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點心匣子、關東糖、雜拌兒嗎?它們是我們小時候的年味兒

2020-12-23 北京日報客戶端

每年過節,很多人四處尋找年味兒而不得,慨嘆年味兒越來越淡。年味兒是什麼呢,對我這樣的70後北京人來說,經歷過那個物質和食物匱乏的年代,年味兒就是各種魂牽夢縈的食物的香味兒,比如點心匣子,對它的渴望曾經貫穿我童年的每一個春節。

打開點心匣子那個瞬間狂喜的心情我現在依然記得,一層層碼放整齊的點心散發出誘人的光澤和香甜的氣味,那種衝擊大腦的強烈的幸福感便是最鮮明的關於春節的記憶。

大概很多70後往上的人都會有類似的經歷,那時的孩子盼著過年,其實就是盼著「吃點好的」,吃點平時吃不到或者不捨得吃的東西,食物的香味兒便是最濃的年味兒。那些年和春節有關的美食,您還記得哪樣呢?

關東糖

北京民謠有「糖瓜祭灶,新年來到」的唱詞,糖瓜就是關東糖,一種淡黃色的很黏的糖。我家不是老北京人,經過了文革的「破四舊」,對於用這個糖粘住「灶王爺」的嘴,希望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賄賂」之說,孩子們也是不大相信的,但是依然很愛吃關東糖。關東糖是膠狀麥芽糖製成,甜度很高,當自由市場或者街上出現兜售關東糖的小販,預示著春節已經不遠了,孩子們盼著過節的心便開始蠢蠢欲動。

70年代的我們,還沒有見過巧克力,奶糖是奢侈品,水果硬糖偶爾能吃到,當時不少女孩都有收集糖紙的愛好,糖是一種很珍貴的東西。唯有過年時候的關東糖,可以放開來吃,一兩分錢一堆,個大味甜,通常整個院子的孩子會一邊吃一邊玩,看誰的嘴巴被黏的張不開,誰能把嘴張最大,那種快樂的心情和那種香甜的滋味,難以言表。

點心匣子

這幾年「稻香村」恢復了點子匣子,稱為「京八件」,勾起了很多北京人的記憶。我買過一次京八件的匣子,點心很精緻,卻再也吃不出當年的味道。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點心匣子是春節親朋好友迎來送往的最佳禮品,每家都要備幾個點心匣子送出去,也會收到一些,收到的也有可能再送出去,家裡的孩子會眼巴巴地數著家裡還剩幾個匣子,每送出一個都暗自心疼。等到送禮送的差不多了,家長終於決定剩下的匣子可以自己吃了,孩子們通常會會歡呼雀躍。

對點心匣子最殷切的盼望是在打開它之前,各種遐想和猜測會持續多日,因為每個盒子裡的點心都不一樣,匣子有高低檔之分,好吃的程度相差很大。惦記了那麼久,過年時點心盒子打開的那一瞬間我的心會狂跳不已,粗略掃描一遍就知道了此盒子的質量與重點,蛋糕和薩其馬最為好吃,一個匣子裡沒幾塊,是孩子爭搶的主要目標。我家的規矩是早飯每人只能吃一塊點心,不多的幾個點心匣子能吃到正月十五。望著滿是油漬的餘香尚存的空匣子我會悵然許久,心中盼著來年春節快點來。

雜拌兒

現在的孩子估計沒有幾個聽說過「雜拌兒」的,它實際上就是過年時待客的一種「果子盒」,講究一點的人家用的是那種帶小格的大拼盤,也有不講究的用一個大盤子隨便混著放的,裡面主要是花生瓜子和果脯蜜餞。

據考證北京過節這個習慣從明朝就開始有了。明人劉若愚的《酌中志》書中說:北京正月新年有內盛「柿餅、荔枝、桂圓、慄子、熟棗」的「百事大吉盒兒」。清代時,將一些乾果用蜜汁加工,成為色味俱佳的蜜餞食品,傳說慈禧太后吃時很高興,隨口給起了個「雜拌兒」的名字,從宮內傳到民間,成了北京一種獨特風味的食品,流傳了近千年,雜拌兒也成了一種表示吉祥的象徵物。

