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大義(崔栢滔)裡仁篇 第十六章

2020-12-13 論語會館

【原文】

%%%子曰:「君子喻①於義,小人喻於利。」

【注釋】

①喻:明白,懂得。

【釋義】

孔子說:「君子用心於義,故可以義來理喻;小人用心於利,故必以利來推演。」

【按語】

董仲舒說:「明明求仁義,常恐不能化民者,卿大夫之意也。明明求財利,常恐睏乏者,庶人之事也。」

錢穆說:「董氏之說,亦謂在上位者當喻於仁義,在下位者常喻於財利耳。非謂在下位者必當喻於財利,在上位者必自喻於仁義也。然則在下位而喻於義者非君子乎?在上位而喻於利者非小人乎?」

宋儒陸象山在白鹿洞講這一章時說:「人之所喻,由於所習,所習由於所志。」在這一章中的「喻」字外,又特別提出「習」字和「志」字,可以稱得上是探本之見。

【大義闡微】

希望勸說影響別人,一定要根據這個人之所懷,所謂正中下懷。

前面章節中已經提到,君子所懷乃是德與型,小人所懷乃是土與惠。這是兩種類型人最基本的心理學基礎,所以,理喻於君子必從德與型之義處才能入於其心;勸諭小人必以利益相誘導,才能導其向背。這樣,使用相應的教化方法,才能夠成就教化的事功。

古注中,前儒往往總有人認為義與利不相容,以至於總是以為君子小人不相容,豈不知義與利互為表裡,一體兩面。君子小人也是相輔相成,小人是尚未或不能體會真心的人,如果是現在尚未,並不代表以後不能;君子也有迷失真心的時候,當他迷失時,也就暫時墜落為小人,如果不能夠及時迴轉,君子也可以就變成了小人。

人心唯危,小人不能志心於道,心沒有所安之處,總是到心外尋找依託,不斷地到外面通過事情來證明自己的存在和價值,這樣可以循其心理,引導他去做好事情,限制他去做壞事情。現實世界中,往往也有人通過做壞事情的破壞力來證明自己的存在和價值。兒童心理中這種現象更為明顯,有的孩子做事情,僅僅為了引起別人對他的注意,在這種心理支配下,可以去做好事,也可以去做壞事。這樣的兒童恰恰就是小人兒呀!

君子求道據仁,以仁宅心,並因之成為社會的道德中心,若此,則必對小人成教化之功,才可成就君子之德。故君子亦有君子之利,因君子以天下之心為心,故君子以天下之利為利。大道之行,天下為公,此利為義之所宜,故此,利亦為義,利就是義,利義合一。此利當然不是一己私利。

小人之利是以一己之私利為利,認肉體之身為己,以利於自身欲望之所求的利為利,迷於小利而失去大利,不明大體,不識大局,故他所得到的利必是建立在其他人失利基礎上,爭利於他人,甚至於爭利於天地。

君子心包太虛,以天下為一身,中國為一人,其個人之利同時就是家國天下之利,這正是聖人一以貫之之處,而君子欲行此一以貫之之道,必須明了此人間正道如何才能曉諭於人,為天下人所普遍認同。

君子與小人同時共存於天下,對於君子,當然很容易喻之以大義,君子同時也必須研究如何也能夠獲得小人的認同。現代語言,就是影響力。影響力從何而出,一則,內心有所立,即建立道德中心,認識自性本明,在學理上貫通,建立人格魅力,求為可知者,這是「知己」的範疇。徹底的知己,一定是自性元明,寂然常照,乃至於了脫了生死。二則,要具備知人之明,透徹人天,觀機逗教,知道如何理喻於人,具備方法和手段。所謂的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誘之以利,不過是導之向善的基本方法,以此,就可以成就教化之功。

