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課研究之《折線統計圖》教學設計

2021-02-15 一課研究

活動一:「識」折線統計圖

 -認識折線統計圖

師:同學們,老師記錄了喬喬同學跳繩前後心跳次數的情況。

跳繩前:90次;跳繩剛停止:140次;跳繩後1分:110次;跳繩後2分:105次;跳繩後3分:95次;跳繩後4分:90次。

1.老師想要清楚地呈現這些數據,可以用哪些方式?

        引出: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

2.除了用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來表示,還有其他方法嗎?

         引出:折線統計圖。

 

 3.閉上眼睛靜靜地想像下折線統計圖的樣子。

    引出課題,板書課題。

在生活中,你見過折線統計圖嗎?

設計意圖:通過豐富的素材,激活學生的已有經驗,為新知作好孕伏。同時讓學生想像折線統計圖,感悟折線統計圖的直觀表象,引出本節課的主題,為提煉折線統計圖的本質作好準備。

活動二:「讀」折線統計圖

----分析折線統計圖

1.從這個折線統計圖中你讀懂了什麼?完成練習單活動1。

活動要求:

⭐單獨完成練習單活動1

⭐提醒學生完成後同桌互相分享下你的發現。

2.明確點的作用 

問題1:剛才老師發現同學們特別認真,寫出了很多發現,誰願意來分享下。

引出點的作用:

(1)點表示數量的多少。

  (2)數量越多,點的位置越高,數量越少,點的位置越低。

3.明確線的作用 

引出線的作用:

(1)線表示數的增減變化。

  (2)線越陡表示變化越多,線越緩表示變化越少。 

4.明確圖的作用

引出:看來圖可以幫助我們科學分析,合理預測事物。

5.辨析對比:

剛才同樣的心跳次數可以用統計表,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來表示,請仔細觀察,你覺得他們有什麼共同點?

追問:既然都可以表示具體的數量,為什麼學了條形統計圖,我們還要繼續學習折線統計圖?

設計意圖:通過自主探究、有序交流,讓學生理解藉助折線統計圖中的點可以看出數量的多少,線能幫助看出數量的增減變化與整體變化趨勢,從而進行預測判斷。特別是通過核心問題 — —「點已經能夠幫助我們看出數量的多少了,那為什麼還要把這些點連成線呢」,讓學生充分體驗到折線統計圖中線的優勢。

活動三:「畫」折線統計圖

----繪製折線統計圖

1.畫折線統計圖。

完成練習單活動2(出示下表)

  活動要求: 

⭐.自己嘗試繪製折線統計圖。

⭐.同桌互相說一說你的繪製過程。

⭐.音樂停止,活動結束

2.收集兩張圖片進行評價,請學生說說兩張統計圖的優缺點,哪裡需要改進。

3.我們一起來總結下繪製折線統計圖的步驟

引出:折線統計圖的步驟:一描;二標;三連。

4.剛才有個同學把零點也連起來了,可以嗎?

引出:它的第一個數據要從它給出的第一個時間開始

5.從這幅圖中你看出了怎樣的變化趨勢?能不能拿出小手比劃下。

6.根據整體的變化趨勢,如果下周一再跳一次你能進行預測嗎?說說理由。 

設計意圖:放手讓學生自主畫折線統計圖,並結合素材進行分析、預測等活動,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數據分析能力,加深對摺線統計圖特點的感悟,對他們感受統計的價值、發展數據分析觀念都有一定的促進作,形成讓統計服務於生活的觀念。

活動四:「用」折線統計圖

-折線統計圖的應用

1.體會折線統計圖的不同單位

我們的同學真棒,不僅會看折線統計圖,還會繪製折線統計圖,還會進行預測。有個同學把剛才的圖繪製成這樣,對嗎?同桌互相討論下。

小結:看來我們在分析折線統計圖不能只看折線的平緩情況,還要結合數據進行科學分析。

2.體會不同統計圖的價值

①老師統計了6位同學當前的跳繩情況:  

②老師統計了睿睿在跳繩選拔賽的五次跳繩情況:

如果把這兩個表格各自製成統計圖的話,你準備選擇怎樣的統計圖來表示?小組內交流交流 。

引出:原來這些數據是表示多個對象離散的量,它們之間不存在連續的關係,所以不能用折線統計圖表示。

小結:我們在繪製統計圖的時候一定要選擇合適的統計圖。

3.猜測分析,引發新問題 

(1)你看,這個折線統計圖可能表示什麼內容?

它的發展趨勢是怎麼樣的?

(2)還可以表示什麼內容,它的發展趨勢是怎麼樣的? 

引出:這是本周內瑞安每日最低氣溫統計圖。  

老師還帶來了本周內瑞安每日最高氣溫統計圖。

結合這兩幅圖你能看出哪一天的溫差最大?

