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識《儒林外史》是在看京劇《範進中舉》之後。看完之後不覺驚異於作者的獨具匠心,卻沒有領略導作者的真正用心,直到翻開《儒林外史》瀏覽了整個故事之後。
《範進中舉》講的是五十四歲的老童生範進終於考上舉人,歡喜至瘋,最後被平日最怕的老丈人胡屠戶一巴掌打清醒的故事。非常簡單的故事,但縱觀全文事實上卻並不是那麼簡單。
中舉從範進身上來看是好事,苦考了三十四年終於出頭,從他發瘋來看足以看出那時的讀書人對功名痴情一片,像周進哭號著為秀才名分磕頭撞板。
但他們的痴情並不是為了道德理論上的治國之經,而是純粹的個人升官發財。還有範進中舉前後判若兩人,中舉前萎縮地向老丈人低頭稱事,中舉後便有了老爺大人們的官腔。甚至在為母親守喪時,在打秋風的筵席上大吃大喝。而他僅僅是中舉,不出兩個月,什麼房產、田地、金銀、奴役,不請自來。範進是千萬得中讀書人的代表之一,封建政府用他們的榮華為不得中的讀書人做榜樣,加深科舉對他們的毒害。
中舉對胡屠戶來說,也是意義非凡。對範進中舉前要打要罵由著性子來,一旦中舉後,因範進發瘋讓他打範進一巴掌,他卻說:「(範進)雖是我女婿,如今做了老爺,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如此便把一個勢利小人的嘴臉清晰的勾畫了出來,胡屠戶就是那些滿腦子也是功名,中了科舉餘毒的市井小人的化身。
還有那些鄉紳,都在第一時間忙不迭的為範進送金送銀,正是他們為政府傳播科舉毒推波助瀾。跳出範進的故事,作者詳細描寫了臨死伸著兩指頭,唯恐兩個燈芯廢油的嚴監生和強搶人豬,用雲片糕當藥訛詐船家的嚴貢生兄弟倆作為代表。
綜上所述的人物,無一不受科舉的毒害。事實上不只這些人。還有舉著科舉飯碗的名士們,還有科場屢屢落敗的如看西湖風景都要擠出幾句經典的馬二先生之類的人。
還有佛門弟子,一聽胡屠戶為女婿範進母親做法師,屁滾尿流地馬上安排起來。甚至是賈寶玉最最推崇女子亦是如此。魯小姐受其父影響只認八股文,什麼都以八股文馬首是瞻,自己終日練習八股,後來因為丈夫對科舉毫無興趣,終日長嘆。書中充斥著諷刺味,辛辣尖刻,這與作者生活背景很有聯繫。
作者吳敬梓慷慨好施,被族人看成敗家子。他後半生十分潦倒,但是旁人幾次三番找他參加科舉,他都不應。他的書桌下有八股細繩,每根下都有一個臭蟲,一個蚊子,就是「八股臭文」之意。因為貧困無法取暖,他常邀請朋友繞成行走還「歌吟嘯呼,相與應和」,並稱其為「暖足」。這樣的背景下,無怪乎書中描寫如此地耐人尋味了。
如今時代不同了,我們生活的時代很少有人提及科舉這類的話,也沒有了書中迂腐的現象。但是,我們常常看見家中老人為了讓下下代的認凌晨排隊報課外班,諸多考生因為中考高考日以繼夜讀書,有些考上的扔書慶賀,有些考不上的跳樓自殺。沒有人為了什麼「秀才」、「舉人」磕頭撞板,卻有人為「碩士」、「博士」不擇手段。很多人拿著文憑大吃大喝。不知以後是否還會有一本「儒林次史」來諷刺這個時代的制度。
讀了《最後一課》這篇課文,我的心靈受到了極大的震撼!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戰爭給無辜的人民帶來了什麼!或許,有一點還「不錯「,就是戰爭能讓一個人瞬間成長。但我想,誰都不喜歡這種」成長「方式吧!?