孔子杏壇講學圖

相關焦點

  • 論語大義(崔栢滔)鄉黨篇 第一章
    論語12.1章中,顏淵問仁之目,孔子回答他:「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本鄉黨篇,就是在當時的條件下,按禮的標準,對此視、聽、言、動加以具體化。顏淵聽了以後回答說:「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顏淵這一表態中所說的「請事斯語」的具體內容,即如何把「斯語」見之於己身之行事之中,在本鄉黨篇中得以落實。
  • 論語大義(崔栢滔)雍也篇 第十九章
    【大義闡微】《論語》17.3章,子曰:「唯上智與下愚不移。」老子《道德經》:「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果然聖人所見略同。本章講人對道接受能力不同,因而,在教學方法上,也要循序漸進,循循善誘。佛家有三乘之教,有三車之喻,有化城之法,又有十宗之教門,皆是同源一理。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說法。
  • 論語大義(崔栢滔)八佾篇 第八章
    【按語】本章對前面章句進行了總結和升華,更加深入地指出禮的本質。禮是人後天的加工,禮要建立在仁的基礎之上,本章通過形象的比喻,進一步明確禮和仁的關係。美麗的少女擁有美好倩麗的笑容,靈活傳神而黑白分明的美眸,這樣的天生麗質基礎上,再加以適當的妝飾,就會更加的絢麗多姿,楚楚動人,這是古詩中的一段描述,前面兩句見於《詩·衛風》中的碩人篇,現存的詩經三百篇中,沒有這樣三句相連的句子。子夏與孔子探討這句詩的意境,孔子舉出當時的繪畫方法來做類比說明,子夏就此明白了禮樂的道理,獲得孔子的共鳴,孔子對子夏非常滿意。
  • 論語大義(崔栢滔)公冶長篇 第十二章
    《論語》中提及性的,還有《陽貨篇》第十七中「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一句。③天道:宇宙人生的終極真理。【釋義】子貢說:「老師詩書禮樂方面的學問,可以用聞見的方法來學習。老師性與天道方面的學問,就不是用聞見的方法能夠學習到的了。」
  • 論語大義(崔栢滔)子張篇 第一章
    【本篇引語】本篇相當於孔門弟子的畢業論壇,畢業論文展,也相當於學術報告會,集中展示孔門弟子的成就,表現了孔子對後代的教化之功,而孔門學問承襲脈絡,在此也能略現端倪。【大義闡微】中國古代基層社會中有舉薦制度,每十個青年中,選出一個比較有能力、有學問的人,作為幹部儲備,這種十選一的人才,稱為士。上古選舉人才的精神在漢代還有應用。古人這種以舉薦為特徵的人才激勵和選拔方法,與現代選舉制度有所不同。後來,士的概念有所延伸。
  • 論語大義(崔栢滔)雍也篇 第一章
    【本篇引語】《論語》通過前面四篇,對孔門學問基礎進行了系統的介紹,接著在公冶長篇第五中,我們也見識了古今人物的學問實踐,本篇在前述內容的基礎上,吐露更多學問內容,重點解決學問進步的階梯次第,以及學問步驟中的火候心法,指明了十分具體的路徑和方法,幫助學者實現學問境界的升華。
  • 論語大義(崔栢滔)學而篇 第一章
    【本篇引語】《論語》以學拉開孔門的大幕,彰顯學在孔門中的位置。設立仁為最高的精神目標,以學問的方式追求至道,創萬世師表,開立學門,大批量地為社會培養人才,敦化社會風氣,有志的君子因之而獲得立身處世行道的理論依據和道義支持,這都是孔子的貢獻,也是《論語》以學而開篇的宗旨。
  • 論語大義(崔栢滔)八佾篇 第一章
    【本篇引語】本篇內容主要講禮樂制度,剖析禮樂文化的內涵,沒有按全書通例使用季氏作為篇名,而是選用八佾,以之取其象而比其類,可見,《論語》作者在命篇名時既遵循一定規則又有所變通,而表達特別的用心。《論語》全書在首篇以「學」立意之後,明確學問的方法和途徑;次篇講為政立德,確立指導思想;接下來的本篇,則重在禮樂制度,屬於手段和措施,為政立德通過禮樂文化具體落實實施。這就已經見到了《論語》整體謀篇布局的大義。
  • 論語大義(崔栢滔)堯曰篇 第三章
