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怕職場欺凌,我怕欺凌者後悔

2021-03-02 陳大頭

世上沒有不委屈的工作,所以你的工資裡就包括一份受氣的錢。」看在錢的份兒,似乎一切都可以原諒。

許多人在初入職場時,也都有過類似的經歷,受到領導的無端指責、同事的排擠受排擠與孤立、言語上的威脅、惡意中傷……。

就是所謂的職場欺凌!

然而,這樣的經歷,也不僅僅出現在入職初期,在整個職業生涯中,每個人都可能面對職場中的各種負能量事件。


美國的職場暴力協會 WBI(the WorkplaceBullying Institute)在一項調查中發現:

20%的人曾經有過職場霸凌的經歷,7%的人正在經受職場霸凌;

21%的人目睹過職場霸凌;

23%的人意識到了職場霸凌的存在,而28%的人並未意識到職場霸凌。

並且職場霸凌的危害是非常巨大的,WBI的調查結果顯示:

41%的受害者變得精神不振,

76%的受害者遭受了嚴重焦慮,

84%的受害者會經歷失眠,

40%的受害者會由於健康方面的原因而離職。



有那麼一句話,職場,就好像是猴山,往上看,全是屁股;往下看,全是笑臉;左右看,全是耳目。


我們通常叫欺凌者為小人,這些小人有一個很顯著的特點:能力不高,不能勝任工作,靠拍老闆馬屁來掩飾自己的無能。

 

欺凌者很清楚自己能力不行,配不上這份工作,他唯一的機會就是曲解領導的意志,利用他人、攻擊比自己能力好的人、然後逼走很多人,佔著有利的位置……。

 

短期內,欺凌者可能是個勝利者,長期來看,最終上級會放棄他們,同級會鄙視他們,下級會厭惡他們,只有他們造成破壞性災難的時候才會被放棄。在此之前,很多人都會被這些小人欺凌,搞得被欺凌者叫苦不迭。

 

 

比如Jenny剛進一個新公司不久,但在職場裡也不是懵懂的孩子,本著老闆發工資我做好事情的想法入職的。

 

後來,她發現自己的直接領導Tony簡直是有毛病,能力很一般,安排的工作做不好,是裙帶關係進入公司的。只要上級領導在,就點頭哈腰,上級領導一走,就對自己吹毛求疵。

 

本來工作的事情,大家一起努力完成,好的氛圍大家也做得開心。Tony可不這麼想,因為是大領導帶進來的,能力很一般,生怕後來的人做得比自己好,晉升了,自己那點職位和工資不保,就玩起了權術。

故意把領導下的指令傳達個錯誤,導致最後結果不行,Tony去和領導匯報是Jenny能力不行。

 

然後又私下叫Jenny出去說:「你能力真的太一般了,連這個都沒做好,XX總很不滿意,憑我和XX總的關係,我才保住的你,你試用期還沒過,你最好小心點,不然你隨時要走人。以後最好聽清楚我的指令,不然以後不幫你扛事情了,你自己看著辦。」

 

Jenny目瞪口呆,一個很簡單的事情,Tony非要玩權術,是顯得自己對傳統文化懂得多,還是真的人品太差。Jenny有點考慮主動提出離職了。

其實,Jenny離職是Tony最想看到的結果,因為沒啥能力的Tony只能靠著職場欺凌來保住自己的飯碗,太可悲了。

因為Tony出去其他公司根本沒有能力混下去,只能在這裡混吃等死。




Vincent是一個很有主見的員工,也有人脈資源,主要是員工關係崗,日常負責維護員工關係和企業文化建設。過去一年多他盡職盡責、盡心盡力做好工作,對全公司大大小小的人都點頭哈腰,本著服務意識滿足全公司的需求,也給自己造成很多的麻煩。

有一次因為和一個小主管解釋了公司的相關制度,小主管不滿意,直接向最大的領導投訴。大領導找他去,剛好他要解釋的時候,老闆找大領導去。大領導回來因為受了老闆的氣,所以借著他解釋的機會直接發火到他這裡,說他沒有盡責,沒有解釋清楚,不然小主管不會來投訴,一定是他沒做好。

