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大義(崔栢滔)堯曰篇 第二章

2020-12-11 論語會館

【原文】

%%%子張問孔子曰:「何如斯①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②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大小,無敢慢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張曰:「何謂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④視成謂之暴;慢⑤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⑥,出納之吝謂之有司⑦。」

【注釋】

①斯:才,就。②屏(bǐnɡ):同摒,排除,摒棄,除去。③無敢慢:不敢輕慢。④戒:準備,具備。誡訓,戒除。《說文》,戒,警也。⑤慢:輕慢,怠慢;放肆,無節制。慢令,輕慢法令。另解,不考慮客觀現實的命令。⑥猶之與人也:同樣是給人。猶之,同樣的意思。與,給與。⑦有司:古代負責專項具體事務的管理。相當於現在的職能部門。這裡指倉庫庫管出納之類的專職人員。皇疏:「有司,猶庫吏之屬。人君若物與人而吝,即與庫吏無異。」

【釋義】

子張問孔子說:「從政的方法和態度應該是什麼呢?」孔子說:「尊從五種好的領導風格,摒除四種惡劣習氣,這樣就可以成為一個優秀的領導者了。」子張問:「五種好的領導風格是什麼?」孔子說:「優秀的領導者能夠使百姓得到實惠卻又不耗費財力;勞動百姓卻又使之沒有怨言;有追求卻並不用來自求私利;安泰坦然卻不傲慢;威嚴而不兇猛。」

子張說:「怎樣才能使百姓得到實惠卻又不耗費財力?」孔子說:「對於百姓中不同利益群體的不同利益要求,領導者制定適當的政策,引導他們構建能夠實現各自利益的價值鏈,使他們根據自己的資源投入,公平合理的獲得各自的利益回報,這不就是使百姓得到實惠卻又不耗費財力嗎!選擇百姓剩餘的勞力來做對大家和後世有利的事情,這又有誰會怨恨呢?自己要追求行仁政便得到了仁政,又還有什麼可貪求呢?君子對人都虛心平等,無論多少,勢力大小,不怠慢他們,這不就是安泰坦然卻又不傲慢嬌縱嗎?君子衣冠整齊端正,尊重自己的瞻視神態儀容,使人望之儼然,見了就生敬佩景仰之心,這不也是威嚴而不兇猛嗎?」

子張問:「什麼叫四種惡政呢?」孔子說:「為政不重教化,犯罪就殺戮,這叫做虐;在苗頭出現的時候不予及時地戒除,坐視其長大成為公害的時候,才出手打擊邀取功名,這叫做暴;自己漠視法令卻期望企圖以法令來整治算計別人,這叫做賊;還有一種,在許諾的時候,還能表現出慷慨大度,可是在兌現的時候,暗地裡交待下屬推諉刁難,企圖賴帳。」

【按語】

本章講工作方法和工作態度。

【大義闡微】

子張問孔子,從政要具備什麼樣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態度。

孔子說,能夠尊行五種德政,去除四種惡政,就具備了從政應有的方法和態度了。

子張問,五種德政是什麼呢?「君子要給百姓以實惠而不耗費財力;使百姓勞作而不招民怨恨;有追求卻不是貪圖私慾;莊重卻不傲慢;威嚴而不兇猛。」

子張問:「怎樣叫要給百姓以實惠而不耗費財力?」

孔子便逐條解釋五美: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王肅註:「利民在政,無費於財。」這是制定經濟政策的方法和原則,因勢利導,惠民既不是對民眾直接的施捨,也不會與民爭利。百姓從政策上得到實惠,國家也不必耗費財力;不好的政策消耗百姓財力,百姓得不到實惠,經濟得不到健康協調的發展,國家不得不耗費財力。政府手中的優勢在於政策資源,制定相應的政策,順應民眾間不同的利益要求和資源能力,構建公平、合理、有序、可持續的價值鏈條,使相關利益主體能夠公平合理的在這個價值鏈條上通過自己的付出得到自己應得的利益回報。這樣,政府提供的治世政策,並不一定需要大量的財政投入,更不是直接負責百姓的生活,而其效果則是使百姓得到了更大的恩惠,這豈不是惠而不費嗎?

