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必守 「三不佔」,這是千百年的規矩!

2021-02-07 正源易道




學習《易經》,必須要遵守「三不佔」原則:

「不誠不佔」、「不疑不佔」、「不義不佔」。


不誠不佔,指佔卜預測是求教於神明,首先要真誠,否則不要佔問;

不疑不佔,指所佔問的事,如果只有一種選擇,沒有疑惑,或猶豫不決等疑難事,否則不要佔問;

不義不佔,義,指「適宜、適當、正當」之意,不合常規、不合常理的不正當事情,不要佔問,比如,偷盜會不會成功。



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易經》,源於兩句話:

「無有師保,如臨父母」,「人謀鬼謀,百姓與能」。



古人在佔測前,除了會誠心默念三拜請。古人往往會遵循流傳下來的注意事項,養成一個預測佔問前的良好習慣。這也是「敬畏」。

比如:首先在佔問前一晚早睡,不做任何事,保持清醒頭腦意識。

其次,佔問前要「三淨」,即淨身、淨手、淨口,特別是入廁後。

晚上11點至1點,中午11點至1點,這個時間段不佔,因為是「子午」時。極陰、極陽交接時,天地混沌未明;



在不乾淨的環境下、不嚴肅的佔問不佔,比如,開玩笑測試,嬉笑嘈雜、『臥室廁所等不潔淨的環境下;


心意未定,心不真誠,所問之事不仁不義,比如佔問奸穢盜淫之事等;


一卦佔問多件事,今天佔了,明天又佔,這違背了「易魂」之敬畏。


佔問時不誠摯,沒事找卦、試卦。


心意已決,而且可用智慧判斷的,不去佔問;


佔卦要客觀,不受外界外物的幹撓和影響,外應除外。


人生猶如三葉草,三災六難活到老。



如果能在人生無數的選擇中,合理運用《易經》的智慧,傳承傳統文化,就可以趨吉避兇,可以平安無事,從而實現人生的「元、亨、利、貞」。


待續後話。。。




編輯:王娟

諮詢方式

座機:028-67591415

180 3071 8620(微信同號)

180 3073 2039(微信同號)