我們小時候,花生瓜子作為年貨都是定量供應的,一家也就一斤半斤,作為北京特產的果脯不算便宜,不是日常可以隨便吃的,所以「雜拌兒」通常只用來待客,沒客人的時候家長會收起來。我過年常幹的一件事就是偷吃,趁著客人和家長說話,沒人注意我的時候,抓一把花生瓜子藏兜裡,或者捏一個果脯放嘴裡就跑出去。記得有一種橘黃色半透明的又圓又大的果脯特別好吃,如今再尋,竟再也找不到是哪一種了。

四涼菜

記得小時候過年,家裡總是特別熱鬧,幾乎每天都有不少客人來拜年,有父母的同事朋友,也有親戚,人來人往不斷,趕上飯點或者遠道而來的,肯定要留人吃飯的,很快做出一桌子菜成了考驗這家主婦的技術活兒,一般北京人家都是事先備好四樣涼菜,隨時可以端上桌的,這就是炸咯吱、芥末墩兒、肉皮凍兒、炸花生米。

炸咯吱

炸咯吱我們又叫炸排叉,自己家裡懶得炸,通常是街上買的,顏色金黃,看著就很有食慾,吃在嘴裡,又酥又脆,「咯吱咯吱」作響,沒有薯片的年代,它是孩子們最喜歡的零食,大人用來下酒也是極好的。

芥末墩兒

芥末墩兒是幾乎北京人冬天每家必備的小菜,它是地道的百姓菜,因為原料是冬天餐桌上最常見的是大白菜。那時候每年一入冬的時候,經常天沒亮就會看見排隊搶購大白菜的隊伍,一兩分錢一斤的大白菜每家都要買上一兩百斤,整齊地碼在窗臺上或者牆根下。從初冬豐盈的一大顆菜吃到開春時,就剩下一些乾巴巴的形似小棍棍的東西。白菜可炒可煮可燉,可以百搭,拌上芥末就是芥茉墩兒,清爽、利口,一股衝鼻子的辣味兒。對於孩子來說,芥末墩兒並不很受歡迎,大家吃它,通常是比賽,誰沒有被辣得流出眼淚。

肉皮凍兒

北京人一般叫豆兒醬,可能我家不是老北京,所以更習慣叫做「肉皮凍兒」,這是一種特別物美價廉的食物,記得過年的時候家裡會做一大盆,用肉皮,碎肉、黃豆、講究點還要放豌豆和花生,加上花椒大料煮得噴香,放在窗戶邊比較冷的地方,第二天便凝成了滿滿一盆皮凍,散發著琥珀的光澤,和隱隱的肉香。客人來時,家長從大盤裡挖出一塊,切成小塊,拌上蔥姜蒜末,醬油、醋和香油,竄鼻子的香味兒,那種入口即化的涼涼的口感,讓人停不下筷子。

炸花生米

大概沒有比炸花生米更家常的小菜了,生活再拮据的人家過年桌上也會有這樣一盤。其實炸花生米是很需要技巧的,很容易火大了炸糊,想要炸的焦香酥脆必須掌握好火候,炸完撒上細鹽,放涼再吃,否則就是皮的。記得家裡的花生米上桌之前,通常會有小半盤消失不見,那是進了我的口袋,直到現在我都對炸花生米情有獨鍾。

