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城市的承載力取決於什麼?取決於交通方式、水、電和房等等。但是公共服務資源該怎麼分?則是我們很多人最擔心的。跟全世界不同,中國有個在公共服務資源的問題上有個很特殊的地方……就是我在一個地方居住、就業和納稅,我們該不該享有同等的公共服務資源和社會保障的權利,說通俗一點,比如同等的醫療資源和教育資源?
大城市優勢
我相信之前我的一位老師說了一句話,他說北上廣當然好,但他不一定適合所有人。網際網路公司也足夠大,但他也盛不下所有人。追求自己的幸福而努力,而不是順著大多數人的想法,而對自己進行無意義的內耗。
大城市集中了太多的產業醫療和教育。有些病只能大城市看,有些職業只有大城市有,有些教育只有大城市能達到。我辛辛苦苦考上大學學了個高新技術專業,下來了回老家一看只剩零散服務業和農業了,你說我留不留大城市?這是工資的問題麼?國家培養你補貼你那麼多培養個人才,結果回老家端盤子刷盤子,算不算是資源的浪費?
回三線城市你幹個程式設計師試試,都沒地方去!同樣是修車,在二線我能掙六千到八千,回鄉下三千四千。高技術行業只有一二線城市有,服務業一線二線比小城鎮收入翻一番甚至翻好幾番。誰不想多掙點錢吃飽點兒?
小城市優勢
你別小看三四線城市城市,你願意跑的話其實小地方有很多潛在的高新技術服務需求,不說政府企事業單位了,你就是願意做一個操作便捷的檔案管理系統然後把一個地級市的大中小律所、會計事務所跑一遍,都會有不少人買帳,只是願不願意除了做技術外還要花大功夫開拓市場。
現在的中國很矛盾。一個在北上廣中等的收入兩萬左右。兩萬,你放在三線城市已經算高等收入了,只要你別學那種輕侈去買奢侈品。你留下來的錢應該足夠讓你三線城市的父母和孩子過好的很好。畢竟我們這兒月收入5000已經算高了。
留守兒童之痛
網友:深有體會,以前父母在廣州務工,我跟著在哪兒上學,升初中的時候必須要本地戶口才能上,最後被迫和父母分隔兩地,回戶口所在地上學了[無語]現在也過去十多年了,不知道現在政策是啥樣,不過十多年前這種政策確是客觀上造成了一部分留守兒童的
網友:我也是父母在蘇州務工,自己在這上學,不過江蘇這裡是有長期居住就可以,就是父母工作證明和居住場所證明,就是房產,不過如果是租房的話你就得花點錢辦事……我有幾個同學就回老家了,不過大部分都還留在這。這是我那時候,我後來去區裡上高中就正規多了,現在升初中應該比以前好多了,其他地方不清楚。
網友:我10年前上初中的時候,非本地戶籍的學生有兩條路可以走
一是報考民辦學校,如果成績很好可以免學費。或者考上了交費上學一般一年近兩萬。
二是給公辦初中初中交贊助費,我小學同學交了4w入學,剩下三年不用再交錢。
三是報讀很差的民辦,一般學費5000一年。
我小學身邊非戶籍的學生都是走這三條路上的初中的。
現在廣州非戶籍學生的上學政策是看父母積分,積分到了可以就近就讀小學和初中。不夠還是只能尋求以上三條道路(不過今年起公辦應該都是不收贊助費直接拒絕非戶籍非積分的學生,往年公辦是五六年級四學期總分平均分有290以上可以免費就讀,沒達到的需要有240以上交贊助費就讀)。
事實上省會城市也好,北上深也好,這些城市因為經濟發達,各項資源顯著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如果不加以限制的話,全國各地的父母都會想讓子女在此就讀,客觀上是無法實現的。只能通過積分入戶積分入讀之類的方式來放寬口子。
公平問題
單純的拿城市比較,為什麼不比較東京和上海城市存在的問題呢?還有中國的城市和別的地方不一樣,資源極為有效,同樣的城市運轉,城市消耗的資源也沒見這位提及,只是從黑板視角提出所謂的公平性,而忽略了現實意義。大城市的發展,消耗其他地方多少資源,沒見提出來,大城市的城市治理效率也沒見提出來,更別提及城市病問題。
日本東京港區人均月收入78w日元 新宿人均月收35w日元,你敢說這兩個區的教育資源和醫療資源平等嗎?如果給予外來人口可以平等享受北上廣優質教育的機會,那麼更富有的人就會去教育更好的區域,依舊牢牢把控最好的教育資源,就像上海的私立小學比公辦小學好非常非常多,有錢沒關係都上不了。我認為真正要解決的是收入和上升渠道問題,保持教育相對公平,有錢人是可以享受更好的教育但是窮人的孩子依舊可以享受優質的教育,如果同一張卷子窮人的孩子和富人的孩子都考了滿分,這樣才是相對公平。
關於那一個人的車站,我個人認為不同意。為一個人開設的車站,表面上是對這個人的公平,實際上是對其他人的不公平。或許有更好的辦法,比如讓這個孩子住校,幫他們搬家等等。當然,國內也有很多只有一個學生或老師的學校,也是有必要維持的。結論:公平,真是一個難以量化的概念。可能每個人都對公平有不同的需求。發展中遇到的問題,果然還是得靠發展解決,如果發展不夠財力不足,怎麼可能會為一個人運營一個車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