相關焦點

  • 老祖宗忠告:守嘴不惹禍,守心不出錯,這三件事不可亂說
    因此人這一生,一定要過好自己的生活,有一段精彩而溫馨的旅程,才不白來一場。要想人生能趨吉避兇,古人的教導別忘記,所謂,守嘴不惹禍,守心不出錯。佛教中所講的因緣果報,也是教導眾生,在生活上的言行舉止間,行善事,說好話,存好心,為自己種下善因,果報自然便是美滿幸福的。
  • 在中國,這叫規矩
    祖輩千百年來留下的規矩,子孫一定要重視!規矩是老祖宗傳下來的智慧菁華,即使沒有讀過多少書的農夫,也能說出不少傳承下來的規矩。①自己家庭裡的事,不要和家人以外的外人宣揚②和殘疾人見面,要更加尊重他們的感受③世上有很多生活艱辛的勞動者,這類人的便宜不要佔④生活中一定要注意避嫌
  • 每周一廉|欲知平直,則必準繩;欲知方圓,則必規矩
    ——習近平總書記在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2015年1月13日)【出處】《呂氏春秋·自知》【原典】欲知平直,則必準繩;欲知方圓,則必規矩;人主欲自知,則必直士。故天子立輔弼,設師保,所以舉過也。夫人固不能自知,人主猶甚。
  • 白話說易經六:傳承《易經》的三個原則:時代化,通俗化,大眾化
    《易經》作為中華文化之源、諸經之首,對中國人影響太深了,無論你是什麼身份,從事什麼職業,凡是中國人,都會受其影響。例如《周易》裡最有名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飛龍在天,亢龍有悔」、「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等章句。大部分人都知道這些話,但不知道它們都出自《周易》。這也算是孔子講的「百姓日用而不知」吧。
  • 易經:「大器晚成,必有徵兆」,身上有這3個特徵的人,不可小覷
    以下結合易經智慧分享:「大器晚成,必有徵兆」,身上有這3個特徵的人,不可小覷一、性格偏執的人生活在不同的家境中,也導致了每個人擁有不同的性格。遇到一些不順心的事情,不要想著放棄,而是要憑藉自己的能力去處理和解決,只有那些面對失敗卻不放棄的人,才有可能會成功。易經告訴你:成功沒有捷徑,需要每個人腳踏實地的讓自己更加優秀,讓優秀足以支撐起這份成功。人的成功不在於年紀,而在於你的心,你是如何選擇的,時間會告訴你。
  • 易經:厚德載物德不配位,必有災殃,為什麼有些人發財了就出事?
    願意就四個字:德不配位……我們常說:財富,地位,智慧,早先的人們把他用一個統稱的詞:物。也就是說要有良好的品德才能引來福報。清華大學的校訓就有一詞叫:厚德載物。《易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
  • 易經中的的三原則三法則
    研究易經,先要了解這本書包括的三大原則:變易、簡易、不易。
  • 易經預測時這3類人不能佔卜,佔了也不靈,看看你在其中嗎?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很多人過於的相信科學,認為易經預測佔卜是一種封建思想,對此不以為然。事實上我們應該客觀地看待易經預測,古代科學技術都不發達,人們又渴望能夠提前預知未來的發展,從而趨利避害,從這個出發點來考慮,這是人們嚮往美好生活的共同願景,也就沒有什麼不對的了。
  • 易經:「走運之前,必有徵兆」,當身邊有這幾件「怪事」,恭喜你
    易經提醒您:「走運之前,必有徵兆」,當身邊有這幾件「怪事」,恭喜你!怪事一:變得謙虛在《易經》六十四卦中有一卦,特以「謙」命名,這是在六十四卦中最好的、最吉利的一卦,從這我們就可以看出「謙」的重要性。《易經》本意是想告誡我們,人生命運都掌握在自己手裡,任何一種外力都是靠不住的。換句通俗的話說就是,你自己不站起來,就永遠沒有出息!怪事三:不急躁《易經》:人生所有的幸運,都來源於厚積薄發!
  • 如何破解「富不過三代」?《易經》中早有答案,只需記住1句話
    為此後人不無感慨地概括為"富不過三代"!有一代創,二代守,三代耗,四代敗的說法。這個是為什麼呢?家族千年興旺與"富不過三代",差距就在家風。《易經》中千古經典名句"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秧。"道出了其中奧秘!
  • 《易經》:一個人過了「三大坎」,必成大器,財運亨通
    國風盛行的時代,越來越多的人對有古代「天書」之稱的《易經》顯現出極大的興趣。大多並不是因為《易經》的佔卜,而是因為《易經》是中國哲學的源頭,其中智慧更是高深莫測,無形中助人修身養性,然後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易經》:一個人過了「三大坎」,必成大器,財運亨通。
  • 易經高手不算命!|為什麼說「善易者不佔」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易經》就是一門佔卜的學問,或者通俗講就是「算卦」的書。因為,我們看到的《易經》更多的是在街頭的算命攤上看到的「八卦圖」。所以,知道我讀《易經》,就有人找我算命的,看風水的,在我的微信公眾號上也有給我留言,讓給測八字的,算命的,豈不知「善易者不佔」的道理。孔子並不相信《周易》是算命的書,但他卻說:「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也。」
  • 易經:「人不成器,必有徵兆」,人到50,還喜歡這四件事,要警惕
    《易經》上說,潛龍勿用。每個人成事的前期,都要經歷一個埋伏、積累、等候機遇、厚積薄發的過程。不同的事,不同的行業,有不同的埋伏周期。有的人幾年就爆發了,有的人需求十幾年,少數人需求幾十年。許多人等不到爆發,就失望拋棄,半途而廢。
  • 易經:「走運之前,必有徵兆」,當身邊有這幾件「怪事」,要注意
    《易經》中就透漏了:「走運之前,必有徵兆」,當身邊有這幾件「怪事」,恭喜你一、思想:本來在思想上總是不停的回憶過去,追悔過去,在糾結中不能自拔,近期有如夢初醒的感覺,意識未來才是最重要的。只要一個人奮發圖強,不懶惰,面對困難想辦法克服,那麼隨之而來的,一定是福報!積善之家,必有餘慶這句話的意思是,積了厚德的人家,福報一定很大,子孫都跟著沾光。比如孔子的後代、孟子的後代、範仲淹的後代、曾國藩的後代、林則徐的後代等等。
  • 易經家訓:積善之家,必有盈餘,下半句是重點,卻是給後輩的警告
    我們經常聽到一句話: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很少有人知道的是這句話出自《易經》。首先我們不妨品一品記載於《易經》中的前半句:積善之家,必有餘慶。這句話的意思是積累善行的家庭早晚是富裕的,這種富裕不一定單單指物質上的富裕,其背後更多的指向精神財富上的富裕。我們有一句十分耳熟能詳的話:勿以善小而不為。這裡強調了我們要時刻的做好事,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人。
  • 淺談《易經》中洛書的九宮格數字與方位排序規律
    洛書的圖案法象龜形,以九為頭,一為尾,所以又有」戴九履一,左三右七,四二為肩,八六為足,五守中央。」一說,稱其為神龜圖。從洛書的方位上看,整體上已經構成了太極陰陽流動樣式,1,3,5,7,9呈」S」型逆時針旋轉,2,4,6,8,(10)呈"S"型順時針旋轉,整個流形構成太極陰陽魚狀,不過是一種反形。洛書的數理排列同時也布置成了大家熟悉九宮格形狀。
  • 《易經》中最重要的三個字,每字一筆之差,講出人生大智慧
    《易經》可以說是包羅萬象。古代人用它對國事、軍事還有祭祀等進行預測,現代人用它來引導人生。《易經》是講變易、簡易、不易的書,從看似千變萬化、雜亂無章的天地人萬象中,但卻能總結出規律,來指導人生。今天就跟大家好好聊聊,《易經》中上、止、正,這三個字。
  • 《易經》告誡: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易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引言:在戰場上,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這告訴了我們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有所追求,人生在世,我們要有自己所渴望的東西,這樣才能激勵著我們不斷的向前,努力的去奮鬥。
  • 一個家庭為什麼會「富」不起來?皆因《易經》中鮮為人知的三句話
    1990年11月26日,在北京友誼醫院中,有一名中國院士將要溘然長逝,在臨終前之時,他留下來了一句含義深刻的勸誡:「中國未來必定會大放光彩,要特別注意《易經》」。這一位院士便是知名的哲學家,被稱為是新儒家的馮友蘭老先生。為何馮友蘭老先生會這般注重《易經》這本書呢?
  • 如何擁有易經思維?曾仕強:需讀懂這簡單的三句話,戳中國人特性
    《易經》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它被稱為「大道之源,群經之首」,可謂是包羅萬象,博大精深。在我看來,《易經》就是中華文化的源頭。曾仕強曾說:如何才能擁有想我一樣的易經思維?只需讀懂這簡單的三句話。也是含括易經精髓的三句話。到底是哪三句話呢?我們一起來看看。第一句話,吉無不利,自天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