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對種族起源的探索,引出了「吳越、秦漢時期的東渡移民」

2020-12-20 歷史靈靈一

戰爭,往往會引發大量的移民潮。我國古代的吳越爭霸、秦漢亂世,便爆發了因避禍亂而流亡日本的移民潮。

這些移民,不僅完成了與土著人的交融,而且加快了日本列島從野蠻邁向文明的步伐。

說到東渡日本,最出名的應該就是徐福。

始皇帝吞併六國,一統中華後,為尋求長生不老藥,派遣徐福帶領童男童女,以及各種工匠、技師數千人,攜穀物種子,東渡茫茫大海,來到了日本。

結果尋而不得,自知無法向始皇交代,索性就留在了日本,成為日本的祖先。

當然了,這些只是傳說。徐福當年確曾遠赴海外,替秦始皇尋求長生之藥,最後也確實留在了日本,也為日本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但他卻不是最早移民日本的中國人,也就談不上是日本的祖先了。

因為在此之前,至少還有過兩次更大規模的日本移民潮。

一、吳越爭霸後,吳國被滅,其中一支東渡海外,經有朝鮮半島來到日本列島。

《晉書·倭人傳》記載,渡來日本列島的倭人「自謂太伯之後」。

《通鑑前編》雲,「自吳太伯至夫差二十五世,今日本亦云吳太伯之後,蓋吳亡,其支庶入海為倭」。

吳太伯為吳國的第一任君主,其父為商朝周部落的首領古公亶父,共有兄弟三人,排行老大,兩個弟弟分別為仲雍和季歷。

他父親想要傳位給季歷之子姬昌,吳太伯和仲雍為避讓,遷居到了荊蠻句吳,建立了吳國,稱之為句吳,亦叫勾吳。

《論語·泰伯》中有雲,「泰伯可謂至德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德而稱焉」。

太伯三讓天下,建立吳國,大力發展吳地的功德為後世傳頌,成為了吳文化的鼻祖。

太伯為後世吳國的強大,打下了基礎。二十五世後的吳王夫差,與越國爭霸,失敗後自縊而亡,吳王子孫四處奔散。

當時越軍自南向北進攻,他們本想北上逃亡,奈何北面有齊國環伺。故而不敢靠岸,只能於東海一路漫遊,最終來到了朝鮮半島。

雖然逃亡而來的吳國,只剩散兵遊勇,但要治服當地土著,還是輕而易舉的。就這樣,他們順利地在朝鮮半島落下了腳,先成為了朝鮮人。

之後,又經繁衍生息,再次遷徙,來到了日本列島,成為了第一批移民日本的中國人。

二、越國攻楚不成,反被楚滅,散為百越。其中,外越遠渡海外,流亡日本日本列島。

《資治通鑑》有載,「越以此散,諸公族爭立,或為王,或為君,濱於海上,朝服於楚」。

楚國打敗越國後,趁越國內亂,一舉攻滅了越國,並設江東為郡,越國散為百越。迨及始皇吞併六國,一統中華,百越之民為避戰亂,駕舟東遷者不在少數。

《越絕書》有「內越」和「外越」之分,「外越」又叫做「東海外越」。

《史記·秦皇本紀》中說,「徙天下有罪謫吏民,置海南故大越處,以備東海外越。」

他們不服秦朝統治,組成龐大的船隊,有的在海上遊蕩,有的則避居海外,時常針對秦朝,是為外越。

秦王朝對此加大了打擊力度,東海外越無奈之下,只能遠出海外,另謀生路。

他們是善操舟楫的弄潮兒,漂洋過海,歷盡艱辛之後,最終也來到了日本列島。

這是繼吳人移民之後,有一批來到日本的中國移民。因其基本都為吳越地區的居民,因此可以統稱為「吳越移民」。

秦漢時期的移民遷徙浪潮,歷時長久,規模空前。除了為避戰亂,自謀生路的「偷渡」行為,還有聲勢最為浩大的大秦王朝官方代表「徐福東渡」。

當時,大批的移民遠渡海外,尋求樂土。除了日本,他們還來到了東南亞諸多地區,受到了當地人的熱情歡迎。

東渡移民,不僅促進了地域文化的交流,也為那些蠻夷之地帶去了文明的種子,加快了他們邁向文明的腳步。

相關焦點

  • 徐福東渡,帶去的童男童女真是當今日本人的祖先嗎?
    這至今仍然是一個未解之謎,而最流行普遍的推論是徐福當年東渡,帶著一船人去了日本,最後在日本列島繁衍生息,形成了現今的日本人,在五代後周時期,開元寺和尚義楚在其所著的《義楚六帖》中稱:「日本國亦名倭國,東海中。秦時,徐福將五百童男五百童女止此國。」那麼徐福當真去了日本嗎?
  • 日本人真是徐福帶去童男童女後代?專家檢測DNA後,得出一致結論