「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邢疏以學而篇孔子的話解釋:「使民以時,則又誰怨恨哉。」這是政府履行公共建設職責時使用民力的原則。政府對於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如修治溝洫,興修水利、養護道路橋梁、國防工程等,需要調用民力,這時要注意時機、對象和方式的選擇。

《荀子·富國篇》說:

古人使民,夏不宛暍(yē,中暑),冬不凍寒,急不傷力,緩不後時,事成功立,上下俱富;而百姓皆愛其上,人歸之如流水,親之歡如父母,為之出死斷亡而愉者,無它故焉,忠信、調和、均辨之至也。

這裡是說,古人使用民力的時候,愛惜百姓身心體力、關注百姓基本的勞動保障,注意到季節變換、工作條件、勞動強度,又能合理保證工程進度;事功成就之後,能夠使上下都享受到工程設施給人帶來的利益;在工程建設過程中,也能夠使參與建設的人得到相應的酬勞。這樣的領導會因此得到百姓衷心愛戴,人心歸附就像流水匯聚一樣,對他的親近歡喜就像孩子對自己的父母一樣,如果有機會回報他,哪怕出生入死都感到愉快和榮幸。

這並沒有什麼其它的秘訣,就是「擇可勞而勞之」中「擇」的功夫,具體化就是這個「擇」要做到「忠信、調和、均辨之至」,反映在工程項目與民心、民力以及時空的適宜性,以忠信為最基本的出發點,科學論證,格物致知,調和均辨,以中為用,把這些發揮到極致。這樣才知道是否可勞,忠於道義、忠於人民作為最基本的用心,科學合理論證實施,做到與自然、與社會、與廣大的人民群眾、與參與建設的人員都能夠實現和諧共利,利在當代,功在千秋,又有誰會怨恨呢?中國歷史上有很多這樣的工程,大禹治水當然的是在這一思想指導下獲得的成功,李冰父子的都江堰工程,兩千餘年來,民自今享其利。

「欲仁而得仁,又焉貪。」皇疏:「欲仁義者為廉,欲財色者為貪。言人君當欲於仁義,使仁義事顯,不為欲財色之貪,故云欲仁而得仁,又焉貪也。」又引江熙曰:「我欲仁,則仁至,非貪也。」君子也有欲望,只是他的欲望就是得仁,把得到仁作為自己的欲望,滿足這種欲望,就得到了仁,這又怎麼能夠稱得上是貪呢?這一點對我們現代社會極具想像空間。完全是待開發的領地。

「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這是待人處事的態度。

孔安國註:「言君子不以寡小而慢也。」君子待人接物,都以莊重、誠敬的姿態來面對,虛心平等。所待之人,無論多數少數,不論大人物小人物,也不論大事小事,都平等對待,沒有輕慢懈怠,安泰坦然沒有嬌縱之心。這就是泰而不驕。

「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這是君子的形象要求。《說文》:瞻,臨視也。《爾雅》:瞻,視也。

徐幹《中論》說:「容貌者,人之符表也。符表正,故情性治;性情治,故仁義存;仁義存,故盛德著。盛德著,故可以為法象,斯謂之君子矣。」君子修身內外一體,表裡如一,容貌符表是內心境界的反應,同時,外在的容貌符表對內心精神境界也有約束警示作用。身行嚴整端正,人就會有一種頂天立地的感覺,浩然正氣油然而生,在人的精神氣質上就表現出來,別人一望而產生一種天然的敬重之情,這種敬重是發自於內心深處本性之中的相親相敬,絕對不是畏懼恐怖。君子通過自己身心修養,得到這種儀態容顏氣質,性情得以調服,人的道義就能夠主導身心,盛德自然的就顯現出來,儀表、舉止就自然而然毫無造作的合乎禮儀規範了。

君子端正自己的衣冠儀表,自我尊重自己的神態儀容,令人望之儼然,油然產生敬佩尊重之情,這種敬佩與尊重是通過用兇狠勇猛威服別人所得不到的,這就是威而不猛。

子張明白了五美的道理之後,接著再問四惡。政客常使用的四種陰險的政治手段。

孔子這樣解釋:

第一,「不教而殺謂之虐。」

聖王政治以教化為主要的施政手段,倡導文明,百姓在模仿學習中獲得實在的利益,聞風而影從,所以,上古政治,惟正己而已,正己以安天下之民。後世人心不古,社會趨於複雜化,相應的法令制度成為規範人們行為的工具,然而,教化仍然是主要的方式,法律刑罰作為補充,以刑罰陳而不用,庭無獄訟作為政績的指標,以此證明教化之功。在這種為政理念下,不先教育人民,只張開法律的羅網,見到有人犯罪就殺掉,這在孔子看來叫做虐政。

第二,「不戒視成謂之暴。」

在苗頭剛剛出現的時候,不誡訓警示,進行及時有效的控制,及時地戒除,使隱患消失在萌芽之中,而是漠視、更甚者有意培養這種苗頭,看著它,坐視其長大,成為人所共忿的公害,這時才以順應民意的姿態出手打擊,出面除掉這種公害,以此作為贏得天下人的稱頌、博取功名和利益的手段,這在孔子看來,當屬於殘暴。

