總結出金魚界的科學規律,可以精準預測這個物體的運動狀態。因此,人們必須承認:金魚看到的圖像,其實也是正確的。
所以,霍金指出:所有的「客觀實在」,其實都是建立在「理論模型」的基礎之上。人們沒有必要去追問一個模型到底是不是真實的,只要這個模型能跟觀測到的客觀實在相符合就行了。金魚眼中和人類眼中的物體運動同樣真實,兩套不同的理論模型也同樣管用。這就是霍金所講的「依賴模型的實在論」。
書中還舉了其它幾個例子來證明這一觀點。比如光的「波粒二象性」。比如「夸克」,這個東西到目前為止,人類還根本沒有「獨立」觀察到。但被用來解釋原子結構的模型就很好用,根據這個模型所做出的一切預測,基本都是正確的。因此,夸克作為基本粒子就被廣為接受了。
霍金認為所有的客觀實在,都是建立在模型的基礎之上。
深有同感。
雖然霍金提出的這一科學哲學觀,是從物理學角度(自然科學)出發,但我體會,對社會科學的研究同樣適用。而且從實際情況來看,社會科學的研究路徑其實早就在應用依賴模型的實在論了。
比如,針對什麼是技術本質的解釋,有人說是人類功能的延伸,有人又說是達成人類目的的手段。比如,中國為什麼是「大國」,有人主張是因為北方少數據民族的長期襲擾和治理黃河,促使中原王朝必須具有足夠的力量所形成;而有人又說是人口規模大造成的「大」國。再比如,為什麼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有人說是因為英國的技術先進,有人說是因為思想,典型的如亞當斯密提出了自由主義經濟學說,有人說歸功於得天獨厚的資源。關於劃分階級階層,毛澤東(《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從經濟層面來分析,但也有人(保羅福賽爾《格調》)從文化角度來區分階級和階層。
你看,上述這些研究,都是根據自己的理論模型完成了對相關問題的研究闡釋,說得都有道理,基本也都有令人信服的一面,做到了「自圓其說」。那麼,對照霍金的科學哲學觀,實際上就是社科界的依賴模型實在論。只要自圓其說的理論能夠正確解釋客觀實在,那就是可以接受的。
由此我想到,既然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研究都依賴於「依賴模型的實在論」,是否可以說「依賴模型的實在論」是我們認識世界的統一方法呢?
這個問題,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