Vincent火了,那麼用心的做事,居然被指責沒做事,還被猜疑……。他拿出微信聊天記錄給大領導看,隨口說:你看呀,你看呀,你看我有沒有和他解釋過。」大領導本來是借勢發火給他想出在老闆那受的氣,沒想到他會大聲反駁。

僅僅因為他反駁了,大領導把對Vincent過去的種種表現,隱藏在心中關於Vincent的種種不是,借勢一件件不分輕重的拎出來,然後說以後Vincent工作做得不開心,那是自找的。



Vincent以為是開玩笑的,想想可能自己是真的太衝動了,和領導道歉了,用更嚴格的標準來要求自己,但是後來Vincent發現自己更加錯了,這是拿破崙式的威脅呀。

法國大革命時,雅各賓派的羅伯斯庇爾很喜歡用恫嚇這招去嚇唬對手,甚至為此爬到了權利的頂端。直到他遇到了不怕死的丹東後,被敵人看穿了內心的弱小,於是迅速被人送上了斷頭臺。

拿破崙在這方面就做的比較好,他不喜歡用語言威脅別人,他都是直接開炮的。

因為大領導真的給很多小鞋子給他穿了。雖然他覺得自己可以盡力去承受,但事事不好受的職場的挫敗感讓Vincent的工作積極性越來越差,覺得呆下去也沒有必要了。


首先在職場中有兩個道理要明白:

 1.  實力是你的標籤和殺手鐧

不要感覺平時和領導、同級、下屬有玩笑可以開,大家都很Nice就可以放鬆警惕,職場終究是個以結果說話的地方,實力才是一個人最好的殺手鐧。

只有當你實力更強,做任何事情都有好結果的時候,欺凌你的人欺負你的時候就會有所顧忌,因為擔心惹惱了你會影響他/她的利益。


 2.  負能量會影響你的正能量 

職場上,你說過每一句話,特別是負能量的話,最後都可能變成你的「小辮子」和別人添油加醋的談資。

世界上沒有不透風的牆,你說的負能量的話有時候不但得罪別人,也會影響自己的職場生涯。少說多做,才是一個職場大咖應有的品質。


 

當你明白這兩個道理,我們在看工作的本質。工作本質上只是我們溫飽的工具。即使已經爬到了馬斯洛的需求頂端,要求自我實現,那工作,本質上也是一個實現的手段。

你要知道在職場中根本沒有什麼公平可言,而且欺凌弱小是人性的弱點。

如果真的不幸遭遇「職場欺凌」,我們該怎麼辦?

 1.  謙而不卑,敏而不怒

如果遭受威脅後,低落、畏懼和厭工,那你就輸了,「欺凌者」的目的已實現。工作中不應過分的謙卑,要謙,但不要卑,職位有高低,資歷有深淺,但就事不論人。

無論如何,都不要發怒,因為發怒,你就一定會輸。


 2.  以牙還牙

如果在職長中經常會有同事對你指手畫腳,對領導盈盈笑臉。你可以忍但不能一直忍者,你可以以牙還牙用別人欺凌你的方式打回去,給同事釋放信號:別惹我,我瘋起來自己都怕自己。


 3.  做一個太極高手

職場中還有一類人受到了威脅和欺凌之後,完全是「老油條」的表現。對領導和同事的威脅和欺凌做到冷暴力,不合作。

 「我不知道」「你要什麼」「你想讓我怎樣做」「哦,你稍等」.。

 4.  人能否經得住考驗

還有一種人,心甘情願接受的威脅和欺凌,因為只有威脅他的人開心了,才能有更多的好處。所以要看你是否真的心甘情願接受職場威脅。

 5.  勇於面對

如果真的遭遇職場威脅,要勇於面對,害怕、躲避只會讓欺負你的人更加變本加厲。要明示或者暗示對方,他的行為讓你已經有了不舒服、不友好的感受。這就相當於一種委婉的警告。