    所以本篇內容非常簡潔明了,三章篇幅,分為七個大的層面,就把為政的要點作了準確全面地概括,堪稱為政的寶典。知命、知禮、知言,三者非常重要。命本於天文,中國傳統文化建立在堅實的天文和數學成就基礎之上,對此,我們看下面的數據支持。
  • 論語大義(崔栢滔)先進篇 第三章
    【大義闡微】德行,得之於心,效之於行,以身行得,這是孔門學問的正果。退而求其次,得三才。雖然尚還沒有達到學問的最高境界,根據個人潛質,也可以開發出三種才能,這是孔門學問的副產品,也可以以此為助道品,繼續向前進修德業。
  • 論語大義(崔栢滔)子罕篇 第二章
    【大義闡微】《論語》中常用嘆辭表達難以用言辭表達的意境,常見的詞有三個:大,嘆其周遍;美,嘆其微妙;盛,嘆其富有。嘆有兩重含義,一顯一隱:顯的方面,嘆能夠對聖人所講的道理進行更深入的詮釋;隱的方面,嘆延展詮釋的德相,言既無盡,德亦無盡,故特別用嘆的方式引申出未盡之義,以啟聖人無盡之教。
  • 論語大義(崔栢滔)公冶長篇 第一章
    【本篇引語】《論語》通過前面四篇,對孔門學問的基礎理論進行了系統的介紹,本篇用孔門學問方法,對古今典型人物進行了點評,在加深理論理解的同時,為學者實踐孔門學問提供參考借鑑。在最後的三章中,通過師生對白,提出孔門學問達到的三種境界,並明確,能見其過而內自訟的好學精神,是達到這些境界的方法,這樣就為全篇的點評做了無與倫比的升華,為學者指明了學問的方向和切實的方法路徑。
  • 論語大義(崔栢滔)先進篇 第十四章
    【大義闡微】府,是國家儲藏財物文書與兵甲武備的府庫。長府是魯國內府的名稱,在魯君宮內,長府承擔的就是這樣的儲藏功能。在本章中,「為」長府,又被稱為「改作」。王船山先生對此依據《春秋穀梁傳》和《春秋公羊傳》指出,「修舊為新,有加其度曰作曰為。」
  • 論語大義(崔栢滔)子路篇 第十七章
    【大義闡微】莒父,是魯國城邑的名稱,一種說法是在現在的山東省莒縣境內;另一種說法是在高密縣東南。如《山東通志》就說:「莒始封在萊州府,高密縣東南乃莒子之都,而是子夏所宰之莒父也。」本章實質上是在講施政要有整體的綱領,要有戰略規劃,和戰略步驟,穩健紮實地向著目標邁進。
  • 論語大義(崔栢滔)子張篇 第六章
    【大義闡微】有了前面一章中所說的學問功夫,日積月累,自然就會博學。君子之學通過累積學識來構建基礎,使人能夠站得更高、更穩,更加堅定自己的志向,而不是積累龐雜的知識最終使人無所適從。所以,博學的目的是篤志,使志向更加穩固、堅定,更好地把握方向,始終找準自己的用力點,鑽研下去。
  • 論語大義(崔栢滔)顏淵篇 第一章
    【本篇引語】本篇對孔門學問中最為本質的仁進行了更為深入的探討,具體指導君子的修身實踐,尤其重於講君子如何行仁。全篇以顏淵問仁開始,孔子講了仁的第一要義,接下來通過司馬牛得師友幫助的案例,具體講用仁來化解個人問題,然後講為政行仁,如何施行仁政,最後以友輔仁,全篇意蘊深遠。
  • 《論語》子路篇第13—9/10
    現存《論語》一共有20篇,共492章。每篇都有十幾、二十幾段話。每段話的字數長短不一, 內容涉及面也非常之廣泛。這二十篇內容分別是:學而篇(一) 為政篇(二)八佾篇(三)裡仁篇 (四)公冶長篇(五)雍也篇(六)述而篇(七)泰伯篇(八) 子罕篇(九)鄉黨篇(十)先進篇(十一 )顏淵篇(十二)子路篇(十三)
  • 《論語》顏淵篇第12—23/24
    《論語》是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語言言簡意賅、含蓄雋永。它主要記載的是孔子和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的言行。
  • 論語大義(崔栢滔)公冶長篇 第四章
    【按語】本章講孔門學問標準的領導風格。這一章「或人」的這個提問,代表了當時一般人的觀念,可以看出當時的社會風氣對口才的崇尚。通過孔子的回答,我們知道孔門所重,在德不在佞。【大義闡微】《論語》6.1章,子曰:「雍也,可使南面。」本章的雍,就是「雍也可使南面」字仲弓的冉雍,是孔門高弟之一,孔子對他的評價是領導之才。他也代表著孔門學問標準培養出的領導風格。
  • 【論語導讀】裡仁為美
    裡仁為美 《論語》學而第一篇主要講君子培養要靠後天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