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大城市還是小城市?留守兒童之痛和公平問題尺度!

2020-12-14 城市文化觀察

一個城市的承載力取決於什麼?取決於交通方式、水、電和房等等。但是公共服務資源該怎麼分?則是我們很多人最擔心的。跟全世界不同,中國有個在公共服務資源的問題上有個很特殊的地方……就是我在一個地方居住、就業和納稅,我們該不該享有同等的公共服務資源和社會保障的權利,說通俗一點,比如同等的醫療資源和教育資源?

大城市優勢

我相信之前我的一位老師說了一句話,他說北上廣當然好,但他不一定適合所有人。網際網路公司也足夠大,但他也盛不下所有人。追求自己的幸福而努力,而不是順著大多數人的想法,而對自己進行無意義的內耗。

大城市集中了太多的產業醫療和教育。有些病只能大城市看,有些職業只有大城市有,有些教育只有大城市能達到。我辛辛苦苦考上大學學了個高新技術專業,下來了回老家一看只剩零散服務業和農業了,你說我留不留大城市?這是工資的問題麼?國家培養你補貼你那麼多培養個人才,結果回老家端盤子刷盤子,算不算是資源的浪費?

回三線城市你幹個程式設計師試試,都沒地方去!同樣是修車,在二線我能掙六千到八千,回鄉下三千四千。高技術行業只有一二線城市有,服務業一線二線比小城鎮收入翻一番甚至翻好幾番。誰不想多掙點錢吃飽點兒?

小城市優勢

你別小看三四線城市城市,你願意跑的話其實小地方有很多潛在的高新技術服務需求,不說政府企事業單位了,你就是願意做一個操作便捷的檔案管理系統然後把一個地級市的大中小律所、會計事務所跑一遍,都會有不少人買帳,只是願不願意除了做技術外還要花大功夫開拓市場。

現在的中國很矛盾。一個在北上廣中等的收入兩萬左右。兩萬,你放在三線城市已經算高等收入了,只要你別學那種輕侈去買奢侈品。你留下來的錢應該足夠讓你三線城市的父母和孩子過好的很好。畢竟我們這兒月收入5000已經算高了。

留守兒童之痛

網友:深有體會,以前父母在廣州務工,我跟著在哪兒上學,升初中的時候必須要本地戶口才能上,最後被迫和父母分隔兩地,回戶口所在地上學了[無語]現在也過去十多年了,不知道現在政策是啥樣,不過十多年前這種政策確是客觀上造成了一部分留守兒童的

網友:我也是父母在蘇州務工,自己在這上學,不過江蘇這裡是有長期居住就可以,就是父母工作證明和居住場所證明,就是房產,不過如果是租房的話你就得花點錢辦事……我有幾個同學就回老家了,不過大部分都還留在這。這是我那時候,我後來去區裡上高中就正規多了,現在升初中應該比以前好多了,其他地方不清楚。

網友:我10年前上初中的時候,非本地戶籍的學生有兩條路可以走

一是報考民辦學校,如果成績很好可以免學費。或者考上了交費上學一般一年近兩萬。

二是給公辦初中初中交贊助費,我小學同學交了4w入學,剩下三年不用再交錢。

三是報讀很差的民辦,一般學費5000一年。

我小學身邊非戶籍的學生都是走這三條路上的初中的。

現在廣州非戶籍學生的上學政策是看父母積分,積分到了可以就近就讀小學和初中。不夠還是只能尋求以上三條道路(不過今年起公辦應該都是不收贊助費直接拒絕非戶籍非積分的學生,往年公辦是五六年級四學期總分平均分有290以上可以免費就讀,沒達到的需要有240以上交贊助費就讀)。

事實上省會城市也好,北上深也好,這些城市因為經濟發達,各項資源顯著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如果不加以限制的話,全國各地的父母都會想讓子女在此就讀,客觀上是無法實現的。只能通過積分入戶積分入讀之類的方式來放寬口子。

公平問題

單純的拿城市比較,為什麼不比較東京和上海城市存在的問題呢?還有中國的城市和別的地方不一樣,資源極為有效,同樣的城市運轉,城市消耗的資源也沒見這位提及,只是從黑板視角提出所謂的公平性,而忽略了現實意義。大城市的發展,消耗其他地方多少資源,沒見提出來,大城市的城市治理效率也沒見提出來,更別提及城市病問題。

日本東京港區人均月收入78w日元 新宿人均月收35w日元,你敢說這兩個區的教育資源和醫療資源平等嗎?如果給予外來人口可以平等享受北上廣優質教育的機會,那麼更富有的人就會去教育更好的區域,依舊牢牢把控最好的教育資源,就像上海的私立小學比公辦小學好非常非常多,有錢沒關係都上不了。我認為真正要解決的是收入和上升渠道問題,保持教育相對公平,有錢人是可以享受更好的教育但是窮人的孩子依舊可以享受優質的教育,如果同一張卷子窮人的孩子和富人的孩子都考了滿分,這樣才是相對公平。

