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非遺傳承 近距離感受鐵板浮雕之美

2020-12-22 河北新聞網

拜師省級非遺項目「郭氏鐵板浮雕藝術」傳承人

「叮叮噹噹」中體驗久違的工匠美

拜見師傅師母

師傅現場演示鐵板浮雕製作

聽師傅講鐵板浮雕的故事

燕都融媒體記者康瑞珍

11月11日,一場簡約而莊重的拜師儀式在河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郭海博鐵板浮雕藝術館舉行,作為燕都融媒體文化創意部記者,我有幸拜國家一級美術師、國家工美行業藝術大師、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郭氏鐵板浮雕藝術」傳承人郭海博為師,助力非遺傳承,推廣傳統技藝。

1和鐵板浮雕的奇妙緣分

生冷的鐵板上幻化出神態各異、形態不一的人物、動物,栩栩如生,連人物臉上的細微皺紋、動物身上的毛髮都根根分明,十分逼真,儼然是一幅幅「鐵板照片」。

這是在幾年前的一次展覽,第一次見到鐵板浮雕的最初印象,深受震撼。

後來了解到鐵板浮雕是一種特色傳統雕刻工藝品。利用鐵板的特性和原色,在一毫米厚的板材上敲打出凹凸不平的浮雕效果,經過拋磨、燒色等十幾道工序,使作品產生黑白相間或兼有色彩點綴的素描般的視覺效果。

如何在這麼薄的硬鐵板上創作出這樣複雜的畫作,還使鐵板不裂不斷?心中充滿好奇,也對這門「神奇」的技藝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其後,每次觀展看到鐵板浮雕作品都會停下腳步,認真欣賞一番,期待著有一天能真正走進鐵板浮雕藝術,一探究竟。

巧合的是,前些日子去滄州南皮出差,與郭氏鐵板浮雕創始人之一、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郭氏鐵板浮雕藝術」傳承人郭海博的女兒郭墨涵同室。或許是自幼受父親薰陶學習鐵板浮雕藝術,郭墨涵大學畢業後回到家從事鐵板浮雕創作,她的作品多次入選國家級、省級美術展覽,並屢獲大獎。

墨涵端莊大方、知性溫婉、氣質清雅,多年來對鐵板的錘鍊更鑄就了其堅毅的性格。我和墨涵十分投緣,兩人一見如故。聊起鐵板浮雕、聊起這門技藝的傳承、聊起墨涵的父親郭海博對這門手藝30年的堅守和執著追求……

「多年來,無論寒冬酷暑、颳風下雨,每天下班後騎自行車或摩託車至少一個小時到工作室做鐵板浮雕直至深夜」「不斷研發鐵板浮雕燙彩藝術、銅板浮雕燒色藝術」「現在是父親創作的高峰期,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在鐵板浮雕創作上,他想趁著舉槌輕鬆還能敲得動,創作出更多更好的藝術品,讓鐵板浮雕有傳承、有創新、有發展。」這是我從墨涵口中得出的對郭海博最深刻的印象,他對鐵板浮雕這門藝術的痴迷、「工匠精神」以及對於傳承這門藝術的迫切願望深深打動了我。

得知燕趙都市報要發起「記者拜師」倡議活動,我首先想到了郭海博。幸得河北省出版總社首席編輯潘海波先生引薦,郭大師爽快答應,便有了拜師的機會。

2近距離感受鐵板浮雕之美

國家一級美術大師、國家工美行業藝術大師、河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河北省文學藝術研究會副會長、河北省工藝美術協會副理事長……有著一長串頭銜和榮譽稱號的郭海博,比我想像的更平易近人、和善可親。

「來,來,裡面坐,裡面坐!」花白頭髮、戴著花鏡、一身休閒工作服,正在創作重磅作品的郭海博聽到我們的到來,放下手頭的活兒連忙出門迎接。

「郭大師,我是來向您拜師的。」我趕緊上前自我介紹,說明來意。郭海博笑著說,「早就聽墨涵說了,知道你喜歡鐵板浮雕,正好你倆小姐妹投緣,一起學習、創作,是個好事兒。」

一進鐵板浮雕藝術館,《農忙》《醜娃》《山裡人的希望》等一個個大作更是給我們帶來強烈的視覺衝擊,心靈的震撼,大家紛紛讚嘆巧奪天工。「鐵筆傳神」,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見到鐵板浮雕後曾這樣誇讚道,並留下墨寶。這幅字也掛在藝術館。