《古文觀止》中第一篇所收入的《左傳》中《鄭伯克段於鄢》所載的鄭莊公處理他的同母胞弟共叔段的事情所使用的手段,就是這種典型的暴。鄭莊公以暴的手段來處理本來可以在萌芽之中就得到控制的兄弟之間的事情,被永載於史冊之中。

還有一種人,政治上的急功近利,好大喜功,不尊重客觀的規律,不考慮現實的可行性,忽視過程,盲目追求成果,也當屬於此列。

為政應當避免結果導向,恰恰是對事物發展過程的控制,才能夠發揮和反映為政的水平,貴在於知微見著,能夠在源頭上看到和把握事物的發展趨勢,務求功在千秋,成功不必在我,這才是真正的大政治家的風範,急於功利的政治,往往留下後世的隱患。

第三,「慢令致期謂之賊。」

自己漠視玩弄法令,脫身於法令制度之外,不受法令的約束限制,卻期望用法令來約束、限制、甚至陷害別人,專門研究設計如何去限制別人的法令制度。孔子稱這種行為叫做賊。

聖王政治的核心精神是正己正人,自身正,率先垂範,以身作則,不令而行;自身不正,卻企圖約束限制別人,雖令不行。

當然,有人解釋說政令發布很慢,限期完成卻是緊急而刻不容緩,這也是賊害人民,也未嘗不可。

第四,「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這裡是說這樣的一種不好的領導風格,希望別人為他做事的時候,口口聲聲做出的許諾,還能表現出慷慨大度;可是在兌現的時候,暗地裡交待下屬找各種理由和藉口推諉、搪塞、甚至刁難,不能夠痛快的兌現承諾,企圖賴帳。很多這種風格的領導者往往叫下屬去扮演這種黑臉,自己還當作毫不知情的樣子;在實在沒有辦法不得不兌現的時候,還故意在別人面前對下屬進行訓斥,自己扮成紅臉,挽回顏面。這種伎倆用在一時一事可能會有效果,能夠得到一些表面的利益,但是,日久以後,丟失的東西會更多,最為得不償失。所以,孔子警示大家遠離這種風格。

《禮記·大學》說:「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又說:「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政府和國家不能成為奪取利益的工具,與民爭利,對國家的長治久安來說,並不是好事情;國家和政府一定要主持正義,履行天道,以道義為立國之本,維護社會公平正義,這才是國家真正的利益。功名利祿,財物珍寶,是領導者使賢任能、使用民力、凝聚民心、推行教化、立德行道的工具,聚斂無度,又吝於使用,會使民心離散,賢能不能為之所用。劉邦與項羽的成功與失敗,最能說明這一問題。

據《史記·酈生陸賈列傳》載:項羽有背約的名聲,對於別人的功勞忘得很快,而對於別人的過失卻記得很牢;打了勝仗奪取城池的有功之臣不捨得給與封賞;不得不封的時候,把大印都刻好了,卻還不捨得給人家,拿在自己的手裡把玩,把印的稜角都磨掉了;做生意賺了大錢,從來不考慮給有功的下屬發獎金;最終結果,天下的人都叛離他,賢能的人都怨恨他,沒有人願意為他服務。天下的賢能之士卻都爭相投奔漢王劉邦。

孔安國註:「謂財物俱當與人,而吝嗇於出納,惜難之。此有司之任耳,非人君之道也。」皇疏:「有司,猶庫吏之屬。人君若物與人而吝,即與庫吏無異。」孔注「猶之」為「俱當。」清人劉淇《助字辨略》:「猶之,猶俗雲總是也。」

