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樂君子之樂,孔子自得其樂,二人樂在何處有何異同?

2020-12-19 明心讀文史

「孔孟之道」為像思想的根本,而孔子、孟子為儒家思想的奠基人,被萬世尊崇,其學說並非完全平行的兩條軌跡,實在是相互融合,有共同的宗旨。

聖人之所以能成為聖人,也並非完全是其有獨特的思想影響後世,在將其讀透、讀懂之後,我們會發現,他們一生奮鬥都是在尋找人世間、人生之樂趣,並將其當你種享受。

偉人開萬世基業,流芳百世,也有三樂:「與天奮鬥,其樂無窮;與人奮鬥其樂無窮;與人奮鬥,其樂無窮。」他將人生的磨難,當成子種樂趣。

孟子有言:「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孟子·盡心上》)

孟子「三樂」實為「君子之樂」。

一樂:「父母俱存,兄弟無故」,這是指家人平安、家庭幸福。

常言道:「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天下最大的善舉。

求神拜佛不如孝敬父母,父母就是你世間最大的活佛。人生能夠床前盡孝,實為最大的福份,也是最大的快樂,

二樂:「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是指應坦蕩做人、無愧於心。此實為君子之行,能得此一樂也非易也。

人是有感情的動物,有七情六慾。你可以活得坦坦蕩蕩、無愧於心,但卻很難正視別人的流言蜚語。人生總希望別人能理解,但卻不知道這個理解有多難啊!

三樂:「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即是指教書育人、傳道授業。此樂也實在是「自得其樂」,放眼看去,盡「桃李滿天下」,有此種成就,又怎能不「樂」!

那麼,孔子之樂,又為何而樂呢?

孔聖人云:「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篇》)

意思是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這段話是寫在《論語》的開篇,可見實為孔子心得之核心。孔聖人一生教師育人、勸化民眾,實則也為自樂,或者說是當成一件快樂的事去做。而其對君子的定性,實則為孟子一我也,是對孟子君子思想的一個詮釋、補充,說了孟子沒有說完的話——做自己的事,讓別人說去吧!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國學文化博大精深。當你有了孔、孟之樂,人生將會漫長,也不會枯燥,也許你也可以成為聖人。

