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扶貧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舉措之一。長期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教育扶貧工作。2015年12月,中國日報社·21世紀英語教育傳媒攜手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共同設立「希望工程·出彩講堂」公益項目,助力鄉村英語教育事業。
「出彩講堂」專欄邀請國家《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編制專家組成員、興義民族師範學院中國民族師範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農村英語教育研究專家魯子問教授主持「農村英語教育」專題,從理論及實踐層面解讀發展農村英語教育的意義以及加強農村英語教師隊伍建設、提升農村英語教學質量的舉措。本期為系列專題之四。
從義務教育規模看,我國目前是一個以農村教育為主體的基礎教育大國,農村小學佔全國小學總數的85%,農村小學在校生數佔全國總數的67%;農村初中佔全國初中總數的77.1%,農村初中在校生數佔全國總數的65.6%。(普通高中教育基本全部在縣城及其以上地區,除來自農村的普通高中學生外,總體不再屬於農村教育討論範疇。)
從全國義務教育學業質量監測和高考英語成績為代表的數據來看,我國農村地區英語教育與教育先進地區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在很多省區,英語一直是當地最薄弱學科。農村英語教育的發展不僅將促進農村教育的發展,而且將促進教育公平,進而促進社會公平,促進城鄉和諧發展。
發展農村英語教育,需首先釐清農村英語教育的困境,分析其可解決原因,進而確定可能對策。分析英語教育,需從教育與非教育兩個維度進行分析,教育因素可從學生、教師、課程維度分析,非教育因素包括政治、經濟、文化、外交、外貿等因素,此處綜合稱之為社會因素。
從社會因素而言,農村英語教育關涉國家的外語人才需求與公民素養需求,關涉教育公平以及社會公平,尤其是農村長期支援城市之後的城市反哺鄉村的補償性公平,關涉農村的社會教化。
改革開放是我國較長時間的國策,國家對外語人才的需求不言而喻。我國當前城市外語教育條件遠優於農村,尤其是小學階段,這很容易、而且已經使我國67%的農村小學生、65.6%的農村初中學生成為國家所需外語人才的條件不足,從而導致我國外語人才蓄水池縮小。為此,為了保障我國外語人才蓄水池,有必要強化農村小學、初中外語教育條件,讓農村學生和城市學生一樣,具有充分的外語教育條件,而移動網際網路技術已使此具有充分條件。
所以,我國應基於網際網路技術、並通過農村英語教師專項培訓,為農村學生和農村家庭、幼兒園、中小學校建設城鄉和諧的外語教育條件,尤其是為農村中小學生提供充分的外語教育條件,包括認知世界的機會與資源、參與國際交往的機會與資源等。雖然我國發展不需要全體受教育者都成為外語人才,但我們不宜在小學階段即限制學生外語能力的發展,以不公平的起點壓縮我國外語人才蓄水池的源頭,而應隨著學生發展而確定其外語能力發展。
國家的教育不只是培養人才,更主要的是培養公民的基本素養,農村英語教育更主要的目的即是培養公民的跨文化素養等英語教育素養。基於筆者對農村教育的長年觀察所知,我國農村英語教育存在公民跨文化素養等英語教育素養目標的嚴重缺失,城市英語教育一樣存在這樣的缺失,只是城市教育的跨文化素養等英語教育素養目標發展可以通過其他環境彌補,而農村則難有這樣的彌補。
所以,我國當前農村英語教育亟待進一步明確跨文化素養等英語教育素養目標,使之成為與外語人才目標一樣重要、甚至更加重要的目標,並進而全面調整農村英語教育目標、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評價目標與方式等。此類資源可以通過網際網路提供,亦可引導教師自主開發。
教育,尤其是農村教育,具有非常顯著的社會教化功能,英語教育應形成對農村的跨文化的教化功能。據筆者調查與觀察發現,農村英語教育對農村居民的跨文化教化功能尚不夠顯著,跨文化素養不足依然是我國農村的普遍現象。
為此,我國農村英語教育,既需要通過發展學生的跨文化素養進而實現對農村社會的跨文化教化功能,也需要積極主動調整教育的方向,通過家長、學校與社區教育,使農村學校重新成為社會教化的高地。這需要為農村英語教師提供更為有效的社會教化資源和所需培訓,與所有農村教育、尤其是科學教育與法制教育一道,共同促進農村教育的社會教化功能的回歸。此一培訓以通過現場培訓進行,亦可通過網際網路同時進行。