孔子杏壇講學圖

相關焦點

  • 論語大義(崔栢滔)堯曰篇 第三章
    所以本篇內容非常簡潔明了,三章篇幅,分為七個大的層面,就把為政的要點作了準確全面地概括,堪稱為政的寶典。知命、知禮、知言,三者非常重要。命本於天文,中國傳統文化建立在堅實的天文和數學成就基礎之上,對此,我們看下面的數據支持。
  • 論語大義(崔栢滔)鄉黨篇 第一章
    論語12.1章中,顏淵問仁之目,孔子回答他:「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本鄉黨篇,就是在當時的條件下,按禮的標準,對此視、聽、言、動加以具體化。顏淵聽了以後回答說:「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顏淵這一表態中所說的「請事斯語」的具體內容,即如何把「斯語」見之於己身之行事之中,在本鄉黨篇中得以落實。
  • 論語大義(崔栢滔)雍也篇 第一章
    【本篇引語】《論語》通過前面四篇,對孔門學問基礎進行了系統的介紹,接著在公冶長篇第五中,我們也見識了古今人物的學問實踐,本篇在前述內容的基礎上,吐露更多學問內容,重點解決學問進步的階梯次第,以及學問步驟中的火候心法,指明了十分具體的路徑和方法,幫助學者實現學問境界的升華。
  • 論語大義(崔栢滔)八佾篇 第八章
    【按語】本章對前面章句進行了總結和升華,更加深入地指出禮的本質。禮是人後天的加工,禮要建立在仁的基礎之上,本章通過形象的比喻,進一步明確禮和仁的關係。美麗的少女擁有美好倩麗的笑容,靈活傳神而黑白分明的美眸,這樣的天生麗質基礎上,再加以適當的妝飾,就會更加的絢麗多姿,楚楚動人,這是古詩中的一段描述,前面兩句見於《詩·衛風》中的碩人篇,現存的詩經三百篇中,沒有這樣三句相連的句子。子夏與孔子探討這句詩的意境,孔子舉出當時的繪畫方法來做類比說明,子夏就此明白了禮樂的道理,獲得孔子的共鳴,孔子對子夏非常滿意。
  • 論語大義(崔栢滔)子罕篇 第二章
    【大義闡微】《論語》中常用嘆辭表達難以用言辭表達的意境,常見的詞有三個:大,嘆其周遍;美,嘆其微妙;盛,嘆其富有。嘆有兩重含義,一顯一隱:顯的方面,嘆能夠對聖人所講的道理進行更深入的詮釋;隱的方面,嘆延展詮釋的德相,言既無盡,德亦無盡,故特別用嘆的方式引申出未盡之義,以啟聖人無盡之教。
  • 論語大義(崔栢滔)子張篇 第一章
    【本篇引語】本篇相當於孔門弟子的畢業論壇,畢業論文展,也相當於學術報告會,集中展示孔門弟子的成就,表現了孔子對後代的教化之功,而孔門學問承襲脈絡,在此也能略現端倪。【大義闡微】中國古代基層社會中有舉薦制度,每十個青年中,選出一個比較有能力、有學問的人,作為幹部儲備,這種十選一的人才,稱為士。上古選舉人才的精神在漢代還有應用。古人這種以舉薦為特徵的人才激勵和選拔方法,與現代選舉制度有所不同。後來,士的概念有所延伸。
  • 論語大義(崔栢滔)雍也篇 第十九章
    【大義闡微】《論語》17.3章,子曰:「唯上智與下愚不移。」老子《道德經》:「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果然聖人所見略同。本章講人對道接受能力不同,因而,在教學方法上,也要循序漸進,循循善誘。佛家有三乘之教,有三車之喻,有化城之法,又有十宗之教門,皆是同源一理。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說法。
  • 論語大義(崔栢滔)學而篇 第一章
    【本篇引語】《論語》以學拉開孔門的大幕,彰顯學在孔門中的位置。設立仁為最高的精神目標,以學問的方式追求至道,創萬世師表,開立學門,大批量地為社會培養人才,敦化社會風氣,有志的君子因之而獲得立身處世行道的理論依據和道義支持,這都是孔子的貢獻,也是《論語》以學而開篇的宗旨。
  • 論語大義(崔栢滔)八佾篇 第一章
    【本篇引語】本篇內容主要講禮樂制度,剖析禮樂文化的內涵,沒有按全書通例使用季氏作為篇名,而是選用八佾,以之取其象而比其類,可見,《論語》作者在命篇名時既遵循一定規則又有所變通,而表達特別的用心。《論語》全書在首篇以「學」立意之後,明確學問的方法和途徑;次篇講為政立德,確立指導思想;接下來的本篇,則重在禮樂制度,屬於手段和措施,為政立德通過禮樂文化具體落實實施。這就已經見到了《論語》整體謀篇布局的大義。
  • 論語大義(崔栢滔)公冶長篇 第十二章
