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大義(崔栢滔)子張篇 第六章

2020-12-16 論語會館

【原文】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①,切問②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注釋】

①篤志:《爾雅》釋詁:「篤,固也,厚也。」志,有兩種解讀,一說,志,同「識」,記憶在心的意識,篤志就是強記;一說,志,志向的意思。②切問:切有幾種解讀,其一,懇切;其二,急,急切,急迫;其三,近,與切身有關的事,切問就是「問與切身有關的問題」。

【釋義】

子夏說:「廣泛學習來堅定志向,用心去體驗、用心來發問,逐步接近問題的核心去思考,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仁的展現。」

【按語】

探討的依然是學習方法。「博學而篤志」是對「博聞而強記」更進一層。

【大義闡微】

有了前面一章中所說的學問功夫,日積月累,自然就會博學。

君子之學通過累積學識來構建基礎,使人能夠站得更高、更穩,更加堅定自己的志向,而不是積累龐雜的知識最終使人無所適從。所以,博學的目的是篤志,使志向更加穩固、堅定,更好地把握方向,始終找準自己的用力點,鑽研下去。

切,就是中醫四診望、聞、問、切中的切,當然,這裡切的不是人體的體脈,而是研究的對象。切問的主體是心,使用的工具是身,通過用心的貼身接觸體驗,不斷地提出問題,圍繞問題的核心所在,調集博學所得到的聞見信息,抽取物象,取象比類,用心思考,孔門學問的核心——仁,也就在其中了。