 6.  尋求同盟

找同事中有類似遭遇的人一起聊聊,交流一下彼此的感受和解決方案。這其實是為你尋找同盟。

 7.  尋求幫助

收集好你被威脅的證據,向上級反映情況,但避免用告狀的口吻,表達自己想得到上級幫助的願望。

 8.  改變環境

如果你盡己所能仍不能改變被欺凌的情況,那說明這不單純是你的問題,此時可以考慮換個健康的環境,遠離那些不愉快的人和事。

職場欺凌最讓人沮喪的一點就是只要欺凌者還在公司中,欺凌的行為就不會間斷,而且欺凌會愈演愈烈,所以單純的忍耐,並非是最好的解決辦法。

很多時候不管是在職場還是現實生活中,很多人感覺受到欺凌很麻煩和很痛苦,但是導致他們痛苦的並不是威脅他們那個人,而是他們本身。

 

很多人好面子,崇尚儒家思想,覺得忍忍別人就會不再欺凌自己了,那就大錯特錯了,欺凌著一般都是先試探,然後看你反應才做出下一步動作。

 

人在職場,沒有「容易」二字,誰的職場不委屈?被欺凌,你首先要保持冷靜,不必生氣,也不必自責、也不要否定別人給你的建議、也不要只是想獲得欺凌著和別人的同情,要學會解決問題。

想要不被人欺凌,最好的方法不是求求你不要威脅我,而是你敢欺凌我試試。

面對欺凌你的人,反欺凌有時是最有效的手段,比如。

「你要敢欺負我試試,我就把這事情說給大家評評理,讓大家都看看!」

 「你的對話我已經截屏了,我要是以後有什麼問題了,出個啥大病,下半輩子都靠你養了。」(反威脅)

防止欺凌最好的方法是什麼:你先欺凌準備欺負你的人,反威脅的句子一定要比他長,如果他說出「我們走著瞧!」這種話時,你基本可以把這事忘了。

面對職場欺凌這件事,人必須先自救。在威脅中妥協,只會永遠陷入恐懼。

別欺凌我,我不怕欺凌,我怕你後悔。

 推薦閱讀 

▪ 六家基金公司的 「獨角獸」 配售基金我都買了

▪ 「我家拆遷賠一千萬,回家躺著怎麼了?」

▪ 「曬一張你手機裡最捨不得刪除的照片「,看哭朋友圈百萬網友!!!

