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中最「奢華」的國軍炮兵團,耗資20億裝備2000人,戰績如何

2020-12-13 騰訊網

現代火炮被稱為「戰爭之神」,在戰場上發揮的作用舉足輕重。據統計,整個二戰中各國士兵的傷亡約有70%-80%都是各類火炮造成的。

二戰時德國的古斯塔夫巨炮

當初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的時候,中國只有四五百門火炮,相當一部分還是北洋時期遺留的各色舶來品,老舊不堪。其中的重炮更是屈指可數,只有張作霖時期的東北軍仿製日本的少量野戰榴彈炮。不論從火炮數量還是威力來說,這都與侵華日軍相差甚遠。

應該說,國民政府對不可避免的戰爭還是做了很多準備的。「九一八」事變後,國民政府展開了一系列國防建設,並於1934年決定建立一支新式的重型榴彈炮部隊。

侵華日軍的96式150毫米榴彈炮

重型榴彈炮簡稱重榴炮,在一戰和二戰期間表現搶眼。榴炮的特點是炮管長度短、射角大、初速低,由於其彈道彎曲,可以打擊地面隱蔽目標。

重榴炮的威力、射程和機動性都很出色,炮戰的時候可對敵方炮兵進行火力壓制,其次可以打擊堅固的防禦工事,還可對敵軍進行遠距離攔阻射擊。總之,重榴炮在戰場上的作用是其他火炮無法替代的。

得知國軍要組建重榴炮部隊,幾家國外軍工企業加入了競標,最後國民政府把這個訂單交給了德國,向德國訂購24門150毫米口徑重型榴彈炮。

國軍定製的32倍口徑150毫米重榴炮

中國方面要求這批火炮的射程要達到15公裡,德國原有的30倍口徑火炮射程不足,為此專門設計了32倍口徑的150毫米榴彈炮。所以國軍對這批火炮的簡稱是「32倍15榴」。該型火炮由德國大名鼎鼎的萊茵金屬公司和克虜伯公司聯合製造,前者研製炮身,後者研製炮架。

籤訂合同的時候,國民政府以防止偷工減料為由,派出一批技術人員到德國工廠監督製造過程並驗收,這也讓中國藉此良機學到了一些先進的軍工技術。

1936年,德國兩大頂級軍工企業設計製造的24門重榴炮正式交付國軍,每套火炮的造價折合民國的法幣87萬元,國民政府為此花費了2088萬法幣。

這裡有必要說一下民國時期臭名昭著的法幣。雖說法幣後來貶值到形同廢紙,不過在發行之初的購買力還是很強的。

貶值後的民國法幣

1935年,蔣介石政府整頓了先前的紙幣發行亂局,規定只有中央銀行、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發行的鈔票才是唯一的法幣(後又增加了中國農民銀行)。法幣與英鎊掛鈎,即外匯本位,規定1銀元兌換1法幣。

在抗戰爆發之前,法幣發行的總額不過14億餘元,其購買力與「袁大頭」銀元差不多。根據民國《大眾晚報》等資料,1937年,100元法幣可以買到兩頭大牛,或者4000斤大米等物。粗略估算,1法幣大約折合如今的100元。

也就是說,國民政府購買德國重炮的花費約合如今的20億。在1934年,國民政府總共向德國訂購了價值3500萬法幣的軍火,那批重榴炮的金額佔到了60%。

錦州軍博館的一種德國150毫米榴炮

「德國造」在世界上的口碑本來就很高,又有國民政府的技術人員監工,這批「32倍15榴」工藝精湛,毫無瑕疵,完全達到了國軍的要求。與之配套的還有載重汽車、彈藥車、吉普車、三輪和兩輪摩託等各型車輛,每枚炮配了1000發炮彈。

在此基礎上,國軍成立了機械化炮兵十團,來自湖北的彭孟緝擔任團長。這是國軍最「奢華」的一支炮兵部隊,全團2000餘人,人均裝備開支約合如今的100萬元。清一色的德國大炮世界一流,被蔣介石視為寶貝疙瘩。蔣沒忘記向昔日的老對手炫耀一番,馮玉祥、白崇禧等人應邀參觀了中央軍重炮團。

