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七言絕句《海棠》一詩,真的只是在寫海棠花嗎?

2020-12-17 伴生樹讀書

元豐三年,即公元1080年,被貶黃州的蘇軾百無聊賴,常生孤獨寂寞之感。雖然蘇軾是個豪放曠達的人,卻也抵不過漫長無聊歲月的折磨。一日,百無聊賴的蘇軾看那嬌豔的海棠怒放得甚是可愛,直直地看了一天。欣賞完後,提筆寫下了這首名為《海棠》的七言絕句:

東風嫋嫋泛崇光,香霧空濛月轉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這首詩前兩句描寫環境,後兩句抒寫對海棠的喜愛之心事。雖然沒有直接描繪海棠,卻在字裡行間透露出了對海棠的喜愛之情。

因為這是一首古詩,我們不妨簡單翻譯鑑賞一番。

春風輕柔地吹拂著,那日漸增長的春光,正在這宇宙間搖動。海棠花開,那陣陣的幽香氤氳在迷濛的霧氣中,而皎潔的月光業已轉過迴廊,不再照耀海棠。「我」生怕那嬌柔的海棠因為夜色深深而睡去,因此特意點燃一支高高的蠟燭,照亮那嬌豔的花兒,欣賞世間的美好。

鑑賞

此詩第一句,寫的是白天觀賞海棠時的情景。詩人並未直接描繪海棠是如何美麗動人,而是將它的美浸染在整個環境裡。「嫋嫋」一詞,化用屈原《九歌·湘夫人》裡的「嫋嫋兮秋風」一句,盡顯春風的旖旎動人。海棠身在這樣的環境裡,她的嬌柔嫵媚自然不言而喻。

緊接著,詩人寫了海棠夜晚時的情景。「香霧空濛」四字,給人一種朦朧美。我國古人十分崇尚的一種美便是朦朧,在似見不見的那份隱約中,分外動人心魄。而海棠,正是有著這樣一份美。可是,即使美麗動人,海棠仍然不被世人喜愛——就連那沒有生命的月亮,也轉過迴廊,不再照耀她了。

此詩後兩句,化用唐玄宗說楊貴妃的典故。唐玄宗登上沉香亭,召楊貴妃,可是此時的楊貴妃因為前一晚喝醉了酒還沒有醒了,於是唐玄宗前去楊貴妃宿處,看到楊貴妃醉後未醒的樣子,說了一句很有名的話:「豈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

詩人害怕這美麗的海棠因為夜深而睡去,於是點燃蠟燭,繼續欣賞海棠的美。那月光雖然不願再照耀海棠,但是詩人卻並不願意就這樣捨棄她。那「月轉廊」與「燒高燭」的對比,顯示出詩人對海棠的喜愛有加。而「照紅妝」與「花睡去」,也形成了一種呼應,寫出了海棠的嬌豔嫵媚。

這番鑑賞,是我們對此詩的一般解讀,但詩歌的美在於有自己個人不一樣的「誤解」。

誤解

古人寫詩論詩,都講究「詩言志」。在古人看來,詩歌是表達自己內心「志」的一種最好形式。而詠物詩,往往也不只是寫物,更多的是要承載託物言志的功用。

「東風嫋嫋泛崇光」一句,表面上是寫春光在不斷增長,其實我們也可以聯繫蘇軾的身世,作一番「誤解」。

蘇軾少年得志,20歲就考中了進士,並在杭州、徐州、密州、湖州等地任職,真的是「春風得意馬蹄疾」,就像那春光,一日強似一日,正待蓄勢待發,卻不料遭遇了「烏臺詩案」。「東風嫋嫋泛崇光」不正是自敘自己在「烏臺詩案」的情形嗎?

「香霧空濛月轉廊」寫的是「烏臺詩案」時和之後的情況。「香霧空濛」是一種空濛,是一份不確定,不正像詩人在經歷「烏臺詩案」時的情景嗎——一切都不明朗,一切都不確定。雖然在眾人的解救下,蘇軾保住了性命,被貶黃州,正如「月轉廊」一般,那曾經照耀自己的月光已經轉到人生的另一面去了,不再照耀自己。

海棠無論是作為花,還是隱喻楊貴妃,都是世間美好之物。「只恐夜深花睡去」便是擔心這世間美好的事物輕易就流逝。這美好事物,可能是時光,可能是珍寶,也可能是世人都看重的東西——總之,她是很重要的事物。

美好之物易逝,我們來世上一遭,總要留住些美好。於是詩人緊接著寫道「故燒高燭照紅妝」,這是要秉燭夜遊、及時行樂啊。李白在《春夜宴桃李園序》說:「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古人秉燭夜遊,良有以也。」想來古人大多有這種時光短促,「及時須行樂」的想法吧,蘇軾自然也不例外。

