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往往會引發大量的移民潮。我國古代的吳越爭霸、秦漢亂世,便爆發了因避禍亂而流亡日本的移民潮。
這些移民,不僅完成了與土著人的交融,而且加快了日本列島從野蠻邁向文明的步伐。
說到東渡日本,最出名的應該就是徐福。
始皇帝吞併六國,一統中華後,為尋求長生不老藥,派遣徐福帶領童男童女,以及各種工匠、技師數千人,攜穀物種子,東渡茫茫大海,來到了日本。
結果尋而不得,自知無法向始皇交代,索性就留在了日本,成為日本的祖先。
當然了,這些只是傳說。徐福當年確曾遠赴海外,替秦始皇尋求長生之藥,最後也確實留在了日本,也為日本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但他卻不是最早移民日本的中國人,也就談不上是日本的祖先了。
因為在此之前,至少還有過兩次更大規模的日本移民潮。
一、吳越爭霸後,吳國被滅,其中一支東渡海外,經有朝鮮半島來到日本列島。
《晉書·倭人傳》記載,渡來日本列島的倭人「自謂太伯之後」。
《通鑑前編》雲,「自吳太伯至夫差二十五世,今日本亦云吳太伯之後,蓋吳亡,其支庶入海為倭」。
吳太伯為吳國的第一任君主,其父為商朝周部落的首領古公亶父,共有兄弟三人,排行老大,兩個弟弟分別為仲雍和季歷。
他父親想要傳位給季歷之子姬昌,吳太伯和仲雍為避讓,遷居到了荊蠻句吳,建立了吳國,稱之為句吳,亦叫勾吳。
《論語·泰伯》中有雲,「泰伯可謂至德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德而稱焉」。
太伯三讓天下,建立吳國,大力發展吳地的功德為後世傳頌,成為了吳文化的鼻祖。
太伯為後世吳國的強大,打下了基礎。二十五世後的吳王夫差,與越國爭霸,失敗後自縊而亡,吳王子孫四處奔散。
當時越軍自南向北進攻,他們本想北上逃亡,奈何北面有齊國環伺。故而不敢靠岸,只能於東海一路漫遊,最終來到了朝鮮半島。
雖然逃亡而來的吳國,只剩散兵遊勇,但要治服當地土著,還是輕而易舉的。就這樣,他們順利地在朝鮮半島落下了腳,先成為了朝鮮人。
之後,又經繁衍生息,再次遷徙,來到了日本列島,成為了第一批移民日本的中國人。
二、越國攻楚不成,反被楚滅,散為百越。其中,外越遠渡海外,流亡日本日本列島。
《資治通鑑》有載,「越以此散,諸公族爭立,或為王,或為君,濱於海上,朝服於楚」。
楚國打敗越國後,趁越國內亂,一舉攻滅了越國,並設江東為郡,越國散為百越。迨及始皇吞併六國,一統中華,百越之民為避戰亂,駕舟東遷者不在少數。
《越絕書》有「內越」和「外越」之分,「外越」又叫做「東海外越」。
《史記·秦皇本紀》中說,「徙天下有罪謫吏民,置海南故大越處,以備東海外越。」
他們不服秦朝統治,組成龐大的船隊,有的在海上遊蕩,有的則避居海外,時常針對秦朝,是為外越。
秦王朝對此加大了打擊力度,東海外越無奈之下,只能遠出海外,另謀生路。
他們是善操舟楫的弄潮兒,漂洋過海,歷盡艱辛之後,最終也來到了日本列島。
這是繼吳人移民之後,有一批來到日本的中國移民。因其基本都為吳越地區的居民,因此可以統稱為「吳越移民」。
秦漢時期的移民遷徙浪潮,歷時長久,規模空前。除了為避戰亂,自謀生路的「偷渡」行為,還有聲勢最為浩大的大秦王朝官方代表「徐福東渡」。
當時,大批的移民遠渡海外,尋求樂土。除了日本,他們還來到了東南亞諸多地區,受到了當地人的熱情歡迎。
東渡移民,不僅促進了地域文化的交流,也為那些蠻夷之地帶去了文明的種子,加快了他們邁向文明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