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區農村經濟發展的困境與突破路徑

2020-12-16 北北財經論

山區農村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生活層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經濟發展的日漸多元化,農村經濟發展面臨種種困境,遭遇發展瓶頸。如何突破瓶頸?需要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特色農業的開發合作、發展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政府要以政策引導農業的產業化發展。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近40年間,山區農村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生活層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經濟發展的日漸多元化,農村經濟發展面臨種種困境,遭遇發展瓶頸。我的家鄉是一個革命老區,對這個問題體驗更深刻,如何突破這個瓶頸,找到發展的新路徑?這個問題是政府決策的問題,也是每一個山區出來的大學生應該關注的問題。   從現實情況看,我所在的縣農村經濟發展面臨的困境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從數據看,農民的實際收入增長緩慢。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5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195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22元。我縣2013年統計局數據,城鎮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4229元,農村居戶人均可支配收入10930.22元。但農村的純收入統計往往會忽略人力成本,再忽略農村在數據統計中的取樣、地方政府的政績需要等,農民的實際純收入還會低一些,脫貧致富還行走在路上。   二、基礎設施薄弱,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差。近年來,山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事業雖有一定的發展,但仍顯落後,突出表現在水利設施建設的嚴重落後。地方政府重視了大中型水利建設,但農村實用型的水利設施大多都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修建的,年久失修、產權不明、管理混亂,導致了水利灌溉難以為繼。私人新建的一些水利灌溉設備都是單純的商業運作,規模小、效益低、成本高。凡此種種,導致了農村的抗禦洪澇災害的能力差,農民增產增效的期望值很低。   三、農業資金投入難度大。隨著生產成本的加大,農民的生產投入需要資金支持,尤其是要在進行生產經營時的資金缺口很大。農村信用社貸款手續繁瑣、數量不足。投入的不足,影響了農業的經營性發展和生產領域的拓展,綠色農業、生態農業大發展舉步維艱。

  四、農村發展的體制性障礙存在。如今國家採取了一系列惠農政策,但依然存在一些制度性的障礙,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資產資源盤活利用不夠,農村產權抵押擔保、流轉交易等仍在探索試點;政府在農產品的銷售環節工作力度不大、方法不多,不能為農民提供更多的政策性支持;農村金融體制難以適應農村經濟發展需求,即使最基本的支農資金也難以足額到位;農村尚缺少真正意義上的農民合作組織,農村沒有基本的社會保障機制,沒有農業新技術推廣機制;農產品流通渠道不暢,個體販運規模小且不穩定,區域市場發育不全,大宗農副產品難以及時有效地銷售出去,遠遠不能適應農產品的流通要求。   五、勞動力相對貧乏。隨著農村與城鎮生活質量差距的加大,尤其是教育與醫療資源的嚴重不均衡,進城務工的農民越來越多,尤其是青壯年長年脫離農村,這就造成農村勞動力多為留守婦女和兒童,留在農村的男性農民的老齡化嚴重,加之勞動力成本不斷增加,開始出現拋荒現象。

  六、農業生產投入大,產出小。近幾年,農業生產成本持續增加,化肥農藥和人力成本的增幅遠遠大於農民的產出增幅。經濟類林木如蘋果、櫻桃、葡萄、桃子等項目收益稍好一些。單純種植農作物,豐年尚能維持成本,若遇乾旱,即使加上國家糧食補貼,也是入不敷出。以蘋果生產為例,從化肥農藥、蘋果套袋、人力成本、灌溉澆水、儲存銷售各個環節的投入看,要佔到毛收入的35%。一些勞動力不足的農戶,不得不忍痛割愛,減少經濟林木數量。   七、農民的生產收益相對偏低,農業的回報率低。相對其他行業,農業投入產出比例差距大,與工業、服務業相比,從事農業的收入相對較低,生產周期長、見效慢、收效低;受資源環境約束,農業規模擴張難度大,依靠轉型升級提高效益效果不好;種糧的比較收益比其它經濟作物低,出現寧願外出打工也不願務農,從而出現農民大量逃離農村和農業,間接引發耕地面積減少、棄耕撂荒等問題。   我國是農業大國,山區農村不能完全依賴「工業強縣」的政府決策來改變現狀,更迫切、更現實的是立足農村實際,創新發展農業,拓展生產和經濟領域,只有這樣,才能突破農村經濟發展的困境,找到實現農民增效增收的新路徑。   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仍然是工作首位。投入大、收效低的現實和城鄉差距的加大,影響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新農村發展要尊重農民的利益和意願,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提高農民的生活水準;要靠政策調動、經濟引導和生態依賴,為農民搭建一個適應新形勢下能實現自我價值、能發家致富的舞臺。

