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流兒童」群體存在嚴重心理和學業問題

2020-12-01 中國青年網

「『回流兒童』既容易被同學欺負,也容易成為校園霸凌者。」北京大學教育財政研究所副研究員宋映泉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教育經濟學,他同時一直在關注留守兒童和流動兒童問題,發現與人口流動相伴而生的「回流兒童」群體,特徵更為複雜,他們面臨比較嚴重的學業和心理問題,值得關注。

他把「回流兒童」界定為有城市流動經歷,至少有過一次跟隨父母在城市生活或求學的經歷,但由於各種原因又返回家鄉的兒童。

20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大量農村勞動力進入城市,帶來的流動和留守兒童問題引起了關注。近幾年,受特大城市人口疏解政策、農民工出現返鄉潮,以及一些地區異地中高考政策限制等因素的影響,「回流兒童」群體出現。

研究表明,由於各地入讀公辦學校和中高考等方面的政策障礙,一般而言,有升學需求的流動兒童都會轉變為「回流兒童」。根據201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數據,高中階段留守兒童有過流動經歷的比例大約為15%。

11月30日,《流動兒童藍皮書:中國流動兒童教育發展報告(2019~2020)》正式發布,宋映泉的研究成果是其中一部分。

這項名為「關於回流兒童學業與心理發展的實證研究」的項目是基於北京大學教育財政研究所課題組在河北蔚縣、涿鹿縣、沽源縣以及在四川蒼溪縣、旺蒼縣的調查得出的。

宋映泉和同事發現,無法上公辦學校以及父母返鄉是兒童回流的主要原因,「回流兒童」中,表現出「回流趁早」的現象,即多數兒童選擇在低年級回流。在回流之前,大部分兒童在城市的學習狀況,包括公辦學校的就讀情況、師生關係和學業成績都較好,但近80%的兒童回流後即留守,與父母見面頻次低,且與「非回流留守兒童」相比,更少被老師關心,遭受到不同程度欺凌的比例也更高。這些都導致其對學校生活難以適應。

「與『非回流兒童』的學業情況相比,『回流兒童』的學業成績更差,留級的比例也更高,達到了22%。在心理發展水平方面,無論是『回流兒童』還是『非回流留守兒童』,其抑鬱風險都在60%左右,其中『回流兒童』的抑鬱風險比例更高,達到了64.26%。」對於後一組數據,宋映泉解釋,是採用了國際上廣泛使用的兒童發展抑鬱量表,並多次測試得出的。

「我們的研究是在實證分析的基礎上進行的,『回流兒童』在學業和心理發展方面處於不利地位,這會影響他們自身的人力資本積累,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講也是教育不公平的體現,是社會人力資本的浪費。」為此,宋映泉和同事提出,宏觀制度應相應改變,逐步消除流動兒童異地求學,尤其是升學的障礙。同時,在戶籍制度改革短時間內難有突破的情況下,鼓勵城市務工的父母在讓孩子返回老家時做出理性決策,可以讓孩子在家長的陪伴之下返回老家就讀,以儘快適應老家的學校和生活環境。

關於「回流兒童」,北京社科院研究員韓嘉玲還發現,這一群體返鄉後存在著「水土不服」的現象,而且相當普遍。

研究組在對從上海回流到安徽老家的「回流兒童」的訪談中發現,很多孩子在返鄉後,身上長疹子。但「水土不服」不僅表現在生理上,更多表現在心理上。

從大城市回到小城市,心理上有巨大落差,想念原來的老師同學和校園環境;這些孩子大多獨自返回家鄉,長期住校,生活上遇到了挑戰;對新學校的教學方式、學校文化難以適應……

「『回流兒童』的『水土不服』不同於普通流動兒童和留守兒童面臨的問題。針對這一現象,學校、家庭和社會層面都應該給予關注和應對。」韓嘉玲建議,這些兒童的父母應該與孩子提前做好溝通,努力實現在回流初期至少有一個人陪同孩子,不能讓孩子被動地接受安排。公益社會組織也可以進行預防性介入和幫助。