    《論語》中提及性的,還有《陽貨篇》第十七中「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一句。③天道:宇宙人生的終極真理。【釋義】子貢說:「老師詩書禮樂方面的學問,可以用聞見的方法來學習。老師性與天道方面的學問,就不是用聞見的方法能夠學習到的了。」
  • 論語大義(崔栢滔)先進篇 第三章
    【大義闡微】德行,得之於心,效之於行,以身行得,這是孔門學問的正果。退而求其次,得三才。雖然尚還沒有達到學問的最高境界,根據個人潛質,也可以開發出三種才能,這是孔門學問的副產品,也可以以此為助道品,繼續向前進修德業。
  • 論語大義(崔栢滔)公冶長篇 第一章
    【本篇引語】《論語》通過前面四篇,對孔門學問的基礎理論進行了系統的介紹,本篇用孔門學問方法,對古今典型人物進行了點評,在加深理論理解的同時,為學者實踐孔門學問提供參考借鑑。在最後的三章中,通過師生對白,提出孔門學問達到的三種境界,並明確,能見其過而內自訟的好學精神,是達到這些境界的方法,這樣就為全篇的點評做了無與倫比的升華,為學者指明了學問的方向和切實的方法路徑。
  • 論語大義(崔栢滔)子路篇 第十七章
    【大義闡微】莒父,是魯國城邑的名稱,一種說法是在現在的山東省莒縣境內;另一種說法是在高密縣東南。如《山東通志》就說:「莒始封在萊州府,高密縣東南乃莒子之都,而是子夏所宰之莒父也。」本章實質上是在講施政要有整體的綱領,要有戰略規劃,和戰略步驟,穩健紮實地向著目標邁進。
  • 論語大義(崔栢滔)子張篇 第六章
    【大義闡微】有了前面一章中所說的學問功夫,日積月累,自然就會博學。君子之學通過累積學識來構建基礎,使人能夠站得更高、更穩,更加堅定自己的志向,而不是積累龐雜的知識最終使人無所適從。所以,博學的目的是篤志,使志向更加穩固、堅定,更好地把握方向,始終找準自己的用力點,鑽研下去。
  • 論語大義(崔栢滔)顏淵篇 第一章
    【本篇引語】本篇對孔門學問中最為本質的仁進行了更為深入的探討,具體指導君子的修身實踐,尤其重於講君子如何行仁。全篇以顏淵問仁開始,孔子講了仁的第一要義,接下來通過司馬牛得師友幫助的案例,具體講用仁來化解個人問題,然後講為政行仁,如何施行仁政,最後以友輔仁,全篇意蘊深遠。
  • 論語大義(崔栢滔)裡仁篇 第十六章
    宋儒陸象山在白鹿洞講這一章時說:「人之所喻,由於所習,所習由於所志。」在這一章中的「喻」字外,又特別提出「習」字和「志」字,可以稱得上是探本之見。【大義闡微】希望勸說影響別人,一定要根據這個人之所懷,所謂正中下懷。
  • 論語大義(崔栢滔)公冶長篇 第四章
    【按語】本章講孔門學問標準的領導風格。這一章「或人」的這個提問,代表了當時一般人的觀念,可以看出當時的社會風氣對口才的崇尚。通過孔子的回答,我們知道孔門所重,在德不在佞。【大義闡微】《論語》6.1章,子曰:「雍也,可使南面。」本章的雍,就是「雍也可使南面」字仲弓的冉雍,是孔門高弟之一,孔子對他的評價是領導之才。他也代表著孔門學問標準培養出的領導風格。
  • 論語大義(崔栢滔)先進篇 第十四章
    【大義闡微】府,是國家儲藏財物文書與兵甲武備的府庫。長府是魯國內府的名稱,在魯君宮內,長府承擔的就是這樣的儲藏功能。在本章中,「為」長府,又被稱為「改作」。王船山先生對此依據《春秋穀梁傳》和《春秋公羊傳》指出,「修舊為新,有加其度曰作曰為。」
  • 論語大義(崔栢滔)衛靈公篇 第十一章
    【按語】在經過系統的鋪墊之後,前面一章以子貢的問題解決了士君子如何行仁後,本章通過顏淵的問題,把這一「知德者鮮矣」的系列引入高潮:如何以仁道來治理國家,使一國行於仁道。在這一章句中,採用的仍然是取象比類的方法,通過具象的表達方式,讓我們清楚地看到,孔子這裡所要恢復的,是禮義的精神,而不是禮儀的形式。這裡更不是簡單的恢復周禮,而是依照禮義的精神,對三代禮樂進行取裁。也可以說這是從學理角度指出制定製度、制禮作樂的原則和指導思想。
  • 論語全文之堯曰篇第二十的意思/翻譯/註解
    論語全文之堯曰篇第二十的意思/翻譯/註解論語堯曰篇第二十的意思/翻譯/注釋【20.1原文】: 堯曰:「諮①!爾舜!天之歷數②在爾躬,允③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舜亦以命禹。【解讀】:最後一章,又回到了「天命」的討論上,這裡的天命指的並非外在的偶然的命運,而是自我認定的一種使命。只有知「命」,才能安命、認命,並秉持著這種內心安定一直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