結語

蘇軾這首《海棠》絕句,功力深厚,既可作一般的就物解讀的詠物詩,也可有個人偏見的「誤解」,無論哪種解讀,只要能夠帶給讀詩者一種心靈上的喜悅,便是一份好的享受。

相關焦點

  • 蘇軾的七言絕句《海棠》,是愛花心切,還是顧影自憐?
    欣賞完後,提筆寫下了這首名為《海棠》的七言絕句: 東風嫋嫋泛崇光, 香霧空濛月轉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 故燒高燭照紅妝。
  • 寫海棠花的古詩詞千古絕唱,蘇軾第一,感受春的喜悅與傷感!
    朋友圈裡看到一張插花的圖,我最喜歡枝頭上垂下一朵朵小小花苞的那種,但我不知道它叫什麼。後來在路邊的花圃中又看到它們,才知道這花原來就是海棠。花蕾紅豔,似胭脂點點,就如清代詩人顧太清所描寫的那樣:「萬點猩紅將吐萼,嫣然迥出凡塵。」
  • 七言絕句是唐朝才有嗎?
    七言絕句是唐朝才有嗎?七言絕句並不是「七絕」這個簡稱所指,七言絕句包括了七言古絕和七言律絕。
  • 蘇軾生平最得意的詩竟然是這首!你肯定想不到!
    在春天這個花團錦簇的季節,海棠花也悄然開放。只是,因為海棠花的品類繁多,形態各異,很多人分不清楚自己看到的到底是什麼花。我們首先來認識一下: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昨夜下了很大的雨,颳了大風。我昨晚睡很沉,直到現在起來還覺得有點宿醉。我問捲簾的侍女:我院子裡的海棠花還好嗎?她說:和以前一樣好!
  • 蘇軾一生寫了2700多首詩,你至少要背下這7首!
    蘇軾的這首七言絕句,也是寫廬山的名篇。他沒有著眼於寫廬山的秀美風光,而是從大處著眼,寫出了廬山的崇山峻岭、峰巒疊翠。最為後人稱道的是後兩句,詩人將自己的哲思融入詩詞,韻味深長。這首詩也很好的體現了宋詩偏重說理的特色。
  • 七言絕句中最美的一首詩,開篇就是千古名句,讀起來讓人唇齒留香
    到了晚唐,由於之前的安史之亂,本是鼎盛輝煌的大唐有著日落西山的景象,而詩文化在此也遭受到了巨大的衝擊。在這樣一個由盛轉衰的時代背景下,詩人們為了自身生計四處奔波勞苦,所作的詩詞也多少帶有悲傷惆悵的情緒。比如晚唐與李商隱合稱「小李杜」的杜牧,是寫七言絕句的高手,他的作品中流露出來的沉鬱氣質,往往更能讓人感懷頗多。
  • 陳與義水平很高的一首詩,可與蘇軾《海棠》媲美
    今天就來讀一首他的經典詩作——《春寒》,這首詩名字雖曰「春寒」,實則為詠海棠,而說到詠海棠,自然就不能不想到蘇軾的《海棠》:東風嫋嫋泛崇光,香霧空濛月轉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陳與義此詩堪與蘇東坡詩媲美。
  • 一種古老的絕句,起源於陶淵明,驚豔於杜甫,滅絕於蘇軾
    有一種古老的絕句,一句一絕,句句不相聯屬,沒有起承轉合的關係,完全靠內在精神統籌全篇,非常難以把握。它最早出自陶淵明的詩集,但據說原詩是顧愷之所寫,陶淵明摘其精華,遂成絕句。杜甫對其繼承發揚,寫出了一首絕唱,著實驚豔了世人一把。隨後,蘇軾又嘗試著寫了一首,沒成功,歸入平庸了。
  • 蘇軾這首詩,令一個平凡女子千古留名!版本眾多,真相到底是什麼
    也就是說按照史實的話,蘇軾在黃州應該住了四整年才對。但是,「五載」這個版本是錯的嗎?馮應榴是著名的乾嘉學者,潛心專研詩學。他匯集歷代舊注,對蘇詩重作註疏,嚴謹性和準確性自不必懷疑。因而,說「五載」也是對的,為什麼呢?我們都知道古人有服喪守孝三年的說法。
  • 凌晨四點,海棠花未眠。你想看古詩裡的海棠花是什麼樣子的嗎?
    《海棠》蘇軾東風嫋嫋泛崇光,香霧空濛月轉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2. 《雨中惜海棠花》廖行之東君何事妒花妍,不遣春風一笑嫣。《海棠花》王安石綠嬌隱約眉輕掃,紅嫩妖饒臉薄妝。巧筆寫傳功未盡,清才吟詠興何長。13. 《海棠花放簡馮元諮》蘇泂遊絲無賴小庭空,夢想君家合樹紅。
  • 格律詩寫作之七言絕句
    七言絕句也是四句,總共二十八個字。七言律絕是以五言律絕為基礎的。跟五言律絕一樣,七言律絕共有四種平仄句式,這只是在五字句的前面加兩個音;如果是仄起的五字句,就把它變成平起的七字句;如果是平起的五字句,就把它變成仄起的七字句。
  • 次韻宋朝詩人陳與義的七言絕句《襄邑道中》