本報北京11月30日電

來源:中國青年報

相關焦點

  • 易被欺負也容易欺負別人 「回流兒童」群體存在嚴重心理和學業問題
    「『回流兒童』既容易被同學欺負,也容易成為校園霸凌者。」北京大學教育財政研究所副研究員宋映泉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教育經濟學,他同時一直在關注留守兒童和流動兒童問題,發現與人口流動相伴而生的「回流兒童」群體,特徵更為複雜,他們面臨比較嚴重的學業和心理問題,值得關注。
  • 回流兒童經歷流動又留守普遍存在心理和學業問題 回流兒童權利保障...
    與留守兒童和一般的流動兒童相比,回流兒童群體的特徵更為複雜,他們面臨的學業和心理問題也更為嚴重,已經成為值得關注的普遍性問題。受到多重因素影響大量兒童被迫回流  近幾年,受特大城市人口疏解政策、農民工出現返鄉潮以及一些地區異地中高考政策限制等因素的影響,回流兒童群體出現。
  • 回流兒童心理學業易受影響 權利保障值得重視
    與留守兒童和一般的流動兒童相比,回流兒童群體的特徵更為複雜,他們面臨的學業和心理問題也更為嚴重,已經成為值得關注的普遍性問題。 受到多重因素影響 大量兒童被迫回流 近幾年,受特大城市人口疏解政策、農民工出現返鄉潮以及一些地區異地中高考政策限制等因素的影響,回流兒童群體出現。
  • 「回流兒童」既容易被欺負也容易成為校園霸凌者
    「『回流兒童』既容易被同學欺負,也容易成為校園霸凌者。」北京大學教育財政研究所副研究員宋映泉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教育經濟學,他同時一直在關注留守兒童和流動兒童問題,發現與人口流動相伴而生的「回流兒童」群體,特徵更為複雜,他們面臨比較嚴重的學業和心理問題,值得關注。
  • 給留守兒童群體更多有力的支撐
    鍾芳蓉之後,她所代表的留守兒童引發的思考還在繼續。公眾的印象中,留守兒童一般存在「成績差」「心理問題突出」「沉迷遊戲」等問題,以鍾芳蓉而代表的留守兒童卻實現了從「頂多讀個技校」到考上北大清華的逆襲;一般會認為,留守兒童家庭比較貧困,會珍惜機會填報更「好」的專業,選擇更加賺錢的機會,但是鍾芳蓉卻選擇為了「純粹的熱愛」去做某件事,成績好、且有主見、有定力。這些顯然都超出了大家的慣性認知。
  • 學業壓力成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主因,說好的減負呢?
    項賢明認為,學校教育大多僅局限於常識和知識的層次,滿足於教會孩子們記住一些知識,很少能達到智慧和精神的層次,無法對孩子們的精神生長發育提供強有力的教育支持。當下,學校採取各種手段、資源來調動學生之間的競爭,這種競爭給孩子們帶來巨大的壓力,其表現形式之一就是學業壓力。他在調查中發現,學業壓力是青少年出現心理問題的重要原因之一。
  • 中國哪些群體心理問題多發?權威調查來了!35.2%公務員處於中高等...
    只有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充分利用心理學研究成果,預測、引導和改善個體、群體、社會的情感和行為,才能提高國民心理素質,促進國民心理健康,提升國家凝聚力。35.2%公務員處於中高等焦慮狀態傅小蘭還提到,國民的心理健康越來越成為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和社會問題,其中重點人群的心理健康狀況尤其值得關注。
  • 我國特殊兒童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存在哪些問題?如何解決?
    文 | 壞壞小懶貓 | 上期我們學習了國內健康教育的現狀,發現我國雖然對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關注,但在實際工作中的重視依然不夠,特別是對特殊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諸多問題需要去解決。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國尚在起步階段,特別是特殊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在理論研究和實踐研究中都存在很多問題,而且出現相脫節的現象。
  • 《國民心理健康報告》指示:3000萬孩子存在心理問題,心理諮詢師...
    官方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心理完全健康的城鎮居民僅有10.3%。這也就意味著,90%的人群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亞健康狀態,其中帶有嚴重心理問題的佔16.1%。
  • 回流兒童,何以為家?​
    由於地域間的差異,回流兒童會面臨教學體系、教材版本、教學風格、教育氛圍、甚至教育目標的極大轉變,很多人在學習上遭遇了不少困境。首先是教學體系的不同。學制方面,上海的義務教育是五年小學,四年初中;而安徽是六年小學,三年初中。為了提早適應學制,很多兒童會在四年級時回流,在安徽讀至六年級再升入初中,這樣,三年中至少會換三所甚至更多的學校。