小結:真棒!你已經猜到我們之後要學習的知識——複式折線統計圖。今天我們學的都是簡單折線統計圖,也叫單式折線統計圖。

設計意圖:通過有層次的練習,增強學生的數據分析能力,進一步增強統計觀念。通過對統計圖的比較與選擇,感受到不同的統計圖有不同的優勢,進一步體會折線統計圖的特點。設計開放性練習,引導學生根據統計圖中折線的走勢尋找生活中可能的事件,有效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拓寬他們的思維空間,對提升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品質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活動五 全課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其實數學不僅是學知識,老師希望同學們在今後的生活中也能把今天的知識運用起來。

設計意圖:對本節課的知識進行一個回顧總結,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

相關焦點

  • 一課研究之《折線統計圖》教學實踐與思考
    回顧整節課,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通過觀察、思考、交流、對比自主探究出折線統計圖的特點,並能根據數據的特點選擇合適的統計圖,體會折線統計圖的價值,培養了學生的數據分析能力,發展了學生的統計觀念。教學過程中主要突出了以下幾點:一、把握起點,自然生成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學習新的知識,學習將變得更為有趣和簡單,知識結構也更為牢固。
  • 《單式折線統計圖》教學設計 吳文濤
    黃岡市東坡小學   吳文濤教學內容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五年級下冊第104-105頁的內容。教學目標1.通過與條形統計圖的比較,認識折線統計圖,並知道其特徵。教學重點認識折線統計圖,了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及優勢,並能根據折線統計圖解決問題和提出問題。教學難點能夠根據折線統計圖數據的變化趨勢,對數據的變化做出合理的推測。
  • 教學研討|《折線統計圖(第1課時)》教學設計
    《折線統計圖(第1課時)》教學設計浙江省諸暨市暨陽小學 盧慧飛(初稿)浙江省諸暨市教育局教研室 湯 驥(統稿)一、教學目標(一)知識與技能1.能根據統計表正確繪製單式折線統計圖。2.體會統計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義。二、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認識單式折現統計圖,了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優勢。會看、會繪製折線統計圖,並能夠根據折線統計圖提出和解決數學問題。教學難點:感悟折線統計圖的特點,能對數據的變化做出合理的推測。
  • 《折線統計圖》教學資源
    《折線統計圖的認識》教學設計  文匯小學     周曉敏[教學內容]  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教科書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lO4頁例1及練習二十六中相關習題的選取。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經歷自主嘗試用折線統計圖表示數據並進行描述、分析的過程。
  • 【數學】《折線統計圖》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蘇教版五年級數學下冊1、使學生經歷用複式折線統計圖描述數據的過程,了解複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
  • 我怎麼思考《折線統計圖》教學
    我上過平均數,算得上對統計教學有一些體會和想法,提到統計我想第一個詞出現在我腦海中的則是數據,數據是統計的前身和基石,而數據的整理和分析才是統計發展的必然要素,所以我再上折線統計圖時數據怎麼選擇、如何帶領孩子有方向性的分析數據、體會數據背後的意義及作用等等,應該是作為統計課堂的核心思路。
  • 【小學數學試講】折線統計圖
    人教版小學五年級數學下冊一、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目標】能正確繪製折線統計圖,能根據折線統計圖對數據進行分析解決問題。二、教學重難點【重點】了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難點】能對數據的變化做出合理的推測。三、教學方法提問法、講授法、小組討論法。
  • 一課研究之「三角形的高」教學設計
    我是「一課研究」第31組成員徐旭瑩,來自浙江省台州市黃巖區西江小學教育集團,很高興能在「一課研究」微信平臺上與您相遇!在教學中,我們通常將「三角形的特性」中的三角形的概念、各部分名稱、三角形的高、特徵這些內容作為該單元的第一課時——「三角形的認識」進行教學。「三角形的認識」這節課學習內容較多,上過這節課的教師或多或少會有這樣的感受——我教得很辛苦、很趕,學生落實的卻不理想(特別是概念形成和高相關知識的認識上)。筆者收集了「三角形的認識」教學設計23篇,無一例外都將該節課的教學難點定位在和「高」相關的知識上。