「從最初母親騰出一間6平方米的儲藏間,妻子拿出1000塊做啟動資金起步,至今我和鐵板浮雕打了30年交道了。以前那個小工作室離家往返有40公裡。現在這個近多了。」郭海博知足地說。

他30年如一日專注於鐵板浮雕的創作與創新,由於沒有先例,從設計稿樣、勾鏨陰文輪廓、錘鍛,到除鏽、燒藍、拋磨、燒色、打蠟,每一道工序都是在不斷摸索和嘗試中,從一次次的失敗逐漸走向成熟,才形成現在一幅幅或黑白相間,或有色彩點綴,富有金屬質感和特殊肌理的作品,讓堅硬、冰冷的鐵板變得鮮活,有溫度,散發出藝術魅力。

「怎麼才能做出這樣惟妙惟肖的鐵板浮雕?」我問。

「最重要的是堅持。」郭海博說。他詳細介紹了做鐵板浮雕的過程,並補充道,「不同於以往我們摸索著做,現在已經形成了成熟的技法,做起來都不難,只要堅持下來。」

「藝術來源於生活。」也是他創作的秘訣,從足跡深入巍峨的太行山,到不遠萬裡一次次去西藏,正是在這根植於自然與生活的採風中擷取創作的靈感,才創作出一幅幅獨一無二的傳神佳作,真實、靈動,觸動人心。

3一聲「師傅」 喜得工具和秘笈

能拜郭海博為師,我的心情自然十分激動。郭海博也十分重視這個儀式,他拿出了收徒專用的紅色條幅,「師道有序,匠心傳承」幾個大字非常醒目,並換上了只穿過一次的淺藍色中式服裝,像每次收徒一樣,期待著讓這門鐵板浮雕技藝有更多的人傳承。

鞠躬、敬茶、宣讀拜師宣言、恭恭敬敬叫一聲「師傅」……一番儀式後,師傅將最新創作的《郭氏鐵板浮雕製作技法》一書和工具交予我手中,並寄語「拿上這些工具去做你喜歡的事情,師傅會毫不保留把鐵板浮雕技術傳授於你」。師傅的這番話更讓我深感肩上的使命重大。

這本《郭氏鐵板浮雕製作技法》是師傅郭海博與其女兒郭墨涵共同創作,已於今年4月正式出版。

該書系統介紹了鐵板浮雕的誕生、傳承與發展,將鐵板浮雕探索發展的製作秘笈和創新發展的妙招絕技,慨然公之於眾,兼具理論性和實用性,也展現了藝術大師赤誠的胸懷和大氣的品格,以及殷切期盼有更多人繼承弘揚鐵板浮雕技藝的美好願望。

4從此人生「響噹噹」

「叮噹,叮噹,叮噹……」

在隨後的鐵板浮雕技藝示範中,師傅將打好底稿的鐵板放在自己設計的工作檯上,左手執鏨,右手持錘,隨著錘子上下翻飛,鏨與鐵板碰撞發出清脆的金屬聲。

在他專注的眼神中,我看到了堅韌和堅守。或許他的目光曾因一次次失敗暗淡過,也因在探索中取得一點點進展興奮過,但對這條道路的堅定選擇卻從未改變,正如他最喜歡的那句話「忘記背後,努力向前,向著標杆直跑」。

他也把自己「一輩子做一件事,一定要把這個事做到極致」的理念一併傳授。

「善良做人,實在做事。」這是郭海博每次收徒都要叮囑的,也是他對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他說,無論做什麼,重要的是做人,把人做好了,事情就必然能做好。

在做鐵板浮雕的過程中需要把鐵板翻來翻去,換用不同的工具敲敲鑿鑿,創作一個作品需要數十天甚至數月。

「雖然過程枯燥,但做成後也會很有成就感。做這件事切忌急躁心理,要循序漸進地一點一點去掌握這個技法,慢工出細活。」師傅說,做鐵板浮雕的過程也能培養一個人堅毅的性格,並從中享受樂趣,用工匠精神對待任何工作。他希望通過墨涵和徒弟們能把鐵板浮雕技藝傳承好,將來在大家手中有創新,讓它能發揚光大。