▪ Beyond黃家駒:永恆的光輝歲月

▪ 苦難來臨,熬下去出眾,熬不住出局

▪ 馮小剛:老炮兒終於變成了啞炮……


- END -

相關焦點

  • 職場欺凌的17種方式,你中了幾種?可怕的是,你正被職場欺凌而不自知
    一、什麼是職場欺凌? 有兩位讀者給我分享的經歷讓我印象深刻。 當"職場欺凌"和"管理手段"這兩個概念混淆不清時,你就只能任由欺辱,很難反抗了。 我這麼說你一定還是覺得不理解,認為跟自己沒關係,但是請看完下面我列舉的,再確定。
  • 專家談校園欺凌:被欺凌者若缺乏及時疏導 易轉為欺凌者
    在回答網友關於校園欺凌的提問時,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學研究專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表示,學校應該給孩子培養規則意識、公平意識,不能倚強凌弱。北京市青少年法律與心理諮詢服務中心主任宗春山提醒,被欺凌者若缺乏疏導幹預,容易轉變成欺凌者,因此,欺凌發生後要第一時間處理,傾聽孩子的痛苦、進行安撫,及時幫助解決。
  • 校園欺凌成世界性問題:全世界35%中小學生捲入,欺凌者男生多於女生
    校園欺凌已經成為世界性問題,全世界約有35%的中小學生捲入校園欺凌中,其中不僅包括欺凌者、被欺凌者,還有旁觀者以及煽風點火者等多種角色。在中國,校園欺凌並不少見,張文新教授對校園欺凌者與被欺凌者的定義有著明顯的區分,他認為,「如果一個學生每個月兩三次受欺凌或者欺凌別人,或者更頻繁的欺凌和受欺凌,那麼他就是個欺凌者或者受欺凌者。」經過張文新教授多年的研究表明,國內校園欺凌的發生率有著較為明顯的地域差異,同時在性別上也有著特殊的分布規律,無論是欺凌者還是被欺凌者都是男生多於女生。
  • 你問我答之學生欺凌
    一個個身穿校服的孩子被一群同樣身著校服的孩子毆打、扇耳光,有好事者更將現場錄製的視頻放在網際網路上惡意傳播,對被欺凌者的身心造成巨大的傷害。楊楊真的不希望同學們長大後,難以忘懷的校園時光中竟還有這樣的一段「灰色記憶」,無論是對於欺凌者、被欺凌者亦或者旁觀者而言。
  • 香港社工如何處理校園欺凌:受害者、欺凌者都需要幫助
    我在做「警司警誡」計劃的時候,就遇到過男生在學校玩「疊疊樂」,一個肥仔把最下面的學生壓斷了肋骨而被「警司警誡」的。「警司警誡」後若再犯,這次「警司警誡」就會作為判刑時的考慮,情節嚴重的可能會上法庭,留案底甚至坐牢。所以一般來說,學校發生了惡性欺凌事件,欺凌者就會進入司法程序。
  • 你家孩子常被欺凌嗎?教孩子5種方法,更有效遠離被欺凌
    被欺凌者往往身體弱小,性格內向,自卑、害羞、怕事,在同學間不受重視,只有很少朋友,在學校十分孤單。可見, 欺凌者總是喜歡欺負比自己弱小的人。因此,作為家長,針對上面情況,教育你的孩子五種方法,更有效遠離被欺凌。第一,加強體育鍛鍊,擁有強壯的體魄。
  • 校園欺凌中的被欺凌者大都具有一個共同特徵。對症施教效果才會好
    我們在熱議的時候,不妨靜下心來思考思考這樣一個問題-----一、校園欺凌中的被欺凌者大都是什麼樣的孩子?他們具有什麼共同特徵?他越這樣懦弱,那些欺負他的學生就越囂張,最後就逐漸演變成了校園欺凌。前不久,我的學生來看我,我們聊到校園欺凌的時候,一個學生跟我說了一起他的同班同學的例子就屬於這種類型。
  • 韓女團用衣服遮腿被阻遞外套人員被掌摑兇罵:職場欺凌是小事?
    :不禮貌行為、欺凌行為以及職場暴力行為。     除了心理影響,職場欺凌也會導致被欺凌者增加生活中酗酒、濫用藥物和失眠的概率,從而引發身體素質的下降,如心腦血管疾病以及慢性病的發病率增加。     所以,並不是只有被欺凌者才會受到傷害,目睹、感受到身邊正在發生職場欺凌的事件,同樣會對員工的身心健康、工作態度和行為造成不良影響。     與此同時,職場欺凌還會讓實施者變得更加自戀,更加剛愎自用、有恃無恐,從而增大其將職場欺凌上升為職場暴力行為的可能性。
  • 工作場所欺凌者的特徵,特點及其目標!
    如果弱肉強食是大自然恆古不變的準則,那麼欺凌就不僅限於校園。它可能發生在老闆和下屬之間,或者在同事之間。它的特點是持續的騷擾和嘲笑,常常是口頭上的,有時是身體上的。一項對6390萬名全球職場人的調查顯示,工作場所欺凌的目標通常具有很多特徵,包括外表和行為。
  •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繪本《不是我的錯》中的校園欺凌角色類型
