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於餵養
(一)合理餵養
媽媽需要繼續母乳餵養寶寶,母乳不足的,可以混合餵養。一般3-4小時餵養一次,建議根據寶寶的胃口一次性餵飽。由於存在個體差異,有些寶寶餐吃得多,可以適當延長兩餐之間的時間,保證一天的總奶量不少於800ml,但不超過1000ml,保證體重增長速率正常。
(二)營養素補充
每日抱寶寶適當戶外活動,曬太陽。寶寶繼續口服補充維生素D400iu/日,媽媽可繼續每日補充800-1000mg鈣元素。
圖片來源於網絡
二、關注發育
1.體重。男嬰體重平均增長1100g/月;女嬰體重平均增長900g/月。
2.身長。男嬰身高平均增長3.7cm/月;女嬰身高平均增長3.4cm/月。
3.頭圍。頭圍平均增長1.8cm/月。
1.大運動。俯臥位抬頭可離開床面甚至呈30度,扶寶寶坐位時頭能豎立數秒至一分鐘。
2.精細動作。撥浪鼓在手中可留握片刻。
3.認知能力。眼睛追視黑白圖片、紅球或人臉90-180度,兩手會互握,眼睛會看自己的手。
4.語言能力。能發出a、o、e等元音。
5.社會適應能力。能立刻注意到大玩具,逗引時有反應,會微笑,媽媽哄抱時哭鬧少。
圖片來源於網絡
三、異常信號預警及意外傷害預防
1,對人臉交流、逗引沒反應。父母和寶寶交流聊天或逗引寶寶時,寶寶不會注視父母,和父母沒有眼神交流。
2、俯臥位頭不能離開床面。寶寶趴在墊上,雙上肢置於胸口,寶寶頭部不能拾離床面。
3,嬰兒耳部出現流液或黃色分泌物。耳部異味,經常撓耳朵,須警惕外耳道溼疹或中耳炎等疾病。
如果出現上述任一異常現象,請爸媽及時帶寶寶前往醫院就診。
避免寶寶趴著睡眠,遮蓋口鼻引起趴睡性窒息。
圖片來源於網絡
四、疾病預防與護理
(一)晚發性母乳性黃疸
若過了生理性黃疸期,黃疸仍然持續不退,但寶寶一般情況好,精神食慾正常,生長發育良好,可暫停母乳餵養48~ 72小時後,若黃疸明顯消退,血膽紅素迅速下降30% ~ 50%,恢復母乳餵養後黃疸再次加重則可考慮母乳性黃疸,通常在2-3月齡自然消退,一般不需特別藥物治療。如不是,需及時就診,查明原因。
(二)嬰兒溼疹
表現為在頭面部有小紅丘疹或紅斑,嚴重者可見小水泡或糜爛。建議乳母飲食迴避易引發過敏的食物,給寶寶穿著全棉透氣衣物,避免用沐浴露或肥皂等清洗寶寶溼疹部位,注意皮膚保溼,避免環境過熱。若皮疹範圍增大,出現脫屑、紅腫、液等情況,需及時到皮膚科就診。
(三)髖關節發育
如發現寶寶有腿紋不對稱,髖關節外展受限,雙下肢不等長等情況,建議在寶寶出生6周後帶至醫院,通過B超檢查篩查髖關節發育情況。家長平時抱孩子時,要注意保持蛙抱姿勢。
(四) 嬰幼兒被動操
被動操可在柔和音樂中進行,增強生理機能,促進神經運動發育。
(五)手按摩
放鬆雙手小肌肉,促進手功能發育。
(六)俯臥位抬頭
每天練習俯臥位抬頭2-3次,每次5-10分鐘,可以訓練寶寶抬頭,促進雙臂力量及頸背部力量。此遊戲需要寶寶空腹、吃奶前一小時進行此活動。
(七)早期語言促進
和寶寶面對面交流,例如發出啊、嗯、哦等單音,逗引寶寶發音,創造豐富的語言環境。
圖片來源於網絡
五、親子遊戲
(一) 鈴兒響叮噹
此遊戲能促進寶寶注意力及聽力訓練。
(二)小小過山車或蕩秋幹
家長動作要輕柔,晃動幅度不能過大,此遊戲可以促進寶寶內耳前庭系統發育,促進寶寶空間感知覺能力發展。
(三)抬頭看看我
此遊戲增強寶寶頸背部力量。
(四)觸摸抓握
此遊戲可以提升寶寶觸覺的發育,訓練雙手的抓握能力。
(五)視覺刺激
家長可給寶寶看黑白圖片或色彩鮮豔的玩具。嬰兒呈仰臥位,家長在距眼睛25cm距離搖動玩具及圖片,待寶寶集中注視後,使寶寶的目光追隨緩慢移動的玩具。
六、溫馨提示
滿2月齡寶寶,應攜其前往當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接種脊髓灰質炎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