博學而強記並不就是孔門學問了,這一段話講的是做學問的階梯過程。由遠及近的發掘和展現自己的內心世界,歸仁,才是學問的中心。

同樣的一個過程,《中庸》中這樣講:「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孔子杏壇講學圖

相關焦點

  • 論語大義(崔栢滔)子張篇 第一章
    【本篇引語】本篇相當於孔門弟子的畢業論壇,畢業論文展,也相當於學術報告會,集中展示孔門弟子的成就,表現了孔子對後代的教化之功,而孔門學問承襲脈絡,在此也能略現端倪。【大義闡微】中國古代基層社會中有舉薦制度,每十個青年中,選出一個比較有能力、有學問的人,作為幹部儲備,這種十選一的人才,稱為士。上古選舉人才的精神在漢代還有應用。古人這種以舉薦為特徵的人才激勵和選拔方法,與現代選舉制度有所不同。後來,士的概念有所延伸。
  • 論語大義(崔栢滔)鄉黨篇 第一章
    【本篇引語】有說孔子言在《論語》,行在《孝經》,強調《孝經》在孔門學問中的地位和作用,這是沒有疑問的。事實上,《論語》中已經同時具備了言和行的內容。只不過就篇幅來說,屬於「言」的較多,而屬「行」的較少罷了。
  • 論語大義(崔栢滔)八佾篇 第八章
    【按語】本章對前面章句進行了總結和升華,更加深入地指出禮的本質。禮是人後天的加工,禮要建立在仁的基礎之上,本章通過形象的比喻,進一步明確禮和仁的關係。美麗的少女擁有美好倩麗的笑容,靈活傳神而黑白分明的美眸,這樣的天生麗質基礎上,再加以適當的妝飾,就會更加的絢麗多姿,楚楚動人,這是古詩中的一段描述,前面兩句見於《詩·衛風》中的碩人篇,現存的詩經三百篇中,沒有這樣三句相連的句子。子夏與孔子探討這句詩的意境,孔子舉出當時的繪畫方法來做類比說明,子夏就此明白了禮樂的道理,獲得孔子的共鳴,孔子對子夏非常滿意。
  • 論語大義(崔栢滔)堯曰篇 第二章
    【釋義】子張問孔子說:「從政的方法和態度應該是什麼呢?」孔子說:「尊從五種好的領導風格,摒除四種惡劣習氣,這樣就可以成為一個優秀的領導者了。」子張問:「五種好的領導風格是什麼?」孔子說:「優秀的領導者能夠使百姓得到實惠卻又不耗費財力;勞動百姓卻又使之沒有怨言;有追求卻並不用來自求私利;安泰坦然卻不傲慢;威嚴而不兇猛。」
  • 論語大義(崔栢滔)子張篇 第十一章
    這兩句話本是古語,在《韓詩外傳》、《晏子春秋·內篇雜上》及《荀子·王制篇》都有提及。《荀子》所說的是大節、小節。因此,這裡的大德可理解為大節,小德可理解為小節。閒,本意是門闌,《說文》:「閒,闌也。」有法度、界限的意思。
  • 論語大義(崔栢滔)雍也篇 第十九章
    【大義闡微】《論語》17.3章,子曰:「唯上智與下愚不移。」老子《道德經》:「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果然聖人所見略同。本章講人對道接受能力不同,因而,在教學方法上,也要循序漸進,循循善誘。佛家有三乘之教,有三車之喻,有化城之法,又有十宗之教門,皆是同源一理。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說法。
  • 論語大義(崔栢滔)雍也篇 第一章
    【本篇引語】《論語》通過前面四篇,對孔門學問基礎進行了系統的介紹,接著在公冶長篇第五中,我們也見識了古今人物的學問實踐,本篇在前述內容的基礎上,吐露更多學問內容,重點解決學問進步的階梯次第,以及學問步驟中的火候心法,指明了十分具體的路徑和方法,幫助學者實現學問境界的升華。
  • 論語大義(崔栢滔)學而篇 第一章
    【本篇引語】《論語》以學拉開孔門的大幕,彰顯學在孔門中的位置。設立仁為最高的精神目標,以學問的方式追求至道,創萬世師表,開立學門,大批量地為社會培養人才,敦化社會風氣,有志的君子因之而獲得立身處世行道的理論依據和道義支持,這都是孔子的貢獻,也是《論語》以學而開篇的宗旨。
  • 論語大義(崔栢滔)堯曰篇 第三章
    所以本篇內容非常簡潔明了,三章篇幅,分為七個大的層面,就把為政的要點作了準確全面地概括,堪稱為政的寶典。知命、知禮、知言,三者非常重要。命本於天文,中國傳統文化建立在堅實的天文和數學成就基礎之上,對此,我們看下面的數據支持。
  • 論語大義(崔栢滔)公冶長篇 第十二章
