眷村的感情菜譜

2020-12-24 光明數字報

    當初國民黨部隊來臺灣的時候,幾乎全國各省的人全都到位,一個眷村最起碼有十幾個省的人在裡面,在口語上南腔北調,在菜餚上是各地佳餚,而且都是家常菜,表現自然就豐富,大家在眷村裡相濡以沫,互相較量功夫,互補有無,互相供需,形成各種不同的「南北合」,因此各省家常菜的精華都在眷村!

    尤其眷村佔臺灣的人口約五分之一。一個地方的文化開展,一定是從「吃」開始。眷村帶來了各省吃的多元文化,像牛肉麵是外省老兵帶來的,傳統菜市場裡所販售的各種餡餅、水煎包、燒餅、油條、滷菜,也陸續成為臺灣一般民眾熟悉的小吃。記得小時候帶便當,很多臺灣同學喜歡交換吃我家的便當,所以「眷村菜」是很多人的共同回憶,而且全世界再也找不到與臺灣相同的眷村文化了,她是完全在臺灣這塊土地發展出來的本土文化,又有趣又溫馨,值得介紹給大家。

    我在臺灣出了兩本書:——《偉忠姐姐的眷村菜》,描述的是我們家的眷村菜,是我們家的感情菜譜,我媽媽與家人熟悉的菜,不能代表所有的眷村菜,但多少能記錄眷村文化的發展,一段充滿「味道」的故事。

    眷村菜市場

    眷村菜市場對我影響很深,我小時候對菜市場的第一個印象,是跨在李伯伯肩膀上看到的,到現在都還記得從高處看下來菜市場人來人往的感覺。市場裡有很多味道,眷村菜就跟那個菜市場一樣,充滿了各種味道!你的鼻子如果像《香水》那本書的主角一樣,大概一聞那個味就知道,啊,到了眷村了!

    就像端午節快到的時候,到處都是糯米、粽葉、蒸粽子的氣味,到了過年時,空氣中又充斥著臘肉、臘香腸、豆腐香腸的味。我們家巷子裡有一個臺灣太太,嫁到眷村時還不會講國語,但竟然跟著四川媽媽學會做辣菜,做得好到可以在菜市場賣,每到了下午吃飯的時候,她就會炒辣椒,炒得整個眷村都是那股獨特的辣椒味兒!所以為什麼眷村的味道那麼特別,它就是什麼人都有,什麼菜都有,混合起來的味道就特別不一樣。

    眷村的菜市場裡有很多學問。因為這一批從大陸來臺灣的人,本來是沒什麼機會跟外面社會接觸的,這個市場等於是跟臺灣人接觸的「窗口」,後來自然而然成為聚落。時間久了,眷村的媽媽很多會到菜市場擺攤,跟臺灣媽媽在一起,眷村外面的菜市場,就變成臺灣媽媽跟眷村媽媽聚集的地方。菜市場裡除了賣菜,也賣很多小吃,說這些市場是眷村菜的起源,一點也不為過。

    眷村菜市場的語言很好玩,每一個臺灣太太都會學著講一些普通話。1949年以前他們都不會講普通話,一段時間之後,菜市場裡的臺灣太太就都會講普通話了,她們的下一代普通話就更「溜」一點。而眷村的外省太太進去賣菜、賣小吃,久而久之也學會講臺語,這些臺語很好玩,有四川臺語、山東臺語,各種怪腔怪調的臺語都出現了。

    用「甩」的還是用「打」的?

    本省與外省人對食材的念法有聽不同:像我們叫的「老玉米」,其實就是臺灣本省人說的「包穀」;而「西紅柿」指的就是「番茄」。小時候曾經發生一件事,讓我到現在仍然記憶深刻。有一次我和很要好的玩伴提到「西紅柿蛋花湯」應該怎麼做,我說要先將西紅柿炒一炒,再煮至西紅柿的紅油出來,「甩」一個蛋花就好了。她聽了之後十分生氣,說:「『甩』太難聽了!不就是打個蛋花嘛!」為了這個「甩」字說法,我和她吵了半天。其實,現在想想,這只是日常生活口語的應用不同罷了!