    在不同的文化傳承當中,神話傳說跟人類發展往往有著密切聯繫,中國人自稱為炎黃子孫,夏朝建立時,中國人就已經在黃河定居,而在日本神話起源當中,日本島嶼和諸神,是伊邪那岐命和伊邪那美結合所生。
  • 唐朝時期鑑真東渡的原因及東渡給中日兩國帶來的意義
    導語:唐朝時期,國家繁榮強大,思想的開放推動了佛教在中國大陸的發展。在那時除了西方的傳教士常常來大唐進行傳教之外,大唐的高僧們也開始向大陸以外的地區傳播佛教文化。而鑑真就是唐代的著名高僧,他曾六次前往東瀛也就是現在的日本。
  • 日本大和民族起源於古中國?日本學者列出有力證據,絕非胡亂猜測
    但是探索起源卻又是每一種智慧生命都會擁有的衝動,人類最根本的哲學正是——我從哪裡來?我是誰?我要到哪裡去? 01 如果還記得中學時期學過的地理知識的朋友大概還記得,地球在前寒武時期還幾乎是一片汪洋,隨著一個個紀元的更迭才慢慢形成了後來的大陸,而這塊大陸也在地質運動中不斷發生擠壓或分離,於是形成了一座座山脈和河流,大陸也分成了大小不等的幾塊。
  • 日本祖先真的是中國人?日本專家給出答案,與中國這個民族有關
    關於日本人的祖先是中國人這個說法,最早源自於秦朝時期的「徐福東渡」的傳說。據說秦始皇曾經派遣徐福到處去尋找神仙和長生不老的藥物,但是世上卻沒有這樣的東西,於是徐福就以謊言欺騙秦始皇,說找到的神仙要求用童男童女以及百工、五穀子種上供,才能給予長生不老藥。秦始皇信以為真,非常高興,於是讓徐福帶了3000個童男童女以及各種工匠還有植物的種子出發。
  • 深度︱「龍舟」的起源先於屈原投江,早在秦漢之前就已經盛行
    今天就讓我們穿越一下,來探究龍舟的起源。說起龍舟,就要分開闡述,先說「舟」,舟是船的意思,漢朝以前都叫做舟,以後稱為船。要說起舟是何時起源的,應該說比人類早。當時的器具不容許人類掏空樹木,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青銅器的盛行,人類社會生產工具製造能力大大提高,這個時候的舟兩頭上翹,內有隔艙,到了西周時期,已經擁有了遮擋的帆,而且造型趨於美觀,《周禮》中就有:「做舟以行水」,這時候已經成為了水上工具。
  • 茶的起源,六朝、秦漢、西周還是上古?中國、印度還是非洲?
    中國飲茶起源眾說紛紜:追溯中國人飲茶的起源,有的認為起於上古,有的認為起於周,起於秦漢、三國、南北朝、唐代的說法也都有。「這裡所說的「發乎神農氏」,即是說從神農氏的上古時期已經有茶了。《僮約》六朝說中國飲茶起於六朝的說法,有人認為起於「孫皓以茶代酒」,有人認為系「王肅茗飲」而始,日本、印度則流傳飲茶系起於「達摩禪定」的說法
  • 徐曉旭:歷史語言學、考古學與希臘人種族起源研究
    歷史語言學、考古學與希臘人種族起源研究 徐曉旭 提要:希臘人的種族起源是一個技術難度大且極具理論和方法論意義的問題。
  • 中國魚米如何變身日本壽司 「鮨」字如何東渡日本
    追溯文明的歷史進程,我們會發現鹽和醋的使用最初不是為了調味,而是為了貯存食物,壽司也正是起源於此;「鮨」字的東渡,更折射了漢字在亞洲傳播的奇妙旅程。在中國魚米變身為日本壽司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見,亞洲文明因交流而豐富,因交流而精彩……  古代中國的鹹魚  在中國,鹽的普及略早於醋。
  • 日本人的祖先起源不同,血統不同,為何都稱為「大和民族」?
    前言:現在很多人都想了解清楚日本人起源到底在哪裡,真的是秦朝徐福帶去的遺民嗎?從現代的日本的基因圖譜留下的證據來看,日本人的血統很複雜,可以看出日本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的移民國家。那麼為什麼現代日本人都是大和民族呢?
  • 美國的人口普查:種族、移民與驢象之爭
    從美國人口普查的歷史沿革與變化中可以窺探出美國在不同時期的焦點社會問題。 1850-1900年,由於19世紀40年代興起大規模移民活動,美國人口普查開始聚焦移民的分類並測量美國居民的族裔結構,包括到達西海岸的第一批亞洲移民(首先是中國人,隨後是日本人)以及愛爾蘭移民(Celtic race),同時還有黑人、混血、印第安人以及其他土著民分類。
