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中的怪現象,周進、範進考秀才難,考舉人反倒容易

2021-01-16 小Q大話

《儒林外史》第二回、第三回分別描述了兩位擁有著相似經歷的人物,周進和範進都曾飽受著封建科舉制度的摧殘,年近花甲還未成為秀才,也因此長期忍受著儒林人物的羞辱和市井小民的輕蔑。但是兩人都在經歷了二十餘次的失敗後,終於迎來了人生路上的重大轉折,周進在其姐夫金有餘的幫助下,以二百兩銀子獲得了參加舉人考試的寶貴機會;範進則在考場遇到了主考官周進,周進看懂了範進晦澀難懂的文章,範進最終獲得了秀才的身份。

對於周進來說,終於有了秀才的身份,就是其人生路上的重大轉折。周進把科舉看作是唯一的出路,一邊坐館教書一邊準備科舉考試,學問定然是不錯的,否則也不會有人請他坐館。然而周進到了六十多歲卻還是個童生,連個秀才的身份都沒有得到,而他的學生,十幾歲的顧小相公,都進了學有了秀才的身份。周進不是秀才,所以就沒有資格再給顧小相公當老師,因為自己學生成了秀才而失業,這是多麼諷刺的事情,周進恐怕做夢都想的是如何成為秀才。

對於範進來說,秀才的身份同樣遙不可及,二十歲開始參加考試,一直到五十四歲還是一無所獲。範進和母親妻子住在一起,是否有兒女文中沒有提到,至少三口人住的是一間茅草屋和一間披房,兩間極其破爛的房子。吃飯往往是吃了上頓沒下頓,吃肉更難得,除非胡屠戶來了,衣服也不可能溫暖,範進冬天還穿著麻布直裰,在考場裡凍得乞乞縮縮。旁人對他的態度,通過胡屠戶對他的態度就可以大致了解,每次見面胡屠戶都要罵的範進狗血噴頭,這還是範進成為秀才之後,之前只會更加惡劣。

周進與範進,從童生到秀才花了三十幾年時間,然而從秀才到舉人都是一次就成功了,從舉人到進士還是一次就成功了。這在《儒林外史》中絕對算得上是一件怪異的事情,很不符合正常的規律,古代科舉考試肯定是考秀才最容易,考舉人較難,考進士最難,而周進、範進的這種情況則違背了科舉考試的一般規律。能夠一次性通過鄉試、殿試,至少說明周進、範進的學問的確是很好的,而至於他們為什麼遲遲不能成為秀才,則有著特別的原因。

主要原因或許有三,第一,主考官水平很差,不能讀懂晦澀難懂的文章,世上糊塗試官屈煞了多少英才,在最初級的科舉考試中,這是極有可能的;第二,童生的考試監考制度不嚴格,考官可以現場看試卷,而考生就站在旁邊,難免會因為考官對於考生的主觀印象而影響考試結果;第三,拿錢買秀才名額的情況屢見不鮮,許多狗屁不通的儒生,因為家裡有錢賄賂考官,就佔用了本應該屬於別人的名額。

周進與範進,又都有著同樣的特點,或者說是缺陷,年齡很大、家境貧寒、形象不好,他們兩人完全沒有考官喜歡的樣子,而且沒錢沒勢,就不幸成了被賄賂者佔用名額的首選。周進和範進,就這樣遭受著極不公平的對待,所以他們怎麼努力,也沒有取得本身並不難取得的秀才身份。但是一旦他們突出重圍,有了參加鄉試、會試的資格,在所有考生公平競爭的環境下,主考官並不能知道考生的形象差異,僅僅比較文章的優劣,周進與範進就很有優勢了。

根據以上論述,《儒林外史》中的怪現象,周進、範進考秀才難,考舉人反倒容易,也就可以解釋。童生考試的漏洞與弊端,讓賄賂考官者可以很容易達到目的,讓有真才實學者失去本該屬於他們的成績,就是造成此種情況的真實原因。

