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記者 國倩 通訊員 姚喆希
辦學以來,長江大學工程技術學院堅持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努力提升教學質量,豐富育人方式,服務師生、服務社會,打造了一批優質專業,培養了一批優秀學子,向社會輸送了一批適應能力強、創新精神強、創業技能強的特色人才,形成了獨特的辦學基因。
堅持教學中心,打造了一批優質專業
作為一所特色鮮明的獨立學院,該校堅持以教學為中心,緊抓師德師風建設不放鬆,堅持不懈培養「學習的恩師」和「成長的嚮導」,建設了一支深受學生與家長尊敬和愛戴的教職工隊伍。通過長期不懈的師資建設,該校也進一步強化了專業建設和課程建設,重點打造了1個湖北省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建設了1個中國頂尖專業(勘查工程與技術專業)、4個中國一流專業(石油工程、資源勘查工程等),在艾瑞深校友會網2020湖北省一流專業排名榜單中名列湖北省獨立學院前三。
該校的教師隊伍中,既有經驗豐富、學識淵博的資深教授,也有衝勁十足、敢打敢拼的中青年教師。他們不忘「教書育人」的初心,用實際行動踐行了該校「一切為了學生」辦學理念。湖北省師德先進個人耿家源副教授、魏春霞副教授等是該校教師的典型代表。人民網、中青網、《楚天都市報》、湖北電視臺、中國教科文衛體工會全國委員會網站等各類媒體對這些優秀教師均進行了報導。
強化育人環節,培養了一批優秀學子
該校高度重視育人環節,倡導文化育人,將學生活動、思政教育、課堂教學相結合,探索了一條適合自身實踐與發展的教育之路。
科技文化節系列活動為學生將所學知識轉化為實踐技能提供了良好平臺,在校園內形成了「愛專業」「比學習」的良好氛圍;「誠信、責任、感恩」主題教育活動將學生思政、環境思政相結合,教育學生熱愛祖國、做事誠信、有責任感、懂得感恩;各類學生組織、社團活動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課外生活。
在多元的校園文化環境中,學生的專業技能與綜合素質得到了提升。學生多次獲得各級各類競賽獎項,在國內工程圖學領域最高級別的賽事,被譽為「圖學屆的奧林匹克」的第十屆「高教杯」全國大學生先進成圖技術與產品信息建模創新大賽中,該校代表隊在全國445支隊伍中取得第25名佳績;在第六屆湖北省高等數學競賽中,該校成為全國2所獲得一等獎的同類院校之一;「見義勇為模範大學生」、湖北省大學生年度人物張曉和周小宇同學,「全國優秀團員」馬俊則成為了全體湖北大學生學習的典型;「最強大腦」王崯清同學、獲得吉尼斯紀錄的豐文杰同學均在這種開放的氛圍中成長起來並脫穎而出。
該校深耕於校企合作領域,建立了龐大的校企、校地合作網絡。400多家合作企業,260多家協議企業,這是該校為學子們作出的職業規劃,也是該校為即將走出大學校園的畢業生們架設的一座橋梁。依託於此,工院學子們交出了「就業率連續多年居全省同類高校前列,畢業生一年後平均月收入在同類高校中本科居第二、專科居第四」的優秀答卷。
校企合作作為該校就業工作的重點,已經持續開展了13年。從2006年在全校第一次提出特色辦學,要培養具有特色、企業歡迎的大學生起,該校就一直致力於探索校企合作的合理途徑與方式。這期間,該校先後舉辦了美的、雅本、金澳、恒隆等幾十個合作班,這些合作班不僅為學子們提供了就業的機會,也提供了更多與實踐相結合的崗位知識與技能。
此外,自2012年起,該校進一步將校企合作拓展到了校地校政合作。與荊州、武漢、上海、廣州、深圳、杭州、寧波、東莞、佛山、順德、金華等幾十個地方的人社部門開展了合作。通過地方人社部門的推薦,學校為學生的就業打好了前站,做好了保障工作,進一步提升了學生的就業質量。
長江大學工程技術學院將培養特色人才的辦學理念根植於每一位管理者腦海、每一位教職工心中,獨特的辦學基因傳承在為每一位工院人血液中,為工院學子的成長成才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