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呼市科協 呼市科協 收錄於話題#科協信息4個
呼和浩特市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發展狀況、存在問題及對策建議
2020年8月
黨的十八大對發展農村專業技術協會、培育農村新型經營主體提出了新的明確要求。近年來,呼和浩特市農村專業技術協會已逐漸進入到質量提高的發展新階段,農村專業技術協會合作的範圍和領域不斷擴展,帶動農牧戶能力不斷增強,已逐漸成為帶動農牧民進入市場的基本主體,成為發展農村牧區經濟的新型實體和創新農村牧區經營管理的有效載體。
2020年,呼和浩特市科協對所屬農村牧區專業技術協會進行調研,高興的看到,農技協在農牧業市場化、產業化不斷加快的進程中發揮的典型示範作用以及取得的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時也看到農技協發展存在著很多薄弱環節,主要是規模比較小、覆蓋面比較窄、運行質量不高,民主管理制度不健全,社會化服務水平不高、指導和服務農牧區產業化不強等,還不能滿足我市現代農牧業發展的要求和廣大農牧民增收的需要。
通過對呼和浩特市各旗縣農技協的調查了解和實地查看,我們總結成果、提出對策建議,旨在為我市農村專業技術協會更好更快發展提供幫助。
01
一、發展現狀
目前,呼和浩特市已註冊的活躍農村專業技術協會共有8家(賽罕區豐源生態農牧業科技協會、黃合少瓜菜協會、豐吉妙亞麻籽油產業協會,回民區農牧業產業聯合會,武川縣糧巨豐綠色農產品產業協會,呼和浩特市小香米專業技術協會,土左旗昌德和種植養殖科技協會,和林縣盛樂鎮農牧業技術應用推廣協會),主要涵蓋種植、養殖和加工等行業,註冊會員1850餘人,帶動農戶數3700多戶,輻射帶動6個旗縣區25個鄉鎮。
02
二、經驗做法
一是挖掘自身優勢、潛力,發展特色產業。如瓜菜協會的南瓜、亞麻籽油的深加工、蔬菜的配送、農村蔬菜採摘等,都在當地形成一定的特色。其中清水河小香米、連威南瓜、豐吉妙亞麻籽油成功申請地理標識產品。
二是推進創新,注重綜合發展。積極加強協會與內蒙古農科院、內蒙古農業大學等科研機構聯繫,集中力量推進科技創新,不斷提升產品品質,打造具有智慧財產權的自主品牌。同時,推進產品服務升級,由原來的只做好產品變成好產品+好服務,不斷拓展市場推廣,清水河小雜糧深加工產品已打入了國內各大城市和國際市場。
三是加強合作,創新運行模式。武川縣糧巨豐綠色農產品產業協會,充分發揮協會內黨員的模範帶頭作用,以「支部+協會+農戶」的模式發展農村種植、養殖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解決農民種難、賣難、管理難等諸多難題。小香米專業技術協會的會員與蒙清公司合作,實現了農戶+基地+公司+協會的循環組織形式,形成了產業化、規模化、市場化的運行模式。
四是積極實施農技協升級提能工程。按照自治區科協有關文件要求,今年,我市推進武川縣糧巨豐綠色農產品產業協會規範化建設,並進行扶持和補助。通過對協會的扶持和補助,協會目前管理規範,服務意識明顯增強,從而提高了農技協的發展水平。
03
三、主要成效
一是推廣普及先進農業技術,提高經濟效益。依託各級農技協,從綠色農產品種植、病蟲害綜合防治,生豬、肉羊和肉牛養殖等各個方面,通過手把手、面對面進行技術指導,做到科技人員直接到戶,技術要領直接到人,解決生產中的各類技術問題,提升了農產品的質量,經濟效益明顯提高。小香米專業技術協會協調蒙清公司,保證與農戶籤訂訂單2萬畝小雜糧市場的銷路,保證客戶吃上有機健康小雜糧食品,同時提高了公司的知名度,為農戶增收200萬元,比種植普通農作物增收效益2倍,實現了產業增收。