相關焦點

  • 儒林外史中範進並無真才實學,主考官周進為何把他錄取為第一名?
    周進是《儒林外史》中塑造的第一個重要人物,也是範進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個貴人。從原文可知,周進為廣東學道時,主持了當地的院試,而範進正是童生中的一員。最終,作為主考官的周進,錄取了範進,並將他列為第一名。
  • 範進考了二十多年科舉,為什麼還要一直考?
    範進在二十歲的時候就開始步入非常漫長的科舉道路了。他在小說中一出場,年紀寫的非常準確是五十四歲。在寫周進的時候是大概寫年過六十,到了範進這寫的非常準確,寫了他五十四歲,從二十歲到五十四歲,範進整整考了三十五年。
  • 用頭猛撞號板,差點橫死在考場的周進:範進發瘋其實是「遺傳」我
    一百兩用來幫周進買一個監生的名額,使周進不用通過院試,便有了參加鄉試的資格,另外一百兩給周進做雜費使用。周進得了周圍人的幫助和姐夫的鼓勵,再度重振精神:我死都不怕,還能怕科舉?這一場不管是取中還是落第,我都要搏一搏,中了就接著考,不中就安度晚年,再也不想科舉這回事。
  • 儲道立|範進和周進
    《儒林外史》這部小說,印象中是在念高二時看的,除了課本中的範進之外,又知道了還有一個讀書人叫周進。從此,幾十年來牢牢記住了周進和範進二人。 那是1961年,正值國人肚子餓得最難受的階段。那時的高中生,一大半整天想的是畢業後怎麼辦,只有少數學習好的或者家庭顯貴一點的想著上大學。
  • 一哭,二鬧,三上調:《儒林外史》範進和周進的人生悲劇
    《儒林外史》是中國古代最優秀的社會諷刺小說,成功地塑造了兩個典型人物:範進和周進。這兩位讀書人有很多共同點:1、名字相似,都是單名一個「進」字(表明了他們的人生夢想就是「進學」,即考取功名);2、出身都很低微,家貧如洗,一無所有(周進連老婆都娶不起,範進全靠嶽父救濟);3、人生經歷也差不多,都是「一哭,二鬧,三上調」。
  • 想起了中舉的範進
    《儒林外史》是一部傑出的諷刺小說,其中《範進中舉》是《儒林外史》中寫得最精彩的片斷,通過範進中舉的前前後後,寫了各類人物的表演,真實生動地顯現其真偽、善惡和美醜的本來面目,而且發掘到人物的靈魂深處。《範進中舉》的故事見於小說的第三回,是《儒林外史》中寫得最精彩的片斷。範進的主考官周進,幾十年屢試不第,已經六十多歲了,仍未功遂名就。
  • 範進這個鐵憨憨,中舉之後怎麼樣了?
    周進這個人比範進更慘,六十歲還沒考中一個秀才,相當於一個人高三留級了四十多年,還沒考上大學。這是什麼概念?此人又很木訥,飽受嘲笑,因為不會做人,教書教了一年也丟了飯碗,走投無路之下,跟著幾個商人做記帳文書。
  • 《儒林外史》第三回丨範進中舉之後發瘋,那麼他發瘋之後呢?
    老闆們替周進捐了監生後,當年剛好有學政在省城舉行鄉試的補考,周進人逢喜事精神爽,「那七篇文字,做的花團錦簇一般」,考試其實一直都靠真本事,沒有那麼多鬼神相助,要一個人在號房裡面寫七篇文章呢。鄉試是科舉考試中很重要的一環,周進中舉,就學而優則仕,由讀書人變成了「官」。中舉之後,回到汶上縣感謝知縣、啟蒙老師等等。
  • 範進中舉考中的不過是一個舉人,為何後來能夠一夜暴富?
    相對來說,孔乙己比範進還慘,最起碼範進原來就是秀才,靠中舉人就是踏入封建統治階層的半個門檻,孔乙己連秀才都沒有考上,依然堅持讀書,依我看,我們現在缺乏的不是範進的功利主義科舉情況,而應該學習孔乙己這種一條路上走到黑的學習精神。
  • 「範進中舉」成為笑柄,那你知道後來做了多大的官嗎?
    前面屢考不中被人嘲笑,如今中舉了,但再次露出醜態,又引起鬨堂大笑,範進中舉這件事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悲劇,淋漓盡致的刻畫出了人性的醜陋和世態炎涼,讓人十分心寒。一般情況下,人們對範進中舉的事情了解基本到這個程度了,也就是說大家都知道範進中了舉差點瘋掉成為了一個笑談。
  • 你會覺得範進中舉很可笑嗎?讀《儒林外史》第三回