關於那一個人的車站,我個人認為不同意。為一個人開設的車站,表面上是對這個人的公平,實際上是對其他人的不公平。或許有更好的辦法,比如讓這個孩子住校,幫他們搬家等等。當然,國內也有很多只有一個學生或老師的學校,也是有必要維持的。結論:公平,真是一個難以量化的概念。可能每個人都對公平有不同的需求。發展中遇到的問題,果然還是得靠發展解決,如果發展不夠財力不足,怎麼可能會為一個人運營一個車站呢。

相關焦點

  •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回顧與反思
    摘 要:20世紀80年代以來,伴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村剩餘勞動力流入城市,由此產生的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公平問題已成為中國社會轉型期一個獨特的社會問題,引起了廣泛關注和重視。但從現實和政策評估的角度看,留守兒童在衛生保健、安全、學習、品行、心理等方面的問題依然存在,並影響他們公平接受教育。
  • 留守兒童溺水 何時不再是夏暑之痛
    數據顯示,溺水是我國兒童的第一位致死原因。我國每年有5.7萬餘人溺水死亡,其中0至14歲的就佔56.58%,遠高於交通事故和失足跌落的意外傷害,而每年七八月份是兒童溺水高發季。面對這一頻發事件,海南公安消防部門多次發出警告,教育部辦公廳也發布《關於預防學生溺水事故切實做好學生安全工作的通知》等相關文件,可為什麼學生溺水事件還是無法避免?
  • 大城市一張床還是小城市一套房?你選擇是……
    隨著時代的發展,到底在哪買房安家成為越來越多人思索的問題。同樣的問題也在困擾著小徐,在上海工作了5年,到底是再辛辛苦苦再奮鬥幾年,也有可能在郊區買上一套小居室;或者是直接回家鄉買房,這樣自己的壓力也會小很多。
  • 回流兒童經歷流動又留守普遍存在心理和學業問題 回流兒童權利保障...
    與留守兒童和一般的流動兒童相比,回流兒童群體的特徵更為複雜,他們面臨的學業和心理問題也更為嚴重,已經成為值得關注的普遍性問題。受到多重因素影響大量兒童被迫回流  近幾年,受特大城市人口疏解政策、農民工出現返鄉潮以及一些地區異地中高考政策限制等因素的影響,回流兒童群體出現。
  • 蘇鳳傑:從教育戶籍多層面解決留守兒童和流動兒童問題(圖)
    如何完善政策,創新制度,妥善解決好農民工子女的權利保護問題,是當前兒童工作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今天,在「受人口流動影響的兒童問題研討會」上,國務院婦兒工委辦公室常務副主任蘇鳳傑指出,在我國改革開放和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留守兒童和流動兒童問題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存在。  據了解,農民工子女這一群體既包括流動兒童也包括留守兒童。
  • 選擇大城市打拼?還是小城市的安穩?大學畢業生的選擇,請收藏
    年輕人被問到的高頻問題是:「在哪裡工作?做什麼工作?而且是每到一個地方,相同的問題都會被問一遍,這足以說明了人民對工作的重視。但是說到工作,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現狀怎麼樣呢?一、畢業生不去小城市,欠發達地區留不住人雖然說是金子在哪都發光,但是不同的城市就是不同的平臺,小城市和欠發達地區與一線、二線城市的差距在短時間內很難緩解。大學生畢業後,很少會考慮到小城市或欠發達地區工作,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當地就業崗位有限,從事的產業無法形成規模,導致工作發展、跳槽都比較困難。
  • 「回流兒童」群體存在嚴重心理和學業問題
    「『回流兒童』既容易被同學欺負,也容易成為校園霸凌者。」北京大學教育財政研究所副研究員宋映泉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教育經濟學,他同時一直在關注留守兒童和流動兒童問題,發現與人口流動相伴而生的「回流兒童」群體,特徵更為複雜,他們面臨比較嚴重的學業和心理問題,值得關注。
  • 留守兒童與網遊|關於留守兒童遊戲成癮問題的研究反思
    愛好遊戲與遊戲成癮的本質差異在研究留守兒童的遊戲成癮問題的時候,研究者必須首先進行清晰的概念界定。不能把留守兒童愛好遊戲跟遊戲成癮混為一談。兒童喜歡遊戲似乎是兒童愛玩的天性使然。所以,無論電子遊戲還是真實的現實遊戲,往往都對兒童有很大的吸引力。留守兒童也不例外,他們同樣會對遊戲有天生的偏好。這可能是遊戲跟童趣高度相關所致。
  •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與對策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與對策■河南省教育廳廳長 蔣篤運  隨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農村人多地少的矛盾越來越突出,農村富餘勞動力越來越多,大批農村人口紛紛離開土地湧向城市,選擇了進城務工的生存發展道路。
  • 大城市和小城市的夢想,都值得被尊重