我把郭海博師傅的諄諄教導謹記於心,願未來也能為鐵板浮雕藝術的發展和發揚光大盡一份力。

關注河北新聞網,了解河北最新新聞。

相關焦點

  • 鐵板浮雕非遺傳承人的「洋學徒」
    去年,喜歡中國文化的他們,陸續拜在河北省非遺項目「郭氏鐵板浮雕藝術」傳承人郭海博門下,成了「洋學徒」。  【同期】  孟加拉國留學生 臺敏:我們國家沒有這樣的藝術,所以我一看到就很喜歡,我被吸引住了,我想學習(這門藝術)。
  • 感受貝雕魅力 傳承非遺文化
    感受貝雕魅力 傳承非遺文化 2020-12-15 10: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鐵板正反兩面看都是一幅畫
    " 在鐵板上鍛造浮雕技藝是我們郭氏獨創的。" 郭海龍介紹,鍛造浮雕作品一般在銅或者別的材質上比較多,由於鐵的張力有限,很難實現浮雕藝術,但是他們經過多年的經驗積累,使用冷鍛方法硬是在堅硬的生冷的鐵板上敲打出精美的浮雕作品。" 因為是純手工製作,可以說每一幅鐵板浮雕都是絕版。"
  • 走進非遺傳承基地 感受非遺文化魅力
    走進非遺傳承基地 感受非遺文化魅力「今天學習了非遺文化,讓我受益匪淺,我一定要學習傳承好非遺文化,刻苦學習,將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會昌縣會昌小學學生劉燁蓓激動地說。6月13日是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會昌縣組織學生走進國家級非遺項目《贛南客家匾額習俗》的傳播基地參觀學習。基地內懸掛著「翰林」、「進士」、「博士」等17方匾額,令人目不暇接。非遺傳承人肖天長在講解匾額文化同時,還詳細講解每一塊匾額背後的勵志故事。隨後,肖天長還揮毫潑墨,現場展示榜書的書寫,介紹匾額製作流程。
  • 重慶璧山:感受非遺魅力 傳承非遺文化
    百餘個項目亮相 全方位展現渝味非遺魅力陳昌銀陳麻花、白市驛板鴨、合川桃片、東溪豆腐乳、永川豆豉等美食,還有酉州苗繡、榮昌夏布、石雞坨土陶、外郎藤編......全市百餘個非遺項目和老字號企業集中進行展示和展銷,涵蓋傳統醫藥、傳統美術、傳統技藝等多個非遺門類,助力文旅消費。
  • 發現"非遺"之趣 福建莆田多彩活動引導青少年傳承文化之美
    近年來,福建莆田推進校園文化建設,大力支持各類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同時,引導青少年走出課堂,走進非遺,在體驗和感受中,將文化之美,傳統之韻,非遺之趣的種子播進孩子心中,讓成長一路精彩!  城廂區:《媽祖頌》節目在人民大會堂展演 綻放非遺傳承之美
  • 鐵筆傳神——郭氏鐵板浮雕製作技藝
    鐵筆傳神——郭氏鐵板浮雕製作技藝 2018-12-05 11:42:00來源:新華網
  • 探尋非遺傳承新出路,傳承從傳播開始
    「非遺+」電商,助力非遺商業轉化文化的發展,文明的傳承,需要資本和商業的助力。而中國製造也需要注入更多的文化內涵。「非遺+」電商的模式為非遺產品與消費者之間搭建起連接平臺,拉近了非遺產品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為非遺產品帶來了更大的經濟價值空間。
  • 「小師傅」學做「燈籠仔」,非遺傳承走進鳳崗鎮中心幼兒園!
    12月15日,莞脈傳承之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走進鳳崗鎮中心幼兒園,激發孩童對非遺文化傳承的興趣,鼓勵他們學會自覺擔負起保護傳統文化的責任和使命。鳳崗鎮中心幼兒園教師曾智君說:「這樣的活動很有意義,能讓孩子近距離地接觸和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氛圍,真正感受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
  • 「小師傅」學做「燈籠仔」,非遺傳承走進鳳崗鎮中心幼兒園
    12月15日,莞脈傳承之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走進鳳崗鎮中心幼兒園,激發孩童對非遺文化傳承的興趣,鼓勵他們學會自覺擔負起保護傳統文化的責任和使命。鳳崗鎮中心幼兒園教師曾智君說:「這樣的活動很有意義,能讓孩子近距離地接觸和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氛圍,真正感受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
