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柏建斌 攝影 視範影像
人間至味是清歡。
前些年聽雲君師談起他們陳家私家菜的時候,先生曾專門介紹了他們家傳的雞湯做法,大意是,雞殺好退去毛之後,先用布將整個雞擦乾淨,然後剖肚。而剖開取出雞內物之後,照樣不用水洗,還是用布將其擦乾。然後將整個的雞置於罐內隔水蒸。這樣最後得到的那小碗雞湯,才能夠作為特別輔料用。
當然,直接抿上一口,也是清香無比。
在富陽龍門古鎮,有一種牛骨湯稱得上是異曲同工之物,已揚名小鎮將近30年。
這牛骨湯又數當地有個「燒飯師傅」或叫「燒飯老孫」的人做得最好。
「我原來在鄉裡食堂燒菜,當時也就20多歲,龍門這個地方吃牛很有歷史。那個時候牛肉貴,骨頭便宜,那我就只能盯上牛骨頭了,只要說吃牛骨頭,那肯定就是我這裡了。」老孫大名孫生言,是孫權的59代孫,說話也是牛氣。
「牛要好,並且還要老。」老孫一大早出門歸來,提了幾個袋子的牛骨頭,接著將骨頭倒進乾淨的盆裡開燒。
「你用兩個手指去捏一點骨頭上的肉,感受一下,這肉是不是比較有粘性,粘性大,牛肉新鮮,牛齡起碼3年以上。」我試著體驗了一下,捏過之後,再碰兩個手指,果然感受到一定的粘度。
老孫說,做牛骨湯,牛的質量和年齡非常重要,如果是一年的小牛,或者羔牛,湯怎麼也熬不出那個清香味。
老孫的牛骨湯做法很簡單,但許多人來學就是做不出一樣的味道。
老孫先用開水對骨頭進行衝泡,去掉血水。衝泡後瀝乾,骨頭入鍋,加鹽、生薑,料酒。「燉一鍋骨頭大約十來斤,加酒5斤左右,一般不加水。」5斤酒加下去看不到什麼,堆在鍋子上面的,也還都是骨頭。
先大火,再文火一段時間,然後重複,整個過程將近6個小時。
老孫說,原來都是柴灶燒,現在用大的電鍋代替。
在等待的時間裡,老孫帶我出去尋牛。
「一定要找放養的黃牛,但現在不多了。」老孫說,龍門這個地方一直來有吃牛的習慣,他從小就知道,以前每年的農曆九月初一,家家戶戶燒牛請客,後來停了。也正因為如此,現在本地在山上田邊養牛的也不多了。
車開到山邊也就10多分鐘,遠遠地就看到了一群黃牛。
養牛的也姓孫,這位老孫說,他養了10來頭牛,我們當天看到的三對都是母牛和小牛,小牛才一歲。公牛在牛棚裡,都3年以上了。
「今年年前要殺幾頭,被幾個老闆預定了,其中有人一下子定了一千斤。」養牛老孫說,他的牛都是吃草或者糧食的。老客都知道這一點,也都找他定。
兩個老孫在一起用土話聊了一陣,年前這幾頭牛殺了,談好牛骨頭都歸燒飯老孫。
回到老孫家,已經滿屋子牛湯香了。
老孫一再講,他的這個烹飪方法實在是簡單,拼的就是要有足夠的耐心。「不少人來學了,回去試做感覺不行。有的總是會加許多別的調料,而有的加了水一起燉。」
第三次慢燉的時候,老孫揭開蓋子,用大鏟子翻動鍋內的骨頭,他讓我仔細看。「好東西都在骨頭裡,必須慢慢讓它熬出來。」
此時,我大體明白了老孫的意思。其實這一鍋子的牛骨,上面的一大半都是空懸著的,長時間的熬煮讓骨子裡的精華慢慢滴落鍋底,這不是傳統意義上燉出來的湯。
「真的不用其它調料,鹽、姜、酒足夠,但時間一定要到位,並且也不能一直旺火。」
從中午11點多開始燒,將近下午5點半的時候,老孫準備起鍋。他把牛骨先鏟入砂鍋內,然後勺入一定量的湯。
湯有著淡淡的黃色,非常的清澈,特別是最上面那一層,像是橄欖油一般。
考慮到這鍋牛骨膠重,老孫又將砂鍋置於酒精爐之上。
「先喝一碗湯吧。」砂鍋內冒著熱氣,湯稍稍滾動,顯得更加的清。趕緊勺起一小碗,捧在手中,牛湯特有的清香陣陣襲來,接著喝上一口,不油,是一種汁的感覺,滿嘴的香,細細體味還有淡淡的甜。
這是我喝到過的最完美的牛清湯,這種牛香,非常的純,厚而不油。
難怪有人說一碗好湯在寒冷的冬天可以續命。
「好的牛太少了。」老孫說,方圓幾十公裡範圍,一旦有好牛他都能第一收到消息。「現在吃我這一碗牛骨頭湯,也要碰運氣,還得提早預定,要給我時間去找。」
知道這次能喝上老孫的牛骨湯,老廚黃師傅聞訊趕來。臨走時,看到老孫那兒還有七、八斤生的牛骨,老黃買了下來。老孫為此還替他加好了姜和鹽,囑咐料酒燉之前自己加。
次日傍晚接到黃師傅電話,相約去品嘗他即將燉好的那一鍋牛骨頭湯,意思是這一手活不難,會有不相上下的味道。
等揭開蓋子,出現在眼前的是燉爛了的牛骨湯,混沌在一起,看不到一點淡黃清澈的樣子。
牛骨倒是酥爛,只是沒有了那一口清香。
看來,燒飯老孫這三十年,練就的不僅僅是烹飪功夫,更是一種慢食心態。
大董點評:
類似清蒸煲出的牛骨湯,難得嘗到了
柏師今天美食介紹,富陽龍門古鎮的牛骨煲。
這種煲類似清蒸,湯不多,都是骨頭裡蒸出來,不放水,只加料酒。蒸5、6小時。湯上層淡黃,清。清香無比。這是一種老方法,現不多見,更不可能隨意能嘗到。聽聽都是長見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