白崇禧

那麼,國軍不惜重金打造的豪華重炮團在抗戰中戰績如何呢?應當說,對得起這份投入。八年抗戰中,重炮團先後轉戰上海、豫東、湖北、滇西等地,沉重打擊了日寇。

1937年的淞滬會戰中,炮兵十團用150毫米重榴炮轟擊了日軍海軍陸戰隊司令部、機場和軍艦等目標,給敵人造成不小的損失。10月份的一次戰鬥,重炮團2營6連擊沉了黃浦江中的一艘日本軍艦,國軍第三戰區下令嘉獎6連連長彭啟超,並犒賞全連官兵每人2000元法幣。

重炮團在淞滬戰場上的行動很小心,採用分散和遊擊的打法,自身在戰鬥中幾乎毫髮無損。 可是戰役後期撤退的時候,重炮團某部無法通過一座滿是地雷的橋梁,不得不忍痛將幾門大炮推下黃浦江。

淞滬會戰舊照

1938年,炮兵十團在臺兒莊戰役中依靠「32倍15榴」的射程優勢,將日軍轟得暈頭轉向,為戰役的勝利立功不小;八年抗戰中,日軍始終無法奪取潼關,炮兵十團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被稱為「潼關守護神」。炮兵十團一部在潼關禦敵六年之久,曾在1940年消滅了日軍的一支炮兵部隊。

炮兵十團的重榴炮也在崑崙關戰役及後來的遠徵軍入緬作戰中發出怒吼,給予日軍重創。

有軍迷朋友說,如果國軍在抗戰中再組建幾支這樣的重炮團就好了。不過國民政府後來財政窘迫,而且炮兵作戰是技術活,還講究協同作戰,打造一支經驗豐富的重炮部隊是很不容易的。

