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亙山村,炊煙如絲。灶下,火苗舔得大柴噼啪作響;簷頭,煙囪吻化冰雪敲打窗臺。村婦立於大鐵鍋前,手攥黃澄澄的麵團,兩掌輕柔而迅速地律動,右手拇指和食指間,湯子面便如群魚歸海,劃著一道道優美的弧線躥入沸湯之中。大鍋滾過三滾,村婦便用一隻只海碗盛了端上桌,一桌人各自舀上一匙雞蛋醬拌幾下,「呼嚕呼嚕」喝將起來……
說起酸湯子,稍年長的東北人腦海中多半會浮起上面這一幕。酸湯子和丹東獨有的米叉子,是一種滿族傳統食品,可以追溯的歷史至少有200年,它也是丹東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全世界唯一一種純玉米發酵食品。那種酸爽濃鬱、勁道順滑,是一代又一代丹東人無法割捨的鄉愁和回味綿長的家的味道。
酸湯子和米叉子的製作說起來不複雜,但要做出地道的味道卻不容易。將玉米粒洗淨投入缸中,用冷水浸泡發酵,待發酵出酸味、輕捏即可擠出粒中的澱粉時,便可撈出洗淨上磨。脫皮,磨成糊狀,再用布濾出水分,便成湯子面,酸味較濃的被稱為酸湯子,酸味被濾得較淡的,被稱為米叉子。
湯子面置於陰涼處保鮮,冬天想吃酸湯子,需先用開水氽燙,將凍得硬梆梆的麵團「緩凍」,再用開水「和面」,令鬆散的麵團緊實勁道。擠湯條者手法嫻熟,或迅如脫兔,或騰如魚躍,簡直是散發泥土芬芳的行為藝術表演,觀賞性不遜於山西的刀削麵。
酸湯子經水煮,湯稠味濃,舊時的富裕之家會拌雞蛋醬等食用,家境清貧的就佐以豆瓣醬、醬油甚至不添任何作料。米叉子的吃法就多了,湯煮、蛋炒、肉炒、帶殼的小黑蜆子炒……尤其是米叉子和大黃蜆子,這兩種丹東特產相遇,便如一段熱情的滿族舞豪放於舌尖,彈軟爽滑、汁鮮味美,堪稱一絕。
米叉子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戴玉峰告訴記者,市面上常見的米叉子做法有十幾種,而經他總結、發明、改良的做法已達108種。無論春夏秋冬,行走於丹東的街巷,各類食肆大多會有米叉子供應。農貿市場裡,也會有袋裝的湯子面和米叉子售賣。現在的人們不需在家裡備一口大缸發酵湯子面,也不必再忍受發酵過程中的酸臭。這得益於社會分工的日益精細化,更得益於冷藏設備的普及和酸湯子製作工藝的不斷改良。
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糧食之一,儘管食用方法五花八門,將其製成發酵食品的卻只有中國的東北人,是粗糧細作的典範。時至今日,其製作工藝和技術又以丹東為冠。近年來,很多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的遊客爭相攜帶這種丹東特產以饗親友。瀋陽、大連等城市的市民還常常專程前來購買丹東米叉子、酸湯子以飽口腹之慾。丹東米叉子香而勁道,又沒有玉米的粗糙口感。這道美味得以成全,仰賴的是其製作工藝的薪火相傳和傳承者的精益求精。
現在製作湯子面,選用的是脫了皮的「苞米茬子」,加之工藝、器具的不斷改良,也迎合了更多人的口味。在包裝方面,上世紀末,我市已有企業研發密封保鮮技術。目前,正規廠家的產品在常溫下可保存10天,冷藏保存的時間長達1個月,為這種具有獨特魅力的傳統食品銷往全國奠定了技術基礎。今年春節前,為期10天的新區年貨節上,我市一家滿族食品加工企業參展,8天賣出約2500袋米叉子,結果因為賣斷了貨不得不提前兩天撤展。
米叉子的「米叉」字,專為這種特色食品而造,這樣的漢字也是不多見的。因一物而造字,且被廣泛接受,足見這種食品受歡迎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