自製西紅柿罐頭

記得這個東西的人,那是絕對暴露年齡的。我不知道外地有沒有這個做法,在北京七八十年代,幾乎每家都要自制西紅柿罐頭,夏天西紅柿最便宜的時候大約三分錢一斤,買上幾大筐,幾十上百斤的樣子,然後全家發動,有的洗,有的切,把小塊的西紅柿塞進一種小口大肚子的輸液瓶裡(不知道大家都是哪裡弄來的這種醫用瓶子),是否放糖忘記了。瓶子使用膠皮蓋子封口,密封度很好,封好後上鍋蒸大約半小時,起到消毒殺菌的作用。自製的西紅柿罐頭做好了,存放在床底下等背陰處,半年也不會壞。到了春節前後正是新鮮蔬菜最匱乏的時候,餐桌上除了白菜土豆很難見到別的菜,這時候打開一瓶,用雞蛋一炒,那味道用香飄十裡形容也不為過,這道菜春節用來待客那是再好不過的。不知道為什麼,封存過的西紅柿比新鮮的西紅柿,有一種更為濃鬱特殊的香甜氣息,那是一種形容不出的味道,是日後再也找不到的味道。

炸丸子

炸丸子是北京人年菜必備,據說因為丸子象徵了合家團圓,實際上我覺得更大的原因是,春節期間各家總要拜年或者接待拜年的人,吃飯時間不固定,也沒有很多時間炒菜。事先準備好丸子,端上來就能吃。記得小時候過年前大人炸丸子的時候,我非常喜歡旁觀。通常有肉丸子和素丸子兩種,燒小半鍋油,丸子入鍋,油鍋裡一片刺啦聲,丸子慢慢從金黃變成焦黃,撈上來還在滋滋作響,香氣一陣陣冒出來,我一邊看一遍咽口水,通常會趁人不備捏幾個放嘴裡,燙的來不及嚼就吞下肚去,常會遭人恥笑說我是「豬八戒吃人參果」。丸子通常也會炸一大盤放在陰涼處,吃的時候可以再下鍋稍炸一下,更為酥脆,也可以用來燴各種菜,或者做丸子湯,絕對的百搭良品。

炸帶魚

我們小時候春節必吃「大魚大肉」,因為這些東西平時吃不到。老北京有除夕夜食魚的習俗,魚必須是鯉魚,最初是以祭神為名目,後來則與「吉慶有餘」的吉祥話相聯,魚既是美食,也是供品。

可是在我的印象中,七八十年代的北京,鯉魚這樣的新鮮河魚是很少見的,大家唯一能吃到的就是帶魚,所以過年要提前炸帶魚,也是滿滿一大盆放在廚房的陰涼處,我嘴饞的時候常常會偷拿一兩塊,把剩下的移動位置重新碼一下,大人很難看出少了。

炸帶魚已經很好吃,但更好吃的是把帶魚用醬油、糖、醋、蔥姜蒜燉了,放涼後成了像肉皮凍似的一大盆,吃的時候挖兩塊,連帶著凍子,放在熱米飯上,魚凍瞬間融化,濃香的湯汁伴著米飯,就著魚肉,那叫一個香。

粉蒸肉和扣肉

其實過春節北京人家最重要的食物還是餃子,不知道為什麼我一直對餃子不感興趣,大概餃子即使再金玉其中,外形總是過於單調,勾不起太大的食慾。我還是喜歡那種大魚大肉,豐衣足食的感覺,那才叫過年。

除了大眾化的年菜,每家過年的時候總是有幾個拿手菜,這便構成了關於春節的獨特記憶,在我家便是粉蒸肉和扣肉,這是我爸的拿手菜,因為比較麻煩,肉還要憑票供應,所以平時難得一嘗,唯有過年才可以大快朵頤。

記得我小時候,爸爸因病從部隊離休,每天在家就是琢磨種花、烹飪、育兒,日子過得有滋有味。家裡有好幾本菜譜,雖然簡陋得連張彩圖都沒有,我卻光看著字就能饞到流口水。我爸的烹飪技術就是看菜譜練的,他通常新學會一道菜就讓我這個小吃貨試吃,有些極美味,當然也有一些味道不可描述。久經篩選,米粉肉和扣肉就成了大家公認的保留菜品。

要知道,在那個每人每月供應二兩肉的年代,平時在一盤菜裡找到肉是個難度極高的技術活,我還曾經因為在菜盤扒拉著挑肉吃被我爸嚴厲批評關小黑屋思過。所以,過年時當滿滿一大碗冒著誘人的香氣的肉出現在面前的時候,那種快樂我竟然只想到一個很不恰當的詞——欲仙欲死。