參考資料:《抗戰中的重炮十團》

相關焦點

  • 國軍戰鬥力最強的二十個軍
    8軍代表人物: 李彌 抗戰中表現優秀的部隊,遠徵軍的主力,榮譽1師更是老兵不死。 松山血戰57日,將日軍56師團所屬一個精銳聯隊2000多人消滅,完全打通我國西南國際交通線。
  • 八年抗戰時期,國軍都經歷了哪些敗仗,以及傷亡人數又是多少
    也不要忘記點讚哦~親八年時期的浴血抗戰,最終以中國軍民取得這場偉大的勝利,但同時也付出了慘痛代價。畢竟整整打了八年,在這八年時間內,中國軍民沒有假期,沒有節日,沒有休息,每天都要與侵略者進行戰鬥。人數傷亡方面可想而知,加上當時日軍有飛機大炮,而蔣介石領導的國軍在武器裝備上就落一大截,根本無法與敵人相比。要知道,熱兵器時代,武器裝備是戰勝對方重要法寶之一。裝備太差根本無法進行對抗。
  • 國軍的崛起與衰落過程中,蔣介石起了哪些作用?
    從退據臺灣的KMT如今紛紛擾擾各自為戰的狀況,想到70年多年前那場內戰中,KMT各自為政、相互防範扯皮,終致丟失大陸、敗退臺灣的歷史。除去政治經濟的因素,國軍特級上將老蔣在領導作戰中的表現不佳,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那麼,老蔣有些什麼特點,軍事指揮水平如何呢?
  • 抗戰期間中日軍隊實力對比:武器裝備差距驚人
    在抗日戰爭中,中國的軍事實力總體上遠不如日本,尤其敵後戰場。八路軍、新四軍、東北抗日聯軍不要說迫擊炮、山炮,就連子彈都十分匱乏,武器彈藥主要靠繳獲日軍、偽軍和自己的兵工廠製造。而正面戰場上的國軍由於派系林立,自然各個部隊的武器數量、質量也參差不齊。但一般說法是,中央軍裝備好、數量多。
  • 抗戰時期的中央軍校教導總隊到底是何編制,為何被稱作國軍精銳
    中央軍校教導總隊顧名思義就是隸屬於中央軍校的教導部隊,教導部隊在國軍軍隊中有一種示範性質。最新的裝備、訓練課程與部隊編裝往往先由軍校實驗。部隊由原教二師特務營、炮兵團、工兵團、騎兵團各一部、軍校衛兵隊抽出考編。這個團級部隊主要用於德式步兵團編裝之試驗以及新武器的研究。兩個步兵營規模不大,而且缺乏實戰經驗,主要用於編裝實驗;炮兵連操作德造博福斯山炮;工兵連以新配器械演練架橋、築城、爆破(鐵材、木材及混凝土之各種類型);騎兵連逐漸操作機踏車輛;通信連以有線電之布設為主。
  • 國軍的「天下第一軍,天下第一師和天下第一旅」,軍師旅長是誰?
    抗戰時期,隨著時間的推移,國軍的部隊實力以及裝備在相比抗戰之前有了飛躍的提升。也有很多部隊靠打仗一戰成名,其中國軍的「天下第一軍、第一師和第一旅」在抗戰和解放時期很出名。那麼這三個部隊的軍師旅的長官都是誰?他們的結局怎樣?
  • 國軍抗戰三部曲:《我的團長我的團》,《一把青》,《戰長沙》
    不過我今天要推薦的卻是國軍的抗戰劇,我把它們叫作「國軍抗戰三部曲」, 或者「反戰三部曲」:《我的團長我的團》、《一把青》、《戰長沙》。雖然都披著抗戰劇的外衣,卻是不折不扣的反戰劇。這三部劇的結局無一不是悲劇收尾,通過描寫人物命運的悲慘來體現戰爭的殘酷和無情。
  • 回想當年雨中打鬼子的國軍:4大破爛雨具打天下
    那麼抗戰中的國軍有什麼雨具呢?他們在雨天怎麼作戰呢?他們真的連一件雨衣都沒有嗎?聽薩沙說一說吧。很多人認為,國軍,尤其是中央軍應該披著德國或者美國雨衣,威風凜凜,英氣勃發。薩沙告訴你們,完全錯了。抗戰中的國軍(記住,八路軍新四軍在當年也是國軍一份子),壓根就沒有幾件雨具。他們配備的那些雨具,就算今天最偏遠地區的農民也不會用。那麼這些雨具是什麼呢?
  • 抗戰中被國軍打得鼻青臉腫的日軍戰俘
    論單兵素質和武器裝備都比日軍要差很多,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傷亡還是非常的大的,而日軍的傷亡則要小很多,另外一方面與在日軍內部大部分的士兵信武士道到,在武士道的觀念之中是基本上不會允許被敵人俘虜的,他們都講究孝忠。所以整個抗日戰爭期間日軍的戰俘,其實並不是很多。
  • 國軍將領中的三個學霸,抗戰時期都很厲害,內戰則一個比一個慘
    國軍將領中的三個學霸,抗戰時期都很厲害,內戰則一個比一個慘 戰爭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構成,並非是單純的軍隊之間的較量,它永遠都是作為政治和經濟的外延,包括軍事鬥爭、政治博弈、經濟基礎等多方面的因素。