教育本是社會的組成部分,教育的目的源於社會對於教育的需求與賦予,社會對教育具有規定性。當前基於戰略取向,社會對於農村教育的關注存在不足,對於農村英語教育、農村英語教師發展的關注更是不足。所以農村英語教育的發展,社會具有規範性,而這卻是當前社會所未能實現的。發展農村英語教育,需要明確社會對教育的規範性,對農村教育的規範性,進而明確對農村英語教育的規範性,如前所述的外語人才需求、公民跨文化素養需求、社會教化需求,以及教育對社會存在、延續與發展的功能等。
發展農村英語教育首先需要發展農村英語教師,發展他們的英語教育理解能力、英語教育目標的把握與實現能力、英語教學和評價設計與實施能力等。當前尤其需要開展英語教育目標的深度理解,從英語教育核心素養層面,理解英語教育目標,尤其是語言能力基礎上的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學習能力等素養目標。
當然,突破農村英語教育的社會因素困境,亦尚需發展農村英語教師開展前述工作的相關能力。這要求整合各種有效力量,開展專項的農村英語教師培訓工作。我國農村小學英語教師中有相當一部分是跨學科教師,或是小學教育專業畢業的教師,或者是其他學科畢業的教師,他們兼任英語教學工作,對教育有著不同的、甚至更深的理解。農村小學英語教師培訓,需要針對他們開展專項的跨學科背景的英語教師培訓,引導他們從教育的本質把握英語教育的本質,更有深度地開展農村英語教育。此類教師培訓可以通過現場培訓進行,亦可通過網際網路進行。
農村英語教育的發展,最終是學生的發展。筆者通過調查分析發現,農村學生在學習英語之始,尤其是第一個月,基本都有很強的英語學習意願和動力,隨著好奇心降低、學習難度加大,很多學生開始出現英語學習意願不足,進而很快出現失去內在學習動力的現象,英語學習困難隨之顯著增大,不少學生隨後曾經試圖努力彌補英語學習缺失,但往往因為低效甚至無效而放棄。
筆者曾經與雲南一所農村初中完全放棄英語學習的九年級學生探討他們放棄英語學習的原因,以及基於其僅存的英語基礎而形成新的發展的可能。筆者發現,學生依然非常懷念他們英語學習之始非常有趣的英語學習活動,甚至依然有多人蘊保著未來重新開始英語學習的期許。顯然,農村英語學生需要在社會、教師引導下,有效維持英語學習起始之時的強烈學習意願,合理建構自己的英語學習目標,發展英語學習能力。這亦是可以基於網際網路技術而進行,並通過教師培訓引導教師促進學生有效發展學習能力。
教育因素中還有非常直接的因素——課程因素。英語教育的課程因素在文本層面已經非常清晰,對農村英語教育發展也有積極意義,但在課程實施層面,尚存在諸多不足,尤其是在評價領域,雖然課程要求多元評價,但在選拔性考試中,依然是語言能力評價的試卷具有決定性,這是當前農村英語教育最需要的改革;對於農村英語教學有效性路徑、方法與技術的研究,更是存在文本強於現實的偏失。
對於課程領域的教材,固然有很多人對英語教材以城市學生生活為主要內容有諸多質疑,其實這無可厚非,因為在我國當前的發展戰略中,城市化或者城鎮化、工業化是我國社會發展的方向,逆城市化只是極少數人的選擇,而非國家戰略,因為鄉村只是國家戰略中的組成部分,而非主要部分。
所以,教材以城市生活為主,是符合國家發展戰略方向的。而且,基於社會文化導向,幾乎每一個農村孩子都有一個城市夢,而很少有一個城市孩子願意永遠生活在農村。無論從國家、社會利益出發,還是從孩子個人視角,我們都不應要求國家專門編寫農村教材,而應讓農村學生通過教材更充分了解城市文明,為他們未來可能進入城市生活、工作,做好必要的準備。
而且現行教材內容基本都是城市生活為主,輔之以一定的農村生活內容。當然,這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根據學生最近發展區需要,設計一定的農村生活內容,尤其是在導入階段可以以學生熟悉的農村生活內容為主,引導學生了解所學內容,以此促進學生快捷進入教材內容學習。對於農村英語教育教學的有效性路徑、方法與技術的研究亟待加強,城鄉英語教育教學研究,亟待統籌。網際網路技術可以為農村英語教育提供融入農村生活的基本資源,教師培訓可引導農村英語教師有效使用以上網際網路資源。
綜合而言,城鄉二元結合形態的教育結構下,農村英語教育發展需要更多的努力,既要有教育自身的努力,包括教師、學生、課程的努力,更要有社會因素的更多努力,包括人的能力與素養發展、社會的教化等,為農村中小學生和農村英語教師提供實現以上目標所需資源,有效的網際網路資源和有效的專項教師培訓乃是當下的有效路徑。
魯子問,興義民族師範學院中國民族師範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教師教育資源專家委員會專家,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
《21世紀英語教育》綜合整理。
內容來源:《21世紀英語教育》第307期。
圖片來源:魯子問教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