粉蒸肉和扣肉都是用五花肉製作,用碗蒸熟,然後倒扣過來,成為圓圓的完美的一碗肉,年夜飯它們通常都是壓軸的那一道,爸爸把它捧出來的時候,全家歡呼,我便覺得這個年過得無限完美,希望它永遠也不要過完。

父親在我11歲那年去世,很可惜沒有向他學到做粉蒸肉和扣肉的秘方,後來我照著菜譜試著做過很多次,總覺得和小時候吃過的味道相差甚遠,到一些著名的餐館也吃過,並不覺得如何驚豔。

也許,那些年菜的味道,如同我們再也回不去的童年和青春,只能留存在記憶裡了。

相關焦點

  • 關東糖、點心匣子、雜拌兒……70後北京人的私家年貨美食記憶
    每年過節,很多人四處尋找年味兒而不得,慨嘆年味兒越來越淡。年味兒是什麼呢,對我這樣的70後北京人來說,經歷過那個物質和食物匱乏的年代,年味兒就是各種魂牽夢縈的食物的香味兒,比如點心匣子,對它的渴望曾經貫穿我童年的每一個春節。
  • 《什剎海》京八件與點心匣子
    有網友朋友提到了點心匣子,從圖片來看,勾起了我的童年記憶。我是90後,生活在北方,離北京不遠。其實京八件裡的點心我小時候都吃過,可能當時並不是叫什麼京八件,外包裝就是用簡陋的紙盒子裝的,裡邊有幾塊點心,家裡有老人,過年的時候會收到很多,等親戚走的第一時間和家裡的兄弟姐妹打開點心盒,挑選自己愛吃的點心。
  • 100種北京稻香村糕點,我們都吃了!你們過年的點心匣子有譜了
    馬上過年了,串門走親戚,都不能空著手,拎個點心匣子有裡有面。再者說,北京大年初二女兒回娘家,更是講究帶上點心匣子。 而在北京打拼了一年的北漂兒,回家看爸媽也想捎點北京特產,北京稻香村的糕點,會被很多北京土著高推。
  • 中國風倍兒有面子 「點心匣子」了解一下
    走親訪友拎個點心匣子,可謂滿滿的中國風。當然,別以為它們還是油麵兒紙包著印上「吉祥」「雙喜」的酥皮點心,進化版的點心匣子顏值、口感雙雙在線,送禮絕對倍兒有面子。紫禁城的「瑞獸」吃成「圓滾滾」每逢佳節胖三斤,這話一點不假。快過年了,紫禁城裡的瑞獸都「吃胖了」,變成了「圓滾滾」。
  • 小年到,細數記憶裡年味滿滿的傳統點心
    糖瓜和關東糖(圖片來自網絡)童謠中唱到的「二十三,糖瓜粘」,就是指的灶糖。過年(圖片BY景紹宗)小時候,姥姥家的柜子上層專門放我們兄妹幾個的零食。每到過年,姥姥就會買各樣零食把裡面塞得滿滿當當,最初是紅三刀、羊角蜜、花生瓜子,後來還有旺旺雪餅、喔喔佳佳奶糖……這個載滿美味和回憶的柜子,在我們長大後被擱在了儲藏室裡,和一堆雜物放在一起。去年回姥姥家時,和表哥一起到儲藏室搬東西。我才發現那個曾經我要伸手才能夠到的柜子,那個裝滿童年的零食和回憶的柜子,竟然還比我矮半頭,不由感慨時間都去哪兒了。
  • 說說老北京的稻香村,送出的是點心,收到的是情誼
    說起北京的稻香村(三禾牌),小時候,吃的是蛋糕,老人叫「槽子糕」,核桃酥、薩其馬、江米條、綠豆潮糕、牛舌餅。月餅有自來紅、自來白。現在的樣式更豐富:山楂鍋盔、鮮花玫瑰餅、水果蛋糕、蛋黃酥、黑金剛……還有了針對糖尿病人的 產品:木糖醇系列。
  • 好吃│過節氣氛提前營造,傳統的「點心匣子」了解一下