  • 下面兩組數據分別用條形統計圖還是折線統計圖表示更合適
    題目小組討論:下面兩組數據分別用條形統計圖還是折線統計圖表示更合適?(1)五年級學生「五一」度假方式統計如下。圖1(2)民主路小學學生「五一」參加旅遊人數統計如下。圖2普通學生思路:首先,兩題都有「男生」和「女生」兩種數據,所以選用「複式統計圖」。
  • 一課研究之《三角形的面積》教學設計(20200525)
    我是「一課研究」第25組的學員王珍珍,來自寧波市鄞州區江東中心小學。很高興與您在「一課研究」的平臺中相遇。聽一聽:發展兒童空間觀念能力之操作與思考讀一讀:《三角形的面積》教學設計樂一樂:面積發展兒童空間觀念能力之操作與思考——節選自吳正憲、劉延革主編的《發展兒童數學關鍵能力》一書1.經歷動手操作,把三角形轉化成已經會求面積的圖形的過程,進而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 簡單統計圖,催生智慧源
    同時,教師大膽放手讓學生藉助書本學習新知,學生對新知的關注自然由情景圖轉向統計信息本身,隨著教師的適時輔導,喚醒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主動建構起有關折線統計圖的新知識。再者,教師十分注意對文本的拓展和延伸,藉助「你有沒有在其它地方見過類似這樣的圖?」的問題情景,讓學生思維的觸角由課堂自然延伸到課外,開掘了教學資源。
  • 下面的信息資料中,最適合用折線統計圖表示的是()A學校各班
    題目下面的信息資料中,最適合用折線統計圖表示的是( )A學校各班學生人數 B電腦市場各品牌佔有率C病人某天體溫的變化情況 D小東5次單元考試的成績普通學生思路:A選項重點在於人數,即數量,而「條形統計圖最大優勢是可以清楚地反映數量的多少。」
  • 一課研究之「正負數」教學設計
    我是郭雪霞,來自韶關市湞江區賴新小學,很高興與您在一課研究中相遇。 四、堅持閱讀八分鐘《正負數》教學設計【教學內容】義務教育教科書北師大版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第86~87頁,看一看、認一認,找一找【教材分析】
  • 學習,永遠在路上 ——張麗穎名師工作室報導之二十三
    新生路小學王麗霞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二年級《有餘數的除法》一課。王老師充分尊重學生的知識經驗,找準學生新知的「最近發展區」,促使學生從「固有發展水平」向「潛在發展水平」過渡。從開課伊始的「構建餘數」到「聯通餘數」再到「餘數與除數的關係」環環相扣不著痕跡,讓學生經歷將分的結果與「圖」有機結合,從而加深對餘數意義的理解。
  • 優化教學行為 打造高效課堂---《扇形統計圖》磨課與思考
    《扇形統計圖》是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內容,本課教學是在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統計經驗的基礎上,藉助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以及圓和百分數知識,進一步認識小學階段最後一個統計圖的。學生在生活中雖然見過扇形統計圖,但從沒對其進行分析,也不了解扇形統計圖的特點與作用。
  • 一課研究之「比例尺」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1.學生通過閱讀交流等學習活動,理解比例尺的意義,會把數值比例尺與線段比例尺相互轉化,會求出一幅圖的比例尺。2.學生在閱讀、觀察、思考和交流等活動中,發展分析、抽象、概括等能力,積累數學閱讀的方法。3.學生能進一步體會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繫,感受數學學習的興趣,感受數學閱讀的價值。
  • 一課研究之「《正方體展開圖》教學設計」
    1.運用學生課前完成的展開圖,有序找出四連方圖形的排列可能。       (1)仔細觀察這位同學畫的正方體展開圖,有什麼特點?(板書:四連方)有順序嗎?繼續畫下去會是怎麼樣的?(會有幾個?)將這五種貼在黑板上。        (2)除了上面的五種外,還有嗎?       梳理:在黑板上用磁力貼演示四方體能圍成四方體的順序。
  • 20200301一課研究之《面積單位》教學實錄與反思
    在一課研究的微信平臺中,期待與您相遇共同探尋一課研究之路。本期內容主要圍繞《面積單位》這一課設計實錄與反思。(1)聽一聽,《深入淺出,平易近人 ——怎樣測量長度、面積和體積》。(2)讀一讀,《巧用數學活動  發展空間觀念》。(3)思一思,《數學好玩:布雷炸敵艦》。
  • 識圖能力:發展學生數據分析觀念的必然需求 ——以「複式條形統計圖」中的圖表為例
    從教20多年來,一直致力於小學數學教學研究,執教《軸對稱圖形》榮獲福建省第十六屆小學數學「問題解決」課題研究現場教學觀摩研討會優質課一等獎;撰寫的多篇教學論文、教學設計在全國、省級獲獎或CN刊物發表;承擔省、市、區級課題主持人;所指導的青年教師多次在省、市級公開教學中獲獎。她一直紮根於課堂教學第一線,追尋「以德潤心 舉善澤人」的教育格言,創造孩子們喜歡的數學課堂。
  • Excel教程:美美的Excel折線圖表
    提示:小程序可以高清看本公眾號視頻教程蘋果iOS用戶請微信掃碼學習合適的坐標軸有助於更好地理解數據之間的關聯,使數據更加有序、更加突出。如何設置合適的坐標軸格式及刻度的間距,這一點非常重要。通常我們更傾向於使用更少的縱軸刻度和更柔和的線條。鏡頭一:增大主要刻度單位,讓縱軸呈現簡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