  促進特色農業的開發合作。以土地產權制度改革盤活農村資產資源,加快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成果應用,逐步建立農村綜合產權流轉交易市場,以土地經營權抵押實現融資;依託區域蘋果展覽會、有機蔬菜展覽會、文化搭臺經濟唱戲、農業招商引資等多種形式,引進一些農業深加工企業,展銷具有地域特色的農產品,延伸農業產業鏈條,擴大區域內農產品知名度,提升農業效益。   發展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農民合作組織是有效表達農民利益訴求的非政府組織,能夠通過規範的渠道與政府平等「議價」,平衡各方面的利益,是實現和保護農民自身利益的有效途徑。農村是一個熟人社會,存在鄰裡效應,當前農民合作組織的發起人往往是農村能人,有相對較高的文化水平和較大的號召力、說服力,對村莊有較大的影響。這些「懂理論、會操作、留得住、用得上、養得起」的農村能人,是農民合作組織發展的重要人力資本。這類組織可以加強農民與各界的經濟聯繫,可以緩解了農副產品銷售難的問題,可以減少生產成本、增加農民收入和積累,可以擴大產業鏈條,成為農民增收的一個長效機制。

  政府要以政策引導農業的產業化發展。應當規範政府部門的行為,降低農民在與政府部門交往中所面臨的門檻與困難。要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努力構建起果業經濟、畜業經濟、勞務經濟、生態經濟、藥業經濟等五大綠色農業產業群。做大做強一些農業龍頭企業,培植農產品加工、營銷企業,走農業深加工的道路;要積極創造、認證知名蘋果品牌,進一步擴大品牌效應,提高區域產品的知名度,為區域農產品的銷售做好輿論鋪墊;要依託山區農業縣綠色資源豐富、生態環境良好、人文景觀眾多的優勢,突出抓好生態農業、生態旅遊和生態家園富民,大力發展「果葉養畜、畜便入池、沼氣家用、沼肥還田」的資源循環式生產和生活模式,促進農業的生態良性循環。