    送上一個好主意:點心匣子。很多人一聽就搖頭,都什麼年頭了,你還讓我送點心匣子?好吧,那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如今的點心匣子都變成什麼樣兒了。◆ 故宮淘寶之「福壽滾滾來」每逢佳節胖三斤這話一點不假。快過年了,紫禁城裡的瑞獸都「吃胖了」,都變成「圓滾滾」。
  • 小時候吃過的5種雪糕,有些已經停產了,你還記得它們嗎?
    推薦語:總覺得小時候冰棍味道是不是差不多,其實還是很好吃的,你懷念這味道麼下文轉載自作者:一食之家呀小時候吃過的5種雪糕,有些已經停產了,你還記得它們嗎?好多人在小時候都盼著自己快點長大,而長大後步入了社會生活壓力,工作壓力,讓人感覺特別煩惱卻又不經意地懷念起小時候的美好生活。生活壓力大了,特別想像小時候那樣的簡單,記得爸媽給自己買一個小冰棍,就特別滿足。今天就帶大家看一下我們小時候最愛吃的六種冰棍,有三種已經停產,想吃也吃不到,而這些全吃過的估計孩子都能打醬油了。下面看一下都有哪些冰棍吧!
  • 回味小時候的味道 津味老天津點心鋪都在這了
    小時候總是纏著家裡的大人到此買蜜餞糕點。雖然還沒到真正意義上的過年,但買點心的隊伍已是相當長了。售貨員熟練地包著點心整齊碼放的糕點箱子,堅守著的是老國營店的傳統。桃酥看出來和普通桃酥有什麼不同了嗎?是的,裡面有提子乾!酥脆的桃酥加入柔軟香甜的提子乾迸發出奇妙的口感,提子的酸甜和桃酥的醇厚真是相得益彰。
  • 90後小時候最愛吃的6款冰棒,你還記得它們的名字嗎?
    對於90後的我們來說,那個年代吃的相對來說要少很多,生活條件也沒有現在的孩子好,所以那個時候吃過的東西都覺得是人間美味,尤其是到夏天,天氣那麼的熱,來一根冰棍是那個時候最幸福的事,不過現在的冰棍多種多樣,每年都有新的口味上市,讓人眼花繚亂,那你還記得以前吃過的那些冰棍嗎?
  • 老蘇州過年的味道,還記得嗎?
    記得那時的糖果有大白兔奶糖、花生牛軋糖、話梅糖、椰子糖等,有了它們增色不少。 過春節的時候不但自己吃,還常常用於招待客人。春卷餡心可葷可素,可鹹可甜。老蘇州愛吃薺菜餡和豆沙餡的,吃年夜飯飯前炸點墊墊飢,早上起床還能過過泡飯吃,過年家家必備。
  • 農村小時候玩的遊戲你還記得嗎?讓我們一起回憶小時候的點點滴滴
    小時候因為農村的資源缺乏,所以兒童時代並沒有城裡那樣多姿多彩,但是農村也有農村的小遊戲或活動。還記得兒時我們是怎麼度過的嗎?還記得小時候你和你的小夥伴們都玩過什麼遊戲嗎?本篇文章帶你回憶小時候曾經玩過的那些遊戲!
  • 百年未解之謎:我們為什麼不記得小時候的事兒?
    你還記得你小時候的事情嗎?你最早的記憶是什麼呢?如果你和世界上的大多數人一樣,那麼你最早的記憶應該是2-3歲時留下的。當然了,也有一些人能夠回憶起5個月大時的事情。大多數人2歲前的記憶已經被擦除了,這種情況就叫做幼年失憶(infantile amnesia)。
  • 這些都是我們童年的零食,兒時的記憶,你們還記得它們的味道嗎?
    隨著年齡的增長,愈發的懷念小時候,尤其是童年時期吃過的零食,每次想起來都十分的感慨。可惜現在有好多的零食都已經。消失,想吃也買不到了,只能永遠地留在回憶裡。你們有沒有同感呢?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兒時吃過的零食,看看你們都吃過幾種?還記不記得它們的味道呢?