    提到「甩」蛋花,我小時候很喜歡「甩」蛋花的感覺,並且以「甩」出漂亮的蛋花自豪。每次只要一有機會,就非得「啪啪啪……」地「打」個不停,聲響頗大,我媽常笑說:「你打個蛋,八裡外都聽見啦!」

    眷村菜最令人懷念的,是菜裡面的人情味!市場裡有一堆賣豆腐乳的、麻辣醬的、辣椒的、辣菜的,有時候東西快過期了,就送給大家。像我們家過年是要吃臘八粥的。臘八粥是以前北方大戶人家,在臘月八號賑災濟民、送給大家喝的;我們家可不是什麼有錢人哪,只是小士官兵哪!可是過年時家裡有客,就一定得做好臘八粥送給大家吃,大家都沾沾喜氣。

    眷村的人就是這樣,很有意思,到菜市場買菜,多買兩斤豬肉,買回來經過鄰居家,就說:「紹琴呀!這豬肉給你!這裡脊肉不錯,這筍子不錯,拿去做菜吧!」也不要錢,他們就像兄弟姊妹一樣!尤其這些媽媽們,感情更好,眷村講的就是「遠親不如近鄰」。遠親?早就在大陸啦!所以他們買菜都會多「拎」一點兒回來,這就是互相「供給」,當然,久而久之,做菜也會互相影響,到最後,連眷村的小孩都不是被同一個媽給養大的。

    我們小時候,眷村家裡一定就是一個紗門,一推就出去了,一推就進來啦,家家戶戶串來串去方便得很,所以我們小孩子根本就不是吃一家飯長大的!那時候眷村常見的吃飯情景有兩種:一種就在家裡擺桌在屋子裡吃;一種是媽媽帶著大碗在外面吃,這時就叫小孩回來吃飯,一邊吃,一邊餵小孩,一口一口地喂,其他的小蘿蔔頭站在旁邊流口水,也跟著被餵一口。

    小時候吃奶都是這樣,奶水不夠吃不飽,找個有奶的,所以說:「有奶便是娘!」小孩就是這樣「餵」大的!在誰家玩一玩,到了吃飯時間,那家的媽媽說:「留下來吃飯吧,也不多你一副碗筷!」在眷村,幾乎各家的菜式我們都吃過,像我們隔壁蔣爸爸是蘇北人,巷口李媽媽是廣東人,另外還有四川人、湖南人、天津人、北京人,各種菜系都有!有時候在人家家裡就吃了飯,東吃吃西吃吃,經常在外面打遊擊。

    眷村媽媽每一個都是魔術師

    眷村因為窮,訓練大家有什麼做什麼,想方設法「變」出很多菜出來。像村子裡有個四川人,過年時用肉灌香腸。肉沒有的時候,窮,沒辦法,就用豆腐灌香腸,就算買不起肉,還是可以吃香腸。所以,眷村小孩想到什麼東西,第一個不是想怎麼買,一定先想怎麼「變」,這個「變」,就是創意的來源。

    媽媽和爸爸剛到臺灣時,媽媽正值十五六歲的豆蔻年華,嫁給了我爸爸,什麼都不懂,也還不知道怎麼打理一個家,只好從頭跟我奶奶學。還好她天生手巧,腦子很機靈,又因為爸爸天生好客,常常沒事先知會(說真的,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哪來的電話呀!),便帶著客人回家用飯,老媽在老爸「迅雷不及掩耳」的「機動訓練」之下,久而久之,也練就了一身「即興」變化菜色的好手藝。一直到我們讀書的時候,一次帶七八個同學回家吃飯,也都難不倒我媽,照樣整治出一桌好菜!

    我們小時候看電視,看威廉波特少年棒球隊轉播比賽,沒有捕手面具,自己做;看完武俠電影,沒有木劍,自己做;拿媽媽的鍋、鏟當盾牌打,就像電影《辛巴達歷險記》一樣,乒哩乓啷幹,打到我媽的鍋鏟都是凹凹凸凸的、亂七八糟的,但這就是創意。沒有的時候,眷村的小孩子第一個想法不是去買,而是想辦法兒變出來的!

