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火炮被稱為「戰爭之神」,在戰場上發揮的作用舉足輕重。據統計,整個二戰中各國士兵的傷亡約有70%-80%都是各類火炮造成的。
二戰時德國的古斯塔夫巨炮
當初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的時候,中國只有四五百門火炮,相當一部分還是北洋時期遺留的各色舶來品,老舊不堪。其中的重炮更是屈指可數,只有張作霖時期的東北軍仿製日本的少量野戰榴彈炮。不論從火炮數量還是威力來說,這都與侵華日軍相差甚遠。
應該說,國民政府對不可避免的戰爭還是做了很多準備的。「九一八」事變後,國民政府展開了一系列國防建設,並於1934年決定建立一支新式的重型榴彈炮部隊。
侵華日軍的96式150毫米榴彈炮
重型榴彈炮簡稱重榴炮,在一戰和二戰期間表現搶眼。榴炮的特點是炮管長度短、射角大、初速低,由於其彈道彎曲,可以打擊地面隱蔽目標。
重榴炮的威力、射程和機動性都很出色,炮戰的時候可對敵方炮兵進行火力壓制,其次可以打擊堅固的防禦工事,還可對敵軍進行遠距離攔阻射擊。總之,重榴炮在戰場上的作用是其他火炮無法替代的。
得知國軍要組建重榴炮部隊,幾家國外軍工企業加入了競標,最後國民政府把這個訂單交給了德國,向德國訂購24門150毫米口徑重型榴彈炮。
國軍定製的32倍口徑150毫米重榴炮
中國方面要求這批火炮的射程要達到15公裡,德國原有的30倍口徑火炮射程不足,為此專門設計了32倍口徑的150毫米榴彈炮。所以國軍對這批火炮的簡稱是「32倍15榴」。該型火炮由德國大名鼎鼎的萊茵金屬公司和克虜伯公司聯合製造,前者研製炮身,後者研製炮架。
籤訂合同的時候,國民政府以防止偷工減料為由,派出一批技術人員到德國工廠監督製造過程並驗收,這也讓中國藉此良機學到了一些先進的軍工技術。
1936年,德國兩大頂級軍工企業設計製造的24門重榴炮正式交付國軍,每套火炮的造價折合民國的法幣87萬元,國民政府為此花費了2088萬法幣。
這裡有必要說一下民國時期臭名昭著的法幣。雖說法幣後來貶值到形同廢紙,不過在發行之初的購買力還是很強的。
貶值後的民國法幣
1935年,蔣介石政府整頓了先前的紙幣發行亂局,規定只有中央銀行、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發行的鈔票才是唯一的法幣(後又增加了中國農民銀行)。法幣與英鎊掛鈎,即外匯本位,規定1銀元兌換1法幣。
在抗戰爆發之前,法幣發行的總額不過14億餘元,其購買力與「袁大頭」銀元差不多。根據民國《大眾晚報》等資料,1937年,100元法幣可以買到兩頭大牛,或者4000斤大米等物。粗略估算,1法幣大約折合如今的100元。
也就是說,國民政府購買德國重炮的花費約合如今的20億。在1934年,國民政府總共向德國訂購了價值3500萬法幣的軍火,那批重榴炮的金額佔到了60%。
錦州軍博館的一種德國150毫米榴炮
「德國造」在世界上的口碑本來就很高,又有國民政府的技術人員監工,這批「32倍15榴」工藝精湛,毫無瑕疵,完全達到了國軍的要求。與之配套的還有載重汽車、彈藥車、吉普車、三輪和兩輪摩託等各型車輛,每枚炮配了1000發炮彈。
在此基礎上,國軍成立了機械化炮兵十團,來自湖北的彭孟緝擔任團長。這是國軍最「奢華」的一支炮兵部隊,全團2000餘人,人均裝備開支約合如今的100萬元。清一色的德國大炮世界一流,被蔣介石視為寶貝疙瘩。蔣沒忘記向昔日的老對手炫耀一番,馮玉祥、白崇禧等人應邀參觀了中央軍重炮團。
白崇禧
那麼,國軍不惜重金打造的豪華重炮團在抗戰中戰績如何呢?應當說,對得起這份投入。八年抗戰中,重炮團先後轉戰上海、豫東、湖北、滇西等地,沉重打擊了日寇。
1937年的淞滬會戰中,炮兵十團用150毫米重榴炮轟擊了日軍海軍陸戰隊司令部、機場和軍艦等目標,給敵人造成不小的損失。10月份的一次戰鬥,重炮團2營6連擊沉了黃浦江中的一艘日本軍艦,國軍第三戰區下令嘉獎6連連長彭啟超,並犒賞全連官兵每人2000元法幣。
重炮團在淞滬戰場上的行動很小心,採用分散和遊擊的打法,自身在戰鬥中幾乎毫髮無損。 可是戰役後期撤退的時候,重炮團某部無法通過一座滿是地雷的橋梁,不得不忍痛將幾門大炮推下黃浦江。
淞滬會戰舊照
1938年,炮兵十團在臺兒莊戰役中依靠「32倍15榴」的射程優勢,將日軍轟得暈頭轉向,為戰役的勝利立功不小;八年抗戰中,日軍始終無法奪取潼關,炮兵十團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被稱為「潼關守護神」。炮兵十團一部在潼關禦敵六年之久,曾在1940年消滅了日軍的一支炮兵部隊。
炮兵十團的重榴炮也在崑崙關戰役及後來的遠徵軍入緬作戰中發出怒吼,給予日軍重創。
有軍迷朋友說,如果國軍在抗戰中再組建幾支這樣的重炮團就好了。不過國民政府後來財政窘迫,而且炮兵作戰是技術活,還講究協同作戰,打造一支經驗豐富的重炮部隊是很不容易的。
參考資料:《抗戰中的重炮十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