普法戰爭暴發後,從白髮老人到年幼小童,都是那樣地愛國!這,使我感動。
我不盡想起了,在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人民,也是如此,為了祖國,不惜一切代價。雖然地域不同,種族不同,時代不同,但是戰爭對人民的損害卻是一樣一樣一樣地!
可惡的侵略者,該死的戰爭狂,無恥的叛國賊,他們是對不起國家,對不起人民,對不親父母,更對不起自己的罪人! 我覺得母語對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明的承傳載體。如果母語沒了,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將不復存在。因為一國人民語言彼此不通,就是一盤散沙。
那麼,外語與母語到底哪個重要呢?
如今這個社會,不學英語你就別想上高中大學,更別想找個好工作了。既然外語如此重要,學外語的人多就不奇怪了。現在連幼稚園都開設英語課了。English成了全球通用的「國際普通話」,其他語種已經受到嚴重威脅,面臨消失的危險……這是不能忽視的。
當法國阿爾薩斯被普魯士侵佔,最後一堂法語課便顯得格外重要。「他們該不會強迫這些鴿子也用德國話唱歌吧!」正道出了亡了國的法國國民心聲。
「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
初中語文第一冊選編的法國小說家都德的短篇小說《最後一課》,用第一人稱的口吻向我們展示了一個頑皮不愛學習,也不知道什麼是國家命運、民族尊嚴的男孩形象----小弗郎士,通過上最後一堂法語課,他認識到普魯土軍隊不僅佔領了他的家鄉,還要剝奪他們學習本民族語言的權力實行奴化教育,這使得小弗郎士在心靈上精神上受到了極大的震動。
在最後一堂法語課上,小弗郎士有對自己的悔恨、有對侵略者的憎恨,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當韓麥爾先生翻開講義又講法語課時、小弗郎士對自己平時最厭煩的語法,居然「全都懂」,覺得韓麥爾老師「講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讀完這篇充滿愛國主義激情的小說,對於我們這些從事教學工作的人來說,難道從這個故事中能不有啟示嗎?
因為是最後一堂法語課,韓麥爾先生包括阿爾薩斯小鎮上的村民,都懷著極大的民族義憤來到課堂上,參與到這莊嚴而神聖的活動中來、使得課堂氣氛凝聚在一個前所未有的焦點上。
韓麥爾先生面對這些平常不關心孩子學習的只顧自己幹活村民們和這些活潑可愛的孩子們----今後再沒有權力學習自己語言的孩子們,激動的情緒就像火山一樣噴發出來了。
雖然小說中沒有詳細的描述,但可以想像得出,他最後一課的講解是充滿了對法國、對法語的真摯的熱愛之情,飽含著對民族語言深深的眷戀之情,一定是感人至深的。
因為是最後一堂法語課,小弗郎士的心靈受到了很大的震動,他面對的嚴酷現實是他始料不及的,這突如其來的打擊,使得小弗郎士的思想一下子高度集中起來,他已經敏銳地感覺到,他不但花失去生養他的這塊再熟悉不過的土地,而且格失去一個民族賴以共同生存下去的紐帶----本民族的語言。
一種懊悔、憤恨、失落、茫然的複雜情緒,一股腦兒湧上了他的心頭。面對如此不可抗拒的如此冷酷的現實,小弗郎士突然開始感到祖國的一切都是那麼美好,他悔恨自己沒有好好學習,愛國之心在此時此刻也表現的那麼強烈,他一下子成熟了,懂事了,過去討厭的東西一下子變得那麼可愛了,他眼裡的一切都跟「祖國」兩個字緊緊地不可分開了。這時的小弗郎士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該學的祖國語言知識都學好。
從小弗郎士思想行為都發生了巨大變化的情節之中,我們應該從中受到一點怎樣的啟迪呢?我們常說學生是學的主人,是主體。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對提高教學質量起著至關重要的關鍵作用。這就要求我們教師不只要講好每一節課,更重要的是啟迪學生心靈深處的激情,使他們樹立遠大的志向,把學習與國家,人民的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鼓足上進的風帆、乘風破浪不斷向著新的高峰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