二是發揮產業聯結帶貧作用。通過農戶+基地+公司+協會、農戶+合作社+協會等市場聯動模式,不斷帶動貧困戶發展種植、養殖,合作社、基地統一銷售綠色農產品。完善利益聯結機制,讓更多貧困戶獲得持續穩定的收益。同時,加強品牌建設和誠信建設,圍繞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履行社會責任,加大工作力度,實現「富一方產業,助一方脫貧」。小香米專業技術協會通過協調龍頭企業蒙清農業公司發展小香米等五穀雜糧種植,與周邊農戶訂單種植小香米5000畝,每戶平均收入12040元,其中幫扶建檔立卡貧困戶62戶。
三是落實科普工作,全面提升會員素質。賽罕區豐源生態農牧業科技協會、清水河小香米專業技術協會充分利用科普e站平臺,依託「科普中國」優質資源,面向農村居民,開展科技推廣與服務、農村創新創業、購銷服務,以及健康生活、科普文化活動等科普服務,讓科普工作真正深入基層、服務大眾、惠及民生,實現了科普服務的精準推送,科普宣傳效能提升。通過採取引進來的方式,多次邀請外地專家對各級協會內專業技術人員進行系統的強化培訓,以此提高農戶的科技理論知識水平和實際操作能力。如清水河小香米協會2005年至今共邀請省內外專家進行30餘次集中培訓,培訓人員300餘人次。從2016年開始每年組織召開一次村級現場培訓會,參加培訓人員1200餘人次,促進了廣大農戶樹立技術、質量和市場意識,得到了廣大農戶的好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04
四、存在問題
一是政策扶持力度仍需加強。相關部門對農技協的具體指導、引導不夠到位,沒有從健全組織構架來謀劃,只是簡單地下達任務、指標。政策扶持和激勵力度弱,農技協發揮作用動力不足。
二是管理制度需進一步完善。在內部管理上,一些協會組織尚不規範,制度不健全,未能建立完整的協會分工負責機制。個別協會沒有進行社團年審,不具備法人合法地位,社會影響力偏低。個別農技協起點不高,協會與會員之間沒有經濟利益捆綁,組織仍較鬆散,凝聚力不強,抵禦風險能力弱。
三是服務能力仍需進一步提高。基層農技協服務範圍偏窄,難以滿足廣大農民的服務要求。多數農技協偏重於種養殖等常規農業的生產服務和具體操作技術指導,重生產輕流通,特別是銷售領域的服務相對滯後。
四是專業技術人才和高素質帶頭人數量有待提升。農技協成員大多是農民,整體科技素質不高,缺乏專門的管理人才和專職技術人員,平時僅偏重於單一的技術服務,很少能提供全程系列化服務。
05
五、對策建議
一是規範運行,強化政策支持。按照《中國科協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組織管理辦法》和《內蒙古自治區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章程》,進一步規範農技協的組織機構和運行規則,健全有關規章制度,增強「服務、協調、自律、維權」職能。建議政府部門制定出臺支持農技協發展的相關政策,整合各主管部門,協調一致,共同為農技協規範化發展發力。
二是積極引導,強化典型示範。加強對農技協自身發展趨勢的認識和內部組織機制、運行機制的研究,在總體發展目標上,引導農技協向管理規範化、經營產業化、生產標準化、產品商品化發展。繼續做好樹立典型農技協的工作,用典型帶動農技協健康發展。加強農技協科技小院建設,鼓勵並積極協助農技協同科研單位、大專院校和農業技術推广部門進行聯姻,積極引進市場前景好、農民需求的新技術、新成果。抓好優勢項目,培育特色產業,壯大自身的發展實力。制定農技協示範典型標準,重點抓好示範典型,以點帶面,擇優扶強。
三是加強培訓,提高隊伍素質。充分利用科普專家團師資力量,抓好農技協骨幹會員的培訓。舉辦多種形式的培訓班或現場觀摩會,組織會員學習實用技術和市場經濟知識,提高他們的管理水平和專業技能。對農技協帶頭人、科技人員要經常組織開展培訓,提高他們的科普知識水平和開展科普活動的能力和依法辦事、守法經營、誠信服務的意識。設立農技協科普帶頭人、科技人員培訓專項經費,擴大培訓面,開展經常性培訓。
呼和浩特市科學技術協會
原標題:《【科協信息】呼和浩特市農村專業技術協會 發展狀況、存在問題及對策建議》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