    無論誰死了,都是我的一部分在死去,因為我包含在人類這個概念裡。因此,不要問喪鐘為誰而鳴,喪鐘為你而鳴。所以,當我們談論「校園欺凌」這個話題時,我們應該深切地意識到,沒有誰是這個事件的幸運兒,每一個人都是這個事件的參與者。
  • 孩子遭受校園欺凌怎麼辦?李玫瑾老師的做法,是我見過最棒的方法
    李玫瑾教授對孩子說:「你不要怕他,如果他下次再來欺負你,你就雙手揪他的耳朵,讓他疼一下或者是使勁推開他。」孩子的媽媽就說:「你怎麼能教孩子這麼做呢?」避免施暴者變本加厲面對別人的欺凌一味的忍讓、膽小怕事,只會助長施暴者的氣焰,令其感覺你是一個軟柿子,變本加厲的欺負你。欺凌者的欺凌,被欺凌者的忍讓,很容易形成惡性循環,從而令受害者擔驚受怕,內心備受煎熬。
  • 【民法典在身邊】遭遇校園欺凌,我該怎麼辦?
    【民法典在身邊】遭遇校園欺凌,我該怎麼辦?欺凌現象不僅僅是在男生當中,女生欺凌的現象也越發的嚴重。▽▽▽▽▽▽受到欺凌的同學,大多都是選擇沉默,這不僅是給他們的身體造成了傷害,對他們的心理同樣會造成揮之不去的陰影。所以,遇到校園欺凌,我們需要學會如何應對它。
  • 孩子受到校園欺凌,我教育她要反思自己身上的問題,錯了嗎?
    在網上看到一位家長提問:孩子受到校園欺凌,我教育她要反思自己身上的問題錯了嗎?我的看法是——但凡有此一問,那肯定就是錯了!因為如果這位家長(讓孩子反思)的教育取得了好的效果——孩子反思了、被欺凌的問題也解決了,那是皆大歡喜,他斷不會有此一問。
  • 面對校園欺凌,十招告訴孩子如何正確應對!
    欺凌者雖然有一定的優勢,但其欺負別人的行為總是見不得光的,因此在心理上總會選擇自認為「好欺負」的人下手;而被欺凌者表現出一定的氣勢,並勇敢的反擊,在心理上一定會挫敗欺凌者,即使身體方面吃點虧,也會讓欺凌者覺得你不是那麼「好欺負」的。但要注意,要做正當防衛,而不是主動攻擊。正如毛主席所講: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 預防校園欺凌|向校園欺凌說不!
    情節比較惡劣的嚴重欺凌事件: (一)對被欺凌者拳打腳踢、掌摑拍打、推撞絆倒、拉扯頭髮等物理攻擊的; (二)捏造事實誹謗被欺凌者的; (三)在社交媒體用圖像貶低或者侮辱被欺凌者人格的; (
  • 面對校園欺凌,我們到底該如何教育孩子呢
    可現實是,雖然在各部門及學校和老師的努力下,這些現象有所減少,但畢竟還是有管理的盲區,還是有極個別家長的教育問題,校園欺凌或多或少還是存在。那麼,面對有可能發生的校園欺凌現象,作為家長的我們,該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呢?不惹事,不怕事,有事找老師或者告訴家長妥善解決。這恐怕是大多數家長教育孩子的共識吧。
  • 那些需要呵護的心靈——防校園欺凌主題班會
    欺凌者魏萊、被欺凌者陳念,凳子上潑墨水、推下樓梯、用籃球砸人、撕爛衣服、拍裸照等,這些行為都慢慢被從電影中抽離出來,成為一個個校園欺凌的形象畫面。回到現實中來,對照身邊的事,顯然電影中那些經過藝術加工後的畫面一下子疏遠了起來,而身邊的同學、物事卻立刻浮到眼前。
  • 起侮辱性綽號也算欺凌,可開除學籍!這個省對校園欺凌出手了!
    《實施辦法》並對學生欺凌事件的種類和適用做出了明確規定: 一、欺凌者恃強凌弱給被欺凌者身體和心理造成輕微痛苦,其行為沒有違法,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屬於情節輕微的一般欺凌事件: (一)給他人起侮辱性綽號的;
  • 惡臭酒桌文化背後,其實是隱形的職場欺凌
    這事兒在網絡上能掀起軒然大波,可在現實生活中,這卻是一個不得不讓人低頭的職場潛規則。近日,網上曝出廈門國際銀行新員工不喝領導敬酒被打耳光,再次引起網友熱議,這說明,有太多太多人在職場中遭遇過、也默默忍受過。
  • 治理校園欺凌的全國行動:各地陸續出方案,界定欺凌愈清晰
    我覺得尤其是起綽號這個問題,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現在明文規定出來,應該能夠改善。」韓薇希望,《實施辦法》的落地實施,能改變家長和老師對校園欺凌的看法和態度,「不是只有打人了才叫校園欺凌,言語上的攻擊也是無形的傷害,每個家長和老師都應該清楚的認識到,這樣才能管理好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