    眷村小孩子的創意基因源自於父母,眷村媽媽每一個都是魔術師,菜市場裡什麼東西便宜就買回來,買來自己想法子做!我們家是北方人喜歡吃麵,我媽就趁菜市場裡東西便宜的時候,大概是上午賣到快中午的時候,快收攤了,就去問說:「還有什麼東西留下來?」有的菜市場賣早點的,賣完了,剩下很多幹的老油條,「你要不要呀?」老闆很便宜賣掉。魚丸是新鮮現做的,不能久放,也是很便宜就能買到,配上一些便宜的芹菜、香菜,就可以變出一家大小吃得飽的一餐。

    我媽媽都會買這些便宜東西回來,然後自己發明「滷」這個獨門烹飪法,你可能吃過「滷味」,但你永遠在外面沒吃過「油條滷」、「魚丸滷」吧!其實就是將這些食材勾芡、打滷,再弄點蛋花。油條滷,就是把油條煮了勾芡、打滷,然後弄點兒香菜、甩個蛋花。勾芡、打滷完之後,油條變得軟軟的,面煮得有點兒硬硬的。唉喲!那油條有一種特別的味道,和面一起吃,可好吃了!魚丸滷也是一樣,也是勾芡、打滷,魚丸跟麵條的嚼勁又不一樣了!送到嘴巴裡面,各種不同的嚼勁,軟硬皆有!

    許多眷村菜都已經慢慢消失了,著實可惜。回想我的眷村生活,都是既溫馨又溫暖的。小時候住在裡面,理所當然地享受那份溫暖,不覺得有什麼稀奇,現在沒有了,有時候連做夢都會夢見過去的情景,真是思念總在分手後。小小一道眷村菜,可能只是再家常不過的味道,卻是我們難以磨滅的記憶。

    (摘自《寶島眷村》,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1月版,定價:38.00元)