  • 抗日名將曾將1200名日軍俘虜活埋,遭日本索賠2億?他霸氣回應2字
    然而,也有說抗日名將曾將1200名日軍俘虜活埋,遭日本索賠2億?他霸氣回應2字。這位抗日名將就是孫立人。孫立人出生於1900年,在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的時候正當壯年。1932年,孫立人以88師獨立旅的身份參加了「一二八」抗戰,戰績斐然。他相比其他的國軍將領更加重視對軍隊的操練,因此所帶部下戰力超過一般的國軍。1937年他又參與了護送宋子文親人的事情,這讓他有了可靠的「後臺」。
  • 國魂千秋,瞻望抗戰,抗戰應該是屬於全民族的
    太多的橫店抗戰神劇往往給人堅定的印象,就是抗戰中,各類國產武術高手髮型不亂,拳打腳踢,八年抗戰不過是小鬼子備受暴虐的苦難史。昨天,又有一位朋友給我發來了若干著名官家軍史專家的抗戰分析文章。隨手劃拉閱讀,文章無非是羅列數據,引經據典,證明國軍抗戰無能、無力。
  • 南京旅遊推薦丨耗資40億極盡奢華,門票98香客滔滔不絕
    我們經常認為寺廟起源於佛教,實際上,寺廟最初並不是佛家專屬,自秦以來,古人稱官邸為廟宇,在漢代,西方僧侶居住的地方稱為寺廟,逐漸成為佛教建築的術語,寺廟不僅是佛教文化的代表,而且是中國歷史文化的象徵,儘管佛教不是我國的本土宗教,但佛教文化歷史悠久,幾乎滲透到天文學,地理,書法,繪畫,音樂和舞蹈以及民俗中的各個方面
  • 國軍內部流傳著:一流的軍隊,二流的將領,三流的統帥是什麼意思
    在經歷了北伐時期,中原大戰,八年抗戰洗禮的國軍,為什麼在短短的幾年解放戰爭中敗得一塌糊塗。有人說國軍內部腐敗,統帥指揮無能,內部派系眾多,都是導致國軍失敗的原因。但有一點是不能否認的,國軍的軍隊還是很牛叉的,不然在國軍內部也不會一直流傳著;一流的軍隊,二流的將領,三流的統帥這段話。
  • 從國軍的奇葩編制中,就能看出端倪
    而回顧日軍之所以能以少打多,除了其部隊本身的裝備、戰術素養要高於國軍之外,還在於其部隊的編制上要比國軍先進。沿襲北宋的路軍編制編制亂是國軍的軍制的一種常態,國軍編制亂到什麼程度了呢?在抗戰中居然在戰略單位中出現集團軍、路軍和軍團三種不同形態的編制。集團軍可以理解,那麼路軍和軍團到底是啥奇葩的編制?
  • 南京保衛戰中,國軍兩千人為何人間蒸發,答案就在這裡
    1937年12月初,為了保衛南京,國軍20萬人集結南京外圍,與日寇展開了殊死搏鬥,但是日軍武器精良,而國軍裝備只有步槍,手榴彈,還有少量的迫擊炮。在日寇的瘋狂圍剿下,國軍節節敗退,國軍中的川軍幾乎全軍覆沒,但是其中有一批2000人隊伍的川軍因為擔任側翼的警備任務,裝備簡陋,所以沒有與日軍正面作戰。
  • 1946年國軍兵力武器優勢,陳毅卻說:國軍美械化,害多利少!
    抗戰勝利之初,就物質基礎而言(包括軍事、經濟等各方面),國民黨已達到其執政時期的高峰。 晉察冀軍區,20萬人,司令員聶榮臻。 中原軍區,5萬人,司令員李先念。 另有炮兵1個旅,14個團,17個營,38個連,沒有海、空軍。
  • 美海軍真壕 耗費20年花2000億研製戰艦 順手就送給了別人
    我們都知道美國軍費算得上全球第一了,所以美軍在更新武器裝備上更新換代是非常快的,而且武器裝備的造價都是很高的。就拿瀕海戰鬥艦來說,美軍先先後後花費了20年,耗資2000億美元。但是由於這款戰艦不僅成本高,而且妥善率也是很低的。
  • 淞滬會戰中日本兵的樣子,這些人讓國軍傷亡30萬,使上海殘破不堪
    各地軍閥也放棄了往日的成見,紛紛請纓抗戰。在淞滬會戰以及之後的南京保衛戰中會看到來自全國各派系軍隊的身影,如粵軍、桂軍、滇軍、川軍、西北軍、東北軍、中央軍等。 國民政府相繼投入了150個師和62個旅,共計80多萬人參加了這場會戰。其中不乏嫡系精銳部隊,如中央軍校教導總隊、88師、87師等德械部隊。
  • 抗戰時的日軍有多厲害,為何幾十人的小隊就能對付中國一個連
    文/寂寞的紅酒提起日軍,人們的第一印象就是野蠻、兇悍、戰鬥力強,抗戰時的中國軍隊讓日軍打的狼狽不堪。在抗戰中,日本一個幾十人的小隊能輕鬆對付中國一個上百人的步兵連。如果是日本的加強步兵小隊對付中國一個營都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