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師省級非遺項目「郭氏鐵板浮雕藝術」傳承人
「叮叮噹噹」中體驗久違的工匠美
拜見師傅師母
師傅現場演示鐵板浮雕製作
聽師傅講鐵板浮雕的故事
燕都融媒體記者康瑞珍
11月11日,一場簡約而莊重的拜師儀式在河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郭海博鐵板浮雕藝術館舉行,作為燕都融媒體文化創意部記者,我有幸拜國家一級美術師、國家工美行業藝術大師、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郭氏鐵板浮雕藝術」傳承人郭海博為師,助力非遺傳承,推廣傳統技藝。
1和鐵板浮雕的奇妙緣分
生冷的鐵板上幻化出神態各異、形態不一的人物、動物,栩栩如生,連人物臉上的細微皺紋、動物身上的毛髮都根根分明,十分逼真,儼然是一幅幅「鐵板照片」。
這是在幾年前的一次展覽,第一次見到鐵板浮雕的最初印象,深受震撼。
後來了解到鐵板浮雕是一種特色傳統雕刻工藝品。利用鐵板的特性和原色,在一毫米厚的板材上敲打出凹凸不平的浮雕效果,經過拋磨、燒色等十幾道工序,使作品產生黑白相間或兼有色彩點綴的素描般的視覺效果。
如何在這麼薄的硬鐵板上創作出這樣複雜的畫作,還使鐵板不裂不斷?心中充滿好奇,也對這門「神奇」的技藝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其後,每次觀展看到鐵板浮雕作品都會停下腳步,認真欣賞一番,期待著有一天能真正走進鐵板浮雕藝術,一探究竟。
巧合的是,前些日子去滄州南皮出差,與郭氏鐵板浮雕創始人之一、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郭氏鐵板浮雕藝術」傳承人郭海博的女兒郭墨涵同室。或許是自幼受父親薰陶學習鐵板浮雕藝術,郭墨涵大學畢業後回到家從事鐵板浮雕創作,她的作品多次入選國家級、省級美術展覽,並屢獲大獎。
墨涵端莊大方、知性溫婉、氣質清雅,多年來對鐵板的錘鍊更鑄就了其堅毅的性格。我和墨涵十分投緣,兩人一見如故。聊起鐵板浮雕、聊起這門技藝的傳承、聊起墨涵的父親郭海博對這門手藝30年的堅守和執著追求……
「多年來,無論寒冬酷暑、颳風下雨,每天下班後騎自行車或摩託車至少一個小時到工作室做鐵板浮雕直至深夜」「不斷研發鐵板浮雕燙彩藝術、銅板浮雕燒色藝術」「現在是父親創作的高峰期,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在鐵板浮雕創作上,他想趁著舉槌輕鬆還能敲得動,創作出更多更好的藝術品,讓鐵板浮雕有傳承、有創新、有發展。」這是我從墨涵口中得出的對郭海博最深刻的印象,他對鐵板浮雕這門藝術的痴迷、「工匠精神」以及對於傳承這門藝術的迫切願望深深打動了我。
得知燕趙都市報要發起「記者拜師」倡議活動,我首先想到了郭海博。幸得河北省出版總社首席編輯潘海波先生引薦,郭大師爽快答應,便有了拜師的機會。
2近距離感受鐵板浮雕之美
國家一級美術大師、國家工美行業藝術大師、河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河北省文學藝術研究會副會長、河北省工藝美術協會副理事長……有著一長串頭銜和榮譽稱號的郭海博,比我想像的更平易近人、和善可親。
「來,來,裡面坐,裡面坐!」花白頭髮、戴著花鏡、一身休閒工作服,正在創作重磅作品的郭海博聽到我們的到來,放下手頭的活兒連忙出門迎接。
「郭大師,我是來向您拜師的。」我趕緊上前自我介紹,說明來意。郭海博笑著說,「早就聽墨涵說了,知道你喜歡鐵板浮雕,正好你倆小姐妹投緣,一起學習、創作,是個好事兒。」