    《論語》中提及性的,還有《陽貨篇》第十七中「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一句。③天道:宇宙人生的終極真理。【釋義】子貢說:「老師詩書禮樂方面的學問,可以用聞見的方法來學習。老師性與天道方面的學問,就不是用聞見的方法能夠學習到的了。」
  • 論語大義(崔栢滔)先進篇 第三章
    【大義闡微】德行,得之於心,效之於行,以身行得,這是孔門學問的正果。退而求其次,得三才。雖然尚還沒有達到學問的最高境界,根據個人潛質,也可以開發出三種才能,這是孔門學問的副產品,也可以以此為助道品,繼續向前進修德業。
  • 論語大義(崔栢滔)八佾篇 第一章
    【本篇引語】本篇內容主要講禮樂制度,剖析禮樂文化的內涵,沒有按全書通例使用季氏作為篇名,而是選用八佾,以之取其象而比其類,可見,《論語》作者在命篇名時既遵循一定規則又有所變通,而表達特別的用心。《論語》全書在首篇以「學」立意之後,明確學問的方法和途徑;次篇講為政立德,確立指導思想;接下來的本篇,則重在禮樂制度,屬於手段和措施,為政立德通過禮樂文化具體落實實施。這就已經見到了《論語》整體謀篇布局的大義。
  • 論語大義(崔栢滔)子罕篇 第二章
    【大義闡微】《論語》中常用嘆辭表達難以用言辭表達的意境,常見的詞有三個:大,嘆其周遍;美,嘆其微妙;盛,嘆其富有。嘆有兩重含義,一顯一隱:顯的方面,嘆能夠對聖人所講的道理進行更深入的詮釋;隱的方面,嘆延展詮釋的德相,言既無盡,德亦無盡,故特別用嘆的方式引申出未盡之義,以啟聖人無盡之教。
  • 論語大義(崔栢滔)公冶長篇 第一章
    【本篇引語】《論語》通過前面四篇,對孔門學問的基礎理論進行了系統的介紹,本篇用孔門學問方法,對古今典型人物進行了點評,在加深理論理解的同時,為學者實踐孔門學問提供參考借鑑。在最後的三章中,通過師生對白,提出孔門學問達到的三種境界,並明確,能見其過而內自訟的好學精神,是達到這些境界的方法,這樣就為全篇的點評做了無與倫比的升華,為學者指明了學問的方向和切實的方法路徑。
  • 論語大義(崔栢滔)子路篇 第十七章
    【大義闡微】莒父,是魯國城邑的名稱,一種說法是在現在的山東省莒縣境內;另一種說法是在高密縣東南。如《山東通志》就說:「莒始封在萊州府,高密縣東南乃莒子之都,而是子夏所宰之莒父也。」本章實質上是在講施政要有整體的綱領,要有戰略規劃,和戰略步驟,穩健紮實地向著目標邁進。
  • 論語大義(崔栢滔)顏淵篇 第一章
    【本篇引語】本篇對孔門學問中最為本質的仁進行了更為深入的探討,具體指導君子的修身實踐,尤其重於講君子如何行仁。全篇以顏淵問仁開始,孔子講了仁的第一要義,接下來通過司馬牛得師友幫助的案例,具體講用仁來化解個人問題,然後講為政行仁,如何施行仁政,最後以友輔仁,全篇意蘊深遠。
  • 論語大義(崔栢滔)裡仁篇 第十六章
    宋儒陸象山在白鹿洞講這一章時說:「人之所喻,由於所習,所習由於所志。」在這一章中的「喻」字外,又特別提出「習」字和「志」字,可以稱得上是探本之見。【大義闡微】希望勸說影響別人,一定要根據這個人之所懷,所謂正中下懷。
  • 論語大義(崔栢滔)衛靈公篇 第十一章
    【按語】在經過系統的鋪墊之後,前面一章以子貢的問題解決了士君子如何行仁後,本章通過顏淵的問題,把這一「知德者鮮矣」的系列引入高潮:如何以仁道來治理國家,使一國行於仁道。【大義闡微】對於具有聞一知十能力的人,孔子所回答的,就不只是文字表面上的意思了,然而,仍然還是經典的中國傳統文化思維,取其象比其類,具象之下,含蘊著深刻的道理,周遍普恰,形象生動,萬古不滅,學問道理一以貫之。
  • 論語大義(崔栢滔)公冶長篇 第四章
    【按語】本章講孔門學問標準的領導風格。這一章「或人」的這個提問,代表了當時一般人的觀念,可以看出當時的社會風氣對口才的崇尚。通過孔子的回答,我們知道孔門所重,在德不在佞。【大義闡微】《論語》6.1章,子曰:「雍也,可使南面。」本章的雍,就是「雍也可使南面」字仲弓的冉雍,是孔門高弟之一,孔子對他的評價是領導之才。他也代表著孔門學問標準培養出的領導風格。
  • 論語大義(崔栢滔)先進篇 第十四章
    【大義闡微】府,是國家儲藏財物文書與兵甲武備的府庫。長府是魯國內府的名稱,在魯君宮內,長府承擔的就是這樣的儲藏功能。在本章中,「為」長府,又被稱為「改作」。王船山先生對此依據《春秋穀梁傳》和《春秋公羊傳》指出,「修舊為新,有加其度曰作曰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