  • 老北京文化:老字號的京味兒點心
    像點心鋪的經營方式即是如此,除了常年賣傳統的京味兒點心外,就是趕製時令糕點,應節應時。像端午節賣粽子,春天賣玫瑰餅、藤蘿餅,夏景天兒供應綠豆糕、水晶糕、豌豆黃,到中秋節時,各種月餅就擺上了櫃檯,冬季天兒,各點心鋪就出售蛋黃酥、蜂糕、喇嘛糕(黃糕),臘月快到二十三了,就賣糖瓜、關東糖,春節供應蜜供,正月十五搖制的什錦元宵,人們更是爭先購買。
  • 你還記得小時候陪我們的小鹿姐姐嗎?
    你還記得小時候陪我們的小鹿姐姐嗎?她的原名叫郟捷,是少兒節目的一名優秀主持人。無數觀眾小時候最喜歡的節目主持人她在1994年3月進入中央電視臺,主持動畫專欄節目《紅黃藍》。除日常節目外,還參加製作了《動畫迷宮》、《小畫家驛站》、《周末動畫節目?快樂哆來咪》,《動畫城》歷年春節特別節目、開播周年特別節目,《讓中國卡通走出螢屏,走進孩子》大型手拉手活動等。2003年12月28日少兒頻道開播至2016年11月·,一直擔任黃金檔節目《動畫夢工場》 (周一至周五19:00-19:30播出)節目主持人,與卡通人物跳跳龍的完美組合深入童心。
  • 在小時候,我們都想要得到的一個好朋友,你們還記得它是誰嗎
    每一個人在小時候都想要得到的一個好朋友,很多人一直到了現在都還想要得到它,但是它一直都沒有出現在我們的身邊,對於這部漫畫中的人物,我相信大家都是特別有印象,對於很多人來說它們就是小時候所有人想要成為的人,我們都想要的好朋友就是藍色的胖子,想要變成的人就是它整天身邊的人,相信這麼說了之後我們都知道他們是誰了
  • 還記得以前的徐聞縣嗎?這可是我們小時候的家鄉啊
    好多年未曾觸及家鄉,這是在記憶裡的美好,都是小時候的片段,很親切。下圖這個景象誰還記得是在哪裡?周末的時候來這裡劃個船啥的,美好的一天又過去了。下圖是人民公園。這個豬八戒的雕塑簡直就是小時候最喜歡的東西啊,有多少朋友在這裡拍過照?下圖是以前的人民廣場大門,夜色中,歡度春節幾個字顯得那麼的熱鬧。下圖是公園溜冰場。記得上高中那會,幾乎每周末都會去溜冰場玩,當然了,要是能帶上兩個女同學就更好了。下圖是以前的武東大街。來看看有沒有你走過的腳印?
  • 我們這兒的年:潮州的年味兒藏在「鼠殼粿」裡
    潮州本是個人多車堵道路窄的地方,因為冠狀病毒,這個過年,街上沒有了往年的熱鬧,除夕出去溜了一圈,感覺沒有太多的年味兒,道路比平日還寬敞,車流量也少,路邊上只有賣花的還算熱鬧,賣對聯的還剩一點人氣。賣對聯的店家生意還可以
  • 還記得小時候的我們為了一根2毛錢的冰棍開心的表情嗎
    其實這段時間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決定我們生活狀態的究竟是什麼呢?小時候生活在農村,大家都很窮,每日都需辛苦勞作,但是大家生活很簡單、快樂。現在生活好了,我們擁有得更多了,想法也多了,卻不再快樂了。我想了很久,覺得應該是我們的心態變了,小時候我們懂得少所求的也少,父母要求的也少,人滿足了自然就開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