    「大城市還是小城市,家鄉還是遠方,到底怎麼選才是對的?」我們總是面臨選擇,比如晚上吃什麼、明天穿什麼,或者選文科還是理科、填報什麼專業……而面對人生的選擇,A面是去背井離鄉去大城市追逐自己的夢想,B面是家鄉輕鬆的工作和舒適的圈子,我們更是在兩者之間進退兩難、糾結反覆。但芭姐想說,每個人都有試錯的機會,所以,沒有哪條路是唯一的一條。
  • 大城市or小城市 你是如何選擇的呢?
    轉眼又到了2020年大學生的畢業季,去哪兒工作成為了很多大學生的一個選擇。是去「北上廣深」這些一線大城市還是去三四線城市或者家鄉找份工作陪在父母身邊呢?具體來看,期望去北京、廣州、成都、上海、深圳、杭州、南京、西安、重慶、鄭州等城市就業的學生比例最高。那麼也有很多年輕人願意回到家鄉工作的,無論是大城市還是小城市,只要自己喜歡「大」「小」又有什麼關係呢?
  • 傷心詞:「留守兒童」——留守兒童系列之二
    也有少數農民工夫婦,把小孩帶到了打工的城市,這部分孩子就成了「流動兒童」,因打工的父母居無定所,這些小孩也只好「隨波逐流」。粗略估計,我農村老家的兒童95%以上是留守兒童或流動兒童。隨父母進城的「流動兒童」留待下篇聊,這裡談談留守兒童。
  • 留守兒童的父母有多難
    與父母留在家鄉的兒童相比,留守兒童的家庭收入超過平均水平後,其獲得就醫機會的概率會增加69%。但留守兒童依然是弱勢群體。留守兒童膽怯地躲在椅子後 / 視覺中國與城市的孩子相比,他們在同村夥伴前引以為傲的身體素質不值一提。城市兒童的平均身高為148釐米,但留守兒童的只有146釐米。而且,留守兒童的體重和身體質量指數也遠低於城市兒童。
  • 大城市的一張床和小城市的一間房,你怎麼選?
    其實,不論是應屆生拼命想擠進網際網路大廠,實現收入和能力的快速提高,還是已經在網際網路行業摸爬滾打的老手,從競爭大潮中主動讓位,其實都是居於自我的選擇。這種自我選擇,放在更大的空間範疇和職業時間範疇來看,就是選擇北上廣等大城市生存還是選擇小城市生活?其實,不管是選擇北上廣等大城市,還是選擇小城市,都沒有對錯。
  • 兒童權利視角:農村留守兒童「再問題化」
    通過檢討研究者和大眾傳媒這兩個社會問題建構中的重要行動者「誇大」、「汙名」農村留守兒童的方式和過程,有助於進一步探索「去汙名化」之後農村留守兒童「再問題化」的新思路。基於兒童權利視角可以發現,其實是產生大量留守兒童的社會結構有問題,而不是留守兒童本身有問題。而解決產生留守兒童的社會結構問題,需要實現城鄉協同、權利平等,且以「人」的福祉為終極關懷的發展模式,能夠惠及所有農村兒童。
  • 畢業後,選擇去大城市還是小城市?最重要的是看這三點
    「畢業了,選擇大城市好還是小城市好?」對於已經畢業或者即將畢業的學子們來說,除了考慮選擇進入什麼公司以外,選擇去什麼樣的城市也是必須要考慮的一個問題。是去繁華璀璨的一二線城市,還是去舒適安逸的三四城市。
  • 易被欺負也容易欺負別人 「回流兒童」群體存在嚴重心理和學業問題
    「『回流兒童』既容易被同學欺負,也容易成為校園霸凌者。」北京大學教育財政研究所副研究員宋映泉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教育經濟學,他同時一直在關注留守兒童和流動兒童問題,發現與人口流動相伴而生的「回流兒童」群體,特徵更為複雜,他們面臨比較嚴重的學業和心理問題,值得關注。
  • 留守兒童和城市兒童差的不僅僅只是幾所學校,這一點才至關重要
    當今扶貧工作更是越來越顯得重要,說到扶貧,我們也都知道了,扶貧就必須扶智,而我認為扶智的過程中,更應當重視的就是農村的這些留守兒童的問題。那麼問題來了,老小孩照顧小小孩,這真的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嗎?這些孩子為什麼會成為留守兒童?我了解過身邊的一些留守兒童,最大的一個感受就是:這些孩子並不清楚為什麼要學習,讀書又能為他們帶來些什麼。而這些孩子之所以成為留守兒童,最首要的就應當從他們的父母講起,在祖輩務農的這樣一個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他們,其實對孩子的期待值並不高。
  • 代表建議加大農村教育投入 解決好留守兒童問題
    好多學校都還沒有餐廳,即使有餐廳,面積也都非常小、非常陳舊,破爛不堪。  所以說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站著吃、擠著睡、喝生水、如廁難。  而我們現在說教育公平,薄弱的環節還是在我們農村山區,首先縮小差距的就該是寄宿制學校,我們城鄉之間、區域之間、學校之間、學生群體之間,都還存在著非常大的差異,而且這個差距可能會越來越大。
  • 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成因及對策分析
    為此,本文通過調查、訪談等多種方法,對「留守兒童」的心理進行深入的研究,積極探討其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提出對「留守兒童」有效的教育政策,以便幫助「留守兒童」重建自信心,樹立良好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使其身心能夠健康發展。一、引言近年來,我國國民經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城市發展突飛猛進,農村也大力推行機械一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