  • 進退兩難,流動兒童的教育尷尬|留守兒童|教育|兒童|上海|韓嘉玲|...
    11月30日,《流動兒童藍皮書:中國流動兒童教育發展報告(2019~2020)》發布(下稱藍皮書),圍繞流動兒童群體生存現狀、發展特徵、入學政策、升學政策等問題,呈現流動兒童教育現狀,提出流動兒童在流入地接受平等入學和升學權利的問題依然嚴峻,亟待用改革性和創造性思路加以解決。
  • 進退兩難,流動兒童的教育尷尬
    11月30日,《流動兒童藍皮書:中國流動兒童教育發展報告(2019~2020)》發布(下稱藍皮書),圍繞流動兒童群體生存現狀、發展特徵、入學政策、升學政策等問題,呈現流動兒童教育現狀,提出流動兒童在流入地接受平等入學和升學權利的問題依然嚴峻,亟待用改革性和創造性思路加以解決。
  • 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成因及對策分析
    據此,筆者打算運用調查與訪談等多種方法,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積極探討「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尋求對「留守兒童」有效的教育對策,為「留守兒童」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改善他們存在的不良心理,幫助「留守兒童」重建自信心,樹立良好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使其身心能夠積極健康的發展,成為一個健康的社會人。
  • 現在家庭教育存在兩個方面嚴重問題
    現在的家庭教育,主要存在對孩子期望太高和忽視。有的家長對孩子期望過高,不顧孩子的實際,按照自己的觀念和期盼去塑造孩子,從小就讓孩子學這個學那個,有些家長甚至連周末也送孩子去參加各種興趣班、才藝班學習。家庭教育的另外一方面嚴重問題,就是農村留守兒童。父母為了改變生存狀況外出打工,因經濟條件有限,末成年的子女卻留在農村家裡,處於被忽視狀態。成長中缺少父母情感的呵護,心理健康方面存在不健全,內心封閉、自卑或缺乏教養、野蠻。
  • 教育部:對因疫情產生嚴重心理問題師生提供長期心理幹預
    中新網4月24日電 據教育部網站消息,教育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專家指導委員會24日發布給全國中小學校新學期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導建議。建議指出,針對受疫情影響產生嚴重心理問題的個別師生,提供長期專業心理幹預、轉介和支持服務。
  • 早發現、早幹預,共同守護兒童心理健康
    新華社北京11月20日電  題:早發現、早幹預,共同守護兒童心理健康  新華社記者趙琬微、林苗苗  兒童青少年時期是人類生長發育和心理發展的重要階段。與此同時,兒童青少年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也屬於心理最脆弱的人群之一。
  • 兒童青少年有哪些突出的心理問題,該怎麼辦?
    如果不及時、有效地對兒童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給予相應的幹預,極易引起嚴重的心理和精神障礙,而且兒童時期的心理健康問題往往會持續到成年時期,影響其學業成就、工作和社會交往,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精神、心理和經濟負擔。 然而,我國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心理健康問題普遍存在。
  • 心理扶貧:從「外援」走向「內源」——面向貧困地區兒童的心理幫扶
    核心主題的發展與變遷,反映了當前社會對留守兒童問題的關注已從現象的接觸走向心靈的關照;由單方面的物質給予,逐漸貼近留守兒童真實的心理需求,逐步轉向激發兒童自身的心理動力。隨著脫貧攻堅工作的開展,對貧困地區兒童特別是貧困地區留守兒童的社會心理關照宜結合兒童發展的實際情況作出調整。
  • 心理健康藍皮書:中國不同人群心理健康問題呈增長趨勢
    只有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充分利用心理學研究成果,預測、引導和改善個體、群體、社會的情感和行為,才能提高國民心理素質,促進國民心理健康,提升國家凝聚力。  35.2%公務員處於中高等焦慮狀態  傅小蘭還提到,國民的心理健康越來越成為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和社會問題,其中重點人群的心理健康狀況尤其值得關注。
  • 兒童青少年心理問題越早預防越有效
    所以要預防、治療兒童青少年抑鬱症,首先需要家長和老師掌握相關知識,他們是與兒童青少年接觸最緊密的人,有了這根弦才能防患於未然。同時,如果孩子已經患上了抑鬱症,更需要家長有正確的認識,併科學地處理。我們在門診中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即使給家長解釋孩子是生病了,而不是學業或品行問題,家長也不願意相信。