    第三回的故事接前文,周進參觀貢院的號子間,深受刺激,暈死過去。待到周進被姐夫和眾人救醒,仍然不住嚎哭打滾,哭得悽慘無比,眾人扶著他出去,直哭得吐出血來。眾人不解周進為何如此難過,周進姐夫說出他的心病,考了幾十年,秀才也沒有考中,看到貢院,傷心起來。
  • 範進的最高學歷是什麼?
    範進把丁母憂的事說了一遍。…會試已畢,範進果然中了進士。授職部屬,考選御史。數年之後欽點山東學道。範進中舉後,並沒有直接做官(雖然理論上舉人也可以做官),因母親去世,守孝三年,之後便參加會試,中了進士,然後才被授予官職。2,範進的最高學歷是什麼?
  • 初識《儒林外史》是在看京劇《範進中舉》之後
    初識《儒林外史》是在看京劇《範進中舉》之後。看完之後不覺驚異於作者的獨具匠心,卻沒有領略導作者的真正用心,直到翻開《儒林外史》瀏覽了整個故事之後。《範進中舉》講的是五十四歲的老童生範進終於考上舉人,歡喜至瘋,最後被平日最怕的老丈人胡屠戶一巴掌打清醒的故事。非常簡單的故事,但縱觀全文事實上卻並不是那麼簡單。
  • 範進是怎樣中舉的?
    中學時學過課文《範進中舉》,該文章節選自《儒林外史》,講了範進中舉的事,那麼範進究竟是怎麼中舉的呢,我們中學課本裡並沒有給答案
  • 範進中舉後瘋了?不!得知舉人的這一項特權後,我瘋了
    《儒林外史》的作者吳敬梓筆下最為知名的人物形象顯然就是範進了。節選自《儒林外史》中的《範進中舉》更是被選入了教科書,很多人對範進這樣一個「到死也要考舉人的窮秀才」的印象極為深刻,學生時代的我們也曾一度嘲諷過他。
  • 年少無知笑範進,讀懂也是書中人。範進的人品才學究竟如何呢?
    首先:範進有毅力,有韌性。文中寫到範進「實年五十四歲。」從「二十歲應考,到今考過二十餘次。」!漫漫三十年,艱難科考路。這其中固然有範進迂腐古板,熱衷功名的一面,但也從側面看出了範進的堅持不懈和不達目的不放棄的韌性,有讓人同情和佩服的一面。我們常說「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範進最終得以科場中舉,不正是得益於自己在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窘況下的堅持和努力嗎?
  • 範進究竟遭遇了什麼,為何中了個小小的舉人,就高興得發瘋
    吳敬梓在《儒林外傳》中描寫的範進形象,可謂家喻戶曉,深入人心。他從20歲開始參加科舉考試,一共考了20次,直到白須皓首依然不中。主考官憐憫範進的不易,才將54歲的範進填了個第一名,中了秀才。但是一個區區秀才顯然無法讓範進釋懷,也改變不了他窮困潦倒的現狀。
  • 儒林外史:周進大鬧貢院,難道真是中了惡?一處細節交代了實情
    周進是《儒林外史》中極為重要的一個人物,原文中以周進為主角進行描寫的篇幅並不多,一共也就一個章節多一點,為什麼說周進重要呢?六十多歲的周進,只是一個童生,秀才都沒有考中一個,後來村裡人還欺負他,讓他失了業。走投無路的周進,只得聽了姊丈金有餘的建議,跟著一起去省城做生意去了,同行的還有幾個大客商。周進真正改變自己的命運,就是通過這次進省城,閒來沒事順便去看貢院,這一看就看出了事。
  • 範進有沒有真學問
    範進是在《儒林外史》第三回首次出場的,他在廣東省第三場府試中並被學政周進取為第一名。也是機緣巧合,考試那天,範進最後一個入場,他面黃肌瘦,花白鬍鬚,頭上戴一頂破氈帽,外加衣衫襤褸,引起了周進的注意。周進一生困頓,六十多才依靠別人周濟,捐了監生後考取舉人,考中進士,他一生的命運也因此而改變。
  • 對比孔乙己和範進,淺析古代知識分子悲劇命運的表現與成因
    《孔乙己》的時代背景是清末;《儒林外史》表面上寫明朝,實則影射18世紀的清朝。孔乙己和範進,時間相隔幾百年,兩人同為科舉制度禁錮下的舊知識分子,而命運結局卻又大相逕庭,這是為什麼呢?先說範進,課文中令我們印象最深刻的,當屬他中舉後發瘋的情節。範進從二十歲開始,一直考到五十四歲才中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