相關焦點

  • 眷村:未消失的歷史記憶
    在過去幾年裡,幾部關於眷村的文藝作品爆紅,不僅讓「外省人」沉醉,也吸引了不少的「本省人」一窺究竟。此外,眷村小說選集等書刊也有出版,不僅如此,吃眷村菜一時間也成為一種時髦。眷村,作為臺灣漸逝的一種特殊居住和生活形態,因為人們的追憶而鮮活地存在著。追憶眷村過去時眷村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 臺灣眷村:未消失的歷史記憶
    在過去幾年裡,幾部關於眷村的文藝作品爆紅,不僅讓「外省人」沉醉,也吸引了不少的「本省人」一窺究竟。此外,眷村小說選集等書刊也有出版,不僅如此,吃眷村菜一時間也成為一種時髦。眷村,作為臺灣漸逝的一種特殊居住和生活形態,因為人們的追憶而鮮活地存在著。追憶眷村過去時眷村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 出身左營眷村 林全:會努力保存眷村文化
    (王錦河攝)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華夏經緯網3月28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準「行政院長」林全27日南下高雄左營海軍軍區,與高雄市長陳菊、臺灣海軍司令部中將副司令高天忠、臺灣海軍陸戰隊中將指揮官陳子鳳、高雄市臺軍眷村文化發展協會理事長趙怡和軍眷二代等人士一同在海軍忠烈將士紀念塔前向英靈鞠躬致意並參觀碑文。
  • 桃園眷村小眷村 I 眷村小當家,白案接班人
    8月24日下午5點,桃園眷村在上海虹橋南豐城舉辦了一場主題為【眷村小當家,百人大做戰】的親子手作活動。活動前期,桃園眷村聯合【虹橋南豐城、麥淘親子網、潮爸辣媽親子網】等多方平臺進行了活動招募,活動期間餓了麼 8月24日下午5點,桃園眷村在上海虹橋南豐城舉辦了一場主題為【眷村小當家,百人大做戰】的親子手作活動。
  • 賞楓順遊:四四南村 找尋臺北眷村古早味 圖
    Iris/攝影     四四南村,為1948年國民黨軍隊遷臺後興建的眷村之一,位於臺北最熱鬧的信義計劃區,隔兩條街便是臺北101和世貿中心,它現在的名字叫「信義公民會館」。正因位處黃金地段,眷舍多已拆除,只留下四排建築供遊人憑弔昔年眷村光景。
  • 關注「臺灣眷村文化」:眷村明天何去何從?(組圖)
    沒有未來的眷村?  臺灣傳記作家王豐嚮導報記者介紹,眷村是臺灣外省人集中的小區,一些藝人或文化人如果是外省人,就有很多是來自眷村。眷村是早年外省人到臺灣的一個小區,主要是軍人家庭或是警察家庭。但近10年來,因為眷村慢慢消失,30歲以下的人很少出自眷村,都是50歲以上的較多。
  • 關注「臺灣眷村文化」:眷村明天何去何從?(圖)
    臺灣傳記作家王豐嚮導報記者介紹,眷村是臺灣外省人集中的小區,一些藝人或文化人如果是外省人,就有很多是來自眷村。眷村是早年外省人到臺灣的一個小區,主要是軍人家庭或是警察家庭。但近10年來,因為眷村慢慢消失,30歲以下的人很少出自眷村,都是50歲以上的較多。王豐指出,過去眷村就是外省人,和臺灣本土居民比較不同,但近20年已經幾乎看不出差別了。
  • 走讀臺灣眷村之「空軍三重一村」
    管恆華作為「外省二代」從小在眷村長大,與眷村有著深厚感情,從教師崗位退休後來到三重一村當志工導覽。她介紹說,二次大戰時期這裡是日本人的高射炮陣地,1945年抗戰結束臺灣光復後,把這地方接收改建為眷村,供高炮部隊的軍人和眷屬居住。2006年「三重一村」被公告為歷史建築,成為新北市眷村類文化資產之首例。2007年眷村人員搬遷撤出,2018年11月再次重新修復完工,近日作為新北市眷村文化園區向公眾開放。
  • 第八屆臺灣眷村與北京社區交流節在京舉辦
    原標題:第八屆臺灣眷村與北京社區交流節在京舉辦  中新網北京10月14日電 由北京市黃埔同學會與臺灣華夏創意文化交流協會聯合舉辦的第八屆臺灣眷村與北京社區交流節13日在京開幕。   以臺灣高雄市加昌裡裡長、新加昌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劉秀英為團長的臺灣南部眷村居民一行20人當日來到北京通州區玉橋街道新通國際社區參訪交流。
  • 臺灣眷村文化
    眷村規模   有研究資料指出,1950年代前後來臺的60萬國民黨軍人,僅有六分之一住於眷村,眷村僅為少數外省軍眷所擁有。不過根據臺灣婦聯會1982年之統計資料顯示,若不包含違建,全臺灣眷村共有879個,98,535戶。其中,若以每戶平均4.47居住人口計,約共有467,316外省人住民居住於眷村,約三成外省人居住於眷村。