  • 鐵匠在1毫米厚的鐵板上敲出畫,50萬不賣,1幅畫要敲10萬錘
    「非遺」項目在人們印象中,一般都是已經有著很長傳承歷史的古老技藝,但其實也有一些剛被發明不久的新生項目,也能成為「非遺」項目。在河北就有一對「鐵匠」兄弟,他們打鐵三十餘年,竟然打出了一個省級「非遺」項目。這個項目被發明出來到現在才三十來年的時間,這恐怕是最年輕的「非遺」項目了。
  • 河北鐵板浮雕傳承人 以柔克剛鐵筆傳神 (1/3)
    河北鐵板浮雕傳承人3) "← →"翻頁 6月4日下午,河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的郭墨涵鐵板浮雕工作室內
  • 工藝美術大師郭海博:鐵板上的凹凸人生
    郭海博及其弟30年如一日專注於鐵板浮雕的創作與創新,形成了郭氏鐵板浮雕獨有的表現形式。從設計稿樣、勾鏨陰文輪廓、錘鍛,到除鏽、燒藍、拋磨、燒色、打蠟,十幾道工序之後,一幅或黑白相間,或有色彩點綴,極具素描視覺效果的作品躍然於鐵板之上。其金屬質感,尤其是獨有的雕塑語言所表現出的特殊肌理,別有一種其它材質無法比擬的震撼之美。
  • 古老潮汕嵌瓷:「非遺」的新傳承
    古老潮汕嵌瓷:「非遺」的新傳承
  • 【非遺之美】領略民俗之美 傳承文化之根——茶食製作技藝傳承人...
    【非遺之美】領略民俗之美 傳承文化之根——茶食製作技藝傳承人楊愛萍 2020-07-05 21: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雲賞非遺 贛在傳承」——2020年非遺主題宣傳月活動啟動
    活動現場寧都客家香大餘紅糖  近日,「雲賞非遺 贛在傳承」——2020年非遺主題宣傳月活動啟動,贛州非遺集客家文化之大成,匯贛南古今之風採,讓我們在6月一起感受多樣非遺。帶貨商品包括:瑞金泡菜罈子、信豐蘿蔔乾、客家瓷畫、於都梓山醬油等多樣非遺產品,直播帶貨的形式將拓寬非遺商品宣傳渠道,加快促進文化內涵轉換為經濟價值,讓大眾感受贛南非遺之美,享受傳統文化滋養,汲取文化力量。  目前,贛州擁有國家級非遺項目10項,省級108項,市級165項,縣級556項。
  • 感受非遺之美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團區委舉辦青少年非遺實踐體驗活動
    在老師的指導下,孩子們在樹葉上雕刻作品 記者 楊青 攝渝北區融媒體中心訊(記者 楊青)12月4日,團區委在環湖雅居社區舉辦青少年非遺實踐體驗活動,來自兩江小學的50餘名青少年體驗葉雕傳統工藝,近距離感受非遺文化的魅力
  • 【文化傳承之美】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 美美與共
    處處有景各美其美  其實,青海並不遙遠。  這裡有聞名世界的可可西裡。是中國最大、世界第三大的無人區,也是最後一塊保留著原始狀態的自然之地。  這裡是江源文化的發源之地。黃河、長江、瀾滄江源頭是世界高海拔地區生物多樣性最集中的地區,是我國海拔最高的天然溼地。
  • 「傳承繩結技藝 體驗非遺之美」 秦淮區中華門街道舉辦青少年暑期活動
    為了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讓青少年們感受傳統文化魅力,8月19日,中華門街道聯合1865園區舉辦了「傳承繩結技藝 體驗非遺之美民族自信來源於對於民族文化的深度理解,希望青少年學生能在結繩技藝及其他非遺文化中繼續傳承我們中華民族之美。
  • 聽何人可講座《湖湘非遺與創新設計》,讓我對傳承非遺有了新認識
    何人可以湖南省隆回縣和通道侗族自治縣實施的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社會創新設計項目等為案例,介紹了非遺藝術傳承、發展和創新設計有機結合的經典傳奇,展示了豐富多彩的設計作品,播放了媒體影像視頻,讓我們近距離感受了湖湘非遺文創產品令人讚嘆不已的創新設計成果,見證了它們走出大山深處,走出國門享譽世界的輝煌歷程,讓我們享受了設計藝術的文化大餐,看到了非遺傳承與發展的美好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