相關焦點

  • 陳嫻穎|疫情之下數字文化產業結構性困境的突破路徑
    我國數字文化產業發展的結構性困境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推進,數位化轉型成為重構全球產業發 展格局的重要引擎,2018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31.3萬億元,佔GDP比重達34.8%,對GDP增長的貢獻率超過三分之二,數字經濟成為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內容。
  • 發展農村英語教育的困境與對策
    從全國義務教育學業質量監測和高考英語成績為代表的數據來看,我國農村地區英語教育與教育先進地區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在很多省區,英語一直是當地最薄弱學科。農村英語教育的發展不僅將促進農村教育的發展,而且將促進教育公平,進而促進社會公平,促進城鄉和諧發展。發展農村英語教育,需首先釐清農村英語教育的困境,分析其可解決原因,進而確定可能對策。
  • 阻撓農村學校發展困境的探討
    農村學校位於山區,偏僻而分散,大多數學校辦學面臨著巨大的困境,類似於基礎設施差、師資力量弱、文化建設落後等問題成為辦學中的攔路虎,而這一類問題成為當前農村教育亟待解決的重點問題。(一)規模小,資源少,城鄉差距拉大的困境。
  • 農民視角看農村,我對山區農村發展的幾點淺思考!
    可以說,現在的農村已經是朝著高目標去發展的現代化農村,尤其是平坦開闊的平原農村基本已經實現了機械化農業、現代化農業,然而坡高地陡、地無三尺平的山區農村仍然是鄉村振興中的一大難點!農業無法機械化、分布散亂的小片土地規整起來也是相當有難度,山區農村農民未來路在何方?
  • 認清山區農村的現實,思考與踐行,走可持續的發展之路
    我們說三農,馬上就會跳出三個詞:農村、農村和農民。我出生於貴州的山區農村,所以對山區的三農問題體會尤其深刻。山區的農村人,一輩子辛苦,卻生活艱難,就算是到了現在這個時代,其生活水平依然大大地拖了全國人均收入的後腿。
  • 生態莊園經濟:鄉村振興戰略的「山西路徑」
    在山西,面對山多地少、生態環境脆弱、農業發展相對落後的現狀,鄉村振興的任務十分艱巨。山西鄉村振興的「路徑」在哪裡?實際上,和鄉村振興戰略主題內容相一致的實踐探索早已在路上,源於晉中進而影響全省、輻射國內的生態莊園經濟,經過十二年的發展壯大,已經在現代高效農業、綠色美麗經濟、帶動農民共同富裕等多方面產生了實際的成果和積極的現實意義,得到了國內眾多專家學者的高度關注、積極肯定。
  • 山區農村到底該怎樣發展,山區農村的現代化之路還要走多遠
    我是一個生在農村,從小就在農村長大的人,後來由於上學的緣故每個月回一趟農村老家,再後來在城裡上班,一年回農村老家也就五六趟。雖然身在外地,但是我的心裡一直在思念著農村老家。偶爾懷念小時候一起玩泥巴的夥伴,小時候的泥濘小道。
  • 本科層次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現實困境、目標定位與路徑突破
    (一)路徑困境:高職專科辦學慣性和「學術漂移」現象長期存在,缺乏從動力機制和價值取向等根本性問題出發的路徑研究與實踐探索  第一,我國長期將職業教育定位為普通教育中的專科層次,而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試點院校主要是從民辦職業專科升格而來,受強烈的辦學慣性影響,不自覺延續既定的發展路徑。
  • CRB600H鋼筋助力山區經濟發展,一個是高速路,另一個是什麼?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一個高速穩定的發展時期,人們生活水平較之前有了很大提高。這其中,最幸福的莫過於地處山區的農村,這些地方的人們從傳統的農耕生活、靠天吃飯變成和大多人一樣網購刷卡的現代生活。山區人們生活的變化,主要從道路的修建、運營開始。
  • 劉俊:「三權分置」視角下農村股份合作社成員財產權完善的現實困境...
    [摘要]農村股份合作經濟是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重要模式,近年來備受中央文件的肯定和提倡,是發展農村新型集體經濟、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的重要路徑之一。《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和《農村土地承包法》修改後,雖然為農村集體資產產權改革和保障農民財產權利掃除了很多障礙,但農民以土地經營權入股農村股份合作社後,其財產權利的完善仍然面臨權屬模糊、流轉受限、保護缺位等一系列問題和困境。
  • 河北:山區教育扶貧折射「扶貧之路」困境
    河北省石家莊市自2011年啟動的「山區教育扶貧工程」,旨在讓該市山區6縣的孩子下山讀書、就業,引導家長融入城鎮,改變當地的落後與貧困。通過山區教育扶貧政策考上大學的秦敬博成為村裡孩子的榜樣 翟羽佳 攝目前,該工程新、改擴建項目學校82所,累計轉移安置山區學生6.78萬名。
  • 陝西省落後的山區農村如何脫貧致富?是否可以發展鄉村旅遊?