  • 徐福東渡尋仙藥,帶去五百童男童女,日本人是這樣來的?
    導語:徐福東渡尋仙藥,帶去五百童男童女,日本人是這樣來的?從古至今,歷史上記載日本都和中國有著密切的來往,以及文化上的交流和融合。無論是遣唐使或是明朝的倭寇,都可以間接地證明這一點,無可厚非。從日本人的長相和他們使用的文字來看,這個國家和中國有淵源是無疑了。那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了——徐福。在日本,關於徐福渡日最早的文獻出現在公元920年。最早提出徐福到日本定居的是五代後周義楚和尚,他在自己的著作《義楚六貼 城廓 日本》也記載過此事。可以說徐福成為了最早促進中日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傳承人。
  • 秦漢時期中原文化融入南粵
    這一時期,嶺南發展的動力很大程度是吸收來自嶺北的先進文化。吸收的主要方式,一方面通過封建政權推行禮制教化;另一方面是通過大規模移民以推動粵地的漢化。向來學者較少提及或不提及前一途徑,這是不夠全面的。大規模移民對粵地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影響應予肯定,採用政治手段推行禮制教化在粵地漢化中所起的作用同樣不能低估,甚至在某些時候還是起主導作用的。
  • 你怎樣形容秦漢時期的西安?不可抑制的開拓,前所未有的天下之都
    秦漢時期,社會文化處在一種「 不可抑制的開拓、創新的亢奮之中 」,「宏闊的追求成為秦漢文化精神的主旋律」,魯迅也曾盛讚秦漢氣象:「遙想漢人多少閎放」,「魄力究竟雄大」。
  • 近代以來日本人的種族認知
    特別是在1868年進入明治時代以來,日本為了使國家存續下去,選擇迅速「西化」,恰在這一時期,西方的科學種族主義傳入日本,西方人以人類學、進化論、優生學等「自然科學」為依據宣稱種族存在優劣之分。旅居海外的日本人、日本知識分子、社會精英等恍然發現,日本人種被列在種族序列的中下層,他們被定義為「黃種人」「蒙古人種」等。
  • 大米的起源與發展
    大約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之交,我國水稻由舟山群島北傳到朝鮮、日本,南傳越南。漢代,中國水稻傳到菲律賓。公元5世紀,水稻經伊朗傳到西亞,然後經非洲傳到歐洲。新大陸被發現後,再由非洲傳到美洲以至全世界。中國古代每個朝代都有一些關於稻米的文獻記載先秦,《詩經》有言:「泂酌彼行潦,挹(yì)彼注茲,可以餴(fēn)饎(xī)」古代稻米加工——舂臼(《天工開物》)先秦時期,「蒸飯」是一件上檔次的事情。
  • 曾經差點放棄漢字的日本人,如今為什麼反而更加熱愛?
    有研究表示,日本在中國的秦漢時期,從原始社會加速進入到農業社會,這和當時中國的秦漢時期移民有關係,這批移民為日本帶來了先進的農耕文明,漢字當然是其中的一部分。不過真正的大規模文字傳播還是在我國隋唐時期,佛教傳入日本後開始快速發展的,以鑑真東渡等事件為契機,為日本帶來了大量的先進技術和文化,促進了日本漢字的發展。
  • 日本大和民族起源於古中國?日本學者揭開了答案,並非胡亂猜測
    今天的主題是與中國一衣帶水的鄰國日本,大和民族的起源在哪裡呢?記得很早以前有人認為日本人是大秦方士徐福,以及那一船五百童男童女的後代,不過這個說法根本經不起推敲,考古證據無不顯示著日本的土地早在十萬年前就有人生活的痕跡。
  • 鑑真東渡與豆腐技藝傳播日本
    日本學者中村新太郎《日中兩千年》言:「做豆腐的人們,都把鑑真和尚作為自己的始祖,尊榮備至。據說,做豆腐的方法,就是鑑真和尚從中國傳往日本的。」鑑真(688—763),日本佛教律宗開山祖師和豆製品業、製糖業祖師。
  • 鑑真和尚:為弘佛法,六次東渡,被日本人譽為「日本文化的恩人」
    揚州自古繁華,而初建於南北朝時期的揚州大明寺,更是為這座文化名城平添了幾分歷史的厚重感。揚州大明寺之所以聲名遠播,原不在於它的悠久歷史,而在於此寺中唐時期的住持鑑真和尚。對,就是那位年逾六十,雙目失明,卻依然堅持前後六次東渡日本的鑑真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