一進鐵板浮雕藝術館,《農忙》《醜娃》《山裡人的希望》等一個個大作更是給我們帶來強烈的視覺衝擊,心靈的震撼,大家紛紛讚嘆巧奪天工。「鐵筆傳神」,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見到鐵板浮雕後曾這樣誇讚道,並留下墨寶。這幅字也掛在藝術館。
「從最初母親騰出一間6平方米的儲藏間,妻子拿出1000塊做啟動資金起步,至今我和鐵板浮雕打了30年交道了。以前那個小工作室離家往返有40公裡。現在這個近多了。」郭海博知足地說。
他30年如一日專注於鐵板浮雕的創作與創新,由於沒有先例,從設計稿樣、勾鏨陰文輪廓、錘鍛,到除鏽、燒藍、拋磨、燒色、打蠟,每一道工序都是在不斷摸索和嘗試中,從一次次的失敗逐漸走向成熟,才形成現在一幅幅或黑白相間,或有色彩點綴,富有金屬質感和特殊肌理的作品,讓堅硬、冰冷的鐵板變得鮮活,有溫度,散發出藝術魅力。
「怎麼才能做出這樣惟妙惟肖的鐵板浮雕?」我問。
「最重要的是堅持。」郭海博說。他詳細介紹了做鐵板浮雕的過程,並補充道,「不同於以往我們摸索著做,現在已經形成了成熟的技法,做起來都不難,只要堅持下來。」
「藝術來源於生活。」也是他創作的秘訣,從足跡深入巍峨的太行山,到不遠萬裡一次次去西藏,正是在這根植於自然與生活的採風中擷取創作的靈感,才創作出一幅幅獨一無二的傳神佳作,真實、靈動,觸動人心。
3一聲「師傅」 喜得工具和秘笈
能拜郭海博為師,我的心情自然十分激動。郭海博也十分重視這個儀式,他拿出了收徒專用的紅色條幅,「師道有序,匠心傳承」幾個大字非常醒目,並換上了只穿過一次的淺藍色中式服裝,像每次收徒一樣,期待著讓這門鐵板浮雕技藝有更多的人傳承。
鞠躬、敬茶、宣讀拜師宣言、恭恭敬敬叫一聲「師傅」……一番儀式後,師傅將最新創作的《郭氏鐵板浮雕製作技法》一書和工具交予我手中,並寄語「拿上這些工具去做你喜歡的事情,師傅會毫不保留把鐵板浮雕技術傳授於你」。師傅的這番話更讓我深感肩上的使命重大。
這本《郭氏鐵板浮雕製作技法》是師傅郭海博與其女兒郭墨涵共同創作,已於今年4月正式出版。
該書系統介紹了鐵板浮雕的誕生、傳承與發展,將鐵板浮雕探索發展的製作秘笈和創新發展的妙招絕技,慨然公之於眾,兼具理論性和實用性,也展現了藝術大師赤誠的胸懷和大氣的品格,以及殷切期盼有更多人繼承弘揚鐵板浮雕技藝的美好願望。
4從此人生「響噹噹」
「叮噹,叮噹,叮噹……」
在隨後的鐵板浮雕技藝示範中,師傅將打好底稿的鐵板放在自己設計的工作檯上,左手執鏨,右手持錘,隨著錘子上下翻飛,鏨與鐵板碰撞發出清脆的金屬聲。
在他專注的眼神中,我看到了堅韌和堅守。或許他的目光曾因一次次失敗暗淡過,也因在探索中取得一點點進展興奮過,但對這條道路的堅定選擇卻從未改變,正如他最喜歡的那句話「忘記背後,努力向前,向著標杆直跑」。
他也把自己「一輩子做一件事,一定要把這個事做到極致」的理念一併傳授。
「善良做人,實在做事。」這是郭海博每次收徒都要叮囑的,也是他對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他說,無論做什麼,重要的是做人,把人做好了,事情就必然能做好。
在做鐵板浮雕的過程中需要把鐵板翻來翻去,換用不同的工具敲敲鑿鑿,創作一個作品需要數十天甚至數月。
「雖然過程枯燥,但做成後也會很有成就感。做這件事切忌急躁心理,要循序漸進地一點一點去掌握這個技法,慢工出細活。」師傅說,做鐵板浮雕的過程也能培養一個人堅毅的性格,並從中享受樂趣,用工匠精神對待任何工作。他希望通過墨涵和徒弟們能把鐵板浮雕技藝傳承好,將來在大家手中有創新,讓它能發揚光大。
我把郭海博師傅的諄諄教導謹記於心,願未來也能為鐵板浮雕藝術的發展和發揚光大盡一份力。
關注河北新聞網,了解河北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