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雲原生最好的時代,也是不得不雲原生時代。」KubeSphere容器平臺產品負責人於爽說。在企業數位化轉型從1.0過渡到2.0的過程中,雲原生已經不是陌生的名詞。在大趨勢之下,青雲QingCloud旗下KubeSphere的作用是什麼,未來發展規劃又是什麼?
重新認識KubeSphere
2018年7月,青雲QingCloud正式發布KubeSphere 1.0版本,去年4月升級至2.0版本。相關數據顯示,從2.0版本開始統計其下載量已經超過10000。KubeSphere為什麼會如此受歡迎,它究竟解決了哪些核心痛點?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不得不回歸到雲原生發展的大潮趨勢中。
於爽介紹,雲原生的代表性技術包括容器、服務網格、微服務、不可變基礎設施和聲明式API。其優勢是可以利於各組織在公有雲、私有雲和混合雲等新型動態環境中,構建和運行可彈性擴展的應用,幫助工程師輕鬆地對系統作出頻繁、可預測的重大變更。
具體來說,從數位化1.0到2.0的轉變過程中,企業的IT能力需要其在軟體架構方面從單體應用、SOA的架構發展到可解耦每個版塊使其成為獨立的個體,進行微服務;二是基礎設施從傳統數據中心升級為基於容器打包構建的雲原生;三是協作流程向敏捷、DevOps方向發展,使其更為快速。
Gartner報告顯示,預計至2020年,全球約75%的全球化企業將在生產中使用容器化應用。而為這一轉變和升級提供生態和基礎的最好的平臺就是谷歌開源的Kubernetes。與Docker Swarm 和 Mesos相比,Kubernetes在鬆耦合系統、跨基礎設施、擴展簡單且標準化等方面獲得了更多企業和專業人士的認可。於爽也認為,Kubernetes將是未來所有的基礎設施的統治者。
於爽介紹,在中國,只有KubeSphere的定位是Kubernetes的發行版,青雲希望給客戶提供一個通用的分布式Kubernetes發行版,就像類比Linux發行版Ubuntu一樣。
事實上,青雲發現雖然Kubernetes可以幫助企業完成升級轉型,但是它只提供了資源運行的基礎平臺,如何根據自身需求精準使用,企業仍然面臨巨大的挑戰。於爽告訴記者,「搭建運維這麼一套很碎片化的平臺需要2、3個人,按照現在北上廣情況,相關人員薪資水平在每個月在3-5萬。」
所以,KubeSphere將代碼在GitHub進行開源,希望幫助企業解決「用」的具體問題,讓企業降低使用Kubernetes的門檻和成本,加速中國企業向雲原生邁進。
KubeSphere雲原生「全家桶」
在社區平臺中,KubeSphere被稱為雲原生「全家桶」。這是因為KubeSphere解決了Kubernetes遺留下來的諸多瑣碎問題,並且延續青雲在產品設計上交互體驗的優勢,讓其可以「開箱即用」。
KubeSphere三大重要特點是核心功能開箱即用、健壯的容器基礎設施和企業增強特性。在核心功能方面,KubeSphere即點即用的DevOps,面向開發測試人員,覆蓋了開發測試全鏈條的發布。從提交代碼、構建應用、應用發布到測試環境、測試通過發布到準生態環境及生產環境,這一套流程在KubeSphere平臺上可通過可視化界面進行統一的管理。此外,不管是傳統微服務框架還是主流的雲原生微服務框架,在KubeSphere平臺上都可以得到很好的支持,跨應用平臺也可以一鍵部署。
在容器的基礎設施方面,於爽介紹,青雲主導的開源項目肯定會將自己擅長的技術同時輸出到該平臺中。青雲的SDN、SDS產品、QingCloud雲平臺等都可以與KubeSphere進行整合。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整合併不是強綁定關係,KubeSphere既可以安裝在青雲之上,也可以安裝在其他雲平臺、物理機或VMware之上。
最後,在企業級增強特性方面,多租戶、運維友好和安全都是KubeSphere必備的功能。此外,於爽強調,在產品控制層面,「合規」是重中之重,例如在銀行、保險公司部署安裝KubeSphere時都要滿足相關審計要求。
目前,KubeSphere所覆蓋的行業包括保險、製造業、航空、網際網路公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