謝謝關注,談談你的看法。

相關焦點

  • 孔子:君子的精神
    孔子一生執教,據說弟子三千,門徒七十二,可謂桃李滿天下。對學生的教育中,談到學習時,他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在孔子老年時,因為常讀《周易》,導致「韋編三絕」。可見,他老人家是樂在其中。孔子的一生,求學不止,有時竟至廢寢忘食。
  • 夏正俊-你是要「樂得做君子」,還是要「冤枉當小人」?
    今天我們分享兩句話:君子樂得為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希望你能從中悟到什麼。1小人冤枉做小人為什麼說「小人冤枉做小人」?2君子樂得為君子君子為什麼要「樂得」?就是君子要受很多的苦,很多的侮辱,但是他自得其樂。是我要當君子的,你讓我受辱我也能理解,因為如果我和你一樣,我就不算君子了。
  • 孔子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是什麼意思?有何用意
    在古代,真正的貴族,不僅要擁有地位和財富,還必須通過不斷學習,把自己進化成有修養、有抱負的人,主動肩負起社會責任感,用自己的言行去引導社會的公俗良序。當孔子長到15歲左右,弄清自己的身世,並明白自己是貴族的後代時,身上的使命感油然而生,決定努力做學問,成為一個棟梁之才。
  • 孔子論君子人格
    孔子還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論語·公冶長》)意思是,就是十戶人家的小邑,也一定有像我這樣忠誠老實的人,只是不像我這樣好學罷了。也因此,君子人格是一個極富內在張力的結構。 質、文關係,還是德性與禮文、主體的內在素質與外在形象的關係。孔子強調君子人格養成的關鍵是植根於心的德性,「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但另一方面,孔子肯定禮的作用。對於個人來說,文明禮儀是一個人的思想和道德水平、文化修養、交際能力的外在表現。
  • 「君子三樂」,你有哪一樂?
    不知道的,記得學習理解下面的文章哈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說字子車或子居),戰國時期魯國人。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
  • 學論語做君子,孔子論君子之道40大金句!
    子曰:「論篤是與,君子者乎?色莊者乎?」孔子說:「聽到人議論篤實誠懇就表示讚許,但還應看他是真君子呢?還是偽裝莊重的人呢?」16. 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司馬牛問怎樣做一個君子。孔子說:「君子不憂愁,不恐懼。」司馬牛說:「不憂愁,不恐懼,這樣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嗎?」
  •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孔子說過的這三句話,蘊含更通透的財富觀
    更有甚者,只因仇富心理作祟,就燒毀路邊的豪車,幾近扭曲的三觀,也終會帶來法律的懲罰。那麼,孔子是怎麼看待財富的呢?本文將對於《論語》中關於財富的幾個片段進行分析,了解一種更為通透的財富觀。01 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
  • 觀點丨君子的人格特徵:仁、義、中庸與樂
    君子有不同於一般人的地方,那就是君子懷仁,君子心裏面存在著「仁」。孔子主張仁,主張君子之仁是其關鍵,作為君子人格的關鍵在於要有仁之心。「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 《論語》|君子也有困境,面對窮途末路,君子與小人有何區別
    孔子也知道學生們遇到困境心中不高興,心中充滿了疑惑,就引導學生面對不如意的現實時如何堅持理想信念。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用《詩經》中「匪兕匪虎,率彼曠野」詩句來問子路、子貢和顏淵,「吾道非邪?吾何為於此?」意思是我們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為什麼要像它們那樣在曠野上奔跑呢?
  • 成語「文質彬彬」出自何處?
    那麼這個褒揚或恭敬的詞語又是出自何處呢?成語「文質彬彬」出自孔子《論語.雍也》。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這裡的「文」是指當時的「禮樂」和「六藝」,相當於今天的文化教養;「質」是指人的質樸本性。
  • 《論語》:君子有三戒
    《論語》中孔子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也就是說年輕人要注意性的問題,能節制而不縱慾才叫君子;中年人要溫潤平和,不要好勇鬥狠做意氣之爭才稱得上君子;老年人要看得通透,不要把事都看得太重抓著不放才算得上君子。
  • 《論語學而》入世之道——學習之樂,朋友之樂,君子不慍之德
    《論語》為孔子儒家之入世法,故以《道德經》皆《論語》,無往而不利。道以德化,儒以禮約,佛曰見性,墨以睦鄰,法以去奇,兵以止暴,農盡地理,陰陽以和天人,堪輿以明地理,萬法歸宗,終歸道體;百家同源,都是自然。
  • 史林|韓星:孔子提倡「學為成人」,有何深意?
    人非學不足以成人,孔子提倡「學為成人」,為學之道就是《論語》乃至整個儒學的出發點和基礎。先學做人「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篤」有忠貞不渝、踏踏實實、一心一意、堅持不懈之意。既然學有所得,就要努力踐行,使所學得到落實,做到「知行合一」。只有目標明確、意志堅定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篤行」。為己之學「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論語·憲問》)「古」是指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社會,「今」是指當時的現實社會。
  • 孔子的「君子有九思」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孔子所談的「君子有九思」,全面概括了人言行舉止的各個方面,他要求自己和學生們一言一行都要認真思考和自我反省,這裡包括個人道德修養的各種規範,如溫、良、恭、儉、讓、忠、孝、仁、義、禮、智等等,所有這些構成孔子的道德修養學說。
  • 孔子與康德的在「道德」上的異同
    正如孔子的學生所說:」君子遠庖廚「,有德之人,不能夠把有限的生命,浪費在無謂的事情上。這樣以來,康德道德哲學的出發點必然是:人是自由的。而這也是孔子思想的出發點,子曰:我欲仁,斯仁至矣。五四哪些所謂的思想家高舉「賽先生」(Science)和「德先生」(Democracy)的大旗,可曾想過這兩者是矛與盾的關係?
  • 從「三年之喪」看孔子與宰予不同的思維方式
    在《論語·雍也第六》中,宰我設喻,詢問孔子如果有人告訴仁者井裡面有人,仁者會跟著進入井裡嗎?對於宰我的假設,孔子回答說「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在這一個對話中,宰我從邏輯上給孔子假設了關於「仁」的具體情景,以此詢問孔子當「仁」陷入兩難時,「仁者」應該如何抉擇。
  • 每日論語——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是出自《論語》麼?
    看過這麼久了,大家肯定都知道孔子作為至聖先師,不但開創了教學的先例,而且提出了一系列的學習方法,而且還給出了學習的目標,更甚至給學習的目標起了一個名字——君子。那麼是不是所有與君子有關的名言都出自孔子或其弟子所言呢?也就是說是不是所有與君子有關的都出自《論語》呢?
  • 佛學:「君子樂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是什麼意思?
    中國古代很注重「君子」二字,在《易經》《道德經》《論語》《中庸》《孟子》等名篇巨著裡,都有提到關於「君子」的品德和修養。上到周易玄學,下到國學百家,甚至在很多佛學著作裡,也有關於「君子」的論斷。其中,佛學裡有一句很有名的話叫「君子樂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寓意很深,到底如何解釋?要解釋這句話,首先我們得鬧懂何為「君子」?一般說到君子,很多人都會說,成功,有品德,有教養的人都是君子。這麼解釋也不為過,只是比較片面。老子在《道德經》裡講,「上善若水」;孔子在《論語為政》裡講,「君子不器」。
  • ...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
    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周宣王在位期間,朝廷有兩位大臣,一位叫尹吉甫,一位叫仲山甫,他們輔佐周宣王,立下過汗馬功勞。
  • 孔子曰: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大家都理解錯了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是說別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氣,也是一種高尚的品格。這裡有個問存在,我們在生活其實很少有人去追求別人的理解,有的話也是非常少數的人,那孔子不是一個不通人情世故的人,不會說出這麼極端不通大眾人情的話來,問題在於一個是對「慍」和「不亦君子乎?」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