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釋義】
孔子說:「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對他講授高深的學問,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對他講高深的學問,宜以通俗開導。」
【按語】
一個十分客觀的事實是,人確實有上中下品性與才智的層次分別,並非所有人都能對同一個東西接受到相同的程度。因材施教,以此為據。
人群之中自然包含三六九等,人不能整齊劃一,教化的方法也不能統一口令,但這不是輕視別人的依據,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仁者以平等心善待任何人,只是在具體的方法上要注意到區別與距離,在言語不能夠實現完全溝通的時候,誠懇與信任就是教化的基礎,領導力建立的基礎是追隨者的信任,領導者首先自己要做到值得別人信任。
【大義闡微】
《論語》17.3章,子曰:「唯上智與下愚不移。」
老子《道德經》:「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果然聖人所見略同。
本章講人對道接受能力不同,因而,在教學方法上,也要循序漸進,循循善誘。
佛家有三乘之教,有三車之喻,有化城之法,又有十宗之教門,皆是同源一理。
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說法。不可語上,需要把高深的道理化為最平實通俗的語言,實施權宜之教;可以語上,才知道每一句話都不是空空滑過,都含上等密法,開權顯實。
道有高下,人的根基來歷不同,智慧學養有深淺之別。善於教育引導人的人,一定是因對象因場合觀機而逗教。對於中等根基以下的人,直接講出最高深的大道,不僅對他沒有好處,有時反而對他有害。循階導引,循序漸進,才有可能日有所進,月有所成,逐漸進入高明境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