    今天我來說說我的家鄉陝西省洛南縣,並和大家一起探討落後的山區農村如何脫貧致富這個話題。我的家鄉陝西省洛南縣處於秦嶺山脈腹地,多山少平地,整體上經濟比較落後。由於山區地形,無法發展規模化、機械化農業,同時洛南無規模化、戰略性產業,百姓致富渠道只能靠一畝三分地,但是以目前的情況,靠傳統的種莊稼致富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這裡的大多數百姓處於餓不死,也富不起來的狀況。
  • 劉繼安 盛曉光:科教融合的動力機制、治理困境與突破路徑——基於...
    以中國科學院大學為案例,通過分析科研機構與教育機構之間科教融合的動力機制以及導致治理困境的原因,結合案例高校近年來科教融合模式的探索實踐,揭示出組織變革是突破科教融合治理困境的有效路徑,即從組織結構、目標、運行基礎、激勵和文化等方面進行改造,把科教融合融入組織結構與運行發展機制當中。
  • 2020後中國貧困的特徵、治理困境與破解路徑
    並提出了要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阻滯返貧的風險預警與防範機制、多元主體的扶貧參與機制、貧困人口的內生動力發展機制、相對貧困的兜底保障機制的破解路徑。  關鍵詞:相對貧困;治理困境;破解路徑;2020後;  作者簡介:雷勳平,銅陵學院農村經濟與文化研究所教授;
  • 未來的山區農村,會逐漸消失嗎
    走進農村,看農民生活,講農村發展,躬耕三農一直在路上!如果您喜歡,請多關注!未來的山區農村,會逐漸消失嗎現代的農村融合了比較多的其他元素,但大多都是祖輩流傳下來的,隨著一代一代的繁衍發展到了今天的步伐。農村多靠自然形成,除非是政策及其他原因,進行合併或者整體搬遷,造就新的村莊,因為有具體的計劃和安排,所以能形成比較大的村莊。
  • 我國農村社會治理中的官方話語權困境———基於標語現象的研究
    本文通過對農村標語的功能分析,探討我國農村社會治理的理念、手段和方式,進而透視當前我國農村社會官方話語權的困境,為推動農村社會治理的發展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目前學界主要集中在對標語的傳播、演化發展以及其功能等方面上的研究。而透過農村標語分析農村社會治理所遇到的困境、農村標語的產生與農村社會治理策略之間關係的研究較少。因此,本文著力於通過對農村標語功能的分析,結合符號互動理論、社會控制、話語權等理論,探討當前我國農村社會治理中官方話語權的困境及其影響因素,進而提出增強官方話語權、提高農村社會治理能力的對策建議,以期推動我國農村社會健康有序發展。
  • 聚力突破 創新求實!南部山區全力爭當省會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
    發布會上,南部山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文東河介紹了南部山區在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生態保護、保障改善民生等方面的情況。四、搶抓機遇、奮勇爭先,開啟「大美南山」建設新篇章市委十一次全會,對加快建設黃河流域中心城市新要求,謀劃了「東強、西興、南美、北起、中優」的城市發展新格局,明確了打造「五個濟南」的具體路徑和目標支撐,對「大強美富通」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內涵要義作了最新詮釋。
  • 關注山區兒童營養膳食困境 搜狗雙向扶貧傳遞企業善意
    據中國營養學會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中國六歲以下兒童生長遲緩比例為8.1%,其中城市比例為4.2%,農村為11.3%;而中國六歲以下兒童的消瘦率為2%,其中城市地區的比例為1.5%,農村為2.4%。」在廣大欠發達地區尤其是交通不便、經濟落後的鄉村,留守兒童及青少年的膳食營養不均衡、維生素A等關鍵營養素缺乏等問題更加嚴重,貧困地區留守兒童的健康狀況需引起廣泛重視。
  • 鳳凰展翅欲高飛———慶城縣轉型促經濟發展紀實
    慶城縣委書記閆曉峰說,在面對困難,只有加快調結構、促轉變,慶城經濟才能走出困境,才會有後勁,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慶城縣在謀劃中形成了轉型發展的新理念;以人為本、科學轉型;其思路是:以經濟轉型為根本,帶動社會、生態、文化全面轉型;其戰略目標是:到「十一五」末,全縣大口徑生產總值達到78億元,地方生產總值達到18億元,財政收人突破5億元;「十二五」末,大口徑生產總值達到126億元,地方生產總值達到29億元,財政收人突破7億元;「十三五」末,大口徑生產總值達到46億元,財政收人突破10億元;經濟總量和人均水平進人全市前列
  • 博弈論困境的一些解決路徑
    本文節選自該文第二部分《博弈論困境的一些解決路徑》。參考文獻和注釋省略。博弈論困境的一些解決路徑文/王水雄在過去的50 多年裡,博弈論逐漸成為經濟學的一種標準語言。為了讓博弈論擺脫其在社會科學運用中可能會出現的此類困境, 一些社會科學研究者從不同的角度做出了嘗試, 這帶來了博弈論發展的一些不同於經典博弈論的趨勢。2.1 均衡的理解及其修正。博弈論要想實現對社會現實的良好解釋乃至預測,就需要解決博弈論中的均衡唯一性和均衡存在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