    唐時的律詩和絕句,讀起來猶如精靈在雲中跳躍、歡呼,讓然覺得瑰麗、灑脫,清新、可愛。但是宋時的律詩和絕句,感覺完全不一樣,讀起來猶如濃雲密布,江水截流,讓人覺得渾厚、踏實,卻少了一份內在的清新,少了一份文人的淡然和飄逸。比如今天讀到北宋末年的接觸詩人陳與義的七言絕句《襄邑道中》,那種渾厚的感覺能讓人捶胸氣喘。
  • 七言絕句的第3句為什麼不押韻 句句押韻不行嗎?
    絕句,只有四句,分為合律的近體絕句,不合律的古體詩絕句。我們先看看唐朝絕句押韻的方式。一、唐朝的七言絕句在詩的每一句中,最後一個字如果押韻,叫做韻腳,如果不押韻,叫做白腳。絕句的二、四句必須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
  • 七言絕句杜樊川
    杜牧在宣州任職的時候,崔君知道杜牧喜歡美女,就召集了許多美女來給杜牧選,結果看了一整天杜牧都沒有看中的。就在宴會結束要回去的時候,杜牧在附近看到了一個女孩子,讓人把那女孩子和她的母親都上來,母女兩個都很害怕,他說:「不是現在就娶她,只是定下婚約。」那婦人說:「那如果將來失信怎麼辦?」杜牧許下十年之約,如果十年之後他不來娶她,女孩就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嫁人。
  • 七言絕句技法56種
    七言絕句「以其善言情而易合於樂」,「最合於詩人之陶寫」, 「自唐迄今千數百年,為之者眾,好之者彌篤」 (邵祖平《七絕詩論》)。當其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任教於上海大夏大學時,著《七言絕句作法舉隅》一書,「就七言絕句之作法不同或大同而小異者,略分如幹類,先博舉其例,而後綜籀其法」,授於門生,周振甫、馮其庸鹹得其惠。《七言絕句作法舉隅》一書1936年由世界書局出版,1985年3月北京市中國書店據以影印。
  • 「一樹梨花壓海棠」到底是什麼意思?不懂的千萬不要亂用哦!
    春的步伐接近,記得每年春天百花齊放的時候,總有人賞花時吟誦「一樹梨花壓海棠」或「一枝梨花壓海棠」的詩句。那麼,這句話的意在讓梨花與海棠花比美嗎?所謂「刨根問底」,要真正理解這句話的意思,還要尋根溯源,從詩句出處說起。經證實,「一樹梨花壓海棠」出自北宋大文豪蘇軾之口,但他這句話並非寫景、贊景,也無意比較梨花和海棠花哪個更美!待我細細與你道來。
  • 古詩文賞析之《一樹梨花壓海棠》
    因此,當蘇軾的這首詩傳開之後,因為這句子之妙,情色味濃,又藏的很好,「一樹梨花壓海棠」就常拿來指代了老夫少妻或是「老牛啃嫩草」。使得這句詩背負了汙名。清代劉廷璣寫過一本《在園雜誌》,有一段提到,有年春天他到淮北巡視部屬,「過宿遷民家」,見到「茅舍土階,花木參差,徑頗幽僻」,非常欣喜,特別是發現了小園裡,梨花正好開的最盛,微風徐徐,落英繽紛如雪,梨花下有海棠一株,紅豔花開正當時,一看到此情此景,劉廷璣「不禁為之失笑」,想起一首絕句:「二八佳人七九郎,蕭蕭白髮伴紅妝。扶鳩笑入鴛幃裡,一樹梨花壓海棠。」與蘇軾的那首詩完全一個意思。
  • 蘇軾在結婚當天隨手寫一詩,沒想到卻廣為流傳,成千古名篇
    蘇軾的原配夫人叫王弗,15歲時便嫁給了蘇軾,夫妻兩人非常恩愛,時常如影相隨。蘇軾結婚當天,他寫了個洞房詩,他曾借鑑前人的詩句,將妻子誇得天上有地下無。但是沒想到的是,這首詩卻被後人廣為流傳,成了千古名篇。
  • 黃洲勝:用「於體」書法書寫「七言絕句」相看兩不厭
    黃洲勝老師的書法,是以獨創的「漢字楷書草化計算設計」為核心的釋草、寫草新體系。即:「筆變線,長變短、再變點。交叉照寫,接頭拐彎。宀頭無左、方口作伴。同形組連,曲拐不變。連省借捷做指南,四周全勢字內從簡,特定法則流程推演「構成文字的所有技巧都被融會到這57個字裡,橫、豎、撇、捺都沒有了完整的起、行、收動作,從而形成了一門獨立學科的科學框架。
  • 七言絕句56種作法
    七言絕句「以其善言情而易合於樂」,「最合於詩人之陶寫」, 「自唐迄今千數百年,為之者眾,好之者彌篤」 (邵祖平《七絕詩論》)。於其作法,「宋人猶少道及,至元明清間,始多揚扢商榷,然皆破碎不全,絕無系統」(同上),今幸有馮振《七言絕句作法舉隅》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