  • 臺灣眷村文化彩虹眷村進駐中國大陸背後的原因
    彩虹眷村:近日,一家名叫「彩虹眷村」的臺灣餐廳忽然火了起來。朋友圈中隔三差五就會有人曬出到「彩虹眷村」的用餐照。店內是高雅質樸的裝飾風格、乾淨整潔的木質桌椅,就連餐具都是文藝氣息滿滿。這家店主要售賣的是早餐類的食物,以油條、豆漿、豆花、飯糰這一類為主。
  • 走訪臺北「眷村文物館」:一齣戲挽救了眷村文化
    若不是因為風靡海峽兩岸的話劇《寶島一村》,喚起了觀眾對眷村文化的共鳴,這片位於臺北市中心的眷村就會被當作房地產商爭搶的黃金地皮……有些類似1956年崑曲《十五貫》的成功被譽為「一齣戲救活了一個劇種」,話劇《寶島一村》挽救了瀕危的眷村文化。舊址建起文化館眷村,指的是1949年從大陸來到臺灣的國民黨部隊及其眷屬居住的村子。
  • 臺北「最古老眷村」:四四南村——101腳下的「樣板眷村」
    臺北「最古老眷村」:四四南村——101腳下的「樣板眷村」  【解說】走出高聳入雲的臺北「101」大樓,向西南方步行不到500米,有一片綠樹掩映的「菜地」,這裡不是農家,也不是私人花園,而是臺北最古老的眷村——四四南村。  【解說】眷村是臺灣特色的社會生活形態之一,泛指1949年前後自大陸各地遷臺的軍公教人員聚集社區。
  • 「眷村」精英王偉忠
    眷村裡成長的臺灣精英  說起王偉忠,就不得不提到曾經在臺灣社會存在的「眷村」。眷村是臺灣特有的社區稱謂,是1949年退居臺灣的軍人及其眷屬的聚居點。幾年前,這些簡陋的臨時住宅在挺過半個世紀的風雨後,陸續被拆遷的工程車推倒碾平,但就在人們回望即將消失的眷村時,突然發現,那些破敗的「村」裡走出了許多精英人士,王偉忠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1949年,王偉忠的父親王志剛帶著懷孕的妻子、也帶著老北京的銅涮鍋來到臺灣,在嘉義「建國二村」落地生根。王偉忠說,那些與眷村有關的童年片段一直佔據著他的腦海。
  • 臺灣眷村子弟:有人躋身上流有人成黑幫老大
    這些眷村從1949年起至1960年代陸續興建,至70年代,隨著臺灣的經濟起飛、社會環境改善,加上軍眷的子女亦已逐漸長大成人,原來大雜院式的眷村已不符現實要求而不再興建;到了80年代之後,甚至配合都市發展而陸續拆除大部分的建築,有些則原地改建為新型的公寓式大樓,傳統的眷村文化和眷村文物都在急速地走入歷史,令不少有心人感到憂心忡忡。
  • 臺灣眷村面臨拆遷命運 各地人文薈萃眷村情難了
    早期軍營附近戒備森嚴,周邊的眷村也屬於軍區管轄,眷屬均發「居住證」以利通行。眷村人團結在臺北101大樓附近,豪宅的間隙裡,可以找到幾棟與四周格格不入的低矮平房,黑簷白牆,門窗老舊,這是四四南村,臺北市保留下來的眷村樣品之一。作為對公眾開放的文化園區,四四南村和其他現存的眷村一起,講述著獨一無二的眷村故事。
  • 關注「臺灣眷村文化」
    但近10年來,因為眷村慢慢消失,30歲以下的人很少出自眷村,都是50歲以上的較多。   王豐指出,過去眷村就是外省人,和臺灣本土居民比較不同,但近20年已經幾乎看不出差別了。「我感覺既沒有保護,也沒有未來!未來已經不會有眷村,都散開來了!」對於眷村的未來,王豐並不看好。  關於眷村消失的話題,其實由來已久。臺灣最早規定眷村改造法令是1996年。
  • 「臺灣眷村」的歷史與文化
    國民黨當局為此陸續建起了近 800 座簡陋的村舍來安置,亦稱眷村。由於眷村形成的歷史背景、居民組成以及特殊的生活空間,使得眷村成為臺灣特有的社區形態;來自大陸各地的人文、語言及習俗等,更進一步交織而成獨特而珍貴的眷村文化。
  • 眷村——他鄉的原鄉
    臺灣的眷村普遍建於這段時期,當時全臺灣共有眷村近800個。除了由日佔時期遺留的日軍營房外,大多眷村都建在政府公有土地上。由於早期的條件艱苦並幻想著幾年內返回大陸,所以大多數房子都是稻草頂、竹泥牆,稱為「克難房」。到了上世紀60、70年代,才由臺軍方修整,將大多數眷舍主體改為磚造。
  • 探訪臺北眷村 竹籬笆裡的南村往事(圖)
    僅數百步之遙,有一處眷村如老人般靜靜地佇立於繁華商圈之中。她的名字叫做四四南村,是臺北地區興建的第一處眷村。  走進這方寸之地,一段歷史篇章徐徐展開。1948年11月底,青島聯勤第四十四兵工廠的員工及家眷渡海抵達基隆港,隨後遷往臺北市日據時代的日軍陸軍庫房聯勤第四十四兵工廠暫作停留。因其住所位於四四兵工廠之南,故取名為四四南村,當地居民多以「南村」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